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價值和價格通常都是不對等的~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25

彩虹雖然是自然現象,但它也寄托着我們人類生活對否極泰來的美好願望。近日,何止是天氣,放諸全球,沒有一個地方不在承受着各自的爭端與痛苦。當我們問,怎麼天氣越來越熱、怎麼颱風越來越多、越多越猛的時候,其實再回顧一下我們的日常生活,關心一下世界新聞,很容易就會明白這一切都與人類自己有直接的關係。責任在我們,解決之道也在我們。

週日,好多人都看到雨後的彩虹。在期待着風雨遠去、重見晴明的時候,請記得要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加倍用功,愛惜地球、珍惜我們身邊的一切。唯有我們每個人都努力,風才會柔、雨才會細,下一次遇見的彩虹,才會更美麗⋯⋯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如果你已有一份待遇優厚的穩定工作,你會選擇跳出舒適圈,投身一個新領域從頭開始嗎?現為澳門執業大律師的鄺玉球,在二十年前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律師,更沒有想過會選擇離開穩定的公職,從實習律師開始,建立自己的法律事業,與特區共同成長。

A01_LOGO
現為澳門執業大律師的鄺玉球,在二十年前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律師。

 

中學萌芽葡語學習興趣

  回想起中學時期,當時的教育暨青年司每星期都會安排老師到中學為學生上葡語課,她在課程中對葡語產生了興趣,加上學習成績優異,更激發了她用功學好葡語。後來,中學的葡語課程已滿足不了鄺玉球的學習需求,她開始晚上到教育暨青年司轄下的語言推廣中心進修葡語。

A02_修改
鄺玉球中學時期利用課餘時間及暑假進修葡語並結交各地來澳學習葡語的朋友

 

  臨近中學畢業,很多同學考慮出外升學,成績優異的鄺玉球選擇了到澳門大學就讀中葡翻譯專業。大學期間,正如當時很多大學生一樣,鄺玉球需要兼職工作賺取學費和生活費,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同時,她亦積極參與大學學生會的工作,還踴躍參加校內外的各類型比賽和活動,豐富大學生活。

A03

A04
鄺玉球大學時期曾代表學校先後到上海和北京參加宣傳澳門基本法的活動,在心中種下了日後走上法律人之路的苗子。

 

從中葡翻譯轉身法律領域

  隨着澳門回歸祖國的日子臨近,社會和政府對中葡雙語人才的渴求越來越大。在大三時,鄺玉球已開始在政府法律翻譯辦公室實習。當時穩定、薪金優厚的公職對大學畢業生而言是極大的吸引,那時的鄺玉球亦幾乎下定決心要走公職翻譯這條路。就在此時,卻出現了令她意想不到的轉捩點。

A05
1997年鄺玉球完成澳門大學中葡翻譯學士學位課程並獲頒發優異生獎學金

  大四臨近畢業時,一位來自葡國的老師看到鄺玉球優秀的葡語能力和學習能力,著她一定要繼續攻讀法律,成為法律專才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鄺玉球亦看到澳門即將回歸,但熟悉中葡雙語的法律人才緊缺,因此決定繼續修讀葡文法律課程。1997年,鄺玉球開始了她人生中的第二個學士學位課程。

A06
當時正在攻讀法律專業的鄺玉球親身見證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刻,更激發了她努力為特區服務的決心。

 

以律師身份迎接回歸後的澳門發展

  鄺玉球修讀法律學位時已正式加入了公務員隊伍。白天工作,晚上上課,工作學習兩邊忙的生活雖然讓她感覺非常疲累,但對未來的憧憬促使她堅持完成了五年的學習。

  2002年對鄺玉球而言,是迎來人生重要轉折的一年:這一年,她從法律學位課程畢業,並於同年年底結婚。亦是在這一年,澳門幸運博彩經營牌照競投正式開標,“賭權開放”時代來臨。鄺玉球感覺到澳門的經濟和社會都將迎來不同的機遇和挑戰,同時蘊藏大量的發展機會。經過深思熟慮,她決定離開穩定的公務員隊伍,毅然投身律師事業。開始當實習律師時,她笑言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離開公務員隊伍時,薪酬約兩、三萬(當時澳門收入中位數不足五千元[1]),當實習律師要由低做起,實習律師的薪酬連原來公職薪酬的五分之一都不到。”所幸的是,她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並鼓勵她投考律師,再創一片新天地,實現更多的人生自我價值。

[1]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主要統計指標2002年第四季資料

A07
這件律師袍已陪伴鄺玉球一起工作十六年並將繼續陪伴下去

  2003年至2005年是鄺玉球的實習律師期,也是在這段時期,她的第一個寶寶出生了。鄺玉球坦言這段時間是最辛苦的,雖然工作家庭兩邊忙,但鄺玉球懂得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僅用了兩年零一個月就通過了全部科目的考核,於2005年5月正式取得律師執業資格。

A08_LOGO修改
鄺玉球與事務所的律師一起研究案件

 

開拓事業,不斷進步

  由於歷史原因,澳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才有了第一位華人大律師,回歸後,社會對懂得中葡雙語的執業大律師更是求才若渴。2007年,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鄺玉球抓住機遇,開始籌備成立自己的律師事務所,為社會各行業提供專業法律服務。

        執業多年的鄺玉球,沒有因已有的成就而停下進步的腳步,並積極拓展自己的事業。2018年,她完成澳門特區政府私人公證員培訓課程並通過考核,為未來從事相關業務做好準備;同年,鄺玉球亦成為經國家司法部考核通過的、十二名第二批中國委託公證人(澳門)之一,為澳門居民辦理回內地處理民商事法律事務的公證文書。

A09
2007年鄺玉球創立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其時邀請了她的小學校長胡培周和中學校長唐志堅蒞臨剪綵

 

走進內地,擴闊視野,尋找機遇

  鄺玉球對能成為中國委託公證人感到十分榮幸。她認為,內地與澳門兩地未來的往來,特別是民事往來與商貿活動方面的合作會越來越頻繁和密切,若澳門律師能同時兼備內地與澳門認可的專業資格,不單止對個人業務,且對澳門整體發展及兩地合作都將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她尤其希望澳門的青年人要擴闊視野,立足澳門的同時也要看看內地的發展,尋找機遇。

A10
鄺玉球在北京接受由國家司法部熊選國副部長頒發的委託公證人(澳門)委託書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是粵港澳三地企業突破和發展的重大機遇,作為配套的法律服務行業也將迎來向外拓展業務的大好時機,而鄺玉球亦在思考:澳門律師應如何作為才不會落後於形勢?

  鄺玉球認為,澳門律師業界應藉此時機早作準備,以面對可預見的、勢必將迅速發展的客戶需求。她建議澳門律師業界應循三個方面開展準備工作,其中首要是加強跨域法律知識學習,培訓跨域服務專業人才。她介紹道,粵港澳三地涉及三種不同的法域制度,隨着大灣區建設的向前邁進,對於跨境法律服務的需求將越來越大,因此,澳門律師應加強學習另兩個法域的法律知識,在跨法域地區考取專業或執業資格,培訓具有提供跨境法律服務能力的專業人才,建立具有跨法域法律知識和經驗的團隊。

  第二是要積極參與平行合作組織,加強同業間的交流合作。鄺玉球表示,大灣區內各類型專業服務交流合作平台先後建立,各地區的專業資源必將產生更緊密的聯動和協同效應。澳門律師業界藉着大灣區建設的契機,應當積極參與大灣區內的相關合作組織,加強與內地和香港同業間的交流合作,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在深化自身地區業務之同時,也應考慮向外進行業務拓展,以鞏固競爭優勢。

  她續道,第三是共建聯營律師事務所,開展合夥聯營新業務。鄺玉球認為,澳門律師業界在大灣區發展的最重要一步,必然是與內地和香港的律師事務所合作共建粵港澳三地聯營律師事務所,開展合夥聯營新業務,把理念互動轉化為業務對接,為大灣區企業、從大灣區走出去的內地企業、以及從港澳和外地引進來的外資企業提供優質的國際化專業法律服務。

A11
時任中聯辦副主任陳斯喜與法律工作部部長殷洪浩於2018年5月底到訪鄺玉球的律師事務所時,鼓勵其勇於對外開拓更廣泛的業務。

 

澳門平台角色發揮空間大

  在採訪中,我們從鄺玉球身上看到了在回歸後把握機遇、堅持不懈、實現自我的法律專才成長路。除了在專業上盡展所長外,鄺玉球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發揮專業所長,回饋社會,並推動社會進步。鄺玉球表示,社團事務加深了她對社會的認識,擴大了人際關係網絡以至奠定了個人的價值觀。她感觸地說:“事實上,我事業上的決定與發展,也是得益於不少社團好友的支持和推動。”

  對於未來有意加入律師行業的青年人,鄺玉球認為首先要有充分的知識裝備和承受挑戰的心理準備。雖然行業競爭越來越大,但她對行業前景仍然非常有信心,“以前律師不足二百人,現在正在執業的律師已有四百多人,我們要勇於面對競爭。內地有葡語人才,也有法律人才,但同時兼具兩者的人才並不多,澳門在這方面有其獨特優勢。澳門作為中國和葡語國家之間的平台角色,絕對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積極參與其中。”

A12_LOGO修改
鄺玉球對行業前景充滿信心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澳門回歸祖國以來,社會發展、城市風貌日新月異,新時代、新面貌令澳門增添不少引人入勝的景點。2019年,“澳門新八景”全球票選活動結果揭曉,獲選景點以人文、歷史、自然為核心,其中不乏新興的熱門旅遊景點,新舊交錯、中西交融,反映澳門的精神面貌與城市發展。

雙湖塔影(兩湖一塔)

“兩湖一塔”指南灣湖、西灣湖和旅遊塔,是集自水、陸自然風光及南歐風情建築、現代化建築的綜合景區。南灣湖、西灣湖位於澳門半島南面,築堤而成,與旅遊塔融合為一幅動人的構圖。

DJI_0996

晚上的南灣湖有華麗的瀑布式噴泉及鐳射表演,近年澳門政府結合文創、餐飲、水上活動將其打造為休閒廣場 “南灣‧雅文湖畔”,為市民遊客提供多元服務及體驗。

西灣昔日為商船停泊處,漫步於湖邊,可享受舒適寧靜、習習清風的悠閒感,更可遙望主教山。

DJI_0358陽光照耀下,湖面上的倒影就是澳門的著名地標之一的旅遊塔,其座落於南灣新填海區,由紐西蘭建築師Gordon Moller設計,塔頂高338米,可鳥瞰珠江三角洲風景,晴朗天更可一覽港珠澳大橋的風姿。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參考:澳門新八景網站、澳門特別行政區旅遊局網站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盧廉若,澳門著名的企業家、慈善家和教育家,為澳門第一代賭王盧華紹(盧九)的長子。盧廉若與其父一樣,對於興辦教育及推行慈善事業不遺餘力,包括在鄉間創辦慈善機構和蘆溪義學,使鄉間小童能得到受教育的機會;倡議籌款設立孔教學校,招收貧苦學生,培養出大量人才;任慈善性質的鏡湖醫院總理,救災恤貧,對醫療作出巨大貢獻。

 

資料參考:澳門城市指南網站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在澳門半島的西北方,有這麼一片地方,這裡有着澳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戲院永樂戲院、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古廟蓮溪廟、富有人情味的街坊老舖、層出不窮的創意新店、澳門最多東南亞裔族群集居的街區……這裡便是新橋區,是最有澳門特色和生活氣息的社區之一。

        “當時一大班有心的新橋街坊,為了服務社區,大家經過商議後,決定成立新橋坊會。”新橋區坊眾互助會(下稱“新橋坊會”)會長梁慶庭向我們介紹說。長期以來,澳門各個社區的街坊會一直擔任着團結坊眾,關注社區建設,並在居民與政府之間架起溝通橋樑的角色。成立於1958年的“新橋坊眾互助會”(後更名為“新橋區坊眾互助會”),便是在一班熱心的新橋居民支持下建立。跨越澳門回歸前後,坊會因應不同時期的需求,為街坊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及社區職能,至今已陪伴新橋街坊走過逾六十個年頭。

A01
梁慶庭指新橋坊會隨着時代轉變,為街坊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

 

新橋坊會甲子情

        梁慶庭自小在新橋區長大,他表示新橋坊會一直以服務社區為己任,在不同的時期所提供的服務也有所不同,而“守望相助、服務街坊”的辦會宗旨多年來始終如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坊會成立之初,主要的工作是訪貧問苦,在有限的資源下為街坊提供服務。現時矗立在新橋區的新橋籃球場,最初只是一塊“爛地”。當時青少年沒有甚麼文娛康體活動,坊會利用社區僅餘的資源,組織從事三行工作的街坊一手一腳地建造了一個籃球場,豐富了居民工餘課餘活動,並成立籃球隊,不時到內地或邀請外地球隊來澳比賽。這對青少年的成長及增加社區活力,都有積極的意義,不少青少年後來更成為出色的籃球員,代表澳門出外比賽。

A02
小童在早期新建的新橋籃球場球架下合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04
新橋籃球隊赴內地比賽出發前合影(前排左三為梁慶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03
除籃球訓練外,球場亦會用作舉辦坊會國慶聚餐、各種體藝活動等。(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八十年代,澳門經濟有所發展,社會環境開始轉變,居民對社區服務的訴求亦漸趨多樣,區內軟硬件設施配套面臨着迫切的更新壓力。坊會在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集資興建了新橋花園,為坊眾提供新的公共活動空間;並先後優化了籃球場設施、修建蓮溪亭、門樓牌坊等。新橋花園還設有茶水部和酒菜部,為街坊鄰里提供休閒小憩的地方。九十年代,坊會先後成立“頣康中心”、“學生自修室”、“曲藝班”、“武術班”等,服務對象涵蓋男女老幼,為社區提供多元化的基層服務,滿足居民的實際需要。

A05
新橋花園為學童提供了一個午膳午休的好地方(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梁慶庭說,雖然資源有限,但坊會一直想方設法為社區提供一切可提供的便利,“大家都生活在社區中,其實不同的社區會有不同的需求,例如過去的木屋區亟需改善防火、衛生及居住環境。而隨着時間的轉移,現在已沒有了木屋區,社區服務及設施也相對完備。現在我們面對的很多時會是推動舊區重整的工作,希望在舊區重整的工作中,通過優化服務,為社區增添更多活力。”

 

活化社區,振興社區經濟

        “上世紀九十年代至回歸後賭權開放之初,澳門經歷了一段經濟低迷的時期,新橋區除了一直提供青年及長者服務,我們打出了‘留澳消費,搞旺經濟’的口號,舉辦蓮溪市集,總結經驗之後,我們又舉辦‘大笪地’,之後又與其他兄弟社團搞不同主題的嘉年華活動,目的就是振興澳門的經濟。”梁慶庭憶述當年坊會為盤活舊區而積極推出的各種舉措。1998年,新橋坊會舉行了“吃喝玩樂大酬賓 超級無敵大抽獎”嘉年華系列活動,為期約二十天,參與商號超過七百家,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居民和遊客參與,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他表示雖然當時大部分的街坊,特別是舊城區的居民經濟實力不強,但大家都有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所以在不同的社區當中,街坊透過不同的方式去展開相關的工作,支持社區發展。

A06
“98新橋嘉年華"開幕典禮(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澳門經濟不佳的時期,舊區的客流量大幅減少。以十月初五街為例,過去內地旅客會到此購買生活用品,但當內地也開始生產有關商品後,這些旅客便不到舊區購物了。於是,小販不再擺檔,商舖亦不開門,整條十月初五街就這樣靜了下來。2000年,一部以澳門十月初五街為背景的香港電視劇《十月初五的月光》,讓大批觀眾知道了十月初五街這個地方。觀眾從劇中看到美麗的景象,濃厚的街坊市井人情味,不少內地和香港旅客因此慕名而來。梁慶庭說:“然而現實景況與旅客的想像有很大的落差,旅客失望地和我說,‘十月初五街怎會是這樣(冷清)的’,對此我們也非常心痛。”

A07
“99新橋蓮溪廟燈光夜市”成績斐然(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歸後,梁慶庭成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會成員,有更多機會與政府官員溝通,為特區的施政及發展提出意見。當時,他在行政會上提出,當局是否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大力度振興社區經濟發展?特區政府非常認同梁慶庭等坊會負責人的想法,時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要求經濟局、旅遊局、交通事務局、民政總署(現市政署)等政府部門,為有關的活動給予適當的行政協助和支持,活化社區,振興社區經濟。

        梁慶庭說:“如果整個社區十室九空,那這個社區是沒有活力的,賭權開放後,大量旅客來澳,他們會去賭場或大型商場等地方玩樂,而澳門作為國際旅遊休閒城市,也應要讓旅客來到舊城區看看,感受當地原有的社區氣息,體驗澳門的本土人情。"

IMG_4794
A08
梁慶庭認為遊客來澳不應只去賭場

 

克服困難,協助居民重建家園

        除了振興社區經濟,都市更新亦是舊區面對的最迫切問題之一。澳門舊區樓房密集,且多日久失修,對居民的居住環境造成巨大隱患。位於新橋大纜巷的福寧大廈,自2010年出現傾斜被當局列為危樓後,居民感到非常徬徨無助,於是就此向新橋坊會尋求幫助。

        接到居民求助的梁慶庭,十分理解住戶的心情:福寧大廈已被確認為危樓,住戶是絕對不可能繼續居住下去的,若大廈倒塌的話,住戶業主們該怎麼辦呢?坊會隨即動員各方商討對策,大家認為將福寧大廈重建是唯一的選擇,但開展重建工作卻是難關重重:“像這種被列為危樓,且業權分散的住宅要開展重建工程,澳門在過去完全沒有先例,街坊會也從來沒有處理過,加之其中涉及私人業權問題,開展工作非常困難。”因業權、遺產繼承、地舖賠償等問題,重建工程步履艱難,坊會想盡辦法並盡最大努力協調各方。例如部分單位業權繼承人多達有十數名,且繼承人分散各地,一時難以取得業權所有人一致同意重建。坊會在詳細了解事件後隨即派員與遺產繼承人商討並取得簽名同意,再加上建築商的全力支持,最終福寧大廈得以重建,成為澳門首個由居民自主推動舊樓重建的成功例子。

A09
原福寧大廈拆卸後進行開工拜神儀式(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梁慶庭表示,福寧大廈的重建是一個很好的啟示,雖然案例本身有其特殊性,但始終為舊區重建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而結果亦令一眾為此奔波的坊會人員感到欣慰。他說:“樓宇重建後,住宅的居住環境及地舖的環境得到大大改善,大家都像中了六合彩般高興。”

        2012年底,同區內的鉅富花園第三座被列為危樓,坊會參考了福寧大廈的重建經驗,在得到業主、發展商共同努力之下,幾經周折,鉅富花園第三座於2017年底完成重建,正式入伙,居民們回到了面貌一新的家。

A09-2
梁慶庭與街坊們探討社區議題

 

社區與青年要共同發展

        作為澳門的一份子,梁慶庭在推動社區事務方面不遺餘力。多年的社區工作,讓他深刻體會到澳門社區事務能有所發展,關鍵在於這二十年來社區商戶、居民以及社區工作者,加上政府的支持,大家都在社區的建設中作出了不同的努力。他同時亦指出,回歸二十年,澳門社會與經濟環境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特區經濟急速發展,財政儲備增加了,但有很多地方例如公共服務、社區環境等還有待優化;居民生活上的需要,例如住屋、交通能否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等,值得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未來一起深思和共同努力。

A10
梁慶庭冀青年適應並勇於接受發展

        回歸二十年來,澳門有了很大的發展,談到對年輕一輩的期望,梁慶庭希望青年人要勇於嘗試,拓展自己的視野。“與二十年前相比,你可以看到世界經濟和國際環境都有了深刻的轉變,內地經濟表現十分亮麗,我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並推動了世界經濟發展。今天,合作與競爭放在大家眼前,我們要如何自處,如何搭上這趟經濟發展列車?這都是現今青年人必須關心的。”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24_LOGO

雨又下了,原本在指揮交通的警員從車上取了雨衣,又重新站回到自己的崗位上。雨越下越大,雨衣帽子上豆大的雨一直打在他的頭上,灑在他的臉上。偶爾他還禁不住要往臉上抹,這樣好去抹走擋住視線的雨。

暑假是修路和護養街道的黃金期,澳門幾乎沒有一條路是暢通的,若然沒有警員現場疏導,很難想像路況有多不堪。但暑假期間的路上,人不是頂着烈日就是要承受大雨,一般人都不願留在路上,有些人卻因職責所在要堅守崗位,警務、醫務、市政工作上很多人員的工作,看起來都單調、重複、機械,社會卻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參與,才能讓環境能維持紀律和秩序⋯⋯任何崗位都有它的難處,特別是穿上制服的人,他們面對着公眾更多的期望與要求。切身處地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心裡始終有一絲敬意和感激。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Shake~ shake~ shake~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慈幼中學是學界籃球賽的常客,每年均派出代表隊參加學界男子A、B、C、D組賽事,屢獲殊榮。即使未能派出最強陣容應戰或遇上傷病潮,但論團結及鬥心,“藍血人”從不輸人,他們總是保持爭勝的步伐,展現無比堅強和不屈不撓的體育精神,贏得外界認同和尊重。

A1logo
慈幼籃球隊教練團由吳庭照、張嘉豪、梁偉業、譚迪生、莫敬輝等五位籃球健將組成。

        慈幼籃球隊教練團目前由吳庭照、張嘉豪、梁偉業、譚迪生、莫敬輝等五位籃球健將組成,各人熱心從事籃球教學工作,已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訓機制,讓學生積極投入參與練習,提升球技,在比賽上一展所長,為校爭光。林霆朗、蘇華澤、高頌祺等本地籃球好手,都是慈幼籃球隊培訓出來的傑出校友。

A2
慈幼籃球隊曾奪男子A組冠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五位教練表示,“我們除了平時聚集一眾學生練球外,也很重視他們的品德教育和學業成績,希望他們透過嚴格的體能集訓及長時期的團隊合作,磨練出堅強鬥志和克己復禮的精神,未來能秉承‘純潔與剛毅’的校訓,投身社會,服務他人。”

 

籃球磨練出堅強鬥志

        五位籃球教練中,以吳庭照(吳Sir)的教學經驗最年長,他是籃球隊的領袖級人物,總是帶領着籃球隊不斷突破,奮勇向前。吳Sir在2000年加入慈幼中學,擔任數學老師,當時獲時任籃球隊教練葉泰(葉Sir)的邀請,當上校隊籃球教練,最初以教中學生為主,後來兼教小學生。

A3logo
吳庭照教學經驗豐富

        並非體育專業出身的吳Sir笑言當教練是“摸着石頭過河”,除了平時多向前輩們請教外,也要多看與籃球戰術相關的書籍,以及到昔日塔石球場看澳門代表隊的訓練情況,從中吸收教學靈感,冀能教好學生。日子有功,吳Sir逐漸帶隊出成績,在當校隊教練的第七年,慈幼籃球隊在學界賽C組摘下冠軍,他替一眾學生感到高興之餘,亦增加了自身當教練的信心和勇氣。吳Sir目前是慈幼的訓導主任、體育老師,在校隊方面,他以執教C組學生為主。

A4
吳庭照目前主力執教男子C組學生(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張嘉豪(張Sir)是慈幼中學體育老師,也是籃球隊B組學生的教練。他憶述九十年代在慈幼讀中學時,開始學習打籃球,師從已故的沈鶴偉(沈Sir)老師,“當時覺得沈Sir年紀很大,不知是否還能打球,沒想到一上場就輕鬆把我們這些學生擊敗,他對籃球運動的熱誠,也深深感染了我。上了高中後,我的籃球技術已突飛猛進,在學校也打出了名氣,但沒想到參加學界賽時,竟輸給對手廿分以上,感到很無奈。讀大學時,由於獲朱生(朱浩源,時任慈幼籃球隊教練)邀請,我也回母校當過三年教練,畢業後到別的中學應聘體育老師,直至四年前才回母校執教,並重新當上籃球隊的教練。”

A5logo
張嘉豪憶述學生時代已很喜歡打籃球

        梁偉業、譚迪生在學生時代已是慈幼籃球隊的主力成員,曾多次代表學校參加過比賽贏得殊榮,也曾跟隨吳Sir和張Sir練習,獲益匪淺。為答謝母校的悉心栽培,在鮑思高青年服務網絡工作的二人,近年先後回校擔任籃球隊教練之職,目前主力執教籃球隊A組,協助即將高中畢業的學生爭勝圓錦標夢。

A6logo
梁偉業開心回母校當籃球教練
A7logo
譚迪生想協助學生提升球技

        莫敬輝自小便喜歡打籃球,學生時代經常帶着籃球回慈幼,一下課便到球場打球。由於球技出色,他在校時已參加校隊,後來考上澳門大學,更代表學校出戰全國大學生籃球聯賽。近年,他回母校當數學老師,並擔任籃球隊D組學生的教練,積極發掘潛力新秀,協助學生們打好練習基礎,為未來升上更高年級的組別做足準備。

A8logo
莫敬輝積極發掘潛力新秀

 

心中有團籃球火

        談到平時籃球隊學生訓練和備戰比賽的情況,五位教練表示由於校內籃球設施有限(中小學各有一個籃球場,都是室外場),各組教練開學時都會協調好使用的時間和情況,確保學生得到充足的練習機會。加入籃球隊並不困難,按吳Sir的話,就是“只要真心喜歡打球,學業成績未至於一塌糊塗的,我們一般都來者不拒”。然而,籃球隊的訓練非常嚴格,從D組開始平均一周要練三日,臨近比賽更要加操,即使遇上大風雨,未能落場練球,教練們都會要求學生在走廊上練體能和進行簡單的運球練習。

A9
籃球隊的訓練非常嚴格(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莫敬輝表示,在慈幼當了三年籃球教練,最深刻的體會就是覺得在校隊練習的小學生“很捱得”,“記得有一年聖誕節,天氣很冷,但學生們依然認真參與練球,我被他們心中那團火所感動,想一直教好他們。比賽方面,最難忘是2018年帶領校隊贏得D組冠軍,記得首輪第一場我們輸給了對手,當時輸得很洩氣,沒想到後來的比賽我們一路過關斬將,殺入決賽,重遇之前首輪贏過我們的對手,今次我們沒有手軟,以兩分之差險勝,成功‘復仇’,整個過程就像漫畫情節一樣,很熱血。”

A10
莫敬輝2018年帶領校隊贏得男子D組冠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到教學心得,莫敬輝稱過去自己曾跟隨不同教練學習,會將自己學到最深刻的技術傳授給學生,“我希望學生們的球技能不斷進步,除了可衝擊獎項外,更重要是展示慈幼仔不屈不撓的體育精神!”

A11
莫敬輝希望學生不斷進步,展示不屈不撓的體育精神。(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梁偉業、譚迪生表示,“A組的訓練相對來說較嚴格,因留在校隊的同學都是將畢業的高中學生,渴望能衝擊學界錦標,在畢業前不留遺憾。但帶A組並不容易,因學生的年齡已近成年,會有很多個人想法,較難專注服從命令去練習(外務和升學上也有較大困擾),我們會經常提醒、告誡他們遵守紀律,做好榜樣。”

A12
A組學生渴望衝擊學界錦標,在畢業前不留遺憾。(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二人在教職上各有分工,梁偉業擔任A組主教練,譚迪生則擔任輔助角色,他們希望學生們能一直保持對籃球熱愛的初心,以團隊精神為首要,無論未來遇上任何困難,都要勇敢去克服,在賽場上爭取力爭上游。

 

藍血人勝不驕敗不餒

        張嘉豪自言並非專業的籃球教練,還一直在摸索教好學生的方法。他說:“當教練至今,為自己打分的話,我只能用上合格,未來還要繼續努力。四年前重返慈幼執教籃球隊,教B組的學生對我來說挑戰挺大,他們正處於成長的反叛期。我想教好他們,讓他們知道‘輸波唔緊要,但絕對唔可以輸人’,‘藍血人’的精神就是‘勝不驕,敗不餒’。無論賽場內外,我都希望他們做好本份,保持永不放棄的積極態度。”

A13
張嘉豪希望學生做好本份,保持永不放棄的積極態度。(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吳庭照表示,“相對以往,由於現在參賽者較多,比賽的競爭性較大,所以他教C組學生時,就要讓他們盡早認識一些例如‘聯防盯人、壓迫性防守’等基本戰術,多學習多吸收,此外,更重要是練好體能,鞏固發展基礎,未來如有機會晉身B組或A組的話,再接受高階技術的打磨,不斷突破,實現蛻變。”

A14
吳庭照鼓勵學生練好體能,鞏固發展基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五位教練目前雖然執教不同組別的學生,各自面對不同的困難,但他們團結一心,互相理解和支持,不斷鼓勵學生不斷努力,勇敢追逐籃球夢。此外,他們在教練的崗位上從不固步自封,持續自我進修,冀以更科學訓練的方式教好學生,讓他們的球技能不斷進步,在學習以外更好地發展個人興趣。

A15
在教練團的帶領下,慈幼籃球隊團結一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由澳門扶康會主辦的“康復國際亞太區會議2019”於六月底圓滿舉行,會議以“同心協力、構建融和、人人平等、共享發展”為主題,行政長官崔世安,康復國際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會長張海迪等出席開幕式,逾千名來自康復國際組織的會員以及三十多個國家及地區人士參與,場面盛大。

A1
“康復國際亞太區會議2019”開幕儀式(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閉幕禮上,扶康會代表宣讀由大會委員會共同草擬、關注世界殘疾人士權益的“澳門宣言”(Macau Statement),為活動畫上完美句號。現場還公佈了康復國際世界大會2020年將落戶丹麥舉行,越南與馬來西亞均表示有意籌辦下一屆康復國際亞太區會議等喜訊。

A2
扶康會代表宣讀由大會委員會共同草擬、關注世界殘疾人士權益的“澳門宣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扶康會總幹事周惠儀表示:“康復國際亞太區會議對上一次是2002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睽違17年,在康復國際的支持下,扶康會很榮幸參與這次亞太區會議的籌辦工作,將這國際大型會議重新‘活化’起來,意義重大。希望透過會議邀請不同國家與會者來澳分享康復服務的發展情況,推動本地康復服務工作發展。”

A3logo
(左起)卓敏儀、周惠儀、周惠萍分享會議籌備過程。

 

三日會議在歡樂時光中度過

       為讓社會各界共同關注、推動和做好康復工作,共創傷健共融和諧社會,由澳門扶康會主辦的“康復國際亞太會議2019”於2019年6月26至28日一連三日假澳門威尼斯人展館舉行。為期三日的會議,共15個專題和24個分題演講,邀請不同專家、學者分享和探討殘疾、康復及社會共融的議題。同場還舉行了“康復器材及輔具展覽”及“展能藝術展覽”,讓大眾認識輔具對殘疾人士的幫助,以及展示殘疾人士的藝術成果。

A4
會議邀請不同專家、學者分享和探討殘疾、康復及社會共融的議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了上述三項大型活動外,主辦單位還安排了多場配套活動,包括: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研討會、融合教育研討會、無障礙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職業技能習研班等,以及組織參觀學習團,走訪參觀不同景點及社服機構辦事處。

       周惠儀表示:“扶康會首次舉行國際級的大型會議,籌備過程中充滿艱辛與挑戰。會議舉行期間,我們團隊抱着戰戰兢兢的心情投入工作,在各人同心合力下,三日的會議在歡樂的時光中度過。會後我們收到不少答謝和祝賀,例如感謝扶康會藉這次會議團結一眾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共同為殘疾人士謀福祉。”

A5
在各人同心合力下,三日的會議在歡樂的時光中度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提到會議舉行時的難忘事,周惠儀說:“今次會議上台做專題演講,多是有一定年紀的專家學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培正中學派來一位中學生擔任講者,用英語分享智能手杖的特點,贏得觀眾的關注。此外,舉辦‘康復器材及輔具展覽’亦達到預期的效果,現場展銷了包括助聽器、拐杖、輪椅等多類先進輔具,三日吸引了逾六千人次入場參觀,共同分享知識與經驗,推動本地輔具市場。”

A6
康復器材及輔具展覽,吸引了逾六千人次入場參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殘疾人士挑戰自我

       周惠儀表示,這次大型會議得以順利舉行,離不開一眾工作人員的支持與辛勤付出,“首先要想讚揚扶康會的一眾同事及招募回來的近百位義工,活動一輪接一輪,流程安排上頗緊湊,但他們竭盡所能、克盡己任,我對他們的工作表現非常滿意。康復醫學在醫療體系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未來或需要大量康復界別的醫療人手,這次會議正好讓一眾年輕人深入了解康復知識,希望他們繼續研究,將來可投身康復界別,服務他人。”

A7
工作人員大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扶康會一向致力協助殘疾人士和精神康復者融入社會,通過舉行這次會議,亦給予他們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先天失明的Eric(梁嘉俊)和患上自閉症的Queenie分別獲安排擔任會議晚宴上的司儀,挑戰自我。

A8
梁嘉俊(左)與澳門電台主持陳如欣合作做司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周惠儀說:“殘障人士面對身體缺憾,卻不一定要怨天尤人。以Eric為例,他非常樂觀,積極好學,是本澳少數完成大學課程的失明人士,目前在仁慈堂盲人重建中心任職心理輔導及活動協調員,將心力都投放於視障人士的權益上。這次司儀工作,對Eric和Queenie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但二人認真準備,做好本份,贏得全場掌聲。”

A9
與會人士帶來精彩表演節目,展現才藝。(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連三日的會議選在威尼斯人展館舉行,周惠儀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亦感謝金沙集團的全力支持。她說:“今次會議的來賓們以殘疾人士為主,因此無論是活動現場的環境抑或他們入住的酒店,對無障礙設施的要求都很高,幸好這兩方面都配合到。此外,金沙還派出工作人員和義工全力協助我們的工作,除了讓活動得以順利舉行外,亦讓來賓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酒店方面亦有聽取我們的意見,未來將不斷完善無障礙設施,推動無障礙旅遊事業的發展。”

 

扶康會迎挑戰促社會共融

       周惠儀表示感謝社會各界和有心人士的支持,康復國際亞太區會議才得以相隔17年在濠江重新“活化”起來,“由於扶康會缺乏舉辦大型會議的經驗,我們一直是‘摸着石頭過河’,在張海迪女士的支持,飛迪華女士、郭鍵勳先生、伍杏修先生等籌委會領導及顧問的帶領下,扶康會全體員工投入參與,獲益良多。希望透過今次與康復國際、中殘聯合作,扶康會未來在推動康復服務議題上能夠發揮更關鍵的作用,創造更多的合作機遇,攜手為康復服務打開一片天。”

A10logo
周惠儀感謝社會各界支持

       扶康會為了全面地舉辦是次會議,特別成立了籌備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及秘書處。扶康會行政經理卓敏儀(JoJo)及項目經理周惠萍(Jacinta)都有參與秘書處的工作,二人表示工作量雖然突然加大了不少,但也是很好的鍛煉機會,通過參與這次會議全面提升自我,對康復議題及殘疾人士的需要加深了認識。

       JoJo加入扶康會已近十年,長期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她坦言參與這次會議的各項儀式上的策劃及跟進工作,是自己入行至今的一次最大挑戰,“現場有很多突發情況出現,例如有嘉賓突然感到身體不適而嘔吐,我們要立即上前‘救場’。難忘的事還有很多,最開心是可以和團隊共同完成這項挑戰,收穫了工作的自信。”

A11logo
卓敏儀樂觀接受挑戰

       Jacinta近年加入扶康會,她很高興有機會參與這次會議的外聯和接待工作,與一眾專家學者交流,有助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她說:“最初覺得社會對殘疾人士的關心和支援工作並不足夠,但自從參與這次會議後,我的想法有很大的改變。事實上,殘疾人士的能力並不弱小,他們和普通人一樣,都可以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

A12logo
周惠萍參與大型會議工作,提升自我。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