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現關閘附近先前為一座古關閘,於1574年由明朝政府興建,位於今關閘馬路中段,是昔日澳門地區與內地交通的咽喉,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和經濟意義。1849年,葡萄牙勢力向閘門以北擴展,於1871年10月31日建成至今存在的凱旋門式拱門(即現關閘拱門),以標示所佔地界。1874年,澳葡政府將佔領的明朝城樓式古關閘拆毁。

保留至今的凱旋門式關閘拱門門身刻有葡國詩人賈梅士詩句,及“22 Agosto 1849”、“25 Agosto 1849”、“31 Outubro 1871”等年月日,分別是亞馬留被刺、葡軍進攻關閘和關閘拱門興建等與關閘相關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

 

資料參考:澳門街道網、澳門文化遺產網站

       1999年澳門回歸,一位女中醫師決定在這偉大的歷史時刻,完成人生裡最重要的夢想,就是在澳門創建一家投放畢生心血的藥廠——海倫製藥。她把數十年臨床醫學經驗累積的智慧財產,留在澳門這片土地上。十九年間,這間製藥廠與澳門一同成長,不管歷經多少風雨,無畏無懼,迎難而上,並成為了澳門首間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質量認可及報備批文的中藥廠。創建這間藥廠的女中醫師,正是蔡凱琳。

 

精研醫術,濟世為懷

       蔡凱琳,又名“阿吉尼莎”和“阿莎”,年輕時於北京學習中醫,曾因在求學的日子裡過度疲勞,導致青光眼雙目失明。後來幸得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商振山先生悉心醫治,她重見光明,回復正常人生活。

A2
早年在北京生活時,得到兩位長征幹部吳亮平(右)及杜凌遠的照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此,蔡凱琳矢志投身中醫行業,尤其熱衷研究眼科疾病。在內地行醫的日子裡,她曾替人民解放軍戰士、有“神槍手”之稱的雷凱醫治視網膜炎和視神經萎縮。為答謝蔡凱琳,雷凱康復後送上自己與戰友雷鋒的合照,並寫上:“贈給救眼恩人”。

A3
為答謝蔡凱琳,雷凱康復後送上自己與戰友雷鋒的合照,並寫上“贈給救眼恩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過去一段日子裡,蔡凱琳每天接見過百位病人,晚上累得就在醫院的長椅子上休息。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她隻身來到澳門,向其時的政府衛生司註冊成為一位執業中醫師,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診所。

A4
1978年,近代中國畫大師張振鐸教授蔡凱琳繪畫技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蔡凱琳的記憶裡,回歸前的澳門民風純樸,街坊們友愛互助,但在表面平靜下,暗藏着治安危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她一直都在小小的診所裡工作,憑着精湛的醫術與對醫學的熱情,成為了街坊街里信任的中醫師。蔡凱琳一直過着幾乎沒有假期的行醫生活,除了每天看症看上數十個病人外,更有不少市民凌晨到其診所排隊“取籌仔”。受到街坊們歡迎的同時,也招來了同行的妒忌,她試過收到恐嚇電話的數天後,便“遇”上了車禍,幸好沒甚麼大礙。堅強的她並不願意向現實妥協,只要還有看診的力氣,她便會穿上白袍,繼續上班。她惦念着每一位來找她的病人,一直想念着國家,期盼着澳門回歸祖國的那一天到來,相信終有一日,正義得到彰顯,不公義得到昭雪。

A5
蔡凱琳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來澳行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心繫家國,憑詩寄情

       面對日常忙碌工作,蔡凱琳把生活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照顧每位病人身上。在她的內心深處,溢滿的卻是思鄉的情緒,以及在小城裡生活的點點滴滴,她選擇在每個下班後的晚上,把這些情感寄託於文字裡。

我的生命

已成片片。

撒在

我人生每一步。

撒在

需要的角落。

撒在

祖國大地。 

——節錄自阿莎的詩作〈只求〉

A6
以“阿莎”作為筆名,曾出版詩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以“阿莎”作為筆名,在《華僑報》“心湖萍影”專欄發表多篇詩、詞與散文作品,曾先後出版三本詩詞集。她的作品裡,有的抒發着自己隻身到澳門努力奮鬥的心跡,如詩作〈夜〉;而當中有不少作品滲透着對祖國的思念與對澳門未來的希望,如阿莎在1989年發表於《華僑報》的散文作品〈閃耀繁星〉,是她到大三巴牌坊觀看第十一屆全澳學生繪畫比賽時,看到學子們以澳門的景色為主體而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七彩繽紛的畫作,看見畫裡的澳門充滿了活力與朝氣,她不禁抒發:“我希望你們靈巧的小手,將各種顏色配成五彩繽紛。畫出時代新畫卷,那不就是你們這些小星星閃光的未來麼!那不就是濠江回歸祖國後的情景麼!”早在回歸前的十年,她已經默默等待着回歸到來的那一刻。

A7
由於深愛這片土地,蔡凱琳喜歡用文字記錄心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堅持信念,越難關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的時刻來臨,蔡凱琳毅然結束了自己經營多年的診所,並總結了多年研究中醫藥的臨床經驗,在澳門特區政府貿易投資促進局的一站式服務幫助下,通過了政府衛生局的審查,順利完成各項手續,並取得經濟局頒發的獨資製藥牌照——海倫製藥。作為醫師,蔡凱琳了解病人的需要,並針對多發病、常見病、老年病、慢性病和健康養生等方面來研發產品。“澳門回歸祖國的大日子,我決定把自己最好的留給澳門。”一位堅強的女醫師,把人生中最重要的夢想,選在澳門回歸的歷史時刻實現。

A8logo
蔡凱琳憶述,在澳門這塊土地上建立藥廠,是她人生追求的夢。

       經歷過2003年的“非典”時期,當時澳門整體經濟環境都在走下坡,而藥廠因收不到合作代理商的貨款而面臨經營危機。蔡凱琳咬緊牙關,研發和生產各種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打開了護膚品、化妝品的市場,穩定了整個藥廠的發展。

       澳門回歸祖國即將踏入二十年,海倫製藥也走過了十九個寒暑,但蔡凱琳從沒有忘記十九年前,衛生局藥物事務廳的稽查人員向她頒發第一個藥物生產許可證時說過的一番話:“你成功了,要記得製藥行業不是賺快錢的行業,藥物是特殊商品!

A9logo
在“澳門土生土長”的海倫製藥廠走過了十九個歲月

       十九年過去,蔡凱琳做到了。這一份對夢想的執着與堅持,讓這個澳門製藥品牌走遍了世界多個國家,成為了澳門首間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質量認可及報備批文的中藥廠,把“澳門製造”以“海倫牌”直接出口到印尼、美國和內地等市場。日本曾向她的產品發出不需要續期的永久批文,過程漫長並難關重重。更曾經有美國的投資公司帶着豐厚的資金打算入股藥廠,但蔡凱琳毅然拒絕這交易,只因她不願意產品的知識產權流到外地。

       蔡凱琳說:“這藥廠是屬於澳門的,屬於國家的,我不願意被其他人拿走!”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真係睇完都唔信澳門仲有呢啲咁嘅好地方~~

路環被譽為澳門最後嘅後花園,有別於澳門半島嘅繁華熱鬧同氹仔嘅金碧奢華印象,

呢度依然保留住古色古香嘅漁村風貌,真係叫佢做周末“避世天堂”都不為過。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城市,人們很容易會忘卻了“夢想”,每天營役工作,沒有了“夢”,失去了“想像”。十年前,“夢想計劃協會”正式成立,以推廣本地原創音樂文化發展為己任,團結本澳視覺藝術、音樂界、專業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推廣原創文化,促進本地與外地原創藝術文化推廣交流。

       藉着十周年,“夢想計劃協會”推出原創歌舞劇《芝麻高高歌劇團VI——乞嗤!》,力邀本澳歌手、演員共同演出。是次演出由陳志宏任監製及填詞人、潘君保任導演及作曲人、凌永豪任編劇、徐曉東任編舞;演員包括秦顯偉、梁兆富、蔡欣蒨、張宇敏、湯永輝、蔡國柱、李如洧、藍守恩、羅芯怡等。

A1
“夢想計劃協會”推出的原創歌舞劇《芝麻高高歌劇團VI——乞嗤!》將於11月16至18日在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故事講述“史尼斯城(Sneeze)”裡的市民很容易便得到幸福,全因為他們可以依靠一種生財工具——打噴嚏(乞嗤)!收集一個如雷貫耳的噴嚏所產生的能量,可以向市長換來整年工作的財富!因為家人身體太健康,而沒有噴嚏以致家境貧困的主角希爾有天忽發奇想,為何大家都用同一種方式生活而又不覺不妥?於是展開對收集噴嚏政策的調查,發現原來大家幸福地致富背後,竟然一日一日地步向滅亡……

 

百分百本地創作

       《芝麻高高歌劇團》由2012年開始至今,並以十年為目標,誓言打造一個屬於澳門的品牌式大型綜合藝術演出。此項目以“百分百本地創作”為口號,以原創音樂加上百老匯的演出形式,過去五年均於澳門文化中心舉行,導演、編劇、音樂、歌詞、舞蹈、演員、平面設計、舞台燈光、服裝、化妝等均由本地人一手包辦。夢想計劃協會每年在籌組期間均廣發“英雄帖”,希望能夠召集本澳出色的文化創意界精英,共同打造高質素的本地作品,藉以戲劇故事令觀眾在觀看的同時,亦能有所反思。

A2logo
(左起)潘君保、陳志宏、蔡欣蒨、張宇敏分享製作及參與演出的心路歷程。

       人稱“金鷹”的全職音樂人陳志宏,多年來活躍於本澳音樂圈,經歷過音樂路上的起起跌跌,仍堅持追逐心中的音樂夢。近年,金鷹由樂手轉型為音樂公司管理人員,目標是為澳門建立健全的音樂產業鏈,幫助更多人加入行業,實現更宏大的音樂夢。

        陳志宏既是創作人,又身兼藝術行政人員一職,責任不輕,談到兩者之間的區別,陳志宏表示,以製作歌舞劇《芝麻高高》為例,創作人著眼點是內容、故事表達方面,還要顧及演員的狀態發揮,而行政工作也不少,例如要控制預算,將預算支出用得其所等。

A3logo
一眾主創人員蓄勢待發

       由本澳歌手、藝人共同演出的歌舞劇《芝麻高高歌劇團III——Dの殺人事件》於2014年假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連演三場,迴響不俗。2017年,該劇移師到香港上環文娛中心重演,由香港導演劉浩翔重新執導及香港演員擔綱演出,而音樂部分則由潘君保、金鷹等本澳音樂人負責。

       談及此事,陳志宏表示,很高興《芝麻高高》能搬到香港上演,期待未來能將《芝麻高高》這品牌帶到其他地方,“《芝麻高高》是一個以十年為目標的項目。過往六年,我們每次的演出都採用不同的劇本,希望每年都可以‘儲彈藥’,為構建這品牌式演出做準備。《芝麻高高》來到第六部,與社會一同成長,未來希望吸納更多不同的年輕人,例如非專業演藝工作者也可參加,冀藉着這平台培育更多演藝人才。”

A4logo
勢必呈獻精彩的歌舞演出

 

歌曲富玩味元素

       潘君保醉心於音樂創作,義無反顧投身音樂工作逾十年,走過音樂產業的高低起伏。2018年他有新嘗試,就是擔任《芝麻高高》的導演工作。他說:“多謝協會一直以來對我的信任,由於過去參與《芝麻高高》這項目,認識很多朋友,今次感受特別深,除了做音樂的部分外,更首嘗當導演的滋味,有機會參與優化劇本工作,音樂部分也更好控制,還可透過舞台將腦裡的所有想法一併展現出來,實現自我。”

A5logo
湯永輝、張宇敏非常合拍。

       新劇以“打乞嗤”做主題,走諧趣路線,潘君保讚揚凌永豪創作的劇本“很貼地”,“打乞嗤儲能源賺錢的設定看似荒謬,但在現實的城市裡經常有荒謬情節發生,觀眾看後會有共鳴和反思。該劇的英文名是‘Sneeze City’,‘ City’(城市)也是戲中重點,究竟市民生活在這城市呈現出來的狀態是怎樣的,值得觀眾留意。劇中的音樂部分也有不少與主題‘打乞嗤’相關的歌曲,充滿玩味元素。”

 

歌舞演傾力呈獻

       本地歌手張宇敏今次在《芝麻高高VI》中飾演男主角希爾的角色,他說過去曾參與《芝麻高高歌劇團V——娛樂之王》的演出,“因為上次的演出令我吸收到很多寶貴的舞台經驗,亦讓我認識到很多朋友,所以今次便把握機會再度報名參加,有幸自己能夠通過選拔。”

A6logo
李如洧、蔡國柱扮演搞笑“兩夫妻”。

       張宇敏坦言由於今次戲份較多,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芝麻高高歌劇團》已經成為了本地的一個品牌節目,每年大家都希望能創作出新的東西,帶給觀眾驚喜。因此我亦給予了自己一些壓力,目的是要求自己做得更好,這樣才不負入場支持的觀眾所望。”

       蔡欣蒨同樣也是本地歌手,年紀輕輕的她近年積極參與不同類型的演出,她說,很高興在2018年2至3月參與《芝麻高高VI》前傳故事,與歌手馬檇鏗、劇場演員梁展鴻入校,開啟了為期兩個月的校園巡迴演出。

A7logo
秦顯偉飾演市長

       蔡欣蒨表示,“好耐之前已聽過《芝麻高高》這品牌,因小肥、陳慧敏等著名歌手曾有參與其中,過去我亦看過兩齣《芝麻高高》的歌舞劇。今次很榮幸有份參與,希望藉此機會,提升唱歌、跳舞和演戲的能力。”談到與張宇敏做對手戲,她稱二人是相識多時的好友,戲中二人有曖昧戲份,初演的時候有點尷尬,但後來投入角色後,演來便沒有避忌。

A8logo
彩排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為了屆時有最佳的演出,歌劇團彩排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兩位演員透露目前排練情況理想,大家彩排後經常有講有笑,合作得很愉快,並期待在演出中以最佳狀態呈現給所有觀眾。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38木-極目遠方的療效

年輕時不開心,會約朋友上山,看着遠方呆一整天。好像從來沒有具體聊出甚麼來,有朋友當然最好,沒有朋友也好,就那麼呆望着遠方,看天、看海、看雲,那模糊不清的地方,彷彿就是我們稱之為未來的存在。

好像好遙遠呀,那個稱之為未來的存在。如果要走到那裡,不知道要走多遠、走多久呢?然而,那個地方其實是無止盡的,遠處的景色也隨着時間的遷移而不斷地改變着風景。從清晨到黃昏直至入夜,我們一直在遠望着、在憧憬着未來,而未來也一直在靜待着我們動身的那一刻。

世界和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對於未來,我們只要有個大概就可以了,並不一定要看得那麼清楚。“該要回家了”“就那樣決定吧”你看着遠處,彷彿就是跟十年後的自己對望。遠方從來沒有答案,未來在等待的,就是你當下的決定。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1999年12月20日,在澳門政權交接儀式12個小時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正式經珠澳邊境進入澳門。那一天,大批澳門市民聚集到大街上,歡欣鼓舞地揮動國旗迎接解放軍駐澳部隊的來臨。當時,國家及外國政要均列席於大會主席台上,而楊秀玲,亦是坐在主席台上近距離見證這歷史性時刻的其中一員。

  楊秀玲,博士、澳門資深教師、學者。由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於澳門培正中學任教超過十五年,後於九十年代初加入澳門大學,在校先後擔任大學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育學院副院長及校長辦公室主任。2004年,獲特區行政長官頒授教育功績勳章。

A1-新-logo
楊秀玲見證澳門回歸

 

因緣際會,因緣結緣

  出生於內地,楊秀玲的童年正正處於國內物資相對匱乏的時期。那時,能有機會讀書已不容易,要考上大學更是難上加難。家境普通,兄弟姊妹眾多的楊秀玲,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用功,加上天資聰穎,中、小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期後,她順利進入我國南方著名學府——中山大學,修讀外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專業,並在大學第四年,以全國第一的優異成績被國家選派到英國留學。本着“讀好書是為了回饋祖國”的信念,她在外國留學期間更是加倍努力。兩年後,楊秀玲回國,任教於當時的北京國際關係學院。能力過人的她本應可於北京攀上事業的高峰,然而沒想到就在這關鍵的節點上,命運之神竟靜悄悄地扭動了齒輪,把她生活的軌迹與一個小小的地方,牢牢地連接在了一起。

  “就是在北京的那兩年,我結婚了。他(丈夫)是中山大學的港澳僑生,也是我的學長。”原來,一位來自澳門的中大學長校友在楊秀玲赴英期間一直等着她,在得悉她回國的消息後,立馬不遠千里地跑到北京找她。這舉動深深地打動了楊秀玲,令她不單答應了學長的求婚,還毅然跟隨着他從北京搬遷到澳門定居。

A2logo
到澳門定居後,楊秀玲逐漸喜歡上這個面積不大,卻充滿人情味的“澳門街”。

  “那個時侯,我對澳門一點都不了解,只知道它是葡萄牙人的殖民地。”楊秀玲坦言,初到陌生的澳門時,曾經因不了解葡人習性而對他們有着防備之心。然而,來澳後經歷的一些生活小細節,令楊秀玲對澳門、對葡人的看法有所轉變——當她抱着嬰孩坐巴士時,會有葡籍人士主動給她讓座;她的葡籍鄰居為人自律,熱心助人;她所遇見的澳門人心地善良、純樸、誠懇……慢慢地,她逐漸喜歡上這個面積不大,卻充滿人情味的“澳門街”。

 

春風化雨,桃李滿門

  來到澳門不久,楊秀玲便應愛國社團澳門歸僑總會梁雪予先生的邀請,參與了總會的工作,並在總會內辦了六個分週一、三、五及週二、四、六夜晚上課的英文班,為歸僑青年教授英語。在那個年代,澳門中小學英語老師的師資尤其短缺,各校校長可謂是求賢若渴。楊秀玲在總會的英文班為她在教育界打響了名堂。當年任教澳門培正中學的黃就順老師應邀到歸僑總會講課,對主動為課堂擦黑板、擁有過人英語能力的楊秀玲留下了深刻印象。經黃老師舉薦,培正中學鄺秉仁校長得悉楊秀玲具優秀的英語能力與學歷背景,知人善任的他馬上約見了楊秀玲。最終,楊秀玲在由鄺校長親自準備、書寫工整的聘書上,簽下了她的名字。她在培正中學長達十五年的教學生涯,由此開始。

  憶述起她於培正執教的第一堂課,楊秀玲不禁露出了欣慰的微笑:“那天當我站在教室的講台上,被六十多雙眼睛緊緊地盯着時,我感覺到的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感。上完課後,同學們全都跑過來圍在我身邊,對我說了三句話:

 We like you! We like your English. It’s beautiful!

  這三句簡單的英文,深深地烙在了楊秀玲的心中,令她難以忘懷。從那天起,她就知道自己這一輩子都與教育事業分不開了。在培正的十五年間,楊秀玲所教導的學生均能在校內外考試中取得亮眼的成績,這與她的用心指導是密不可分的。楊秀玲就此扎根澳門,澳門也為她提供了作為教師成長和專業發展的機會。

A3-1
楊秀玲在培正中學任教期間,深受學生的愛戴與同僚的關懷。(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3-2
楊秀玲在培正中學任教期間,深受學生的愛戴與同僚的關懷。(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九十年代初,東亞大學(澳門大學前身,創立於1981年,為澳門第一所現代高等教育機構)改制為澳門大學。當時澳門大學教育學院的臨時代院長Mary Wills博士找到了楊秀玲,邀她申請擔任教育學院新開辦的中學教育學士課程講師職位。幾經思量,考慮到本地師資培訓是令澳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關鍵,楊秀玲最終決定加入澳門大學,進入本地高等教育領域。在澳大任教期間,她盡心盡力地為澳門培育出一批批具專業水平的本地英語教師,為教育界注入源源不斷的高質素新生力量。

A4
在澳門大學任教的第一年,於1990年開學典禮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了教導培養學生成長,楊秀玲自己亦從未停下學習的腳步。她不但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更孜孜不倦地追求學術進步,進行學科研究及發表學術論文。在她的影響下,大部分學生均選擇在本科畢業後投身教育工作或繼續到外國深造並取得更高學位,提升己身知識,冀學成歸來為澳門作出更大貢獻。

A5
楊秀玲於2001年獲得中山大學博士學位,穿上畢業袍與女兒一同合影留念。(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的時代,新的機遇

  經歷過澳葡時期、過渡期及澳門回歸,楊秀玲可謂見證着本地教育界,特別是英語教育領域的變遷。她坦言,在昔日的澳門,青年人的機遇的確不多,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較少,本澳整體英語水平固然未盡如人意。但她認為,自八十年代起,澳門經濟產業發展開始起飛,本地社科研究及教育已開始為政府及市民所重視。而回歸祖國後的澳門,在她看來,更是等同於迎來一個新時代——一個充滿着無限可能及機遇的美好時代。在國家與特區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澳門的年輕一輩獲得更寶貴的機遇,擁有更豐足的資源,面向更寛廣的發展空間。在回歸後,隨着教育制度的完善,澳門青少年均能有機會接受基礎教育,澳門市民亦可在政府支持下享有持續進修的機會。對澳門教育的未來,楊秀玲表示“滿懷期待,滿懷信心!”

A6-新
楊秀玲為澳門培育了大批具專業水平的本地英語教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作為澳門英語教育界的中流砥柱,楊秀玲喜見回歸至今將近二十年間,澳門居民的英語能力普遍有着明顯的提高,但如就更深層次的學術研究而言,她認為現時本澳在學術層面上的發展仍較疲弱,仍可有更大的發展及進步空間。她期望未來澳門能出現更多願意真正用心鑽研學問的人,並希望新一代本地學子能加倍投入時間與心思鑽研有關外語的理論知識,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充分運用回歸後特區政府所投入的資源,把學問研究得更深、更廣,逐漸建立、積累屬於澳門的知識寶庫。楊秀玲表示,英語作為澳門與世界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樑與工具,其重要性需被加倍重視,故此,她亦盼望在下一個十年,澳門居民可持續提高英語能力水平,以更好地配合國家所賦予澳門的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發展定位,抓緊機遇,在世界舞台上再躍高峰。

A7-logo
楊秀玲寄望新一代澳門青年能更刻苦耐勞,發奮圖強,時刻裝備自己,不辜負這個時代所帶來的寶貴機遇。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位於澳門士多鳥拜斯大馬路的愛都酒店已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結業。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澳葡政府將位於士多鳥拜斯大馬路的新花園泳池、興建中的愛都酒店以及其附屬餐廳等設施租予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以開辦臨時賭場“新花園娛樂場”,亦為澳門第一間擁有中西式博彩設施的娛樂場。愛都酒店正立面外墻為馬賽克壁畫,呈現的是羅馬幸運女神福爾圖娜(Fortuna)的形象,作品帶有強烈意大利未來主義風格,在數十年前的純樸小城中,這幅巨型壁畫顯得甚為觸目。
*資料參考:澳門虛擬圖書館網站、《澳門》雜誌、《舊愛都酒店及新花園泳池再利用構想徵集意見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