signal 澳門築蹟 signal

曾經盛極一時,澳門三大傳統手工業之一的炮竹業雖然已絕跡於澳門,但今天我們依然能看到遺留下來的炮竹廠遺址,除了位於氹仔的益隆炮竹廠之外,廣興泰爆竹廠舊址現在還屹立於內港一帶。

 

資料參考:澳門文化遺產網站

“東方拱門”於1996年6月10日揭幕,由葡國藝術家賈華洛設計。矗立在羅理基博士大馬路迴旋處行車隧道上,為耐候鋼鑄造,高28米,包括兩邊弧形柱及中央圓環,互相構築成巨大的拱門,象徵澳門是中葡兩國文化的交匯點。拱門不塗油漆,材料受自然氧化後,表面形成保護層,使本身免受侵蝕。落成經過一年後,保護層外表已呈棕紅色光澤。

 

*資料參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城市指南網站

位於南灣大馬路的舊法院大樓,建於1951年,原是澳門政府合署大廈,曾被用作為多個政府部門的辦公地方。根據《文化遺產保護法》,該建築被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樓宇”,其沿街立面具有折衷主義風格,並採用了中軸對稱的設計,構成具有明顯的橫三段、縱三段的特點,外牆及主樓梯的飾面採用了上世紀早期在本澳常見的一種仿石的建築工藝——“上海批盪”。

 

資料來源:澳門公共圖書館網站

外港客運碼頭,俗稱“港澳碼頭”,位於澳門半島之東面。氹仔客運碼頭開始運作前,港澳碼頭是澳門最重要的水路出入境口岸。碼頭的興建始於澳葡政府決定在水塘以南填海地興建一個新客運碼頭, 後於1993年投入服務。現佔地面積約41,000平方米,其主體爲三層式建築物,擁有14個高速客船泊位,是一座現代化的客運碼頭。

資料來源:澳門海事及水務局網站

現關閘附近先前為一座古關閘,於1574年由明朝政府興建,位於今關閘馬路中段,是昔日澳門地區與內地交通的咽喉,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和經濟意義。1849年,葡萄牙勢力向閘門以北擴展,於1871年10月31日建成至今存在的凱旋門式拱門(即現關閘拱門),以標示所佔地界。1874年,澳葡政府將佔領的明朝城樓式古關閘拆毁。

保留至今的凱旋門式關閘拱門門身刻有葡國詩人賈梅士詩句,及“22 Agosto 1849”、“25 Agosto 1849”、“31 Outubro 1871”等年月日,分別是亞馬留被刺、葡軍進攻關閘和關閘拱門興建等與關閘相關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

 

資料參考:澳門街道網、澳門文化遺產網站

位於澳門士多鳥拜斯大馬路的愛都酒店已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結業。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澳葡政府將位於士多鳥拜斯大馬路的新花園泳池、興建中的愛都酒店以及其附屬餐廳等設施租予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以開辦臨時賭場“新花園娛樂場”,亦為澳門第一間擁有中西式博彩設施的娛樂場。愛都酒店正立面外墻為馬賽克壁畫,呈現的是羅馬幸運女神福爾圖娜(Fortuna)的形象,作品帶有強烈意大利未來主義風格,在數十年前的純樸小城中,這幅巨型壁畫顯得甚為觸目。
*資料參考:澳門虛擬圖書館網站、《澳門》雜誌、《舊愛都酒店及新花園泳池再利用構想徵集意見文本》

圖中牌樓位於蓮峰體育中心場內,早在1932年,這片土地已作賽狗之用。政府於1940年間,改建此地段為運動場,並定名為“五二八運動場”,俗稱“蓮峰球場”。而這個極具裝飾藝術風格的牌樓亦是當時建成。

 

資料來源:澳門體育局網站、澳門街道網

 

澳門第一條連接澳門半島和氹仔的跨海大橋,也是當時葡萄牙“十大建設工程”之一,又稱”澳氹大橋”,由葡萄牙著名橋樑設計師Edgar Cardoso設計,1970年開始動工,1974年10月正式通車。落成時,曾是世界最長的跨海鋼筋混凝土連續樑橋,令澳門半島和氹仔有陸路通道連接,大大增添當時澳門市民的交通方便。於2007年起作為公交專道,供公共車輛及特種車輛專用,而行人則可以在兩側的行人道上通行,是澳氹間唯一一條允許行人行經的大橋。

 

資料來源:澳門交通事務局網站、澳門虛擬圖書館網站

國華戲院於1931年4月間開業,擁有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眾的建築風格,是當時少數戲院中規模較大的一家。後因業務不前,該院於1987年7月31日公映後結束營業,改建爲五層高商業大廈,名爲“國華戲院商場”。 戲院於1991年2月重新開業;至1997年9月,又因電影業生意清淡影響,暫停營業;至近日又重新作為藝術場所,供藝團或文創界人士等預約借場舉辦活動或展演。

 

*資料來源:澳門虛擬圖書館網站、澳門街道網、《澳門日報》

利宵中學是一所葡語教育中學,於1893年由葡萄牙皇室頒令開設,到1895年成立,期間幾經遷徙,而圖中的校園建於1957年,在1958年開始啟用,校址位於南灣,原建築物後被清拆。

*資料來源:澳門歷史檔案館網站、澳門公共圖書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