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20170529

最近幫好些朋友的公司找人,來找我幫忙的,多半就是想找做媒體或者編輯之類的文字工作者,可是看看招聘崗位的工作內容,再看看他們發來的應聘條件,其實光是有寫作能力或者媒體經驗還遠遠的不夠。

全媒體年代,對於剛入職處於低層或中層崗位的職人,他們實際需要面對的任務,往往跟他們讀書時所學的、和他們專業相關的內容,已有很大出入。加上,不管你讀的是甚麼科系,你會發現老闆都期望小職員能自己做點海報、搞點宣傳單,簡單改個圖能放上自己公司的網站或社交平台。唉,懂得搞圖像,當然很加分。若然不懂,過去好像也能勉強說得過去。當然一想也許我們就記得,那時候懂得PS懂得設計的人,本身也是很可愛、很討人喜歡的,不是嗎?

時代洪流告訴我們,現在雖然招聘廣告裡面寫的,是懂Photoshop、InDesign、Final Cut Pro、Premiere等軟件的“經驗者優先”,實際情況卻是,以後到你入職了,這些內容“幾乎、肯定要接觸、面對和應用到的”。就像二十年前招聘文員會有說“懂得中文輸入法和使用Office文書處理軟件優先”,以及三十年前“懂得使用打字機和圖文傳真機優先”一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先進要求。先進看起來是優先,其實是一種將來必須掌握的內容。(你會不會P圖,上)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城市記憶】福隆新街新舊對比

福隆新街一帶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由當時的澳葡總督葯蘇沙規劃,富商王祿、王棣父子購地,經過辟街、興建,這裡成為了著名的「花街」。當年,這裡是澳門最「高級」的「耍樂」之地,它與附近的福榮里、宜安街被譽為澳門的「花國三街」。而福隆新街的葡文意思又為「快樂之街」。

這種綺麗風光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澳葡政府開始禁煙、禁娼,「花國三街」便逐漸煙消雲散。

[備註:舊相部份來源於網絡]

 

此圍位於沙梨頭海邊街和麻子街之間的小巷,二字發音[染移],古時候的木門裡面有一道橫杆,當關門時把橫杆穿插在門兩邊的木圈,門在外面就無法推開,也叫做 「門閂」。功能類似現代的門鎖。

在Google地圖中鳥瞰望至該位置,現在的樣子也恰似門的兩邊和一條橫扞,但畢竟時日已久,未知這個名字跟街道樣貌有否關係。而Tranca在葡文的翻譯中也作門鎖的意思。

.
資料來源:網上資料整理

  在我們這個城市,沒有戰爭、天災、饑荒⋯⋯能有免費教育、能在父母身邊、能健康快樂,難道不已經是一種幸福了嗎?在中國內地部分地區,不少父母離鄉背井到大城市打工養家,孩子獨留家中下田種植,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並不罕見,和父母長期分開的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這些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需要更多愛的關懷和陪伴。為了支持樂施會幫助留守兒童及發展“新一千零一夜”項目,澳門選美連盟與澳門樂施會合作進行義賣籌款,更親身送“愛”到貴州。

A1
(左起)秘書長葉沛文、女歌手蘇俏慧、理事長伍家怡、楊埕以及副理事長冼韻怡一同送愛到貴州(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選美連盟送愛到貴州

  澳門選美連盟於2015年底與澳門樂施會合作舉辦“滿滿愛義賣大行動”,透過市集或時裝店等地方義賣、舉辦戶外瑜珈活動、呼朋引伴捐獻等等途徑籌款,所籌得的款項透過樂施會捐贈到貴州,幫助一班留守兒童及發展“新一千零一夜”項目。今年四月底,澳門選美連盟理事長伍家怡、副理事長冼韻怡、秘書長葉沛文、成員楊埕及女歌手蘇俏慧更親身到貴州探訪六日五夜,了解計劃的成果。

  理事長伍家怡表示澳門選美連盟欣賞樂施會的理念:“樂施會希望達到助人自助的精神,希望受助者不是不勞而獲地獲得資助,而是能自己發展生計。例如,我以前探訪過雲南農村,他們需要擔水種植,而樂施會會資助他們建水管,但有一部分的資金還是要他們村民自己集資;甚或會作為他們的擔保人向銀行借貸買牛羊等等;也像我們這次探訪籌備的時候,打算買一些畫筆等文具過去給他們,但樂施會建議我們只帶糖果等小禮物當作是玩遊戲的獎勵就好了,這些理念都在項目進行或親身探訪時讓我們有更深入的理解。”

A5 with logo
理事長伍家怡和副理事長冼韻怡覺得這次旅程獲益良多

留守兒童需要更多關愛

  在這六天五夜的行程裡面,選美連盟代表拜訪了不同的學校,接觸了不同的學生和老師,了解到現時的教育情況,伍家怡說:“他們的狀況已經不是絕對貧窮,而是相對貧窮,內地的學校硬件資源尚算可以,最大問題卻是軟件,師資不足成為主要的問題,有些學校全校只有一個音樂老師,就算學生排了課表要上音樂堂,也會因為沒有老師要改上其他課。內地教育也開始改革,由農村殺校並合併到城市,孩子上學的生活成本負擔高了,他們和家人分開成為了留守兒童。”

A2
和當地小朋友一同玩遊戲(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據2013年5月發佈的一份中國官方機構的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據估算已超過六千萬。他們從小和父母分離沒有得到關顧,心理問題是隱患,可能會孤僻內向、情緒消極或是暴力傾向等心理缺陷症狀出現。副理事長冼韻怡說:“有位留守兒童只能和叔叔同住,但因為不喜歡叔叔所以平日都沒有交談,有時甚至會發脾氣摔東西。”有些心理的問題並不是能用金錢捐獻就能簡單解決的,幸好,樂施會推出“新一千零一夜”項目安撫他們的心。

A3
派發糖果當作遊戲獎勵(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睡前故事”改寫留守兒童人生

   “新一千零一夜”是為留守兒童度身訂製的項目,從小一到小六,每晚都會為住校學生播放睡前故事,來安撫他們安心入睡,這計劃已讓貴州逾四十九家學校及逾一萬六千名住校兒童受惠。每晚播放的故事種類繁多,有民間故事、偵探故事如《福爾摩斯》、章回小說如《水滸傳》等等,每晚像連續劇一樣準時播放,讓小朋友都期待臨睡前這個小時光。

孩子們都乖乖待在床上等待每晚的“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孩子們都乖乖待在床上等待每晚的“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伍家怡聽到老師的回饋說成效顯著:“學生的性格出現了變化,如以前每晚宿舍都會吵鬧失控,但現在學生們會乖乖梳洗完畢,準時回到床上等待聽故事;更有些本來性格內向的學生變得外向活潑了;同學們間以前可能會吵架打架,但因為睡前故事讓同學間話題多了,留守住宿的同學更會分享昨晚聽到的故事給沒有住宿的同學,也有同學從故事中學會要有禮貌,這些都讓同學之間的關係更緊密;有些說着農村方言的小朋友聽了故事讓普通話發音更標準;有些更會自發到圖書館找故事下集看;學校更會舉辦講故事和聽後感比賽。”故事讓留守兒童開闊對世界的認知,發揮了想像力,更從故事裡學習了做人的道理,小小的睡前故事,卻潛移默化地改寫着留守兒童的人生故事。

和孩子聊天,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和孩子聊天,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爸媽的陪伴是最大的願望

  小孩最需要父母的愛,但留守兒童卻從小就要學會獨立自主。伍家怡說:“有一位同學告訴我,他五歲時還沒能上小學,父母已經出城打工,只有他自己一個住,自己煮飯打理自己的起居飲食。這是我們都無法想像的生活。當問到他們有什麼願望時,他們的願望就只是爸媽放假時能帶我去玩,能陪自己。”

A8
伍家怡感受到善款用得其所,透過計劃去改變着現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沒有父母在身邊他們在學校學習知識,希望能改變命運,學校成為另一個家,校長、老師成為他們的“父母”。冼韻怡說參觀學校時能看到學校的熱誠:“校長老師都悉心栽培孩子,除了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外,還教他們耕作、陶瓷等知識和手藝,看見了在各方辛苦努力過後的成果在學校裡發芽,改變着留守兒童的人生,覺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這次探訪是一趟既難忘又快樂的旅程。”

A9
經過各方辛苦努力過後的成果在學校裡發芽,改變着留守兒童的人生。(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熊貓茶記】

一期一會是源於日本茶道成語,意思是指在茶會時領悟到這次相會將無法重來,須珍惜之意。

當下一次你再飲茶的時候,茶不會再是那杯茶,而你也不會再是那個你。

#熊貓茶記

girl_wisdom

我應該是家裡最不會管理時間的人,當我想幹某些事情的時候,我就一頭栽進去,不吃飯、一直坐着直至做完為止。我會希望自己盡快和這件事脫離關係,要不然便會長期處於焦慮的狀態。難道像我這樣的人,就只有加班一鼓作氣做完的一途了嗎?

當我缺乏幹勁的時候,那件事則會一直拖着,既沒有開始進行、也沒有想去為事情作準備、思考甚至只是醞釀情緒。白白浪費的時間裡面,要不就是上網逛、玩遊戲、外出、做無聊事,甚至寧願在家裡收拾打掃,總之就是不想面對要完成的正經事。

我想,與其說這種不作為是逃避責任,倒不如說這種拖延是對於痛苦的一種畏懼吧。當我認真起來的時候,連自己都害怕。往往就是自己有過這樣的經驗,而不喜歡那個認認真真做事的自己。很多人本身就是靠死線來推動前進的,除了是工作的限期以外,例如快要到吃飯時間的半小時、差不多下班的半小時,好像工作的效率突然就開始提高,所有的執行力和創意好像突然間都回到自己身邊一樣。結果問題便來了,該下班的時候要不要下班呢?該吃飯的時候要不要吃飯呢?

沒有時間觀念的人、不會管理時間的體現也在這裡,優秀的時間管理者,當然是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的類型。每天編排好工作時間表,甚麼時候該做甚麼工作,要做多少,全都寫得清清楚楚。自己負責的工作項目,也有具體的清單和進度表格,做好的打個小勾勾,還沒有完成的部份就知道做到甚麼程度,下一次工作的時候便可以快速地知道該哪部份開始,人也能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然而,社會上大部份人如我,該下班的時候工作,該工作的時候偷懶。做出來的模樣好像很勤奮,加班卻只是用以彌補浪費掉的時間,而家裡人甚至因此埋怨你公司給予太多任務。可是,回過頭撫心自問吧,其實會不會只是我們的時間規劃有問題,缺乏紀律和自覺性的結果而已?

 

[圖片來源:【堂一刻】系列圖片]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在本澳古典音樂界,廖氏兄弟的大名可謂無人不曉,廖國敏近年以指揮家、鋼琴家身份到世界各地巡演,邀約演出不斷,而廖國瑋則在國際鋼琴大賽屢獲殊榮;兩兄弟素有“鋼琴雙雄”的美譽,被視為澳門人的驕傲。而為廖氏兄弟打下穩固音樂根基的,正是擁有廿多年音樂教育經驗的鋼琴名師張曉荔。

  張曉荔的高足當然不止揚威海外的廖氏兄弟,還有同樣在本澳享譽盛名的龍氏姐弟(龍綺欣、龍志恆)、張海量等傑出鋼琴新星。張曉荔在2000年與妹妹張曉桃創辦韻弦音樂中心,培養多元化音樂人才外,目前她還是澳門音樂教師協會理事長、澳門青年交響樂團協會理事、嘉諾撒聖心女子英文中學的音樂科主任,在不同領域致力推動本地音樂教育工作。此外,其不少學生滿師後亦從事音樂教育或與音樂相關的演藝工作,貢獻社會。

A1 with logo張曉荔不遺餘力推動音樂教育工作

教育生涯,由當代課教師開始

  張曉荔與妹妹自小熱愛音樂,二人都鍾情彈鋼琴,但張曉荔卻一直沒想過以靠教琴維生。直至大學時,她替好友當代課教師,才開始有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念頭。於是,她完成東亞大學兩年制副學士課程後,便馬上轉到華南師範大學攻讀音樂教育系本科。

  張曉荔說:“做代課教師的經歷影響了我的人生,我由最初不特別感興趣地教學生彈琴,慢慢發現教育的意義,開始體會到甚麼叫‘溫故知新’,原來在教授學生時,當教師的我要把所學到的知識認真複習一遍,這也令我對教育工作產生了熱情。”

A2桃李滿門,不少高足取得傑出的音樂成績。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要持之以恆做好一件事,光靠熱情當然不夠,還要有一顆不斷向上學習、堅定的心。張曉荔大學畢業後,在某間學校當代課音樂教師,這次教授的對象是“一班學生”,對她這個職場新人來說壓力不少,不過很快就適應過來。張曉荔憶述,“當時學校對音樂課程的要求並不高,一班同學每堂的任務就是一齊唱吓歌仔,真正學到關於音樂的基礎知識不多,但眾所周知,音樂是極具感染力的國際語言,我不想看到學生們成為音樂的‘井底之蛙’,於是想在教育方面投入更多時間和心力,教好更多學生。”

  除了繼續在學校當音樂教師外,張曉荔當時還在樂林琴行教琴,並在那裡遇上廖氏兄弟等少年音樂天才。她說:“我並非從小立志想當音樂教師,真正令我下定決心當教師,是因為在教授廖氏兄弟期間,我覺得他們很有音樂天份,而要教好他們,我亦必須不斷進步。與其說我可能影響了他們成為指揮家、鋼琴家,倒不如說是他們啟發了我,令我視音樂教師為終身職業。

A3廖氏兄弟從小師隨張曉荔,三人很珍惜這段師徒情。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眼中的廖氏兄弟各擅勝場

  廖氏兄弟早期學習音樂的軌跡頗相似,二人從小師隨張曉荔,並在多個本地鋼琴大賽接連獲獎,並考獲獎學金,入讀香港演藝學院。談到當初遇上這對兄弟,張曉荔說:“最初和哥哥接觸時,他還是小學生,剛考獲鋼琴五級,但我已覺得他是個很有志向的小朋友。他跟我學習一段日子後,已在本地音樂界嶄露頭角,經常獲獎及受邀演出。之後弟弟受哥哥影響,也過來跟我學琴。弟弟當時是初學者,但由於平日在家經常聽着哥哥彈琴,耳濡目染,他的音樂天賦也很高。”

A4張曉荔憶述,廖國瑋當時是鋼琴初學者,但音樂天賦極高。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兩兄弟志趣相投,個性卻有不同,張曉荔認為,“弟弟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哥哥不同的是,他更執着於鋼琴演奏的完美性,曾試過在中學期間轉學,想將更多時間用來鑽妍音樂。而哥哥的興趣較廣泛,除了苦練鋼琴外,還會同時學習幾種不同的樂器。當時就有其他教師擔心他會心散,問我為甚麼不讓他專注學琴?我的想法是,只要他應付得來,就去學習吧。那時候,我還未知道他想成為指揮家。現在回想起來,我當初的決定可能是對的,他當時就是要多吸收不同知識,才能取得今日的成就。”

  廖國敏曾在訪問中提到,剛到香港讀書時,發現自己學習起步晚,基礎不夠其他同學好。為了趕上他們的進度,只好將勤補拙,努力練琴。原來,張曉荔早已囑咐過兩兄弟,切忌做音樂的“井底之蛙”,“無論你們在澳門彈得怎樣出色,外面的世界很大,出到去要重新見識和學習。除了以這番話告誡學生外,我也用來提醒自己,要持續進修,不斷自我增值,才不枉為人師。”

讓小孩接受全面音樂教育

  對於兩兄弟年紀輕輕已在音樂路上取得一定成績,張曉荔認為這是二人長年累月努力的成果。她坦言欣賞廖國敏有一顆“回饋澳門”的心,“雖然近年他在外地定居,但幾乎每年都會抽空回澳參與演出,與不同的演奏新生代合作和交流,從中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他們,冀培育出更多後起之秀。”

A5張曉荔欣賞廖國敏有一顆“回饋澳門”的心。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眼看着一個個愛徒闖出名堂,為師者的心態當然滿意,不過就算自己不邀功,也難免遇上望子成龍又急功近利的家長,希望張老師能親自栽培他們的子女,像廖氏兄弟、龍氏姐弟那樣學生時期已獲獎無數。張曉荔卻說:“如果執着於是否得獎,忽視了讓小孩接受全面的音樂教育,我覺得有責任提醒家長,參加音樂比賽,努力練習的過程更重要,獎項反而是其次。如果想(小孩)拿獎,不一定要跟我學習,因為我唔包‘生仔’(幫小孩得獎)。”

  回顧自己廿多年的教學生涯,張曉荔坦言教育出不少令自己滿意的學生,“好多人以為我的學生不是當指揮,就是演奏家,其實不是的。像鄭君熾、‘金鷹’陳志宏等都是我的學生,他們在劇場和流行音樂界都有相當大的貢獻。即使沒有以音樂為工作,有些學生只是閒餘觀看或參與音樂演出,我也對他們感到非常滿意。”

A6第三十二屆校際歌唱比賽,張曉荔擔任嘉諾撒聖心女子英文中學歌詠團的指導老師。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正向專題 】是指揮家,也是良師──專訪廖國敏

http://mpea-plus.org/theme-project-20170503/

 

合作單位:人才發展委員會logo-output-02人才發展委員會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