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城市記憶 signal

在城市的進程中,很多舊有的事物都正在逐漸消失。【城市記憶】將以相片的形式帶你看看過去與現在的對比。在大家對於過去的影像變得越加模糊之前,為澳門保存一份屬於城市的回憶。

【城市記憶 】加思欄花園

 

望德堂坊,俗稱瘋堂區,過去稱進教圍。往昔這裏是華人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坊內以前有一痲瘋病院,故有瘋堂區之稱。

昔日澳門有很多的痲瘋病人,首任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賈耐勞在1568年來澳後就在這裏建立了辣撒祿痲瘋病院,並附設一所小教堂,名為「聖辣撒祿堂,供奉聖母望德,是為望德聖母堂的前身。由於教堂是專為痲瘋病人而設,故人稱「瘋堂」或「發瘋寺」。

 

備註:舊相部分為網絡來源

 

 

【城市記憶 】關閘-清明回鄉

 

澳門本是個小漁村,原居民不多,經過不同時期來自廣東、福建的移民繁衍,人口才逐漸增加。他們來澳之後,祖墳還在家鄉,也有來澳後過世者,遺體運回家鄉下葬,所以很多人要回鄉掃墓祭祖。

新中國成立後,中葡尚未建交,以致粵澳通關需要經過一段磨合期。1951年開始,廣東省決定實施邊境管理,規定出入境人員一律須出示國內簽發的通行證。其時清明節許多澳門人都會回鄉掃墓,一般只需幾小時即可往返,而向當地公安部門申請回鄉介紹書的手續卻需花費很久時間。

當時中華總商會總、工會聯合總會等大社團與廣東省有關方面磋商,改用較簡便的方式-「掃墓證」,大開澳門人北上拜山方便之門。只要居民持有由獲承認社團提早發出之回鄉介紹書,即可在拱北口岸快捷過關。當時每到清明前幾天,出入內地者人山人海,兩地出入境部門更會提前舉行聯合發布會,介紹相關注意事項,如公佈辦證時間、呼籲注意防火等。通過關閘拱北口岸回鄉拜祭先人,成為澳門居民過清明節的一條獨特風景線。

.

備註:舊相部份為網絡來源

【城市記憶 】司打口

柯邦迪前地又稱司打口,街道名稱是以1866年至1868年時任澳門總督邦迪·柯打命名,而又稱則可能源自「印花稅」或「財政」的外文音譯。

清朝康熙至同治年間,這裏是專門用作進口鴉片的埠頭,也是澳門乃至中國史上第一個鴉片專用碼頭和課煙稅區,甚至是鴉片戰爭的肇始地。

「司打口」名稱中的「司打」,其源由歷來存在著兩個說法:一說是因為洋人稱呼那些貼在鴉片箱上的完稅印花為“Stamp”,把該字取其粵語音譯即為「司打」;另一說是指因為收稅屬於財政範疇,故「司打」一詞應是來自葡文 “Fazenda”(意即「財政」)的粵語音譯。

最後的「口」字,則是源自當時的澳門人稱埠頭為「水口」;故把兩者併合即為「司打口」。而司打口的原有名字,也隨著「司打口」的產生而漸被遺忘,至今亦無從稽考

.

備註:舊相部份為網絡來源

【城市記憶 】議事亭前地看煙花

議事亭前地俗稱「噴水池」,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因位處明朝起中國官員以至葡萄牙人議事機構──澳門議事會(即今民政總署大樓)前,故而得名。議事亭前地周圍一帶的建築物極富有歐洲特色,不少已被評為紀念物及具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

由舊圖可見當時為1970年國慶21週年紀念,其時的澳門還沒有太多的高樓大廈,於議事亭前地的位置亦能見到燃放中的煙花。

.

備註:舊相部份為網絡來源

【城市記憶 】華士古達伽馬花園

現時華士古達嘉馬花園的正中央豎立了一座由雕刻家高士達創作的紀念碑,於1911年1月31日為紀念華士古達嘉馬到達印度400週年而製,並在該地段設計了一個花園及命名為華士古達嘉馬花園;當時民間俗稱為新花園。

當年的紀念碑前後東各有兩支古炮;紀念碑正面上有一塊白色大理石浮雕,浮雕是根據葡萄牙著名詩人賈梅士所著的著名史詩《葡國魂》中的一段神話而刻劃,以讚揚達華士古達伽馬的航海冒險精神。紀念碑中間前後均有一個銅製指南針等航海用具。

花園於1997年被重整時,把底座改建為六角形梯級式噴水池。2003年3月,民政總署為配合2005年於澳門舉辦的東亞運動會,因此為花園作大規模修葺工程,善用花園用地在花園底層興建地下停車場;修葺工程於2005年年中完成,也是現今花園之景貌。

.

[備註:舊相部份為網絡來源]

【城市記憶 】殷皇子大馬路

殷皇子大馬路名稱的由來是當年以對葡萄牙航海事業出力甚多的恩里克王子命名。

 「殷皇子」,其中的「殷」字是恩里克(Dom Henrique)的名字在澳門的音譯字頭(澳門譯作「殷理基」);而「皇子」,在古葡萄牙語中則是指「不繼承王位的王子」。恩里克王子生於1394年,由於在同輩中排行第三,故他就不太可能繼承王位。不過他對葡萄牙的航海事業有著重要的貢獻,在15世紀多次派出探險船隊到非洲西岸考察,也建立了全世界首間航海學校。

 殷皇子大馬路的位置原為海域,至1930年代南灣填海後這一帶才出現。在填海的計劃中,這條馬路原是新馬路的其中一部份,不過後來因為某些失誤,導致出現了兩個名稱,殷皇子大馬路就是這樣而來的。

[備註:舊相部份為網絡來源]

【城市記憶 】美士基打銅像

美士基打,澳門土生葡人的軍人。曾於1849年8月白沙嶺事件中帶領葡萄牙士兵佔領關閘、襲擊北嶺炮臺,殺害清軍官兵,後來其軍階逐漸升至上校。

美士基打像原放置於議事亭前地,是葡人為紀念其殖民主義於1940年建立的,在1966年的「一二三事件」被民眾拉倒後,往後的50年歲月裡,一直都下落不明。

直到最近有人發現此像出現在葡國一個叫Valadares的小城。

 

[備註:舊相部份為網絡來源]

【城市記憶】福隆新街新舊對比

福隆新街一帶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由當時的澳葡總督葯蘇沙規劃,富商王祿、王棣父子購地,經過辟街、興建,這裡成為了著名的「花街」。當年,這裡是澳門最「高級」的「耍樂」之地,它與附近的福榮里、宜安街被譽為澳門的「花國三街」。而福隆新街的葡文意思又為「快樂之街」。

這種綺麗風光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澳葡政府開始禁煙、禁娼,「花國三街」便逐漸煙消雲散。

[備註:舊相部份來源於網絡]

 

【城市記憶】康公廟新舊對比

  康公廟位於十月初五街中段,超逾二百年歷史。廟內正殿供奉康公真君。康公廟前地路面保留大片原始的條皮石,令康公廟突顯其古老特色。昔日,在康公廟前地擺賣的小販甚多,如有看相的、賣小食的,形形色色,多種多樣,而每到康公誕,空地都會搭建大戲棚,並邀請省港名班,上演神功戲。

 

[備註:舊相部份為網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