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0815_32

 

我們這一代人,對職業生涯的規劃既要滿足自己的愛好,又要輕鬆沒壓力。然而,在我看來這樣的職業是不存在的。即使當一個自由業者,還得要在自己的領域內為謀生、為尋找客戶想方徹法。高回報和低回報的工作,本質的差異就是要求負責到底還是單純按時薪計算準時下班的分別。那麼,你想自己的收入按怎樣的方式計算呢?你有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到底嗎?

凡是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任,過程都不會是輕鬆的,但是實現了目標而獲得的滿足感,卻是簡單任務所無法媲美。而所有的機會、所有的重要崗位,往往就是從日常把責任負到底的印象中,慢慢從別人的信任中獲得的。

記得一位上司曾經跟我說“我們的經驗有時候是包袱,這個時代想把事情做好,經驗有時候完全不管用,我們能做的只有與時並進、不斷學習……”領導、主管們收入高,可是他們責任也很大,而且工作上從來沒有加班和扣除加班時間的補貼。好的上司為了把工作做好,還是會選擇在公餘學習和進修。這些事,從來沒有人要求他們去做,好心的上司鼓勵你自我增值,很多時也不是只為了你在公司提供更多貢獻。

我們都知道,進修、學習需要時間,你會把他們當成工作的一部份,想要算作工時嗎?如果我們都在計算工時,那麼我們的報酬,大概也就只能按工時計算了。如果你是把職業生涯當成一件人生的大規劃,嚮往着某個更遠大的目標,那麼你的學習、你的進修、你年輕時所花的所有“額外的”的時間,就變成了為將來的回報、為尋獲更廣闊發展空間而打的基礎了。

親愛的朋友,大家並不需要為了自己拉了收入中位數後腿而感到沮喪。這個城市仍然人才緊缺,這個城市各行各業都在尋找努力自強、勤奮上進、勇於承擔的新一代,大家都在尋找有擔當的人,讓他們在需要更大擔當的職位上發揮所長。

那麼,請大家先把技術學好、吸收足夠經驗,學習在工作上團隊合作和溝通協調……不要急,慢慢來,只要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到底、積極迎接挑戰,時間便會給予我們最好的答案。畢竟,我們的職業生涯,才不過剛開始而已。(有一種態度叫做負責到底.下)

 

[圖片來源:【堂一刻】系列圖片]

 

相關文章:【家和萬事興】如何在工作上獲得高回報?

http://mpea-plus.org/family66/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動物保護法》實施至今已逾半年,但虐待甚至殘忍虐殺動物事件依然時有發生,月前發生的“螺絲山殺貓案”更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於2015年12月成立為非牟利團體的人人流浪狗澳門義工團,一直關注動物保護權益,當收到求助個案,義工們不辭勞苦地趕到現場,拯救需要緊急救援的毛孩,並透過網上呼籲籌募治療經費,協助牠們度過難關。

A1人人流浪狗澳門義工團為流浪動物出心出力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義工團用愛心守護毛孩

  如果是愛護動物人士,相信都有可能在facebook留意到人人流浪狗澳門義工團的專頁,義工團幾乎每日都會發佈關於流浪狗隻的最新消息,例如發帖為走失、被棄養的狗狗尋主人及領養家庭,此外,又會報告目前在義工團收容所的狗狗近況,讓大家知道狗狗成功接受手術,重拾健康。雖名為“流浪狗”義工團,但義工團也會負責處理其他流浪動物的求助個案。

  成立短短一年多,義工團處理過關於流浪動物的求助個案不計其數,並協助數十隻的狗狗被領養。外界可能以為這是一支規模龐大的團隊,殊不知義工團僅由主席Michelle、副主席Happy媽和六位義工撐起,而且各人均有正職,工餘從事拯救和照顧流浪動物的義務工作。在有限的人手和資源裡,義工團亦租下舖位作收容所,目前共收養十八隻狗狗,而這也達到了他們所能收養狗隻的上限。

A2義工團租下舖位作收容所,目前共收養十八隻狗狗,而這也達到了他們所能收養狗隻的上限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現職商人的Happy媽,本身也是養狗人士,在機緣巧合下,接觸到當時仍為私人團隊的人人流浪狗澳門義工團。在使命感的驅使下,Happy媽成為了義工團的一分子,現時主力負責後援管理工作,而前線拯救工作則由Michelle和幾位義工負責。

救援工作受資源所限

  Happy媽憶述,在人人流浪狗澳門義工團還是私人團隊時,義工們只能在工餘時間照顧流浪狗隻,遇上受傷的毛孩更是手足無措。考慮到以私人團隊的名義籌募經費可能衍生各種問題,眾人經商議後,義工團決定向政府申請成為註冊的非牟利團體,以便為毛孩籌募治療和日常餵飼的經費,此外,又聘請了一位菲藉員工,全職照顧收容所裡的狗隻。

  事實上,照顧流浪狗所需的經費十分驚人。據義工團公開的4月份開支結算報表顯示,流浪狗的醫療費及生活費,加上舖位的租金及各項雜費,支出總金額逾九萬元,當中狗隻的醫療費用所佔的比重最高。Happy媽表示,義工團就曾在一個月內讓三隻受傷的流浪狗接受手術,令當月開銷急增至十三萬元。

  Happy媽又說,“由於受資源和人手所限,目前開展的救援工作亦只能夠量力而為,救得一隻得一隻,做得幾多得幾多。畢竟收容所的空間有限,讓受虐流浪狗得到合適的照顧,以及確保交到負責任的領養主人手上,我們才會收養新的流浪狗。”

A5地盤狗被棄養問題嚴重(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流浪狗尋找新主人

  除了通過網上呼籲籌募經費外,義工團亦會不定期舉辦各類型活動,喚起大眾對流浪動物的關注。例於今年1月於友誼橋大馬路溜狗區舉行的“狗狗約定你”活動,就是向公眾展示由義工團收養的流浪狗隻,藉此吸引市民領養,而當日的活動亦成功為三隻流浪狗找到了新主人。而3月於旅遊塔舉行的慈善素宴,更得到澳門演藝人協會及皇家獸醫中心醫護團隊的支持,宴會所籌得的善款用於購買狗糧及協助需要絕育的流浪動物。

A3演藝人協會代表小肥和陳慧敏出席義工團舉辦的慈善素宴,呼籲關注流浪動物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Happy媽表示想特別多謝皇家獸醫中心,“中心過去一直很支持義工團的救援工作。約兩三個月前,我們收到有四、五隻地盤狗被棄養的消息,便馬上出動救援,幸得到中心義診,為狗狗檢查身體、杜蟲、打防疫針等,令牠們重拾健康。此外,中心還為我們免費提供五十個絕育名額,從源頭上解決流浪動物問題。”

A4今年1月於友誼橋大馬路溜狗區舉行的“狗狗約定你”活動,向公眾展示由義工團收養的流浪狗隻,藉此吸引市民領養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推廣“領養代替購買”

  據義工團成員表示,本澳目前棄養狗隻的問題相當嚴重,即使狗狗性格忠心,卻被無良主人施以暴力對待或狠心拋棄,身心受創,“而我們會為每隻收養回來的狗狗起名,當牠們家人一樣照顧,重建牠們對人的信任,協助牠們撫平心靈上的傷痕。

  據介紹,FIGO被遺棄時右前腳有一個惡性腫瘤,完成腫瘤切除手術後,以為從此能快快樂樂安享晚年,但上天卻和牠開了個大大的玩笑。手術後次日,牠被發現全身無力,後肢不能走路,目前正接受中藥及針灸治療,而義工每日都親自炮製有營養的食物喂飼FIGO。

A6FIGO命途多舛,幸得義工悉心照顧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另一隻被遺棄的狗叫樂樂。“悲慘的晚年”是樂樂這些年生活的寫真,原來一年多前,樂樂的前主人要回越南,於是將牠交給新主人,但新主人卻狠心拋棄牠,理由竟然是家人不喜歡狗。在街上流浪的日子裡,瘦骨如柴的樂樂不但腿斷了,還患上各種危疾,直至經過皇家獸醫中心全體醫護人員的努力治療和義工的悉心照顧,樂樂才逐漸康復。

A7被遺棄的樂樂曾染上各種危疾,經治療後才逐漸康復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儘管現時仍有為數不少被棄養的動物流連街上,但所幸的是,“愛護流浪動物”、“以領養代替購買”的討論聲亦日漸受重視;近年《動物保護法》的成功立法也具標誌性,彰顯政府保護動物的決心。而義工團亦將於5月21及舉辦“慈善網球賽”,向大眾宣揚愛護流浪動物的訊息,以及加強推廣領養代替購買的觀念。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母親節將至,又是天下兒女向偉大母親盡孝的時候,但對於唐心兒(唐氏綜合症兒童)媽媽來說,面對語言發育遲緩的幼兒,不止連一句完整的“媽媽,我愛你”都未必聽到,還要無日無之憂慮他(或她)未來的前途,而且這份心事又怕被愛搬弄是非的旁人知道,只能蘊藏心底難開口……

  2014年成立的唐心兒協會,由一群樂天知命的唐心兒家長組成,是一個以關心、愛護、協助唐氏綜合症人士的權益,提升他們福祉為宗旨的非牟利團體。此外,協會還有為於妊娠期懷疑懷有唐氏胎兒的婦女、以及初生唐心兒的父母提供心理輔導和諮詢服務,冀以過來人身份分享照顧唐心兒的經驗,釋除家長們的疑慮。

A1 with logo唐心兒協會服務拓展主任梁小青(左一),與珠媽、根叔、蓉姐和齊媽等唐心兒家長合照

唐心兒家長談照顧經驗

  小孩呱呱落地,並非一定身體健康,如果確診為唐心兒,家長們也不必感到絕望。今次受訪的四位唐心兒協會會員根叔、蓉姐、珠媽和齊媽,都是擁有照顧唐心兒逾20年經驗的家長,他們的故事各有不同,但都費盡心力照顧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家人,陪伴他們走過艱辛歲月,嚐盡悲喜苦樂。在外人看來,他們的生活擔子一點也不輕,但隨着唐心兒協會的成立,他們也逐漸找到“同路人”的身份,學習交流和分享照顧經驗,在這條崎嶇路上互助共勉。

A2 A3唐心兒協會製作的宣傳單張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家中育有唐心兒,除了給家長帶來沉重而漫長的照顧壓力外,唐心兒兄弟姐妹的日子也肯定不好過。過去四十多年,蓉姐和媽媽就一直承擔着照顧唐氏弟弟的重責。2012年,媽媽不幸離世,蓉姐咬實牙關,決定將細佬帶到家裡,與其婚後的家人同住。不難想像,這是個非常艱難的決定。

  蓉姐表示:“細佬從小到大都命途多舛,小時候的他冇去讀書,因為阿媽擔心他被人欺負,所以將他一直留在屋企照顧,但這也造成了他日後不太擅長與人溝通。”憶起細佬做過的荒誕行為,蓉姐面露苦笑地說:“長大後的他,試過有一次偷偷出門,把對面門口供奉的香燭拔掉,然後丟在垃圾房,引發火災,不過當時冇人發現。直到第二次他再做同樣行為,就被人捉個正着。此外,他經常夜晚唔瞓,又會去廚房偷嘢食,曾試過將整支鼓油和油拿來喝,於是我們只好每晚臨瞓前鎖上廚房的門。”

  為了看顧細佬,蓉姐每日幾乎冇覺好瞓,總是擔心着細佬在夜晚又做出甚麼荒誕行為。不過,她也沒有怨天尤人,反而默默照顧着細佬,“阿媽還在世的時候,身體漸差,已經沒有能力照顧細佬,後來得到社工的幫忙,細佬開始在啟康中心讀書,下午放學後,由我接他回家。之後阿媽過身,我一個人照顧他真的很吃力,申請了多年,社工局也終於為細佬安排到入住夜間院舍,現在他算是全日得到照顧,這也讓我和家人暫時放下了心頭大石。”

A5與博華特殊學校進行交流活動,一班唐寶寶玩得好開心!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冀社會大眾接納唐心兒

  和唐心兒媽媽接觸,發現她們的心態大致相同,都是非常疼愛兒女。齊媽和珠媽各自育有一個廿歲出頭的仔和女,當最初得知誕下的是唐心兒,都表示無法接受現實,但後來逐漸想通,相信孩子能透過不斷學習,改變人生。珠媽說,“一聽到話個女係唐氏,第一個想法就係‘死啦,以後點算呀?’,護士勸我去睇吓個BB,我當時一直不敢去。直至在醫院的第四日,我才扚起心肝去望一望,發現她當時攤坐在床上,我叫了她一聲,她竟然笑了一下,我便覺得她一點也不笨,然後對自己說,要畀心機,她應該可以叻過其他人。”

  齊媽坦言自己初為人母時,對早療教育一竅不通,後來看書才知道,自己錯過了兒子的黃金治療期(0至6歲的時候),所以懊悔不已,“當知道個仔是唐心兒,真的很心慌,老公還以為他會養唔大,冇得教。他兩三歲時,我一直不敢帶他出街,怕被人知道他是唐心兒,後來當然知道這想法是錯的。由細到大,他都受到我過分保護,溝通和自理能力都很差,就算上學後都沒有得到改善,現在想來真的很後悔,我覺得是心理壓力,阻礙了我好好去教育他。其實我覺得他是個叻仔,還記得他兩三歲已識擔櫈仔爬上床望向窗邊,但那時我根本不會欣賞他。”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面對子女逐漸長大成人,珠媽和齊媽當然未放心,每日仍為子女的事勞碌奔波。二人最想看到的,是子女完成學業後能順利獲社工局安排,進入協助唐氏成人融入社會的職業訓練中心。二人表示,“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接納他們,多畀機會他們,認同他們也澳門市民的一份子。”

A42016年舉行“愛心抱抱嘉年華暨圖片展”,期望藉着擁抱與微笑,打破人與人間的隔閡,讓社會大眾認識與接觸唐氏綜合症人士。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6唐心兒協會開設非洲鼓班,致力發掘唐寶寶的興趣。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骨肉之情難分割

  礙於中國人傳統觀念,唐心兒爸爸怕社會不太接受自己的子女是唐寶寶,一般都會選擇默默照顧,而甚少站出來為子女發聲。但根叔卻沒有避諱,直言希望自己養育廿多年的兒子能得到政府或企業的支持,從而找到一份全職工作,貢獻社會。

  根叔表示,每位唐心兒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思想感情,有的熱愛音樂、舞蹈,有的喜歡模仿別人,他們並非一無是處。唐心兒協會多年來致力發掘唐寶寶的興趣,例如開設繪畫班、非洲鼓班、鋼琴班,目的是讓他們習得一技之長,以及提高學習的專注力。去年,唐心兒更與羅嘉豪、陳偉成、祖絲等本地歌手合作,一起錄製唐心兒協會的會歌《唐心兒》以及推出慈善專輯,而專輯裡的歌詞都是由唐寶寶一句句用手抄寫,非常有心思。

A7唐寶寶和本地歌手合作錄製歌曲(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8專輯裡的歌詞都是由唐寶寶一句句用手抄寫,非常有心思!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和幾位唐心兒家長談話,除了被他們樂天知命的性格感動外,印象最深刻就是他們甘為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家人獻出無私的愛,默默守候身邊,無怨無悔地照顧。世上最偉大的恩情,莫過於至親的養育之恩,值得我們好好珍視,用至誠的心去感激,用切實行動去報答。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被傳媒譽為“澳門之光”、“音樂才子”的廖國敏,是近年備受矚目的華人指揮新星。他在2014年獲“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的費城交響樂團聘為全職助理指揮,成為樂團史上首位駐團華人指揮。同年6月,他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國際史雲蘭諾夫指揮大賽一舉勇奪亞軍(冠軍從缺)、觀眾大獎及樂團大獎三個獎項,音樂才華享譽國際。當時才33歲的他,已在歐美闖出名堂,可謂殊不簡單。

  現時,廖國敏經常以指揮家、鋼琴家身份到世界各地巡演,邀約演出不斷。訪問當日,他說剛從歐洲飛回來,下午又要飛往美國,準備其他工作。雖然來去匆匆,但這位大忙人仍願意騰出時間受訪,在咖啡店內暢談與音樂相關的一切話題。

A1 with logo廖國敏匆匆回澳,撥冗接受訪問。

不遺餘力指導後輩

  在澳門出生、成長的廖國敏從小便喜歡古典音樂,中學畢業後入讀香港演藝學院,以一級榮譽考獲鋼琴演奏學士學位,及後在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取得鋼琴演奏碩士,其後到費城著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深造指揮專業,並在短時間內成為炙手可熱的指揮家。

A2近年經常以指揮家身份到世界各地巡演(網絡圖片)

  不知不覺,廖國敏已離開澳門近20年。近年在美國定居的他,與澳門淵緣頗深,不時獲邀回澳分享經驗及演出。2013年,廖國敏應邀參與由教青局主辦的“與青年有約”活動,向在場年輕人分享自身在音樂路上的經歷和奮鬥過程。同年,廖國敏應澳門音樂教師協會邀請,首次主持“指揮工作坊”,與本澳音樂界及多校負責人、樂團代表等暢談學習指揮的樂趣與技巧。此外,他亦多次應邀與澳門青年交響樂團(青交)合作演出,排練期間不遺餘力指導樂團成員,冀培育出更多後起之秀,“我本身也是青交出身,每次暑假獲邀回來演出,和本地音樂圈的後輩交流和互動,感受頗深。”

A3參與由教青局主辦的“與青年有約”活動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4在“與青年有約”活動中,分享自身在音樂路上的經歷和奮鬥過程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有人將指揮家形容為魔術師,因指揮棒一揮動,台上便馬上響起動聽的樂章。而在廖國敏眼中,指揮家卻像個老師,“‘指揮’一詞在意大利文中的確有‘老師’的意思,所以當我站到台上指揮,也有種像老師一樣的責任,要令所有樂手表現得更好。”

  專注演出外,台下的廖國敏也像個“老師”,熱衷推廣音樂。他指出,要成為出色的指揮,除了學會相應技巧與知識外,還要培養個人強烈的音樂感,故需精通不同領域的樂理。在“指揮工作坊”中,他便即場向觀眾給予指導,以互動方式推廣樂理及指揮技巧,大受歡迎。

A5應邀主持“指揮工作坊”(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6以互動方式推廣樂理及指揮技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音樂之路絕不易走

  年紀輕輕的廖國敏於本澳音樂界享負盛名,自然引來不少家長求教,希望這位名師能在音樂路上扶自己的子女一把。廖國敏卻在分享會上多次提醒家長和學生,音樂之路絕不易走,“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究竟你是真心喜歡音樂,抑或純粹喜歡表演?另外,要以音樂家為職業一定不容易,因想考入自己心儀的樂團,需要與很多人競爭。試想想,一個小城市可能只有一個較具規模的樂團,而每個樂團通常只有一個音樂總監和一個助理指揮的職位,想脫穎而出,除了看個人的付出外,還要看際遇。在成功之前,難免經歷人生不順意的時期,但又不可忘記初衷,只能堅定目標,為理想持之以恆。”

A82014年,在法國舉行的國際史雲蘭諾夫指揮大賽一舉勇奪亞軍(冠軍從缺)、觀眾大獎及樂團大獎三個獎項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廖國敏自言是幸運兒,小時候沒有遇上迫自己練琴的虎爸虎媽,長大後還得到張曉荔、郭嘉特、Otto-Werner Mueller等良師們的傾囊相授,“我很慶幸在音樂路上遇到這些老師,他們在我身上付出了很多時間,對我也很嚴厲,但我知道這都是為我好,令我在學習方面進步神速。”

  回望自己的學習歷程,廖國敏坦言也曾碰到不少困難和挫折,“我剛到香港讀書時,發現自己學習起步晚,基礎不夠其他同學好。為了趕上他們的進度,我只好將勤補拙,無日無之地努力練琴。此外,還要拼命工作賺錢,幫補在香港居住的生活費。”

關注音樂人材培育

  有句諺語“越努力越幸運”,廖國敏在2014年考入有過百年歷史的費城交響樂團,他高呼是“好運”,“因考核過程猶如過五關斬六將,能有機會獲聘為國際重要交響樂團助理指揮一職得來不易,而亞洲人能獲此職位更是相當難得。這兩年在費城樂團的工作經驗,對我來說收穫很大。”

A7任費城交響樂團助理指揮後,在首個演出前與音樂總監Yannick Nézet-Séguin合照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廖國敏去年九月卸任此職位,改任費城管弦樂團亞洲巡演藝術顧問。他透露在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裡,下一個目標是找到屬於自己的樂團,並成為樂團的音樂總監,“然而這不能只靠刻意為之,還要看機遇和緣份。”

  但無論如何,在外人看來,貴為指揮家、鋼琴家的廖國敏早已踏上青雲路。被問到未來會否像恩師張曉荔、Mueller那樣收徒弟,一手一腳栽培出另一位音樂新星?廖國敏坦言目前對他來說,這是言之尚早的事,不過也很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報讀音樂,“有家長問我,他們的子女上大學主修音樂,將來有前途嗎?我覺得出路是一定有的。近年有不少在外地大學讀音樂的學生回流澳門,也找到相關工作,且發展不俗。而且對比外國大城市,在澳門爭取演出機會的競爭性亦較小,只要把握機會,定能一展所長。同時,亦希望政府未來加強音樂人材的培育和支援工作,迎合社會發展需要。”

A9身體力行推廣音樂,冀培育更多後起之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合作單位:人才發展委員會logo-output-02人才發展委員會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old temple

最近政府公佈去年的人均收入中位數,很多網民都說自己拉了大家的大腿,把人均收入拉低,很多人都說目下很難找到收入高的職位。真的是這樣嗎?

記得澳門正能量協進會曾經訪問過一些做“三行”的老前輩,他說現在社會的環境,只要不怕做粗重工夫,要賺到理想的收入還是不難的,而他看到的是現在年輕人普遍都怕辛苦,不喜歡做髒活,那麼能擔任的,也就是一些收入比較低職業了。這種情況在發達國家很普遍,在國外像普通文員之類的“白領”工作,其實收入並不比機電技師和建築工人高,然而髒活沒人願意幹,也變相讓這些過去被看作是“藍領”的工作報酬水漲船高。

怕辛苦沒關係,“食腦”靠才智也是可以的,然而高專業要求的工作永遠都是高競爭、汰弱留強的精英制度,不可能有大量人在某一個範疇內獲得高報酬、高回報。大家都一頭栽進某個領域內,一仗功成萬骨枯之下,如果我們剛好是沒辦法站穩陣腳的那一位,我們又有沒有想好退路呢?

最近在了一下人才發展委員會網站提供的澳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發現在不少行業人還是求才若渴之餘,更發現其中不少就是需要專業技術和經驗的崗位,都是報酬高、可一展所長、發展空間大的崗位,為什麼始終人才奇缺呢?

首先,是那些工作都要求有五到十年長期從事有關工作的經驗,也就是時間的浸淫。其次,高報酬的職位就要負起大責任,可是現今人們最不希望的就是參與高壓、要負責任、需長期作戰的工作。(有一種態度叫做負責到底.上)

 

[圖片來源:【堂一刻】系列圖片]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澳門360】

常識題: 醉龍 + 街市 = ?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由澳門十七間博物館以“流動的博物館 - 紅街市x醉龍節”為主題,圍繞節慶和建築展開是次文博界的年度盛事。

“澳門魚行醉龍節”先後於二零零九年和二零一一年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紅街市則是《澳門文物名錄》中極具建築價值建築物,並見證澳門歷史變遷。

龍嵩街由早期到現在都是一條重要的街道,而這個街名的由來,有人認為因為這條街道像龍脊一樣十分重要因而得名。實情是因為在龍嵩街沿路走上去的聖奧斯定堂(Igreja de São Agostinho),教堂早於1586年由來澳傳教的西班牙奧斯定會修士建立,原為會院及恩寵 之母小堂,當時的教堂建築十分簡陋,教士們更以蒲葵葉來覆蓋屋頂來遮擋風雨。早期時教堂亦被華人稱為廟,因為教堂屋頂的蒲葵葉終日隨風飛揚,人們望到時,覺得跟龍鬚很像,因此教堂亦有「龍鬚廟」及「龍嵩廟」之稱。

「龍嵩街」就因而得名。

 

資料來源:網上資料整理

  有句諺語話“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必定會再為你打開另一扇窗”,這句話很適用在本澳歌手Romeu(施朗明)身上,他雖因疾病先天失去了雙臂,卻被上天賜予了一副好歌喉。

  Romeu自幼喜歡唱歌,本來是傷殘游泳隊運動員的他,毅然放棄游泳,也同時放棄了可能獲得2008年北京奧運的參賽資格,轉投音樂懷抱。在機緣巧合下,被香港著名歌手陳奕迅在網上聽到了他翻唱的《無人之境》,受邀踏上萬人舞台和偶像合唱。如今Romeu已成為全職歌手,決心踏上音樂之路,實現夢想。

A1 with logoRomeu因疾病先天失去了雙臂,卻被上天賜予了一副好歌喉。

踏上命中注定的音樂路

  Romeu是一位葡萄牙、印尼混血的澳門人,原來他的音樂細胞是基因命定的。媽媽曾告訴長大後的Romeu,他小時候喜歡一邊聽着Michael Jackson的歌,一邊學Moonwalk。但Romeu小時候繞遠了一些路,並沒有從小學習唱歌,而是去了游泳。因為媽媽看見Romeu喜歡玩水,便讓他報了暑假活動游泳班,其後他加入了傷殘會游泳隊。從七、八歲學到十五歲,一學就學了八年,每星期三天,每晚平均要游三千多米的訓練,他甚至有機會獲得2008年北京殘奧的比賽資格,但在那時,Romeu竟然選擇了放棄游泳,全心投入地去玩音樂。

A2Romeu選擇以唱歌為職業,享受在台上表演的每一刻。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Romeu說:“放棄那一刻覺得自己有點任性,但老實說如果音樂和游泳來對比,我還是會選擇音樂。我想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就像現在當歌手一樣。當時,如果沒有那個邀請我夾Band的朋友,我可能就不會玩音樂,覺得這是跟音樂的一種緣份。”

  在音樂路上,Romeu的堅持追夢和做出成績,讓家人從反對到全力支持:“一開始請假不去游泳,家人是非常反對的,因為覺得Band仔是逃學流連街上的壞小孩。後來,我邀請他們來看我表演和比賽,讓他們看到我的努力,到現在有歌曲獲獎,他們都會鼓勵我繼續走這條路,音樂路上得到家人的支持很重要。”

一步步靠近的夢想

  從組成自己的樂隊直到現在成為全職歌手,Romeu是一步一腳印地走着:“一開始跟類似教青局的機構合作,他們會提供各種活動表演機會,其後我參加比賽汲取經驗。首次在澳門比賽,之後想踏出多一步去香港參加環球唱片辦的比賽,雖然只入了準決賽,無緣決賽,但那時才見識到甚麼是專業歌手,回家後開始鑽研歌藝,讓自己變得更好。後來認識了更多音樂人,Romeu的第一首歌是和微辣合作的微電影主題曲《甜蜜再遇》,到了2014年,Romeu和朋友FabioAriCalangi共同創作的歌曲《BaoBei》,Romeu說喜歡R&B和律動感強烈的歌曲,這首歌更獲得了澳門至愛新聽力頒獎禮的“至愛歌曲”、“最佳新聲”和“最佳作曲”三項大獎。在2017年時,簽約了歌手施連奴與馮惠雅共同創辦的經紀娛樂公司 L.A.L. Entertainment,正式開始了職業歌手的生涯。早前,Romeu更到內地參加《麥王爭霸》選秀節目,並順利入圍,更和導師李達成合唱。他說雖然後來被淘汰了,但也獲益良多:“當時張敬軒和李達成想選我,最後李達成選了我。在唱完歌訪問時發現自己的經歷和前輩李達成差不多,曾想放棄唱歌,但得到了欣賞他的人叫他不要放棄,還認識了張敬軒、陳洛基等,和他們交流覺得很滿足,汲取了不少演出經驗。”

A3一直參加不同地方的比賽汲取經驗。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擺脫歧視目光

  這世界,有人喜歡就會有人不喜歡,失去雙臀的Romeu比別人承受更多外來壓力:“你總會遇到瞧不起你的人,尤其是你身體有缺憾。我明白他們也要承受其他人的目光,但其實大家熟了都知道,這也不是什麼醜陋的事,真正的朋友會覺得我是一個平常人而不是有缺憾的人。我覺得不要帶着歧視的目光看有缺陷的人,而也相信,他們的意志一定會比歧視別人的更強。”

  Romeu說自從夾Band後,才認識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憶起以前人緣不好的日子,有次被朋友丟下:“那次我印象深刻,本來跟那朋友約了在旅遊塔跨年倒數,他臨時說要回大陸不能來。於是我自己一個去倒數,卻遇見了他和另一堆朋友在一起。他看見我便轉頭走了,後來在學校遇見我主動打招呼,他都直行直過。那一次我覺得很心痛,因為我會情願你直說,讓我有心理準備,而騙我才讓我覺得最難受。後來長大了,我知道朋友未必每一個都是和你交心的,如果那些朋友不珍惜我,我也不會放太多想法在他們身上,我會更加珍惜支持我,和我共患難的真心朋友。”

A62014年,Romeu和朋友FabioAriCalangi共同創作的歌曲《BaoBei》,
獲得了澳門至愛新聽力頒獎禮的“至愛歌曲”、“最佳新聲”和“最佳作曲”三個獎項。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與陳奕迅的夢幻合唱

  Romeu曾與香港著名歌手陳奕迅在演唱會上合唱《無人之境》,對Romeu來說,那是一場想一直作下去的夢。

A4因在網上翻唱陳奕迅的《無人之境》,結果獲Eason邀請在演唱會一齊合唱。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2年時,Romeu收到朋友訊息說香港有監製想找他,原來是Eason看到他網上翻唱《無人之境》,想邀請他做演唱會的表演嘉賓。Romeu驚呆地說:“那是不是一場夢?到了綵排當天,我還是頭一次近距離聽Eason唱歌,當Eason喊我名字上台時,覺得這比做美夢還要棒。我戴着耳機坐在台邊,聽着他在我面前唱歌,覺得這次經歷很難得。到了表演當天,其實也沒有害怕的感覺,反而就像Eason和我說的‘不用太在意,你有甚麼感覺直接唱出來吧!’,那一個場景我會想着,如果那一刻我沒翻唱《無人之境》,我怎麼可能跟偶像合唱,能在自己的地方,一萬多人的舞台上讓別人聽到我的聲音,這一刻真的難以言傳的奇妙。我會覺得如果那天永遠是明天,可以一直重來就好了。”

A5Romeu覺得能和Eason合唱,是一件很夢幻的事。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用心唱出夢想

  Romeu說聽過最感動的說話,是在去年做了十三場校園演講分享經歷,那時有位同學拿着咪和他說:“你不要覺得沒了雙手就和別人不同,做這一行靠把口就能唱歌,你能唱一首好歌我們就會喜歡,不是要你四肢健全,靚仔靚女。那一刻我熱淚盈眶覺得很感動。我一直都很希望別人是透過我的歌曲而認識並喜歡我,而不是因為那個‘失去雙臀’的標籤。”《小王子》裡的狐狸曾說:“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我們都一樣,在等待着珍視自己如玫瑰的知音人。

A8A9去年,Romeu做了十三場校園演講,分享人生經歷,用正能量感染同學活出自我。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剛過生日的Romeu今年26歲,他說夢想不需計算太多:“我不覺得人生不可以用自己的興趣來當成事業,就像踢足球、打籃球、或是唱歌⋯⋯我覺得只要有信念和堅持,就可以把喜歡的事當成事業發展。我不想每日做着一件不喜歡的事,打死一份工到最後都可能只得到金錢。但當做自己喜歡的事,你設立了目標,學到的東西都是自己的;也可以設一個時間給自己,或者到三十五歲時未達到目標才向現實低頭吧。但我一直都叮嚀自己,不要被現實給打敗,我要繼續唱歌,不要讓自己後悔。”

A7Romeu擔任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交流大使,並接受電視台訪問。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