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你有多久沒欣賞過黃昏?

都市人生活節奏快,天光到天黑一閃而過,有時候走得太快,反而失去了慢的能力,嘗試停下來、慢下來,感受生活的城市,抬頭欣賞那一抹溫暖的夕陽。

其實,澳門的黃昏景色,可以很迷人✨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是澳門首個華人專業偶團,致力將戲偶及物件語言融入戲劇藝術,以充滿想像空間的演繹方式和富有本土情懷與議題的故事,喚醒當代人對社會的關懷和自身的認知。

多年來,劇團憑著獨特的美學風格,製作出不少耳目一新、發人深省的佳作,亦將“Made in Macau”的作品帶到海外巡演。其中兩位創辦人林婷婷及趙七,更於2021年在路環市區建立“澳門戲偶館”,讓藝術成為路過日常,除了透過成人及兒童戲劇、藝術教育、社區活動推廣戲偶及另類劇場藝術,亦為不同界別的創作人提供多元交流平台,發揮共建共享精神,推動藝術文化發展。

林婷婷及趙七致力將戲偶及物件語言融入戲劇藝術

“滾動”的誕生與使命

林婷婷自小熱愛戲劇,常以業餘身份參與舞台演出。2012年,她在機緣下跟隨來自“新加坡戲劇盒”的郭慶亮導演學師,感悟到戲劇藝術在社會的深層意義,便與志同道合的趙七一起到世界擴闊視野、探索藝術、尋求突破。原本各自在澳門從事設計與管理高職的二人,選擇以偶物為發展方向,於2013年到捷克布拉格國家表演藝術學院,分別修讀戲偶及另類劇場導演碩士課程和藝術行政碩士課程,又於出發前淺嘗創作首個融合華文文學的偶物劇場作品《枯牆》,埋下“滾動”種子。

二人於布拉格國家表演藝術學院生活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捷克深厚的偶藝及劇場文化令兩人擴闊了對表演藝術的想像。每逢假期,兩人都急不及待地回澳分享學習成果與感悟,製作出《藥》、《方方》、《小安的“新”新聞》等“華文文學轉化偶物劇場”作品。婷婷說:“不論是在海外或是在澳門,大家都對華文文學十分陌生,而偶物與另類劇場在澳門更是少之又少。我們想運用學習到的實驗思維,將華文文學轉化為雅俗共賞的偶劇,以戲劇語言演繹作品的核心理念,擴闊作品閱讀空間,弘揚中華文化,亦藉由另類劇場發揮戲劇力量,激發觀者想像力,啟發審辯思維,連繫世界,開拓未來。”

滾動傀儡”的設計Logo(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趙七說,在捷克經歷的人和事,促使他們對表演藝術有更大的追求:“大家都喜愛藝術,有不同的探索目的和方向,熱衷思考和分享。來自不同國家新鮮的文化創意與藝術意念,都令我們深受啟發。”2014年,滾動傀儡另類劇場應運而生。婷婷說:“‘傀儡’是偶物劇場與華文文學的結合,‘另類劇場’是擺脫傳統戲劇框框,發掘藝術無限可能的創新表演形式,而‘滾動’是‘感動’的諧音,希望我們能志氣高遠,不斷向前,以生命感動生命。”

偶物的核心價值

“滾動傀儡”的作品除了改編自華文文學,亦有以本土故事為題的創作。不論是藉由杯盤、紙張、筷子、光影等質樸物質訴說個人成長回憶,分享澳門歷史文化的《Made in Macau 2.0》,還是改編自本土小說,帶大家思考書寫歷史權力的聲景劇場作品《甲戌風災》,都為觀眾帶來了嶄新的劇場體驗,打破了人們對偶物的傳統印象。

《Made in Macau 2.0》讓海外觀眾感受到澳門的人情味和歷史文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婷婷說:“兒童劇也可以講社會議題,成人劇也可以充滿童心。戲劇不止於演員與舞台,偶物不止於木偶、布偶,也可以是人、物件、裝置或聲音,只要能被操控的東西都可以用來說故事。演出製作規模與內容的大小,亦不會影響故事的內在價值與意涵。只要找到自己想說的事,透過富有生命力與心思的表演,小物件亦能轉化為觸動人心的東西,小製作亦能讓人如同親臨現場,小故事亦能講社會變遷與身份認同,讓觀眾跨越語言與地域界限,感受偶物劇場帶來的無限想像力,讓戲劇成為連結大家的橋樑。”

《枯牆》運用多媒體光影投射、舞蹈、戲偶、氣味元素,探討兩代人的價值觀與鴻溝。(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兩人亦透過“滾動傀儡”舉辦一系列偶物劇場工作坊,推動大家懷著冒險精神,不斷發掘另類劇場的可能性,創作更多屬於澳門的作品。兩人表示:“試驗和實踐是創作的必經過程。要不斷觀察與學習,思考偶物在演出中的存在意義,以合適的呈現方式表達創作發想,藉由偶物紀錄澳門故事,發揮偶物的核心價值。”

在社區打開藝術大門

2018年,婷婷與趙七帶著“滾動傀儡”遷入路環市區。兩人都覺得遠離擠迫的工廈,來到充滿人情味的離島,為戲偶找到了更多創作空間與靈感。婷婷說:“路環能讓人重拾澳門以前的鄰里關係,大家都慷慨仗義、熱情健談,亦對戲偶十分好奇,一直鼓勵著我們向前。我們經常打開大門讓大家進來閒聊,分享人生。路環市區擁有許多自然而成的人文歷史,只要願意花時間聆聽,創作靈感便會從社區而來,而每一個充滿‘貼地’感的作品,亦會慢慢推使社區與藝術走得越來越近。我們將身體力行推廣文化藝術,讓劇場以外的觀眾踏進這個大門,探索偶物與藝術的魅力。”

親子戲偶環境劇場《海盜婆》以路環口耳相傳的海盜故事為藍本,透過歷史傳說訴說這片地區的生活轉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把文化藝術扎根社區,婷婷與趙七於2021年自資設立“澳門戲偶館”,將附近一間長期空置的三層老房子,打造成具有接待、製偶、教學、展示、排演等功能的多元共享空間,亦舉辦“路環藝術節”及“駐村藝術家計劃”,連結來自海內外藝術家與不同界別的創作人,透過各式演出、市集、工作坊,推廣偶物劇場,分享藝術樂趣。

婷婷認為,澳門這個中西文化交匯之地為創作帶來很大彈性,只要打開大門踏出第一步,便能為藝術創造更多機遇。“大家都能在這裡以不同的視覺探索社區,細看在地文化,發掘本土故事,透過合作與實驗孕育創意,激發靈感,將藝術連結生活。”趙七說 :“魔術師在這裡把在地故事融入魔術賦予新生,熱愛音樂的小朋友在這裡找到表演舞台。在這裡,大家彼此分享社區回憶與新鮮事物,以環環相扣、以一傳百的方式互相打開觀眾市場,推動文化消費。”

二人透過偶物跨越語言與地域界限,讓大家感受劇場帶來的無限想像力。

二人希望未來能持續透過“戲偶館”舉辦各類演出及文化活動,打開大家的藝術視野,散播“滾動”的種子。“我們要讓不同的人在這裡相遇,讓藝術成為路過就會遇到的事,讓更多人認識本土藝術,認識澳門有一個專業偶團,讓大家感受偶物帶來的快樂,讓藝術成為連繫大家走在一起的原因,並越滾越大。”▋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都是八小時工作,怎麼有些人看起來總是特別忙?


小李已經自發加班了好幾天,從早上九點開工,連中午飯也是草草在公司解決,每晚都要待到八九點才走。


小黃倒是每天準時下班,工作中間還有時間伸個懶腰到茶水間喝喝咖啡,午飯跟同事出去吃飯,晚上可以做運動、約會老同學。


人多的地方就有是非,在辦公室,總有些人會說,小黃工作不上心,應該像小李一樣拼才像話。私人公司講業績,上司老闆都看在心裡,不管同事怎麼說,到了年終發花紅獎金,小黃總是悶聲發大財的類型,後來小李自感“懷才不遇”,沒兩年就離開公司了。


網上有個搞笑短片,講一個搬運工作如何“扮忙”,短片中人先是往貨車下裝着幫同事搬貨上車,貨已經在同事手了,於是他又轉過身去“幫”同事把車上的貨卸下來,貨已經被同事雙手抱住,換手就是作無用功,於是人家說不用,短片中的主角就這樣在上貨與落貨之間來來回回,一件貨也沒有真正搬過。


在社會上很多人是落手落腳不落力,沒事的時候顯得精明能幹,到要他們發勁努力的時刻,卻突然掉鏈子,那就是日常扮忙慣了的後遺症。社會發展迅速,今天也許都不再真的在講體力勞動上的“落力”,但萬變不離其宗,親力親為始終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動腦筋、用心思考、有開拓創新、主動反映問題、提出有用建議的“當家精神”。無論身處甚麼崗位,如果只是一成不變,甚至浪費時間呆着作無用功,那自然就算不上“落力”了。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之前考試的日子,為了讓孩子們可以遠離電子遊戲的引誘,最後都給他們的手機和電腦設定了使用時間限制,考慮到線上學習的新態勢,我還特別給每一個應用程式和網站編排了不同的時間長度和時間段。

這樣當然會帶來不便,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有時候使用時間過長,有些正經事還沒有處理完成,孩子們都會急著打電話給我,要我重新開放權限,遇上我剛好有要事在辦沒聽電話,事後他們都會感到無奈和沮喪。後來,他們自己想到了辦法,讓電腦和手機的時間不再使用網絡同步,而改為自定義……這樣一來,系統的時間回到了五十分鐘前,他們使用的時間就多了五十分鐘。

“不過這樣一來,後面的時間計算會被打亂,總加起來還是一樣,只是透支了後面的使用時間。不能常用,只能應急。”這件事讓我想到,這一代也許都比我們聰明,不管我們多麼努力監管,孩子們還是會有辦法按自己的方式來處理事情。“只要你們自己能管理好時間,你們就不會再遇到這種麻煩,你們會得到更多的自由。”

時間是很冷酷無情,花一分鐘就是一分鐘,不會變得更長或更短,誤差極之少。時計的數字卻只是一個參考,數字變化的速度可以自設。一個人的可靠與否,懂不懂得管理自己的人生,有沒有跟進好事情,就看我們是在重視自己心裡的時間表,合理使用光陰。若然只想不斷地欺騙自己和別人,虛構一個沒有意義的鐘點。學習一小時,花了半小時開小差,那就只能計算半個小時或更少的功。時間是不講人情的,你花了多少時間在甚麼事情上,就會換來對應的結果。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愛國愛澳”是澳門社會的主流核心價值。由澳門人出版社策劃及編著,以“愛國愛澳”故事為主軸、以澳門歷史上地位舉足輕重的華人領袖為主角、以澳門近代作為大時代背景創作的《澳門近代人物傳奇》系列圖書,帶領我們追隨華人領袖的步伐,見證澳門的過往與今昔成就,傳承家國精神。早前,該系列首冊圖書《澳門華人領袖何賢》由澳門人出版社及澳門動漫玩具文化藝術交流促進協會成功出版,推出後收穫不俗迴響。

《澳門華人領袖何賢》推出後反應不俗(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讓“愛國愛澳”的種子生根發芽

談到創作緣起,澳門人出版社社長張燕青說:“我們留意到多年來,本澳教育機構把‘愛國愛澳’教育列為重要的教育目標,積極開展國情教育、澳門歷史教育等等的學習,可每當對青少年講述‘愛國愛澳’故事時,卻鮮有立體的人物故事可以讓青少年去學習。為了填補這個板塊的不足,我們以‘愛國愛澳’故事為主軸,策劃開發《澳門近代人物傳奇》系列圖書,以最貼近青少年的形式講述澳門的故事,讓‘愛國愛澳’的種子,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昔日發行的澳門紙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畏挑戰,做到最好

張燕青從2020年9月開始構思出版《澳門近代人物傳奇》系列圖書,至2020年11月已經完成大部分的資料搜集及文稿編寫,後隨即與澳門動漫玩具文化藝術交流促進協會商討插畫合作事宜。

張燕青分享說:“由協會牽線,我們幸運地得到董百得老師的協助。插畫能豐富及更立體地呈現書中內容,但在加入插畫後,創作的難度亦大大提升,因為很多歷史資料都以文字的方式保留,而且年代久遠,能尋得的相關相片或圖片數量都十分少。”面對這個困難,創作團隊沒有退縮。為了創作合適青少年閱讀的圖書,團隊堅持保留以加入插畫來呈現故事的形式,經過多番親身尋訪相關人士,並盡最大努力還原真實,最終解決了還原歷史場景的難題。

書中的紙幣極大參照歷史圖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華人領袖何賢》

2021年6月25日,《澳門近代人物傳奇》系列的首冊圖書《澳門華人領袖何賢》新書發佈會成功舉辦。歷時多月,創作團隊終於完成該系列首冊圖書的出版。作為本澳第一本澳門人物傳奇繪本,《澳門華人領袖何賢》推出後收到社會不俗迴響。

回想創作過程,張燕青說:“耗時六個月,經過反復查證及協調,團隊終於完成《澳門華人領袖何賢》的編寫、繪畫、排版等一系列工作,並於2021年3月完成初稿版本,再交由多位專業人士給予指導意見,創作團隊同時展開修改工作。我們感恩得到多方幫助,尤其感謝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先生以及澳區全國人大代表何敬麟先生對創作團隊的信任與鼓勵。2021年5月,創作團隊拜訪了何厚鏵先生,獲得親切的接待以及寶貴的指導意見。”

創作團隊拜訪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先生(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華人領袖何賢》的主角何賢先生是澳門著名的愛國人士、實業家、慈善家,他畢生致力澳門慈善公益事業,支援祖國建設,為澳門作出了無數的貢獻。“關於他的傳奇故事,實在很多。”張燕青透露,她在何賢先生眾多的事跡中,精選了五個小故事編寫成書。別出心裁的選材,為讀者生動地呈現了一代華人領袖何賢先生為澳門付出、對祖國貢獻的事跡,以及透過故事彰顯了祖國對澳門的關懷,向讀者講述不可不知的澳門歷史。

大豐銀號原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選取的五個故事分別為“亂世奇才澳門緣”、“首次增發澳門幣”、“立定志向效黨國”、“珠澳同飲一江水”及“英勇痛斥一二三”。張燕青分享說:“其實不少澳門居民都沒有聽過這些精選故事。當中最體現細節的是‘首次增發澳門幣’這個章節,書中出現了大豐銀號舊址的原貌,以及澳門首次印發的澳門幣樣式。”

經大量資料搜集,招牌上的英文字正確重現。(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故事雖然久遠且運用插畫呈現,但團隊在內容製作上絶不馬虎,張燕青說:“基本上書中出現的每一個場景,我們都希望可以盡量繪製出場景的原貌。創作時插畫師會先根據文稿進行構圖創作,完成創作線稿後交給我,我便會對圖中出現的所有細節進行資料搜集及核對,包括建築物的外形、圖畫上的文字、人物相片、衣著服飾等等。待修改完成後,再進行上色。即使是紙幣上的樣式,或是招牌上的中、英文字,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

嚴謹以待,不斷進步

張燕青曾於北京攻讀傳媒經濟學碩士學位,在眾多的媒體之中一直積極關注出版業的發展與出路。回澳後她投身出版行業,以關注本土文化、傳承愛國愛澳思想、弘揚中國文化為核心價值,以推動本澳出版產業發展為經營目標,全力打造愛國愛澳、財經、少兒科普等三大圖書板塊,使其成為特色鮮明的創新品牌。

澳門人出版社社長張燕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表示,團隊未來將繼續以嚴謹的態度完成《澳門近代人物傳奇》系列圖書的創作,以鮮明立體的傳奇人物形象講好澳門故事,為澳門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提供素材,為增強澳門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愛澳”核心價值觀作出努力。▋

創作團隊合力製作《澳門華人領袖何賢》(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澳門半島和氹仔之間先後已建成通車三條跨海大橋,分別是嘉樂庇總督大橋、友誼大橋和西灣大橋。

為緩解現有三座大橋的交通壓力,提高澳門半島與氹仔、路環之間的交通通行能力,澳門特區政府於2010年開始計劃於友誼大橋東側建造澳門第四條跨海通道,降低澳門城市道路網壓力的目的。

一齊來欣賞這個角度的跨海大橋👀

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

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起自澳門新城填海A區東側,與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連接,跨越外港航道、往內港航道,至澳門新城填海E1區,並預留與大潭山隧道對接高架橋。

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

大橋主線全長約3.1公里,其中跨海段長約2.9公里,設置通航孔橋兩座,跨度達280米。大橋主線設計車道數為雙向八車道,中間兩車道為電單車專用道。

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

大橋主線範圍內將設有風障,可以使橋上之風速不高於大橋落腳點之風速,使在8號風球時大橋上的對應風速低於8 號風球以內,實現與陸地一致的行駛環境。▌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參考:澳門建設發展辦公室

“這些年來,我國日漸繁榮富強,國家從過去的艱苦歲月中慢慢站起來,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親歷抗戰勝利的見證者陳汝琛先生在回顧國家的百年航程,分享自身的經歷時說道。

陳汝琛先生回顧國家的百年航程,心潮澎湃。

陳汝琛生於1934年,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他兒時曾經歷抗戰洗禮,從抗日戰爭至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陳汝琛在每個歷史折點都見證著國家的發展進程。“有國才有家!”多年來,他時刻銘記母親曾枝西女士的這句教誨,全力投身國家的建設事業,付出自己的青春年華。

母親言傳身教傳遞愛國精神

陳汝琛的成長深受母親曾枝西的影響。曾枝西一生熱愛祖國,積極參與社會各項事業,是澳門抗日救國事業中的巾幗英雄。她全力投身於婦運、愛國新聞和抗日救國的事業當中,為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婦運事業上,曾枝西與她的戰友們發起組織“婦女互助社”,成員包括各階層的女青年和工廠女工。20世紀三十年代澳門曾有合法經營的風俗行業,形成了不良的社會風氣,不少婦女失足墜入。為了救助這些婦女,“婦女互助社”做了大量工作,並在工廠的女工們中大力宣傳教育。在新聞事業上,她應陳天心之邀投資《大眾報》,親自處理經理部工作。在抗戰中,《大眾報》成為了抗日救國的一面旗幟。

陳汝琛憶述,當年《大眾報》和《朝陽日報》以合作的方式經營,為了支持愛國報業,母親經常給《朝陽日報》資助,使其業務維持下去。在抗日救國的事業中,母親擔任了“澳門四界救災會”(“四界”包括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及戲劇界)理事,並先後主理遊藝、營銷、財務等工作,藉以宣傳及支援救國運動。母親還組織愛國分子上街演出街頭劇,演唱《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及《保衛中華》等多首抗戰歌曲,激發同胞們的抗日愛國熱情。

曾枝西女士擔任“澳門四界救災會”理事職務,組織回國服務團。(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四界”在過去曾經組織策劃了多次籌募活動,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兩次籌募活動分別為於1938年舉辦的全澳義賣運動以及1939年“八·一三”兩周年舉辦的大規模獻金運動。陳汝琛說:“澳門當年只有十多萬人口,一般人收入少,消費低。各階層人士為了響應救亡紛紛慷慨解囊,兩次都籌得義款國幣近十萬元。大家冒死宣傳抗日,充分體現澳門同胞不畏強暴的愛國精神,令我留下深刻記憶,至今不忘!”

為壯大祖國,盡己綿力投身重工業

受母親的影響下,陳汝琛在高中畢業後選擇了赴瀋陽學習機電工業。他回憶道:“那時社會的工業非常落後,我深深明白到國家要壯大起來,首先必須發展重工業。瀋陽是全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我想通過系統的學習,以便日後能為國家盡一分力。”

曾枝西年輕時與兩個兒子的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956年,陳汝琛於瀋陽東北工學院機電系畢業,曾任遼寧省政協委員兼瀋陽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能研究室主任,並榮獲瀋陽市榮譽市民稱號。回澳後,他擔任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澳門自來水有限公司董事,為推進澳門水務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寄語青少年對國家及民族給予自信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陳汝琛應邀出席由澳門婦聯青年協會與中華教育會青年協會合辦的“百年榮光·時代啟航”系列活動一之交流分享會,和青少年一同回顧百年航程的愛國愛澳故事,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築牢愛國愛澳根基。

陳汝琛在人生中見證了國家從抗日時期的蕭條,到現在的安定繁榮,他十分敬佩祖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與堅持下,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富強,他感慨地說:“那是無數黨員凝聚起來的力量所產生的!”他同時勉勵青少年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從祖國歷史當中汲取養分,共同做好愛國主義的推動者和傳播者。“青少年要對祖國及民族給予自信,讓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神偷軍團》(Army of Thieves, 2021)裡面講到一個對造鎖工藝有深入研究的公務員,在業餘開設YouTube頻道介紹造鎖技藝和歷史,結果被神偷軍團注意到並經歷到一段非一般的“人生體驗”。

這故事的開頭特別惹人共鳴的,大概就是很多年輕人近年都有開設網上頻道做播客或直播主,卻都苦惱不知該做甚麼內容,或者認真地做拍好剪好了影片,卻發現點擊數字始終來回於個位與十位之間,就像故事的主人翁發佈的內容題材太專精,難以找到同好,雖然堅持發片,但點閱者長期為零一樣⋯⋯

而這故事卻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專注於做好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拿出匠人精神堅持的做下去、一路往專業的方向做下去,那麼這些內容總是會產生意義和價值,最終迎來頻道的“爆發”。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道理了,可是每當我們遇上創作的瓶頸,或者情緒的低潮,還是得有人重新喚起我們最初的熱情,提醒我們做一件事的初衷。那些情緒的低落,有時候往往來自於比較,例如看到其他朋友發發生活動態,可能有過千閱覽、數百點擊,再看看那些影視明星、行業達人,好像只要有發佈甚麼,就可以獲得很大的關注。

前陣子劉德華出道四十周年在網上發佈了《這平常的一天》短片,我覺得就也是對所有有志於在各行各業中奮發向上的人最好的鼓勵,他的意思是,作為一個資質普通的人,他不是要慶祝一個人紅了四十年,而是慶祝一個人認認真真的工作了四十年,每天辛勤工作換來的結果。

半天可以漲百萬粉絲,那是用四十年努力換回來的成果。如果你還在像華仔出道時那樣跑龍套,如作為YouTuber的你正處於數十點擊的累積期,請繼續紮實地走好每一步,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天,繼續鑽研好自己的技藝。時間會為你記錄一切,總有一天,它會給你意想不到的回報。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由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指導,澳門正能量協進會及北京電影協會共同主辦的“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電影海報展於日前圓滿結束。是次展覽共展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正式出版、發行的106幅電影海報真品。

# 海報展開幕啟動儀式

是次展覽展出的海報真品,分為“崢嶸歲月”和“新中國 中國夢”兩大板塊,生動地描繪出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以來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苦難輝煌歷史。

展覽期間,正能量協進會邀請社會不同團體前來參觀,但受疫情影響展覽一度暫停開放,在展覽重開後,社會各界紛紛組織成員參觀,共同為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送上祝福。

為使參觀者更深入了解到展品的內容和意義,是次活動的承辦單位美高梅特別設立一支導賞團隊,為每位參觀者介紹這些珍貴的電影海報頌讚的崢嶸歲月。

正能量協進會會長陳志峰表示,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舉辦電影海報展與社會各界一同回顧百年黨史。是次展覽能夠順利舉辦,全賴於中聯辦宣傳文化部給予大力支持和指導意見,以及各協辦單位、承辦單位、支持單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展望未來,正能量協進會將繼續與社會各界攜手,向廣大市民推廣國情教育,尤其是加強青少年的愛國情懷,以此轉化為澳門青年一代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建設澳門家園的正能量。

# 澳門正能量協進會會長陳志峰

你見過藍色的大三巴未🤔

每年的4月2日為“世界自閉症日”, 為呼籲社會大眾關注自閉症患者,全球發行亮起藍燈(Light It Up Blue)行動,大三巴牌坊亦亮起藍燈響應活動,以示用愛陪伴孤獨。

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因發育障礙所導致的疾病,特徵主要是情緒表達困難、社交互動障礙、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出現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進行正常的語言表達和社交活動,自閉症人士經常會做出一些刻闆、重複性的動作和行為。


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全球,每160名兒童就有1名患有泛自閉症障礙。新冠疫情令許多人的精神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對於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以及其已處於孤立境地的父母來說,新冠疫情使他們更加疏離於社會。


在全球各地,仍有不少人對自閉症人士存在誤解,讓我們用了解和理解打破誤解,以認同和支持代替漠視,多關注自閉症人士,接納和關愛他們💖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參考:澳門社會工作局、世界衛生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