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澳門街名小記 signal

跟本地人談及「就嚟爛」,絕大多數人想也不用想就知到指哪個地方。「就嚟爛」原名為「就利欄」,原先為活雞雞欄,過去澳門仍有本地家禽養殖業,就利欄約成立於澳門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但隨著家禽養殖業在澳門的消逝,就利欄也就跟其他公司合併並搬遷另址。雖然該橦建築近年曾經翻新亦移走了「就利欄」的牌號。 但是,這個地標就成了約定俗成的街名,每次跟開車的朋友或司機說,在「就嚟爛」/ 「就利欄」那個路口轉進去,他們多數也會明白。 而往時,很多街名的由來也就是這樣的口耳相傳。

 

資料來源:

http://www.acm.org.mo/index.php/member/services/member-list/view/90

https://www.dakaiweixin.com/channel/macauspeaking/2658509260001.html

https://www.facebook.com/laSerieOriginale/photos/a.1238903709462510.1073741835.1019145258105024/1238903752795839/?type=3&theater

澳門有很多街名都以節日為名,其中一條街道就以紀念中國十二月初八日的臘八節而名為「臘八街」。佛教經典中紀載,釋迦牟尼佛剛開始修行時,隨著當時印度的苦行風俗,於苦行林中日食一麻一麥,忍受飢餓痛苦六年,形銷骨毀。後來理解到修行應守中庸之道,維持身體的基本需要,於是接受牧羊女供養的乳糜(用 牛奶酥油調製的粥),轉而到菩提樹下靜坐,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悟道。中國佛教徒以臘八粥來象徵這碗供養佛陀的乳糜,慶祝 釋迦摩尼佛成道。

 

資料來源: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103

 

加思欄花園,又稱為南灣花園。據資料顯示,這花園很可能是澳門第一個公園。至於它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明末清初時期左右,有一名中國官員到澳門作視察,並由一名懂中文的葡萄牙神父作翻譯。當巡至聖方濟各修道院時, 中國官員詢問該地名,該神父則以音譯讀 出“法欄思加”四字,及後寫出來時又將“法”字略去,成了“欄思加”。但西方書寫習慣(左至右)與當時中國漢字(右至左)的排序不同, 故中國官員就誤認為是“加思欄”了。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加思欄花園

 

養豬巷的葡文”Porqueiro”亦是解作養豬的人,該巷鄰近的新橋及渡船街已有多年歷史,渡船街曾經是一條溪流,因昔日常有船隻渡過該條小溪,因而稱作渡船街,但最後小溪都消失了。而新橋區於古時候曾為村落,此養豬巷也可能是指原新橋村附近的養豬人。

 

資料來源:http://www.macauzine.net/?action-viewnews-itemid-836

 

荔枝碗馬路北起石排灣馬路與田畔街交界處,南止於碼頭前地。從北面進入馬路,一棵高大的榕樹迎面而來,這是荔枝碗村北面村口的標誌。該村是路環島舊村之一,村名的由來,與昔日此處曾廣植荔枝,其海灣形狀如碗有關。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荔枝碗村

 

燒灰爐是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古老村落。古時,該村的主要業務是把採到的蠔取去肉後,集中蠔殼在一個地方燒成白灰,而這些白灰可以作為建築材料,繼而出售至其他地方,而蠔殼灰亦製成了澳門很多舊建築中都看到的蠔磚。這個燒蠔殼的地方就是燒灰爐村。但後來因澳葡政府的填海工程,而導致這個村落消失。雖然燒灰爐村不再存在,但至今仍有鄰近地方稱作燒灰爐街、灰爐石級、灰爐斜巷和燒灰爐公園。

 

資料來源:http://www.macauzine.net/?action-viewnews-itemid-703#.Wia8uaL1pOc.facebook

 

十九世紀時,司打口曾為進口鴉片的小碼頭。後因河道淤塞碼頭無法使用,當時的澳督柯打決定擴充司打口,將淤塞的河道填為平地。而中間的空地,則命名為柯邦迪前地,以紀念總督柯打策劃此項整治工程。此後數十年間,鴉片貨倉不斷擴充,直至二十世紀中期澳葡政府基於鴉片對市民造成危害最終全面禁止進口及吸食鴉片,用以存放鴉片的公棧或拆建或改作他用。

位於火船頭街和柯邦廸前地交界的同善堂第二診所俗稱“鴉片屋”,原為鴉片公棧的一部分,1992年鴉片屋被列入澳門文物名錄。2001年,同善堂第二診所由原清平直街舊址遷入該建築,為市民提供中醫針灸及各種西醫診療服務。

 

資料來源: https://m.cityguide.gov.mo

天神巷昔日是一個小社區,裡面居住的人時常在巷子中閑坐嬉戲。因為天神巷的名字受人愛戴,其後更有富商在巷中建立大宅,部份大宅日後曾作中學校舍。

這條街道極為熱鬧,很多洋人居住,所人亦被名為「鬼仔巷」。現今仍是相當繁忙的道路。

 

資料來源: www.macuadata.com

營地大街曾被命名為「澳門街」和「大街」,而這條大街曾是分隔華人和葡人的街道。數百年來經歷滄桑,十六世紀年間,此街更發展為一條通商大道,貨物出入口的重要橋樑。但由於城市不斷發展,多次填海後原來的碼頭已為平地,多番興衰,營地大街也失去原來的用途,而該處至今是旅遊景點。

這街道名字來源也有多個解說,葡文”Rua dos Mercadores”是商人街的意思,除了該處曾是軍營的說法外,較與現實接近的是「營商」的「營」,因該處始終是商貿大街。而里斯本也有一條商人街Rua Nova dos Mercadores,也是當地的旅遊熱點。

 

資料來源:網上資料

果欄街是澳門眾多古老的街道之一。 1869年,澳葡政府頒布街道名錄,該街便榜上有名。 隨着貿易及航運的逐步發展, 百多年前,果欄街及其周邊街道為澳門非常繁華的地區, 是外銷產品的集散地,而果欄街因水果批發店集中而聞名。

 

資料來源: macaostreets.iacm.gov.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