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宇文家興01很久沒見了,親愛的陽光,你還好嗎?

這一個多月來雨天特別地多,而且經常是特級暴雨,平日喜歡的各種活動,幾乎都無法進行了。缺少戶外活動的機會,近日連心情都好像關在黑房的小孩一樣⋯⋯要知道,人和動植物都需要陽光和黑夜,都需要光合作用和獨處靜思的時光,這樣生理和心理才得以健康發展。人類破壞大自然,大自然於是破壞我們的平衡和規律。陽光一出走,我們便垂頭喪氣。你故作堅強說沒關係、沒影響,可是時間一長了,總有一天你會感覺後悔了,你會知道錯了⋯⋯但願到那天,我們不會感到為時已晚了⋯⋯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
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尋求獨立、探索自我、擴闊眼界,是不少澳門升大學生會考量的因素。小花,一個看起來柔弱的澳門女生,為了追求心中理想的大學環境——外地求學、專業對口、學習獨立,選擇了隻身前往外人不看好的福建泉州升學,更在這個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青春成長……

 

 

 

高園街十六至二十二號曾是一排四幢的公務員宿舍,有近60年歷史。四幢公務員宿舍由鋼筋混凝土結構建成,樓高三層,從正面看公務員宿舍的立面設計是20世紀初中期盛行的Art Deco藝術裝飾風格。

回歸後,特區政府為重塑大三巴歷史氛圍,縫合歷史環境紋理,分批拆除了這四幢建築。

*資料參考:澳門街道網、澳門文化遺產網站、正報

        “回歸那一天的早晨,天一亮我就上街去。腦子不斷地尋找合適的地點,因為我要為這一天找最美的角度。”歐平記得,載着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的軍用吉普車從關閘駛來,沿路上市民熱情地揮着手。

        這位老先生背着沉甸甸的器材,沿途尋找按下快門的最佳角度。資深攝影師歐平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拿着相機遊走小城的每一個角落,逾半個世紀以來,以敏銳的藝術觸覺,通過鏡頭為澳門記錄着一段又一段珍貴而美好的時光。

A1_LOGO
歐平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拿着相機遊走小城的每一個角落,記錄澳門美好的時光。

 

攝影作品題材多樣

        歐平於上世紀初出生於廣東中山,小時候曾經歷日本侵華戰爭,他對兒時的印象都是在貧窮與不穩中度過。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十八歲的歐平來到澳門定居,並於1953年開始在報刊《新園地》(《澳門日報》前身)工作。

A2_LOGO
歐平憶述小時候的窮苦生活

        歐平談到在回歸前,澳門民風純樸,由於被葡萄牙政府管治,未能當家作主,老百姓在社會層面上,仍然受到各種不公平的對待。“澳門本來是中國的一部分,但變成了殖民地後,澳門人處處被欺壓,敢怒不敢言。但所幸的是,澳門人的生活簡單,守望相助,十分團結。”在澳門的工作開始穩定後,歐平在工餘時間和假期裡便拿起照相機,穿梭小城的大街小巷,以照相機記錄眼前的人、事、物。沒有既定的拍攝主題,歐平的作品題材多樣,照片裡的人物沒有擺拍,都是老百姓真實的生活,相片中的勞動人們與都市面貌,深刻地描繪了老澳門的都市情懷。

A3_壓縮
《鑿炮仗》記錄澳門盛極一時的炮竹工業(歐平 攝)

        六十年前的澳門是甚麼樣子的呢?在歐平的攝影作品裡,或許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家。老照片中,有的是社區裡的老百姓小生活:小孩子們坐在家門前的小板櫈上,在矮桌子上“錐殼”(製作炮竹的手工序之一);帶着厚厚眼鏡的寫信佬,正在替身旁坐着的一位阿姨代筆;還有街邊的磨刀匠,正等待街坊前來磨刀磨鉸剪……這些生活片段,反映了老澳門特有的風俗、文化、生活模式與節奏。最初拿起相機對準社區裡的生活,歐平沒有刻意尋找“美”,而是遵從他一直深信的那句說話:“用鏡頭記錄當刻的真實,是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價值。”

A4_壓縮
《興建中的葡京酒店娛樂場》,攝於1970年。(歐平 攝)

 

手動拍攝考“基本功”

        歐平憶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經濟結構簡單,生活雖然艱苦,但民風純樸,人們熱愛生活,社會上的風氣十分好。很多成年人都從廠裡接來手工活,在家門前做工,孩子沒有太多娛樂,也跟着大人一起幹活。雖說生活大部分時間都在體力勞動,但他們很努力地生活。”當時照相機沒有連拍功能,一個鏡頭只能按下一至兩個快門。每一張相片的構圖、光線、曝光等等,都是在按下快門時已經考慮好的事情。全手動的拍攝方式訓練了攝影師扎實的拍攝基本功,每按一下快門,都是在“交學費”。

A5_LOGO
歐平表示,手動的拍攝方式訓練了攝影師扎實的拍攝基本功,每按一下快門,都是在“交學費”。

        歐平說,當年的攝影師,都被這種拍攝方式訓練出“過硬的本領”:一卷菲林原本只有三十六張底片,也會想盡辦法“偷”到三十八張出來。上世紀七十年代,澳門手工業日漸式微,這段歷史,被歐平記錄在黑白色的照片裡。

A6
作品《昔日的殷皇子馬路》(歐平 攝)

 

照片見證小城巨變

        歐平的攝影作品除了記錄昔日澳門居民的日常,還反映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當中以國慶彩牌樓為主題的照片最讓人回味,那是澳門老一輩的集體回憶。

A7_壓縮
《國慶牌樓》中的牌樓是老澳門人的集體回憶(歐平 攝)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每逢國慶節,愛國團體都會在澳門街道與廣場中央搭起巨大的彩牌樓慶祝。彩牌樓與小城的簡樸相映成襯。夜晚,上街欣賞燈火通明的彩牌樓成為了不少街坊飯後的娛樂節目。彩牌樓當中的圖畫與標語除了傳達了國家的新成就與發展,也承載了澳門人在殖民時期對祖國的思念之情。歐平用相機把這段逝去了的彩牌樓歷史,一一記錄下來。

A8
《大街小巷懸掛國旗》展現當年澳門人的愛國情(歐平 攝)

        “回歸後,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是小城裡最大的改變。”退休後,歐平繼續拿起相機,拍攝當下的澳門繁華景象。他在社區裡,不再看到婦女、青年、老人家們坐在家門前幹活,而是一起參與康樂活動。每一年,小城裡接踵而至的節慶活動活躍了整個城市的氣氛。這種人們在精神面貌上的改變,讓他感受至深。

A9
《火樹銀花》攝於澳門慶祝回歸十周年(歐平 攝)
A10
《托盤比賽》展現本澳回歸後多元的民間活動,攝於2009年。(歐平 攝)

        歐平的攝影作品,見證着小城的巨變。他希望澳門年輕人能透過其作品,了解自己的家。“把以前的照片和現在的拼在一起看,你會看到,澳門的變,是巨變。今天的繁榮與穩定,是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和拼搏,這些成果,得來不易。”

A11
《中西共融》拍攝大三巴牌坊下的中式神靈,展現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特點。(歐平 攝)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中醫,相伴著中華傳統文化而誕生、發展,幾千年來,這種中華傳統醫學文化醫治的不僅僅是病痛之本,更是箇中人情味,治人心。時代巨輪轉得愈來愈快,不少傳統文化似乎被追求效率的急促腳步所掩蓋,但中醫始終在時代中煥發著別樣的魅力,更得到新一代年青學子的傳承。

01暨南大學中醫學系學生黎宏添logo
就讀暨南大學中醫學系的黎宏添

 

自小與中醫學的不解之緣

        就讀暨南大學中醫學系的黎宏添,現在正享受著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年,在江門市五邑中醫院實習。社會追求效率,年青一代在選擇就讀方向時,很少人會主動選擇彷彿帶著“老人味道”的中醫學。但宏添與中醫學的情緣,卻是早在他還於媽媽肚裡的時候便結下:“媽媽懷著我的時候經常咳嗽,對孕婦而言,咳嗽很傷胎氣,但媽媽又因為其他原因不能常食西藥,於是便開始嘗試中醫,沒有料到第二劑藥已止咳。”他笑言,若果當年媽媽沒有接觸中醫,今時今日他也不會在這裡。後來,宏添的奶奶不慎跌倒中風,在她最難受的時候,宏添卻在一旁無能為力,“當時便下定決心,希望學醫能夠減輕身邊人的痛苦。”

參加交流團參觀湖南衛視
黎宏添講述他眼中的中醫魅力

        由小到大,宏添都有到一個相熟的中醫師處看診,無奈因無人繼承, “由小看到大”的中醫診所在宏添大二的時候便結業了。 “雖然如此,我們和中醫師一直保持聯繫,逢年過節也會去探望他,他還說,等我畢業回來傳授些秘技給我。”宏添靦腆地笑說著。中醫這門傳統醫學,吸引宏添的不僅是其博大精深的醫學精髓,更重要的是,中醫把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滲在一氣、一絡,讓醫與患之間,除了“治療病患”之外,還多了一份人情味。

03於汕頭大學交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於汕頭大學交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學中醫學會了怎麼做人”

        宏添的中醫求學之路,就如服用中藥般“甘苦與共”。說起學醫生涯,他笑著道出醫學院廣傳的名言:“生理生化,九死一掛;病理病生,九死一生”,直言醫科考試的嚴峻。他更坦言了人生中“溫習溫到嘔”的難忘經歷:“醫科生的宿舍通常都是很溫馨的,因為會幾個同學全部躺在地上,幾盞枱燈同時照著我們,每個人手捧著字典般厚的書就在那兒‘刨’(埋頭苦看)。”回憶起這段往事,宏添忍不住一直在笑:“剛開始溫習的時候大家都意志高昂,但到凌晨三四點,就會忍不住開始打瞌睡,從來不喝咖啡的我便生啃咖啡粉,整一包咖啡粉倒在口裡然後含著。見到天開始光了,看著手中還有一堆資料未看完便開始感到怯,壓力大到那晚去廁所吐了兩次。”他坦言,經歷了這些,往後的人生彷如“苦盡甘來”:“(大二的時候)這麼痛苦的困難都經歷了,還有什麼可怕的。”

05第一次接觸解剖
第一次接觸解剖(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些苦,在宏添心裡記憶猶深,但他從沒後悔選擇,因為這些苦沉澱昇華,成了人生的“甘”。

       在廣州求學的幾年,宏添自覺眼界和見識都開闊了不少:“出去讀書後,才發現澳門的學生太‘柴米油鹽’,有點太過苦悶了。每天就是上學,然後下課就去做兼職,最多就是節假日去珠海,這種‘三點一線’的生活,實在是太沉悶了。”他坦言,雖然大學生涯結束後依然要回歸生活,回歸平淡,但他很慶幸當年選擇了走出澳門,比一般澳門學子人生多了一份五年的精彩。談到給師弟妹的建議,黎宏添說:“做自己不後悔的事情便好。

05參與學校社團(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與學校社團(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06第七屆粵澳聯就職典禮(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第七屆粵澳聯(廣東高校學生聯合會)就職典禮(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加大灣區羽毛球比賽
參加大灣區羽毛球比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對宏添而言,“中醫就是用歷史、時間沉澱出來的精髓”。過往貪玩的他,現在變得養生和處事沉著,他笑言會被朋友形容為“就像一個古董”,但他卻覺得這是人生的歷練令他沉澱:“學中醫學會了怎麼做人”。

        宏添選擇了中醫學這條路,是澳門人情味的延續,是人生哲學的思考領悟,是對傳統中華醫學文化的傳承,更是他從不後悔的選擇。

 

 

 

合作單位:
新青協LOGO

 

 

 

鳴謝:廣東高校學生聯合會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絲襪奶茶(大排檔奶茶)係具港澳特色嘅一種奶茶,為港澳人日常下午茶中常見嘅飲品。基本上,喺港澳大部分茶餐廳供應嘅奶茶都是用「絲襪奶茶」嘅方式沖泡。

 

所謂嘅「絲襪奶茶」,就是將煮好嘅紅茶用所謂嘅「絲襪」(棉紗網)過濾,作用除咗濾走茶渣以外,亦使到紅茶更香滑,然後再加入淡奶同糖。由於棉紗網經奶茶浸泡,網顏色與絲襪非常接近,因此被稱為「絲襪奶茶」。

 

#澳門美食年

上天關你一扇門,就會為你開一扇窗!

由被診斷為自閉症患者,到後來被發現是一名有天份的畫家,筆名「零點叄捌」的梁英偉正正體現了上面這句說話。

而正正是他的故事,說明了殘疾人士缺的不是能力,更多地是一個機會,一個才能被發現與賞識的機遇。

        花樣游泳,是一項集游泳、體操和芭蕾等各種技巧於一身的運動競賽項目。澳門自1997年起開始發展花泳,當年八歲的歐陽善盈成為了第一代澳門花泳隊隊員。21年來,她與澳門花泳隊由零開始,走到今天,見證澳門花泳世界的舞台上發光發亮。這位澳門花泳大師姐,用自己整個青春年華,譜寫着澳門花泳的故事。

A1_LOGO
歐陽善盈從小開始學習游泳和舞蹈鍛煉身體

 

挫折令人成長

        歐陽善盈是末代的“八十後”,由於小時候經常生病,媽媽便讓她從小開始學習游泳和舞蹈鍛煉身體。1997年,澳門開始籌備成立澳門花樣游泳隊,游得又跳得的歐陽善盈被選為澳門第一代花泳隊隊員。回想回歸前,還是小學生的她經常被身邊人提醒要以學業為重,老師亦希望她把心力投放於學習之中,因此訓練只會在課餘時間進行。當時,在課餘練習花泳對於年幼的歐陽善盈來說,就像是放學後與好朋友見面與運動的時光。直到2002年的暑假,一次失落亞洲運動會出賽機會的經歷,改變了她對花泳的態度。

A2
媽媽為歐陽善盈縫製的第一件泳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02年,是歐陽善盈人生中重要的轉捩點。在將升上初二的暑假,教練告知歐陽善盈有一個能到韓國釜山參與第十四屆亞洲運動會的機會,澳門將會有四名花泳選手得到出賽資格。雖然年紀尚小,但當時歐陽善盈的花泳資歷已有六年時間,這六年間,她更曾多次到內地參與花泳比賽。得知消息後,未曾出過國的她,立即辦上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希望可以代表澳門出戰亞運。

        怎料在出發前,她得知自己排名第五,並未獲得代表澳門出賽資格,與釜山亞運擦肩而過。教練對她說:“你年紀還小,還可以參加三次亞運會。”平伏心情後,歐陽善盈在放棄與堅持中,選擇了後者。“挫折真的讓人成長。以往訓練的心態,都是希望可以跟好朋友一起練水,或者就像是一種課餘的活動,沒有甚麼具體的目標。但從那一天起,我應承自己每一次訓練,都要成為第一個及岸的人。”落選亞運的經歷成為了歐陽善盈訓練的動力,自此她不放棄任何訓練的機會,並暗自許下承諾:參與三屆亞洲運動會。

A3
因2002年失落亞運會出賽資格後發奮努力,歐陽善盈第二年於澳門舉辦的亞洲分齡賽中奪得佳績。(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難忘出戰亞運

        自那以後,花泳對於歐陽善盈來說,不再只是與隊友相聚練水的課餘活動,而是努力發奮的目標。2003年,“第三屆亞洲分齡游泳錦標賽”在澳門舉辦,這是澳門首次舉辦這項體育盛事,亦是澳門奧林匹克游泳館落成使用後迎接的第一個大型國際游泳賽事,共包括了游泳、跳水、花泳及水球四個項目,吸引了亞洲18個國家參加,參與人數超過1500人。14歲的歐陽善盈參加了花泳項目中的13至15歲組別賽事,贏得了單人自由自選賽銅牌和雙人自由自選賽金牌。對花泳的態度改變後,歐陽善盈的成績也開始嶄露頭角。

A4_LOGO
在失落出戰亞運資格後,花泳對於歐陽善盈來說,不再是與隊友相聚練水的課餘活動,而是努力發奮的目標。

        2006年,亞運會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此時對歐陽善盈來說,正值學業最繁重的高中三年級。在這段時間裡,她每天都面臨着學業與花泳練習的壓力,但一天就只有二十四小時,如何平衡學業與花泳, 成為了她最難拿捏的課題。每當成績稍有波動,她都會不禁懷疑自己。所幸的是,歐陽善盈當時就讀的中學——澳門培正中學的高錦輝副校長(現為校長)給予了她很多支持,校方亦適度地向她打開了“綠色通道”,讓她在比賽後有機會補回因比賽而錯過的測驗考試。

        這一年,歐陽善盈終於得以實現心願,首次代表澳門出戰多哈亞運會,在開幕式上穿上西裝,在“MACAU, CHINA”的呼聲中向現場觀眾揮手。當年許下的“參與三屆亞運會”承諾,終於完成了三分之一。

A5
與恩師梁建紅教練和從小就一起訓練的隊友們感情要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高中畢業後,一直渴望能出國留學的歐陽善盈如願到美國升學,在美國期間也堅持在當地俱樂部練習花泳。但一直只想“代表澳門”的她,為了配合澳門隊的訓練,經常需要回澳與隊員練習動作以及出賽,漸漸難以兼顧學業。

A6
家人是歐陽善盈最強的後盾(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了不再過“雙城”生活,經過再三考慮後,歐陽善盈決定回澳升學,並考入澳門大學英文教育系。“因為我只是參加了一屆亞運會,我還有第二和第三屆。”澳門的體育運動員制度並不像祖國一樣實行專業運動員制,因此澳門運動員幾乎都是以業餘性質堅持自己鐘愛的體育運動,這也是令很多澳門運動員感到挑戰和生活壓力之處。但即便如此,歐陽善盈還是選擇了花泳,因她的心一直沒有忘記當年許下參加三屆亞運會的承諾。

A7
2010年於廣州亞運會中擔任澳門代表旗手,畢生難忘。(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期待再次挑戰

         2010年亞運會在廣州舉行,歐陽善盈參與了人生第二次亞運會,並在開幕式上擔當澳門代表旗手。2014年韓國仁川亞運,向來被歐陽善盈視為最後的亞運舞台,但就在賽前,她在特訓中意外受到嚴重頸傷,改變了她一直認為的“三屆亞運就停下來”的想法。

A8
在2018年4月份於北京舉行的“全國花樣游泳冠軍賽暨國際泳聯花樣游泳世界系列賽”賽事中,澳門花泳隊歷史性首次奪得是項世界級賽事獎牌。圖為歐陽善盈與王瑞華教練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回憶道:“當時其實狀態不俗,自己本身對賽事的期望亦很大,怎料就在南京集訓時,在一次抬舉動作中頸部嚴重受傷,受傷那一刻眼前閃出白光,後來我被扶到池邊躺下,頸部完全無法動彈,聽到隊友在遠處哭着,我的眼淚也流個不停。”當時距離正式比賽不足兩個星期。回澳後經過休養與治療,歐陽善盈咬着牙關挺過了比賽,但傷患的影響,成為了她心中的遺憾。“賽後很多人問我,完成了三屆亞運會,是不是要退役呢?但我對自己說,我覺得有遺憾,請再給我一次機會。”

A9
歐陽善盈熱愛花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即使有重重挑戰,歐陽善盈依然樂觀面對。

 

        走過澳門回歸前後,在21年的花泳生涯中,歐陽善盈與澳門花泳一起成長,從無到有,到今天發光發亮,經歷過失落、喜悅、無數的傷患、遺憾、成長……這些經歷成就了今天的她。2018年,是歐陽善盈踏入花泳生涯的第21年,更是她第四次參加亞運會的一年,這次,大師姐對比賽的寄望是:平安。

走過澳門回歸前後,在21年的花泳生涯中,歐陽善盈與澳門花泳一起成長。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