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IMG_6250

時代不斷變化,父母輩那一代的生活方式、我們在書本中的所學,到今天跟我們實際面對的已有所不同。每個人都需要因應社會的實際狀況作出調整和跟進。

最近在清理家裡閒置的衣物和鞋子,希望趁着還值錢通通放到網上賣掉。像我們父母那一輩,很難理解怎麼會有人買二手衣服和鞋子,又不是窮到買不起新衣服。說不同世代的人再怎麼親密也會有GAP,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到。

雖然是大清理希望把所有東西都賣掉,但很多自己是從網上買回來的東西,考慮到種種原因還是選擇了留下來。說到底,就是怕自己其實買到的是假貨,一不小心當真的賣出去而被人鑒定為假,這樣為了回本個幾百元而壞了名聲的事,我確實不敢冒險。

大家都知道網上的東西有假,以假當真賣的大有人在。而另一部份則本身就是假貨的受害者,不自知而把假東西放上網,又或是買到了假故意以同樣手法把不幸轉嫁到“下家”。越是在網上做買賣有經驗的人,越是小心謹慎。再好的、沒有案底的資深賣家,從他們手上買到東西,還是得先到鑒定網站做檢查,最後才確認收貨,絕不會因為他們的名聲好、紀錄佳就放下戒心。因為他們也許並沒有賣假的本意,但陰差陽錯還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造假的問題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消磨掉,讓原本很簡單就能解決的事變得困難、讓人做任何事都變得猶豫。而最慘的是,這造假的問題還遠遠不單出現於產品的買賣。想想有人跌了一跤,看到的人還不敢果斷過去把人扶起來;路上遇劫的人問借錢吃飯、借手提電話求救,我們也不一定會好心相助,心裡總有這樣那樣的思疑,這就是世道人心的變化。

不是我們不想爽快、不是我們不想幫助別人,而是你永遠不知道自己面對的,到底是不是和自己一樣純粹的人。再怎樣想當好人,還是不能輕易放下戒心啊,越是懂得保護自己,我們才越能夠繼續保有對人的信心,願意伸出把人扶起的援手。

[圖片來源:【堂一刻】系列圖片]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繁華鬧市的街道中,每盞燈亮起著不同的故事,何先生經營著他的檔口,熟練地搬出一排排雞蛋擺賣。他的故事從一個小檔口寫起,點滴歲月從他待人接物的態度中能夠體會得到,談吐中看出何先生對人生的看法。一路走來,“成敗得失皆空也”是何先生的一貫生活態度,很多成敗大小事都已以經釋懷,生活悠然自得,談笑風生;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顧名思義就是有一層三層樓高的建築。
在十七世紀初,鹽里附近有個叫「新花園」的地方,曾經有一座花園洋房,內種植花草樹木,飼養鳥猴,主人是位荷蘭人。而附近只有這幢洋樓是三層高的,鶴立雞群,令人矚目,前人稱之為「三層樓」。
多年後,新花園人去樓空,由新花園變成了爛花園,至今這幢三層洋樓已經消失,附近一帶面貌全非,令人無法想像當年之奢華景像。
 
 .
資料來源:澳門虛擬圖書館

 

  你有沒有想過,盲人可以做社工、市長、甚至電腦工程師,完全不靠雙眼,拆散並重裝一部電腦?這都是澳門視障人士權益促進會創辦人張志邦在美國的親身所聞。他認為,視障人士只要接受適當的教育,也可以做到與常人無異的事,“即使在生理上與普通人有一點區別,但人本來是生而平等的。你想成為怎樣的人,是可以選擇的,這基本的權利不止是普通人可擁有,其實視障人士也一樣可以。”帶着這個信念,張志邦從美國回到小城,成立澳門視障人士權益促進會(下稱“視促會”),希望推動視障人士在社會上得到公平的權利。

A1
視促會會長張志邦(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以過來人身份回饋社會

  張志邦是一位嚴重弱視的後天視障人士。他十三歲那年,一覺醒來眼前的世界變得模糊,感覺像有一層霧在眼前,家人起初還不相信他,以為是他不想上學的藉口,直至哥哥發現本來熱愛運動的他,連足球溜到面前也看不見……家人帶着他四出求醫,幾年來的診治不果,令他十分氣餒。但幸運的是,在九十年代,他二十出頭時,有機會與家人移民到美國。美國對視障人士的教育與設施,相對完善和成熟。對於像張志邦這樣有嚴重弱視的視障人士,有一套完整系統的教育方法。張志邦在美國完成社工學位,畢業後投身社會福利機構,以自身經歷去幫助其他視障人士。

  晃眼十多年過去,張志邦有感澳門特區政府對視障人士的生活補貼雖然不斷上升,但在教育、就業、個人權利等方面卻彷彿停留在七十年代時期的水平。所以在2007年中,他決定辭掉美國的工作,舉家搬回澳門,以過來人的身份,把美國“令殘障人士成為納稅人,而不是福利受惠者”的概念引入澳門。他希望以自身的經歷和知識,回饋自己的出生地,也希望本澳視障人士能夠有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在社會上有尊嚴地生活。

A3
張志邦以過來人身份,推動本澳視障服務。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推動本澳視障服務

  回澳後,張志邦聯同一班視障人士自發成立“澳門視障人士權益促進會”,但過程波折重重。由於會員都是視障人士,如要找一個開會的地方,必須要是視障人士“懂得去”和“去得到”的地方,所以也需要費盡心思。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2011年中,視促會終於成功註冊。張志邦興奮地向筆者憶述,成立視促會的第一個活動是參加“明愛慈善園遊會”,令大眾親身接觸視障人士及其家人,消除歧視。這也正正是視促會的宗旨。而整個活動的籌備、組織,甚至到製作宣傳單張也是只得幾位視障人士 “一腳踢”。幸運的是,當時獲社工局資助,令活動能順利進行。

  自視促會成立後,他們不斷進入社區和不同政府部門、學校、公共和私人機構及團體去推動公民教育活動,也藉着溝通交流,推動政府各部門關注視障人士的生活狀況;如配合政府推動構建無障礙的出行環境,對在交通燈安裝電子發聲裝置、在公共巴士車廂設置報站系統等提供了不少有用的建議。

  張志邦認為,只有視障人士才會最知道自己的需要。視促會除了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外,更一直扶持因視障問題飽受痛苦的視障人士和無助的視障人士家屬。最為人熟悉的,是早年為先天眼角膜混濁而視障的幼童小加珈籌款,令小加珈能到美國就醫,小加珈的父母不再孤獨面對;去年開設的全澳首個視障特教班,也是視障兒童的家長和視促會與政府積極溝通和爭取下順利開班,現在有三位視障小朋友入讀。

A7
拍攝勵志視障電影《破曉之前》,講述主人翁成為視障人士的心路歷程。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8
視促會舉辦電影分享會、義工嘉許禮及中秋聯歡會等活動。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加入世界盲人聯盟

  不得不提的是,2014年視促會正式代表澳門成為世界盲人聯會及國際盲人體育聯盟的成員。張志邦認為,這是視促會的一個里程碑,能夠加入世界盲人聯會得來不易。

  世界盲人聯會旨在使全世界的盲人以平等的機會和權利參與社會生活,而世界盲人聯會的會席是按國家分配的,中國共有十席,其中兩席給了台灣,兩席給了香港。在張志邦等人努力溝通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批准並同意從中國內地六個席位中劃撥一個給予視促會,更有機會獲邀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參加“世界盲人聯盟”舉辦的大會和作出投票。而視促會也將本澳現時的視障服務,包括教育、就業、無障礙設施和社會福利等的現況,向世界盲人聯盟報告,並把專家學者的意見及經驗帶回本澳以作參考,逐步改善和優化視障服務。回想當日加入的世界盲人聯會,可說是一個奇蹟,張志邦說:“原本那六席是全中國有十幾億人的,我們代表澳門千多位視障人士取得一席,在得知成功的那一刻,除了感動,更多的是難以置信。”

A2
經過練習,視障人士做運動冇難度。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創建共融社會

  視促會更會不定期舉辦活動,加強視障人士與市民的交流,如早前前往澳門蘋果專門店培訓和分享與視障人士的基本溝通技巧和領路法;向何東中葡小學贈送三支特製迷你白杖給學校作視障教育之用,以及培訓相關視障幼童教育人員有關與視障人士的基本溝通、使用白杖的概念及認識領路法的基本知識。藉着這些交流和培訓,讓市民更了解視障人士出行和在生活中的需要,消除隔膜,也藉此鼓勵視障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能有選擇地過着如普通人一樣的獨立生活。

A4
視促會前往澳門蘋果專門店培訓職員與視障人士的基本溝通技巧和領路法。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5
會員與家人前往澳門蘋果專門店培訓和體驗iPhone的語音功能。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6
視促會贈送白杖給何東中葡小學,並培訓相關視障幼童教育人員。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old temple

這一代人,要找工作並不像我們以前那麼容易了,或者說,要求已經很不同了。若然大家再按我們這一代人教你的知識,或者只以我們這一代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麼到最後還是會吃虧,還是會在職場梯隊中殿後的。

雖然說現在很多人連用Office也不見得用得好,很多人還是會在電腦技能一欄填寫熟悉文書處理軟件,比較之下也是有人能把Office之類的文書軟件當成排版設計軟件來用的達人,只是新的時代有新的要求,光是會用文書處理器打字寫稿插圖還不夠,甚至連報告、建議書本身,現在的呈現方式也有了質的飛躍。易讀是內容的基本要求,好看的印象,更是能讓報告、建議書更快、更易通過的某種重要包裝。

正因為這樣,一說到設計軟件之類,操作者不單要懂得用他的功能,基礎上還是需要懂得一些設計理念、配色原則和排版規範才行。像PS(Adobe Photoshop)人人都知道,簡單的操作也很快上手,可是實際應用的時候會用和不會用的差異,就是速度和效果了。

當然,文字、編輯、出版等專業技能很重要,腦袋好不好使、轉數夠不夠快也很重要,只是,設計軟件、攝影拍攝等還是要學一點的。對這一代人來說,那就像我們打開職業生涯某道深鎖大門的鑰匙。你比人懂得多一點,你發展的通路也就多一點。文字工作者不單要鍛鍊好內容這隻右手,視覺這左手也要練得通透。唯有這樣,才能無視媒體形式的日新月異,我們都可隨時上場、無縫對接。(你會不會P圖,下)

[圖片來源:【堂一刻】系列圖片]

.

相關文章:【家和萬事興】所謂“優先”其實是種“必須”(你會不會P圖,上)

http://mpea-plus.org/family69/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母乳,是上天給予女性孕育生命的禮物,是最有營養的食物;餵哺母乳,也是最自然不過的事。如今,有不少母親選擇以餵哺母乳取代配方奶粉,儘管有可能遇到如家庭、工作及社會目光等重重障礙,一些根深蒂固的社會理念仍需要去一點一滴改變,一些知識上的謬誤仍需要靠專業知識來修正,但為了給小孩最好的,母親們仍然都堅持不懈地餵哺。澳門母乳協會於四年前成立,以專業的團隊和過來人的身份,給予母乳媽媽更多的理解、體諒和關愛,和她們同行這條哺乳之路。

1
澳門母乳協會日前舉行“母乳快閃”活動,冀籍此支持母乳媽媽站起來,捍衛自己和寶寶的權益!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難行的餵哺之路

  要孕育生命從不容易,父母無條件的愛給予小孩成長的力量;盡力給小孩最好的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也是父母最大的夢想,而母乳是餵養孩子的最好選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倡嬰兒首六個月純以母乳餵養,然後逐步加入固體食物,同時,母乳餵養直至兩歲以上;寶寶出生首兩三年,他們的自我製造抗體能力低,容易受到感染。母乳所含的天然抗體、活免疫細胞、酵素等,正好可減低感染疾病的風險;埋身餵哺母乳更能讓寶寶和媽媽肌膚相親,給予寶寶安全感,鞏固親子關係。所以,餵哺母乳可說是百利而無一害,但母乳餵哺仍面臨重重障礙,讓母乳持續餵哺狀況未見理想。

  澳門母乳協會會長龍綺汶(Edith)和理事長梁淑雯(Yolanda)都是母乳媽媽,多年來提倡母乳餵哺。Edith表示:“母乳媽媽面對不少來自各方的壓力,例如家人對母乳的誤解、怕媽媽累或認為配方奶粉才好等等;重投工作時僱主對待僱員的態度,有沒有給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媽媽泵奶;社會上的價值觀,例如出門餵哺時面對的異樣眼光、閒言閒語等等;更甚是媽媽質疑自己的能力,擔心小孩有沒有吃飽,奶水不足等等問題……都有可能成為母乳媽媽難以堅持餵哺母乳的原因。”

2 with logo
澳門母乳協會會長龍綺汶(右)和理事長梁淑雯都是母乳媽媽

  為母乳媽媽提供友善的社會環境是支持他們走下去重要關鍵,需要官民合作積極推動母乳餵哺。澳門衛生局於去年推出《母乳餵哺室設備及管理標準指引》,推動“母乳餵哺友善工作間”,為正在餵哺母乳的僱員提供一個合適、友善的環境,政府更帶頭在一些政府部門增設母乳餵哺室,有社會的支持便能大大減少在職母乳媽媽的壓力。

協會以親身經驗幫助母乳媽媽

  澳門母乳協會作為本澳首個母乳媽媽組織的團體,一直以過來人的身份為母乳媽媽解決疑難,更發揮了同行者的作用,讓其他媽媽排解餵哺路上的情緒和壓力。協會在每雙數月的第二個星期下午,都會舉辦《母乳媽媽的撐你──哺乳交流分享會》,分享如怎樣辨別寶寶吃飽、職場媽媽的困難、如何讓家人支持自己持續餵哺等問題,由母乳協會的支援小組的義工分享,他們當中有醫生、護士、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等等,更有餵哺超過六個月或以上,經過培訓的義工媽媽在場分享經驗,通過專業知識的分享和義工以同行者之身的陪伴,來為母乳媽媽解決疑難。

3
澳門母乳協會在每雙數月的第二個星期下午,都會舉辦《母乳媽媽的撐你──哺乳交流分享會》。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4
餵哺超過六個月或以上的媽媽可參加義工培訓,以過來人的身份陪伴新手媽媽同行餵哺之路。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身是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又是物理治療師的協會會長Edith表示,單是寶寶有沒有吃飽這問題就已令不少媽媽頭疼:“有沒有吃飽常常困擾着媽媽們,所以每次分享會都會吸引了很多媽媽到場聽講。很多媽媽都說明明已經吃過了(母乳)還哭,怕自己餵得不夠。其實我們一直提倡‘按需餵哺’而非‘按時餵哺’,有時候是因為媽媽的安撫方法過度單一,認為寶寶哭就給奶吃。其實有可能是他睏了,所以我們會教導怎樣為之吃到奶、如何從寶寶的肢體動作判別是否真的想要吃奶、不同的抱法和安撫技巧等等……曾經有位媽媽說餵哺很辛苦,寶寶經常哭,每次一哭都會再餵,深怕寶寶吃不飽。後來來到分享會詢問時才發現,原來是她的掃風方式未到位,後來教導了她正確的掃風方式才解決了問題。面對面的提問和分享,能夠更透切地幫助母乳媽媽們,幫他們排除餵哺之路上的障礙。”

5
課堂上,導師教授義工各方面的專業知識。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家人和社會同行的餵哺之路

  母乳媽媽需要更多的友善空間和支持,因此,澳門母乳協會舉辦不少活動來宣傳母乳餵哺,希望籍此改變社會觀念。Edith說:“曾經有聽過會員向我們反映,在一家中式酒樓飲茶時餵哺母乳都被職員請去廁所,所以我們通過快閃活動去宣揚餵哺母乳,我們不需要害怕,不需要覺得羞愧,因為這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日前我們舉辦了母乳快閃活動,派發哺乳巾給媽媽在公園餵哺,希望藉此支持我們母乳媽媽站起來,捍衛自己和寶寶的權益,讓愛走動。”

6
澳門母乳協會日前舉辦了“最‘營’家庭‘哺’隊巡禮──美滿幸福哺乳家庭嘉許日”,頒發了嘉許狀給默默支持母乳媽媽的家人。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理事長Yolanda說自己餵哺母乳時曾被趕走:“那時我在香港的商場內,在椅子上用餵奶巾包着哺乳,結果被請到後樓梯的換片室餵哺,但那裡非常悶熱也弄得寶寶發脾氣。不過我也遇過在酒樓有熱心的經理知道我要泵奶,為我開了一間新娘房泵奶,令我覺得很窩心。”

  家人的支持和陪伴,能為母乳媽媽打下強心針。Yolanda說初時決定餵母乳時不獲家人支持:“那時在山頂醫院聽了講座後決心餵母乳,但家人覺得這樣太辛苦而不支持,我還和媽媽吵了大架,但後來我發現在不被理解下更需要去溝通,我希望媽媽明白,你會想給最好的東西我,同樣地,我也想給最好的東西我的寶寶,而我認為母乳就是對寶寶最好的東西。後來慢慢溝通後,媽媽由不支持變成全力支持;老公也從擔心我睡不夠,到現在落力叫朋友餵哺母乳;奶奶也了解到有甚麼湯水會收奶,有甚麼會上奶,便一直為我煲湯養身打氣,家人的配合和理解給了自己很大的鼓舞。”

  為了感謝支持和幫忙母乳媽媽哺育的家庭成員,澳門母乳協會於日前舉辦了“最‘營’家庭‘哺’隊巡禮──美滿幸福哺乳家庭嘉許日”,頒發了80多張嘉許狀給默默支持母乳媽媽的家人。下月父親節,協會更會舉辦影片活動,鼓勵大家拍攝家人是如何支持母乳餵哺的片段。希望通過一系列活動,讓社會大眾知道母乳哺育和家人的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有家人的支持,才能讓母乳媽媽的餵哺之路不再孤單。

7
“母乳快閃”活動即場派發哺乳巾給媽媽在公園餵哺,不少媽媽到場響應。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