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東方斜巷」現位於澳門市中心樞紐地帶,昔日也不比現今遜色。該街名曾為「監牢斜巷」,因為在民國初年以前,「澳門市牢」一直設在議事亭大樓內,但監牢不復存在後,澳葡政府認為此街名不雅,當1945年該處建立了一座名為東方大戲院後,街名因而改成為「東方斜巷」。
而東方大戲院出現前,該區已有幾間電影院。1910年,就在東方斜巷與新馬路交界的對面,澳門第一間播放映畫戲的戲院-域多利戲院投入運作,而這個戲院的特別之處,在於高掛於戲院正中的螢幕,螢幕的兩邊也設有觀眾席,除了看到映畫正面的位置之外,還可以用更平宜的票價買到只看反面的位置,這種佈局如今已是少見,域多利戲院於1971年結業,拆除後建為現在的大豐銀行。而另一間距離東方大戲院數十步的就是平安戲院,於1935年開業,1993年結業。
東方大戲院亦於1973年結業。
資料來源:

   自社交媒體興起,不少人都喜歡將攝影作品放上網公諸同好。土生土長的澳門攝影師梁舜堯,2010年踏上“從影”之路,兩年後開設臉書Antonius Photoscript 專頁,不時貼出以本地建築、街景為主題的照片,呈現出獨特又美麗的城市風貌,深受網友喜愛。目前該專頁已擁有逾15000名粉絲。

  此外,梁舜堯曾在韓國、法國舉行攝影展,用照片宣傳澳門。去年,他憑作品《小漁港》奪得“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地方組亞軍,是此次賽事港澳地區攝影師取得的最佳成績。“從影”短短幾年已交出亮麗成績單,梁舜堯謙虛地說攝影純為興趣,沒有任何商業動機,他喜歡遊走不同社區,用相機記錄眼前當下,拍下各種街頭情味。

A1
梁舜堯是土生土長的澳門攝影師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愛上攝影,重新認識成長地

  梁舜堯並非從小熱愛攝影,也沒有特殊天賦,而是通過後天的鑽研和努力,攝影技術才不斷提高。他回想昔日曾玩攝影器材,當時帶着大相機出門,拍的都是旅行照,自覺沒甚進步。直至2010年,他跟朋友參加攝影團去桂林拍照,拍下不少得意之作。回澳後,他將照片放上網分享,收穫不少好評,令他喜出望外,也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

  報讀短期攝影入門課程,梁舜堯學習到一些基礎知識和構圖技巧後,他自此帶着小相機,走在澳門大街小巷,透過鏡頭記錄獨有的街頭特色。談到攝影對他的影響,他形容過去習慣性地忽略身邊事物,“我曾經在阿婆井附近住了20年,竟從未踏足過阿婆井。但愛上攝影後,讓我重新認識自己的成長地,多了做街拍,喜歡透過鏡頭發掘它最美的一面。”

A2
澳門街頭作品《好像回到過去》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到街拍的樂趣,梁舜堯表示:“街拍的好處是自由自在。平常我都是在每天中午或放工時去拍攝,也沒有固定地點,故很難會約到朋友一起拍照。每天我都會趁空擋去做街拍,不知不覺便養成了每日都拍照的習慣。遇上好天氣和靚景,心情又好的話,就會拍多一些作品。”

A3
澳門街頭作品《喜歡光影》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外地辦攝影展,宣傳澳門

   梁舜堯每年拍攝逾萬張相片,時常一天也能拍上百多張。而且這絕不是簡單的連環快拍,而是有構圖、有意境及有含意的創作。拍攝產量高,但他一點不覺得累。日子有功,他累積了不少好作品,亦得到旅遊局的賞識。

  2013年,梁舜堯獲旅遊局邀請在韓國舉行攝影展,展出多幅色彩鮮艷,以澳門風景為題材的作品,宣傳澳門;2014年,他又獲邀在法國辦攝影展,展出本地餐廳及地道美食的相片,推廣本地美食文化。

A5
在法國展出,拍攝龍華茶樓一刻的作品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梁舜堯表示很高興兩場展覽的作品,都得到不少肯定和好評,“到韓國做攝影分享會時,和當地人交談得知,原來他們並非只留意到澳門金碧輝煌的一面,也對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感着迷,因此在我的作品中,他們發現到自己感興趣的元素,沉醉不已。我也很感謝一班具熱誠、專業的推廣團隊,他們都很用心推介我的作品。”

A4
於韓國展出,以澳門風景為題材的作品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斷探索,尋找新視點

  在過去的訪問中,梁舜堯曾提到自己攝影關注的視點,一直是澳門的舊式文化和本土人情,希望用鏡頭對準節慶、老街與街坊,至於奇光異彩的都市生活則不太感興趣。他去年在北帝廟神功戲後台拍攝了一幅演員正化妝打扮的作品,便被《國家地理雜誌》網站“每日十佳”欄目選登。

  除了在臉書專頁貼相外,梁舜堯從2013年開始,亦不時將自己的作品放上《國家地理雜誌》網站分享。迄今為止,已有不少作品被編輯評為精選。他說:“有些作品得到編輯的賞識,當然會感到高興,有時網友也會留言提意見,我喜歡這種良性的網上交流,大家互相學習。近年《國家地理雜誌》網站也出現了不少本地攝影師的出色作品,我也會仔細欣賞,希望取長補短。”

A6
憑《小漁港》奪“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地方組亞軍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常參與攝影比賽的梁舜堯,去年剛好在網上留意到“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於是便挑選了一些作品參賽,最終憑《小漁港》奪得地方組亞軍。他表示,“記得這幅作品是在2015年入秋時份在內港所拍,記錄了小漁港的一個黃昏時刻。拍照時沒甚麼特別想法,事後和街坊聊天才知道,原來捕魚業已逐漸式微,本地漁夫也越來越少。得獎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也令我意識到用相機記錄眼前當下的重要性,有些景物你今日不拍下,明天它可能就消失了。例如我曾拍下沙欄仔街口的‘就利欄’招牌,如今招牌字樣已被拆除,令人惋惜。”

  澳門地方小,拍攝取景的選擇不多,梁舜堯坦言也有困惑的時候,“不過,我覺得照片要拍得好,最重要是有創新的想法。有時我會一再到訪曾探索過的地方,繼續尋找新的攝影視點。既然澳門是一個如此獨特的地方,何不努力發掘它更多迷人的一面呢?”

A7
曾拍下沙欄仔街口的‘就利欄’招牌,如今招牌字樣已被拆除。(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IMG_6023

你有沒有想過中學畢業便出來打工闖天下?古往今來、特別是網絡時代開始,讓我們不難找到中學未畢業或中途離校的技術宅成了億萬富翁的故事。從微軟比爾蓋茲、蘋果教父喬布斯,到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一代一代中途離校創業致富的人,讓年輕人開始懷疑普遍的從中學、高等教學再走向社會的成長模式。

到底可否跳開高等教育這部份,直接到社會上去工作謀生呢?答案當然是可以的,而且並不一定就是非常艱苦、每多波折的人生道路。對於上面提到的那些目的堅定的人,這絕對是個更好的決定。

因此,問題是你作出不上大學的決定時,是否真的已經找到了人生方向,是否非實現不可的目標,抑或你只不過是為了逃避讀書學習,或者只是對讀書學習並無興趣。

不管你喜不喜歡讀書,如果你還沒有很明確的人生目標,對解決問題還沒有像成功者那樣的耐心和專注,家興還是建議各位年輕朋友先不要急於做出來工作的決定,不妨在大學裡頭先讀兩年書看看。

對於還沒有很明確人生目標和或者未找到理想的朋友,讀大學會讓我們獲得更充裕的時間來思考、來做決定,也會讓我們有機會、有時間來接觸更多不一樣的東西。在這期間,我們暫時不需要為了經濟的問題和工作合約所限制的時間和空間煩惱,我們可以在校園裡面嘗試更多我們新鮮的內容,也許從中便會找到人生方向、找到更多做決定的啟發。

最重要的不是在大學時的成績如何、能不能讀得上,而是我們能夠在校園的保護下,獲得了更多失敗再來、屢敗屢戰的空間,理想的大學環境,也應該這樣鼓勵年輕人參與和嘗試。

並不是很多十來二十歲的人懂得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定,如果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不妨先到大學去浸淫一下、多交朋友。畢竟,除了社會上有普遍認受性的文憑與證書以外,出來社會闖蕩所需要的經驗與條件,你也會在大學期間很容易累積起來——只要你願意花時間去嘗試、去歷險,而不是躲起來甚麼都不幹⋯⋯

[圖片來源:堂一刻系列圖片]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戀愛巷位於大三巴的身旁,面對著牌坊正面左邊的一條小巷,正因這個浪漫的名字,已為這道小石路帶來相當之多本地人及遊客到訪及拍照留念。

而這個街名的由來似乎還未有著確實的記載。在網絡上找到的一個說法,戀愛巷的葡文名稱為Travessa da Paixão,”Paixão”可解釋為迷戀和熱情,而面對牌坊正面右邊的另一條街-大三巴右街(Rua da Ressurreição)當中的 “Ressurreição”是「復活」的意思。因而有人認為這個 “Paixão”真實的意思可能跟對宗教的熱情有關。

如今這條小石路傍晚黃燈映照,氣氛甚是浪漫,戀愛巷這名字也是十分匹配的。

.
資料來源:澳門街道網
https://macaostreets.iacm.gov.mo/

  有“朝氣超人”之稱的湯焯言(Ocean)是澳門電台清晨節目《朝朝有朝氣》的主持。平日早上六點半至八點打開電台,都會聽到他以充滿朝氣的聲音,為聽眾帶來最新的天氣簡報;此外,Ocean經常在節目中分享勵志故事,又擅長一人聲演多角,因此他的節目吸引不少早起的上班族、學生和粉絲收聽。

  不知不覺,Ocean主持了《朝朝有朝氣》超過八年,風雨不改地開咪。八年來,逢星期一至五要做節目,他都是五點十分起床、六點到達直播室,然後馬上變身“朝氣超人”,透過大氣電波發放正能量。採訪Ocean當日,他便在節目中分享了一個關於的“讓座”故事,感動人心,令聽眾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A1 with logo
“朝氣超人”Ocean是清晨節目《朝朝有朝氣》的主持

 人生第一封求職信寄給電台

  Ocean也是一位建築師,從事建築設計工作也有八年,工餘嗜好是開咪做主持。被問到何時開始聽電台?Ocean說:“中學時已有留意,平時愛聽香港的電台節目,尤其喜歡商台、新城製作的廣播劇,令人沉迷。在福建唸大學時,都有參與校園電台的節目,過程很愉快。”

  2008年,修讀建築學的Ocean大學畢業,他順理成章投身曾實習過的建築公司,但他人生寄出的第一封求職信,卻是給了電台。他說:“當時在網上看到電台有主持職位空缺,便寄了求職信過去,沒想到會收到面試通知,最終還被成功錄取,成為廣播界一員。”

  Ocean還記得當時考電台要過三關,“首先要和電台總監進行面試,如果對方覺得你適合做主持,便會安排你試咪,錄一兩集模擬節目,看看效果如何。若順利通過的話,電台會安排你在現有的節目中擔任實習主持,表現合格的話,才能成為正式主持。”

  經過約半年的培訓,Ocean終於有被認可獨立開咪的能力,當時他有兩個工作選擇:一是主持清晨節目(早上六點半至八點),逢星期一至五都要開咪;二是主持凌晨節目(凌晨二點至六點),只需做一日。結果Ocean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他認為自己雖然是新主持,但不介意工作辛苦一點,並認為這是一次很好的磨練機會。

A3
逢星期一至五六點半準時開咪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主持全新清晨節目

  接過前輩的交棒,Ocean在2009年5月開始主持全新節目《朝朝有朝氣》,他坦言初次擔大旗很緊張,“每個節目都有預先編排好的流程,主持需按指示,控制說話的節奏和時間,以及兼顧播新聞、讀天氣等環節,才能順利完成節目。節目出街後,可能會收到一些批評的聲音,你就要學習從中反思,及時調整和端正態度。”

  談到當主持印象最深刻的事,Ocean表示:“由於主持清晨節目,所以每到颱風季節,便會覺得自己的工作使命感很大。有不少準備出門的上班族、學生,都是靠聽電台來留意天氣,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上班或上課。當知道可能要刮大颱風,我都會提早到直播室做準備,而新聞部就在我們附近,同事們都忙得不可開交,緊貼最新的天氣情況,然後寫新聞稿畀我,交由我報天氣。”

  最令Ocean欣慰的是,他發現電台主持可以通過大氣電波,用故事感染別人,從而幫助到不同的人,“曾收到一位獄中的聽眾來信,信中提到她每次聽我的節目,都會得到鼓勵,並承認自己當初做錯了,正在努力學習,將來重返社會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出獄後的她,也真的做到了;另一件事是,有個小朋友曾告訴我,他被同學搶了一百元,當時他不敢告訴老師和家人。我在節目中提到這件事,沒想到他的老師是聽眾,就替他討回了公道。”

A2
對Ocean來說,電台的工作使命感很大。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4
除了做電台主持外,也喜歡演話劇。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電台工作任重道遠

  隨着當主持的日子漸久,為了尋求突破,Ocean約在一年多前為自己構思了“朝氣超人”這新形象,“靈感當然是來自我主持的清晨節目《朝朝有朝氣》,而‘朝氣超人’的任務就是要為人類帶來希望和幫助。我為節目錄的宣傳語是‘早晨,變身!’,因為每個早起的上班族、家長、學生都要刷牙、洗臉和換衫,好似‘變身’一樣,繼而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不同角色。”

  不少聽眾被電台主持的聲音吸引,卻不了解他們工作背後的辛酸。電台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全天候廣播的,主持想要放假休息,只得請別人幫手頂班,換言之,其實這工作非常困身!不過Ocean卻表示早已習慣了,“對我來說,開咪既是工作,也是興趣,最大的滿足感是可以向聽眾推介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分享自己感興趣的歌曲或故事,所以我每次準備節目資料時都是滿心期待的。以前我並非一個能言善道的人,後來通過做節目不斷訓練,才開始對口才有自信。當然聽眾長久以來的支持最重要,他們會寄信、心意卡或者送禮物給我,這些都是我堅持做下去的動力。”

A5
收到聽眾來信,是開咪的動力。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6
去年聖誕節,Ocean搞了個“聖誕老人變身大行動”,只要聽眾留言說想要聖誕卡,他就會親自送聖誕卡給對方。(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憑着對這份工作的熱愛,Ocean八年來堅持於清晨時段開咪,儘管已有一些同期接受培訓的主持相繼離開,但他卻表示自己從來沒想過放棄,“現在是自媒體年代,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利用直播軟件做主持。不過,我還是很嚮往在電台工作,因為賦予了我一個廣播人的身份。猶記得日本發生311大地震時,有些地區網絡癱瘓,災民只能通過收聽電台來留意最新報道,因此,我覺得電台有其作用和價值,不會被淘汰。至於有人認為聽電台很Out,那意味着電台主持們要更努力,炮製能緊貼時代步伐的節目。

  活力無限的Ocean早前在Facebook開了個“朝氣超人”的粉絲專頁,並製作了《澳門值得更好》這網上節目在專頁中播出。他說:“我很喜歡澳門這成長地,於是想邀請各行業的人一齊錄節目,討論與本地相關的話題。首集主題是‘騎行改變城市’,邀得單車狂熱愛好者、城市發展專家做嘉賓,一齊探討在小城實行‘共享單車’的可能性,希望大家會喜歡這新節目。”

A7
製作網上節目《澳門值得更好》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jpg

即使是當了父親,可自己仍然是兒子。父親節與其說是享受,倒不如說是個基本年度日程,提醒自己的仍然是做好當兒子的責任,要多孝敬父母、多陪伴父母……到底甚麼時候才可以享受成為父親的待遇呢?不知道。

父親節嘛,事前就是聯絡兄弟姐妹,吃頓飯聊聊天是必須的。即使不是父親節也得這樣做,但有了父親節嘛,理由便更充份一些。兄弟姐妹間無論怎樣忙都非得騰出時間來,實現一起吃飯共聚的目標。其實活在人世、又正值青壯年的朋友,不會有人是真心空閒的。空不空閒其實就是我們對生活的選擇,而很明顯在這個階段,父母親和家族感情似乎都不是放在首位,如此而已。

父親節吃飯重要,可是日常當父親跟進孩子日程的事情也不會因此而休假。也就是說在和自己父親和兄弟姐妹吃飯以外,你還是需要為了子女周末的興趣班而當司機。周末司機(Weekend Driver)是很多父親的兼職,沒有報酬,而且經常被認為是不用思考的藍領工作,比之於媽媽和老師們的陪伴和教育,爸爸們的這些努力有時候都會被忽視。

要知道,不管你有動腦、沒動腦,時間成本也是一樣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了父母親以後,他們的私人生活、個人愛好同樣被壓縮。男人大概是比較粗線條,當不好老師的男人在照顧孩子方面本身就沒有甚麼天份。然而,即使當一個藍領,也是需要受到鼓勵的。即使一整年的努力都會被無視,至少在生日和父親節這些日子,大家還是應該給點好面色,給父親說句謝謝吧。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80後學者周昶行(William)是土生土長澳門人,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2007至2016年期間,先後在The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和The Francis Crick Institute進行生物學研究,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等雜誌發表以細胞週期領域為主題的論文,獲國際科研界肯定。William博士後集中研究理解真核細胞分裂機制,成果有助了解各種癌症和遺傳疾病形成。他最近與澳門大專院校接觸,考慮回澳開設獨立實驗室,從事相關研究工作。

  看William的個人履歷,本以為他是個長年埋首在實驗室裡工作,不通世故的年輕學者。直至訪談過後,才驚覺他除了知識淵博,喜歡妙論中西文化異同,也會痛批西方社會的一些陋習歪風,這種知識份子仗義執言的精神,教人驚嘆又佩服。他在求學路上遇過不少波折,但總能順利克服,以及認清方向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升學選擇,勤奮向學又不易自滿的處世態度,很值得時下年輕人學習。

A1 with logo
William學貫中西,知識淵博

出國留學要過語言關

  William赴英留學前,就讀於陳瑞祺永援中學。他中三選修理科班,由於一直接受英文教育,所以有了到外國升學的想法。當年想出國留學,像美國、澳洲等的大學都是海外升學中心推介的留學勝地,但William卻對英國學府情有獨鍾。讀中五期間,他自行在網上尋找赴英升學的資訊,並成功考入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男子寄宿學校湯布里奇中學。

  William表示:“當時也想過去德國升學,因為據我所知,只要語言和成績過關,便可免學費入讀,吸引力挺大。但考慮到中學時的學習內容與英國當地的課程較易衍接,更能發揮到自身的優勢,最後還是選擇了去英國。”

A2
在英國求學期間,認識到不少外國朋友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初到英國求學,人生路不熟,也沒有同行的知己。William憶述,當時全年級裡只有自己和四個華人,當時華人在校內可說是“弱勢社群”。最要命的是,當時William的英語口語不好,除了聽課較吃力外,和同學構通也有困難。據William觀察所見,英國人是很着重溝通的民族,你越是不主動和他們聊天,便越容易被忽略和邊緣化。相反,你先釋出誠意並主動溝通,他們會很樂意和你打成一片。

  William感觸地說:“中西社會文化有很大差異。在西方,你能力越高,對方便越想跟你做朋友;但在華人社會,謙卑才會得到尊重。我當時在英國讀書,還未明白這些道理,由於語言不通,捱過不少苦頭。後來發現溝通的方式不限於語言上,我開始多參加一些課外的群體活動,例如劍擊、籃球、標準舞等,並為學校取得獎項,讓外國同學看到我在運動方面的天賦,他們便對當初沉默寡言的我改觀,共同築起溝通的橋樑。”

A3
William(左一)是劍擊好手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4
熱衷參與課外活動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受學習氛圍熏陶,增強考取名校信心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長年高踞全球大學排名的前列位置,是世界各地學生有志報讀的理想學府。考入牛津的學生都被視為特別出眾,前途一片光明。但當William收到牛津的正式錄取通知書時,卻沒有表現出像同樣得知消息的家人般興奮,只覺得結果符合預期。

  這又要從William入讀湯布里奇中學的時期講起,當時有位香港同學曾這樣對他說:“你讀的這間寄宿學校是名校,你不知道嗎?”William當時在網上只留意到學校在英國排名頗高,加上是寄宿男校,生活上照顧周全,讀書可以專心啲,並不知道這所學校有着“四分一畢業生能考入牛津或劍橋”的傳奇升學率。

  湯布里奇中學的導師幾乎都是牛津或劍橋的校友,他們上課時,偶爾會用輕鬆語氣和學生說,“將來你們在牛津要在這間餐廳吃飯,因為這裡的價錢較便宜,另一間學院的飯堂就最好不要去!”“你讀劍橋大二時,最好選修這幾個科目。”之類的話,無意間灌輸“牛津、劍橋其實離大家不遠”的理念,給予學生考入這些名校的信心。

  William說:“當然能否考進去,還得看學習能力和成績。當時有志報讀劍橋和牛津的學生,每週都要額外補課,以及接受模擬面試,訓練應答能力。由於習以為常,正式面試就不會怯場。

  談及大學經歷,William表示老師們平日忙於研究工作,放在課堂教學的時間較少,學生很多時間都要靠自己在圖書館、實驗室或網上尋找課題的答案,因此鍛煉出很強的自我學習能力。此外,牛津學生很喜歡溝通和辯論,每個人對社會和政治都有不同的見解,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William也養成熱衷獨立思考的個性。

A5
在牛津養成熱衷獨立思考的個性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海歸人才有意回流發展

  William在牛津主修分子和細胞生物化學(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專業,然後在英國進行與生物學相關的研究,他表示:“鍾情生物學研究,可能是因為我對一些未知的事情充滿好奇心。加上在修讀博士期間,接觸到很多該領域世界著名科學家,被他們的奉獻精神和對科學的激情所熏陶和感染。我的博士導師Professor David Barford 是英國皇家學會院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該學會成員包括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霍金等世界著名科學家。David對科學的投入令我感動,也激發了我從事研究的動力。”

A6
醉心生物學研究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雖然留英多年,但William仍一直關心家鄉的發展,對澳門近年以逐步實現產業適度多元化為發展目標感高興,他說:“這意味着澳門未來可容納更多不同專業的人才,對過去在外地升學和工作,有意回流發展的澳門人是一大喜訊。”

  William表示正積極尋求回澳發展,開設實驗室從事生物學研究的可能性,希望以澳門作為“一個平台”,透過與歐美、中國內地和香港等科研機構合作,提升生物學領域的研究水平,為澳門學術和多元產業作貢獻。

A7
考慮回澳開設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合作單位:人才發展委員會logo-output-02人才發展委員會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踏入六月,又到本澳一年一度的賞荷佳節。由民政總署主辦的“荷香樂滿城──第十七屆澳門荷花節”由即日起至十八日舉行,為全澳市民及各地遊客帶來別具特色的荷香風情。民政總署園林綠化部公園處處長歐陽源灃介紹,今屆荷花節主展場龍環葡韻以“印象碧荷”為主題進行佈置,除了龍環葡韻外,亦會在不同的公園、池塘種植及擺放荷花,以及在綠化帶、名勝及旅遊景點擺設盆荷,務求營造一個與別不同的荷香世界。

A1 with logo
歐陽源灃(左)與郭菲力一同受訪

南亞風情下的夏荷爭艷

  採訪當日,熱帶風暴“苗柏”正逐步遠離本澳,天氣大致回復正常。原來最初收到颱風消息,民署職員已嚴陣以待,連忙視察荷花節的各展覽場地,看看擺設盆荷的設施是否穩固、擺放荷花的活動式裝置會否傾倒,做好“防風”的準備工作;颱風過後,他們馬上再次出動,到不同展區作全面檢查,在最短時間內進行護理和修復,讓市民大眾不失賞花的雅興。

  歐陽源灃表示,今屆主展場龍環葡韻以具南亞建築風格的園景“印象碧荷”作主題設計,配以多層次的特色拱門、造型欄杆、彩繪大象及牛隻雕塑等作為背景,襯托出荷花優雅飄逸的姿態,帶出不一樣的南亞風情。

  至於為何選用“南亞風”作為設計主軸?歐陽源灃稱:“事實上,荷花與佛教有很大關聯性。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時,每走一步腳下都生出一朵蓮花(即荷花)。荷花在佛教中有很大的象徵意義,在普遍信佛的東南亞國家的廟宇、建築物裡,都會見到荷花的裝飾。後來佛教傳入中國,也逐漸為人所信仰。因此,我們將展場打造成一個具南亞風情的荷花展園。

A2
今屆荷花節主展場龍環葡韻,以南亞風情為主題進行佈置。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濠江碧波”清麗脫俗

  今屆花展主題荷花品種為“濠江碧波”。歐陽源灃介紹,“濠江碧波”是中國荷花研究中心於2009年為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育成的新品種,以澳門別稱“濠江”命名。“濠江碧波”清麗脫俗,在荷花品種分類上屬於大株型品種,花色為白色,單瓣,花態為碗形,花期早而群體花期長,着花密度十分繁密,適於缸栽。

A3 with logo
花展的主題荷花品種“濠江碧波”

  對於有不少市民好奇每年辦完荷花節,展出的荷花將如何清理?歐陽源灃解釋,“每年完了花期後,我們會統一收集,然後移植到苖圃裡。直至明年初,會進行清藕和翻泥工作,並挑選品種好的,在三月開始重新種植,以準備六月舉行荷花節時展出。”

  歐陽源灃指出,荷花節舉行期間,全澳可觀賞荷花的地點共有三十處,展出逾五千盆荷花,並安排一系列展覽和活動,讓大眾從不同角度感受荷花幽美。展覽期過後,民署職員會視乎花期情況,將仍生氣勃勃盛放的荷花繼續留在展場,延續荷香的芬芳。

A4 with logo
A5 with logo
荷花盛放,美不勝收

賞荷生態遊富教育意義

  為了讓更多市民可以近距離了解荷花生長的環境,民署特別舉辦一系列生態導賞活動,讓參加者在專業導賞員的帶領下,觀察和欣賞龍環葡韻至望德聖母灣一帶的荷塘濕地。中央電視台於2013年啟動“美麗中國‧濕地行”大型評選活動,龍環葡韻濕地一共獲得超過100萬網絡選票,成功入選中國十大魅力濕地。

A6
龍環葡韻濕地,成功入選中國十大魅力濕地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民署園林綠化部自然護理處處長郭菲力介紹,昔日的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前面是一片海灣,紅樹林叢生,鷗鳥飛翔,環境幽美。但後來隨着社會發展,因填海工程,令海灣變成內陸湖,隔絕了海水的注入。內陸湖全靠天然降雨補充水量,但雨水是淡水,而海灣泥土是鹹的,鹹淡水之間沒法交流,令生長在這裡的紅樹林奄奄一息。

  郭菲力表示,為保育原生紅樹林,民署近年與中山大學生態研究所商議及制訂紅樹遷植方案,經過反覆思量後,終將紅樹林遷至蓮花大橋底下。此外,民署亦對龍環葡韻濕地進行環境優化工作,例如以科學方法種植大量植物,令濕地重新煥發新姿,吸引不同的市民和遊客前來駐足欣賞。

A8
濕地生態觀賞區,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植物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過,隨著到訪的人流不斷上升,難免令濕地環境及水質出現污染問題。於是,民署於2013年開挖了大小相連的五個生態水池,並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植物,包括具澳門代表性的荷花,還有蘆葦、三白草等水生植物,冀改善濕地的生態環境。

  談到生態導賞活動報名情況理想,郭菲力表示滿意活動成效,又認為由民署專業導賞員帶領下一起欣賞荷花美態及認識本澳濕地動植物,除了令市民大開眼界外,也富教育意義。

A9
民署構建生態池,冀改善濕地原來的污染問題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7
民署舉辦的賞荷生態導賞活動,受市民歡迎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