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城市記憶】麗都戲院

1968年開業的麗都戲院,營業到1995年落幕。1980年代,麗都專映金公主院線的影片,包括不少新藝城的賣座影片。

電影一直是澳門普羅大眾的主要娛樂。由黑白默片時代到彩色寬銀幕電影,都不乏投資者,上世紀六十年代,澳門電影放映事業達到一個高潮。早年的戲院規模很大,擁有逾千座位。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開始,隨著房地產業的興旺,土地珍稀的澳門,拆卸電影院興建大廈發展房地產成風。七八十年代有東方戲院、金城戲院、樂斯戲院、域多利戲院、麗都戲院、百老匯戲院等先後倒閉;到本世紀初,澳門再有八家電影院消失。

 

導致澳門電影院經營困難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八十年代,澳門地下經營翻版到影院盜錄VCD的行為一度十分猖獗,以至於美國電影發行商“斬腳趾避沙蟲”,不准旗下頭輪大片在澳門上映,致使電影院吸引力大減。在海關的大力打擊下,盜版行業在澳門已基本消失,但後遺症至今仍在。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文字來源:《澳門時報》、《澳門戲院誌》

 

       在澳門出世,小時候隨父親到內地生活,當時只有六歲的羅協銘,坦言對1999年澳門回歸未有太深感受。當年各方媒體大幅報導、家人緊張追看直播,是他在記憶中對回歸的印象。長大後的他,形容澳門是祖國的家人,也終於明白當年祖國尋回家庭成員的激動心情,知道這是一件何其隆重的事。他覺得澳門回歸祖國後,社會政策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發展迅速,每個人都有能力在祖國及特區政府帶領下安居樂業。

       十歲開始回到澳門生活讀書,羅協銘說當年便已看到回歸後的社會變遷,但真正讓自己對祖國認識更多的,卻是在澳門勞工子弟學校讀書的六年中學生涯。當年澳門回歸時勞校同學高舉著“回歸啦”的歡呼畫面,在全澳市民腦海留下深刻印象。這個畫面亦透過學校的回歸教育及大型慶祝活動,不斷出現在他的中學歲月中,讓他深深感受到祖國的繁榮強大。

3
羅協銘說當年便已看到回歸後的社會變遷,但真正讓自己對祖國認識更多的,卻是在澳門勞工子弟學校讀書的六年中學生涯。

籃球鍛鍊意志

       喜歡團體合作活動的羅協銘,從六歲開始便跟隨熱愛籃球的父親“落場打波”。回澳就讀青洲小學,亦因為學校注重體育推廣,讓他能接觸各類運動:成為田徑運動員,加入足球隊,更被教練邀請加入小學籃球隊。到勞校中學讀書後,他發現自己在籃球方面進步迅速,在學界比賽亦取得佳績,便決定專心訓練球技,平均一周六天參與校隊及澳門代表隊的訓練和比賽,即使現在步入社會工作,亦會一周五天跟隨澳門隊練習。

A3
憑藉賽場上的出色表現,在中學時期已獲不少年輕粉絲擁戴。(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對一個充滿學習壓力、意志較薄弱的中學生來說,不斷重覆規律生活、花費大量時間參與訓練相當吃力。羅協銘表示當初也難以適應,家人亦曾抱有怨言,希望自己能專注學業。但透過接觸體育運動,隨著個人成長及各種見聞,他慢慢知道要如何取得兩者平衡。他說:“我們放學後便要立即去校隊練習,再緊接到澳門隊集訓,每天都超過十點回家,又要早上七時起床上學。”他也認為學生應以學業為重,要取得學習成績,才有能力參加籃球訓練。因能複習書本的時間比別人少,所以他要求自己必須專心聽課,善用休息時間書寫作業,讓自己不需為學業擔憂,才能更有衝勁投入籃球訓練。

A4
鼓勵後輩勇於面對困難(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現今家長普遍覺得參與體育活動會影響學生成績,但羅協銘希望家長能鼓勵子女多參與運動訓練,認為能從中學懂分配時間,加強團隊合作、溝通及紀律精神:“團隊集訓就是要遵守紀律,盡力做好教練要求。讀書亦要專心聽課,努力溫習。” 每次當感到疲累的時候,他更會提醒自己要堅持不懈,不能因為懶惰影響學業及籃球成績。他說:“透過不斷提醒自己,習慣這種生活模式,便不會覺得辛苦。”能加入澳門代表隊,他覺得自己比其他同學幸運,能經常到海外比賽集訓,認識不同的人和事,擴闊視野。他亦感激當時能得到同學在學業上的幫助,在未能出席課堂的日子,為他寫下一頁頁筆記。

A6
隨澳門代表隊到日本出征參與賽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將壓力化為前進動力

       籃球運動員高比·拜仁(Kobe Bryant),是羅協銘小時候十分崇拜的學習和模仿對像。他覺得打籃球要不斷思考學習,才能有進步。透過田徑訓練跳躍、速度等身體素質,他在中學時期已為校隊取得學界五金一銀的成績,憑著傑出的表現,連續多年入選澳門代表隊,成為外號極多的“得分王”小前鋒,近年更取得“籃神”之稱。

A5
連續多年入選澳門隊(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雖然至今仍對中學最後一年的比賽歷歷在目,為未能奪冠感到遺憾,但他慶幸當時備受打擊的自己能從失敗中走出來,明白即使盡最大努力,任何事亦不会全都志在必得。他覺得經歷失敗在人生道路產生很大意義,讓他能更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亦讓他步入社會工作後,更能勇於面對失敗,再創新高峰。

A2
羅協銘(右一)在中學時期已為校隊取得學界五金一銀佳績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羅協銘覺得抱有正確態度是成功的關鍵,他說:“當其他同學還在打機、逛街的時候,我唯一的娛樂就是籃球,連周末休息時間也會跟隊友外出打波。”不論是擔任校隊隊長或是成為比賽得分主力,羅協銘都能從中累積處理壓力的經驗,覺得壓力從來不是負擔,而是推動前進的力量。即使現在工作忙碌,精神及身體上比讀書時期更疲累,但籃球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份,經常透過運動減壓,從不休止。剛工作滿一年,正在慢慢摸索的他,已開始習慣新的生活模式。

A7
羅協銘表現矚目,被視為澳門籃壇新希望。(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大學修讀體育,到回母校任職體育老師和籃球教練,他坦言當初是因老師這個職業能讓運動員有更多時間參與球隊訓練,繼續他的籃球之路。但後來透過讓小朋友接觸籃球運動,見證他們的努力與成長,讓他得到很大滿足感。但在社會經濟向好的同時,他亦擔憂澳門學生生活過於無憂無慮。他希望能透過分享自身經驗,灌輸下一代正確的人生觀,以生命影響生命,冀學生能學習分配時間,保持堅定不移的意志和毅力,在學業和體育上取得比自己更大的成就。

2
大學畢業後,羅協銘回母校任職體育老師。

 以演藝推動體育發展

       羅協銘因拍攝澳門學聯的校園網上節目,認識了同樣熱愛體育的朋友,更於2015年被邀請加入娛樂公司,成為澳門首位運動員藝人。喜歡不斷學習的他,覺得透過工作接觸不同領域的人,能從中吸取經驗,豐富人生閱歷。

A10-新-換原A10
擔任澳門歌手歌曲MV男主角(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教學工作及籃球訓練以外的時間,他都盡力參與娛樂推廣工作,除了為澳門歌手拍MV,亦會拍廣告、擔任活動大使,身體力行,以新的方式讓社會各界更關注體育發展。

A8
羅協銘加入娛樂公司,以演藝推動體育發展。(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9
羅協銘成為本澳首位運動員藝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說:“體育發展離不開商業贊助,鄰近香港等地也有很多體壇健將加入娛樂公司發展。澳門亦有很多熱愛體育、努力付出的運動員,但因社會環境及政策所限,令很多人為了生活而放棄成為職業運動員。我們的訓練模式可能較其他地方的運動員輕鬆,但若結合現實環境,我們需要以工作維持生計,亦要花大量時間進行訓練,可能其實比全職運動員更辛苦。”他希望透過商業及宣傳活動,突破大眾對澳門業餘運動員的印象,讓大家覺得從事體育行業“有出路”。

1
羅協銘希望透過商業及宣傳活動,突破大眾對澳門業餘運動員的印象,讓大家覺得從事體育行業“有出路”。

       澳門回歸將近二十年,看著社會步向繁榮穩定,羅協銘覺得社會在物質豐富的環境下,學生的抗壓能力和意志亦大不如前。他希望在社會發展同時,政府能加強重視學生的教育工作,培養有質素的新一代,亦期望政府能在體育發展投放更多資源,提高澳門的專業體育水平。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推出了一系列扶助本地導演製作電影的資助計劃,其中《骨妹》、《過雲雨》、《愛比死更冷》等受資助的本地長片陸續出現,預示澳門影壇將有一番新氣象。2017年末,澳門首間提供本地電影發行服務的電影製作公司“1220”正式成立。“1220”引進頂尖的器材設備製作高質電影,成為了本地影像工作者的強大後盾。

 

機緣巧合迷上拍片

      十五年前,文化創意產業在澳門還未成氣候,廿一歲的鍾楚喬(Kio)剛從台灣完成企業管理學位,身材高挑的他回澳準備成為一名“空中少爺”。就在兩次面試過後,正等待上班的兩星期空檔裡,Kio得知在澳大修讀英傳的好友龍世傑接了一個拍攝工作,並臨時邀他擔任收音一職。

鐘楚喬(Kio)笑言曾想當一名“空中少爺”

  Kio 表示,“我還記得那次在得勝花園拍攝,我幫手做收音。拍完後我就看到龍世傑在電腦上剪輯那天拍的片段,因為玩電腦是我的興趣,我才發現剪片好簡單,原來這樣拍,這樣剪就可以做到以前在電影上看到的效果,便開始對拍片著迷!”

  他形容,當時的手機沒有鏡頭,網絡沒有YouTube,所以他立即上網在亞馬遜把與拍攝相關的書籍買回來自學:如何做導演、如何剪接、如何攝影……他說:“那天開始我便對拍片十分瘋狂,但沒有立志要做導演,只是很喜歡拍片就是了。”

Kio醉心拍攝工作

面對窮困咬緊牙關

  就是因為龍世傑,Kio沒有成為空少,而是投身了影視行業。當年OK便利店在澳門登陸,他為該品牌拍攝了澳門第一支宣傳片,這是Kio第一個商業項目。雖然Kio並非科班出身,但能以拍攝賺錢,他對前景還是抱有希望。

  他說:“我才剛剛覺得原來拍片可以糊口,沒想到就迎來了第二個寒冬。”接下來的八個月,Kio沒有接到一個工作。他靠着第一個商業項目的錢,支撐了八個月。“家裡的環境不算富裕,自高中開始我已是工讀生,在台灣讀大學時也是。所以十分感恩父母給予我空間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因為我很自私地選擇了自己的興趣,沒有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定期給家用。”

  回想起當時身邊有不少朋友在博企上班,月入過萬,同學聚餐的話題離不開升職和加人工,Kio直言除了低頭吃飯,甚麼都說不出。“澳門經濟起飛,同學中不少已經月入過萬,我當時每月收入大概是2500元,因此也會不停懷疑自己。”

  Kio咬緊牙關堅持着,慢慢接到更多工作,其公司開始請兼職、逐漸到有正式員工。公司慢慢發展得漸具規模,Kio亦可以專心地做好導演的角色。

做導演要上山下海(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做導演要上山下海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攜澳門電影走出去

  近年Kio有不少在香港的拍攝工作,他留意到香港的電影後製服務十分完整,為影視製作行業提供很大的便利。約在兩年前,他開始萌生創辦電影後製公司的概念,經過努力籌備, “1220” 在去年正式誕生。“1220”代表着澳門回歸,他說:“作為澳門人,我認為回歸在我的人生中是個十分重要的日子,‘1220’的誕生,就像澳門人對於回歸的心情,那種充滿未知、期待的感覺。”

創立“1220”公司後,與監製黃樂欣遊走世界各地影展及電影市場,推介本地作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創立“1220”公司後,與監製黃樂欣遊走世界各地影展及電影市場,推介本地作品。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二人早前帶着本地四齣電影作品到康城(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二人早前帶着本地四齣電影作品到康城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220”的Logo圖案是傳統菲林形狀,也可看成是鎖匙狀,預示著其作為本地首個電影發行平台,開啟着影視產業的種種未知。“1220”添置先進器材,電影調色室的設備配置達至國際荷里活電影級的專業水平,採用杜比數碼影院處理器CP750以支持杜比7.1環繞聲(Dolby Surround 7.1),還有4K後期製作投影機及電影業界最常選用的Blackmagic Design DaVinci Resolve後期調色軟件系統等,更邀得實力調色師Goncalo Ferreira助陣,為本地影像工作者提供最強的後盾。

1220電影調色室的設備配置達至國際荷里活電影級的專業水平(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220”電影調色室的設備配置達至國際荷里活電影級的專業水平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剪接室與其他設備連通,方便進行改動。(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剪接室與其他設備連通,方便進行改動。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關難過關關過”。15年前Kio要投身影視行業,看似是一條難行的路;也曾有人認為在澳門電影年產量不高的情況下,要建立發行平台並不容易。15年後的今天,Kio成為了推動本地作品走出去的推手,帶着具潛力的澳門作品走進國際影展及市場中,向世界展示小城的電影力量。對於未來,Kio坦言充滿信心:“世界上具規模的電影公司都會兼任投資的角色,希望‘1220’可以累積到足夠的資本,進行商業化操作,不只是把本地的作品帶出去,更可以投資本地人拍攝電影。”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澳門回歸前,在內地長大的劉展瑞移居來澳讀書,因學業不佳而中輟,踏上歪路,所幸接觸了宗教後,他找到信仰的力量,迷途知返。展瑞後來加入澳門基督教新生命團契,投身戒毒工作,以信仰幫助他人脫離毒海。雖然近年吸毒問題越趨隱蔽化,但從事戒毒工作二十餘年的展瑞仍帶領著團隊,冀以生命影響生命,協助癮君子、濫藥者走出迷幻森林,重獲新生。

2_LOGO
從事戒毒工作二十餘年的劉展瑞,冀以信仰助吸毒者重獲新生。

 

以生命影響生命

      1982年,當時13歲的展瑞來澳成為新移民。以前在內地學業成績名列前茅的他,因兩地學制不同,其成績一落千丈,展瑞更因此而留級,並失去學習意欲。於是,展瑞15歲便中輟出社會工作。那時他走了歪路,當街童流連,曾接觸過黑社會人士。20歲時,展瑞偶然接觸到宗教,並在信仰中找到積極向上的力量,決心改變自己。

      當時是水電冷氣技師的展瑞,受到澳門基督教新生命團契負責人邀請當導師,參與戒毒學員生涯規劃的培訓,提升學員技能。展瑞說意識到吸毒問題嚴重:“在教導過程中,知道吸毒成癮、復吸問題嚴重,我覺得要以自身經驗來影響他人,因‘施比受更有福’是自己一直堅持的信念。我想如果當初來澳時,有社會資源去支持自己,就不會浪費人生。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我們又怎麼知道,現在那些不起眼的人,通過教育和勸導,將來有可能會成材呢!”

1_LOGO
劉展瑞於1997年加入澳門基督教新生命團契,現職為團契總幹事。

      展瑞於1997年加入團契,於07年成為為青少年服務的“S.Y.部落”(Smart-youth)主任,到現在任職澳門基督教新生命團契總幹事,一直致力投身戒毒工作。此外,展瑞亦利用工餘時間重新求學。99年澳門回歸,當時29歲的展瑞決定重讀中學課程,由初一讀起,直到2004年時完成高中課程。其後,他更到澳門聖經學院修讀神學學士學位,再攻讀臨床心理學碩士,努力增值,為的都是以身作則,以生命影響生命。

 

隱藏的黑暗引向光明

      社會不斷發展,在光的背後總會潛藏黑暗。對展瑞而言,他直指社會濫藥問題堪憂:“回歸以後,賭權開放,人均GDP不斷上升,我們看到一幅漂亮的圖畫,澳門是五光十色,是富裕的,但誘惑也因此而增多,可說是‘有得必有失’。年輕人容易貪圖從毒品短暫而來的享樂,我們擔心和關注年輕人的毒品或賭博成癮問題,在這些繁榮的背後,年輕人本是棟樑和貢獻者,但卻有可能誤入歧途成了將來社會的負擔者。”

3
展瑞到順德參與活動,了解國內的社會服務工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毒品由海洛英、搖頭丸、K仔、演化到現在流行的冰毒,毒品在吸食形式上一直改變。而據 “澳門藥物濫用者中央登記系統” 2017年報告顯示,確定的填報吸毒人數為462人,年齡最小的一位為15歲,最年長的為71歲,平均年齡為37.3歲。

      鑑於青少年濫藥問題嚴重,“S.Y.部落”成立之初,便積極推動外展工作,透過外展工作接觸有疑似濫藥習慣的青少年,並提供適切的藥物教育資訊及身體檢查服務,過程中更發現年輕人北上濫藥情況嚴重,而吸毒實際數字卻無法知曉。展瑞說:當我們知道有關情況後,便和內地禁毒部門交流,根據我們意見的回饋,內地執法部門進行嚴打,對夜場管控工作加大了。”從北上濫藥到現在吸毒者透過通訊工具買賣毒品,展瑞形容隱蔽化令開展戒毒服務更困難,所幸在回歸後,政府給予政策上的支持,令他們更有信心開展相關工作。

4
展瑞到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學習,認識國情。(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展瑞表示,回歸前民間機構能參與社會政策的機會不多,但回歸後情況有所改變,“我們有機會參加很多咨詢委員會,如禁毒委員會、青年事務委員會等,而民間前線社團累積的經驗和智慧,能提供更有效的建議給政府制定政策。司長、局長會來訪了解我們禁毒前線工作的需要,肯定我們的工作,更為我們增加資源配套,及人員經費的資助等等。像我們從2003年只有4、5位同事,直到現在已增至27人;從四百呎的地方搬到八千呎,讓我們有設備和資源,設立活動和深宵中心,讓青年有更多空間,免於在街上流連。”

      回歸前後,政府的戒毒政策也有所不同,展瑞說:“回歸前,政府著重為濫藥者提供院舍服務;回歸後,在法庭判決為濫藥成癮進院舍或監獄之前,會實施緩刑戒毒措施,讓吸毒者到民間機構進行自願性戒毒。”現在,政府和民間機構保持著緊密合作,不斷優化禁毒政策和措施。

“S.Y.部落”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場所,設有不同康體設備,更有深宵中心,讓青少年能在此找到生活樂趣。

 

 

協助他人改過自新

      政府的緩刑戒毒措施,讓吸毒者有機會改過自新。展瑞說,戒毒不是一味勒令吸毒者停服毒品就能解決問題:“協助吸毒者戒毒,在開案以後,要了解吸毒原因和戒毒的難處,從減少吸食、家庭關係、個人品格等方面協助,去除他們是濫藥者的標籤,及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

      多年以來,在展瑞接觸的戒毒工作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令人惋惜的個案。他說:“有一位戒毒兩年多的弟兄,據說在外面找到工作要離開院舍,但在他離開後的傍晚便收到他朋友電話,說他在某地方奄奄一息。我和同工拿著電筒去找,最後在廢棄工廠的閣樓找到他的屍體,他因為用藥過量致死。只因他停藥兩、三年,再復吸的份量已和以往不同,以致用藥過量死亡。這次,讓我更明白在戒毒工作裡要有敏感的情緒,要提前發現預防他們復吸。”

6
展瑞和教會團體到國內交流,認識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冀助生命得以更生

      前線戒毒工作辛苦,人員及資源不足是開展戒毒工作的一大挑戰。展望未來,展瑞期望將來有更多的資源用於培訓前線人員或過來人身分的同工:“前線同事的工作是艱辛的,很多時候前線員工需要深宵外展工作,例如同事要凌晨三點多陪戒毒者到醫院精神科,直到早上才能回家。同工培訓也很重要,希望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培訓,讓他們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去陪伴吸毒者,讓生命得以更生。”

展瑞到電視台分享澳門禁毒情況和前線預防工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德魯大叔教大家人生致勝之道由NBA球星Kyrie Irving喬裝的德魯大叔(Uncle Drew)短片,早前升級為電影長片上了院線,串連名人堂球員奧尼爾、米拿、韋伯等球星上演勵志故事,配合“死侍”式的流行文化笑點,籃球迷自然看得起勁,即使不是球迷,從這個故事多少也能獲得一些啟發。

這部電影其實劇透了也不影響欣賞體驗,故事講作為孤兒的主角,年少時熱愛籃球,原是打得一手好球,然而因為一場關鍵比賽被人封蓋了關鍵球,自此被人離棄,最終放棄籃球。「魯蛇」人生自此開始,卻因為傳奇籃球聖地洛克公園舉辦五十周年籃球賽,豐厚的獎金讓主角重新動了作為投資人組隊參賽的歪念,結果找不到年輕力壯的選手參加,因緣際會遇上了德魯大叔等一群洛克公園傳奇⋯⋯

故事說到這裡大家自然知道,尋找籃球的初心自然要靠最後一戰定江山,但中間還有些細節值得大家看過戲後再認真思考:

一、一次失敗沒關係,重要的是累積經驗,重新再來,不要輕言放棄。

二、不能見利忘本,凡事以利益為先,必遭人離棄,幹任何事要成功,關鍵是你對一件事有多熱愛。

三、 輸贏當然重要,但也不能看得比友情、比親情重。德魯大叔重出江湖參與比賽,為的並不是獎金,而是另有原因。

四、做錯事不要逃避責任。對自己的家人朋友,不要意氣用事,不要羞於道歉。誠心悔改,真心道歉,一定會得到對方原諒。

五、德魯大叔的短片乃至長片的其中一個核心主題是:“你不會因為老了就不打球,你只會因為不打球而變老。”這句話,或類似這句話的說法其實在很多勵志的講堂、在很多人的口中都被提及過:“我們不是因為年老而停止玩樂,我們是因停止玩樂才會變老。”使人青春永駐的秘訣只有一個,笑口常開,幽默風趣。我們時刻懷抱夢想,並一直帶着自己的愛好成長⋯⋯正因為這樣,從年少時就早早找到自己喜歡幹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們一輩子幹了很多事,到頭來你也許會發現,我們最大的成就和滿足,就是找到了愛自己的人、找到了自己的伙伴,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和在家的感覺。這世界上能成為被歷史記住的人並不多,但我們照樣可以寫好自己自傳的每一頁,那裡頭有歡笑、有遺憾,但更重要的是那裡頭有很多我們喜歡的名字,以及我們和他們之間發生的那些難忘的故事⋯⋯

 

 

[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澳門公教中心建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座落於南灣大馬路和水坑尾交界,還未出現麥當勞的時候,公教中心是不少澳門人相約的地標之一。近年有團體正在草擬該建築物的重建計劃。

葡萄牙人喺四百幾年前來到澳門後,帶來咗西方嘅天主教文化,澳門隨之興建咗唔少天主教堂同修道院,當中最著名嘅要數聖保祿教堂及學院,後來更成為歐洲傳教士來華傳教嘅基地。時至今日,澳門嘅天主教教堂隨處可見。而你又叫得出幾多座教堂嘅名呢?

      1999年澳門回歸,當時還是中學生的倪力在同學好友鼓勵下參加歌唱比賽,踏上歌手之路。2009年,倪力與一眾本地歌手錄製澳門回歸十周年的宣傳歌曲《一個神奇的地方》,唱出澳門人回歸祖國母親懷抱的心聲;同年,他主唱的《Marjoice》在“第七屆至愛新聽力頒獎禮”連奪四獎,成為本地樂壇一時佳話,令他贏得“情歌王子”的美譽;這首經典作品在2016年被重新編曲及填詞,成為新歌《風起了》,由香港歌手張敬軒全新演繹,推出後同樣大受歡迎。

      澳門即將回歸二十年,倪力除了繼續當歌手,參與不同類型的演出活動外,還多了一個設計公司老闆的身份。他創業四年,其公司業務不斷拓展,規模漸長。他表示經營生意無礙其歌唱興趣的發展,自己依然很關心和支持本地樂壇,並期待參與大型演出活動和錄製宣傳澳門的歌曲,續以好聲音感動樂迷,讓更多人認識澳門。

A1
倪力有份參與演唱的澳門回歸十周年宣傳歌曲《一個神奇的地方》(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舞台上收穫自信

      九十年代末,澳門坊間流行舉辦各種大大小小的歌唱比賽,發掘潛質新秀,倪力便是在當時急速冒起的歌手之一。對比同期參加比賽的歌手,他認為自己的歌唱道路算是一帆風順:兩年左右時間便囊括全澳不同賽區歌唱比賽的多個獎項,演出成績備受肯定。

      倪力表示自己最大的興趣是唱歌,“每次在舞台上表演,得到台下觀眾的認同,都令我收穫自信,可以說,是舞台塑造了今日的我。除非我的聲線消失了,否則會一直唱,因為這是上天給我的禮物。”

      由躲在浴室隨心所欲唱歌,到站上舞台面對觀眾展示唱功,倪力在音樂路上得到認可,亦遇到人生重要的“伯樂”──鍾楚霖和李峻一。倪力視鍾楚霖為啟蒙老師,很感激對方當年一手發掘及悉心栽培他。

A2_LOGO
倪力表示經營生意無礙其歌唱興趣的發展,自己依然很關心和支持本地樂壇。

 

      著名音樂人李峻一亦很賞識倪力,經常邀請他幫忙錄Demo(樣本唱片),以提供給香港唱片公司作參考。倪力表示:“當時我還是身穿校服的中學生,會到李峻一家中錄製其創作的《Lonely Christmas》、《壞孩子的天空》等歌曲,後來這些歌曲都被香港那邊的音樂監製採用了,經由陳奕迅、陳冠希等歌手唱至街知巷聞。”

      千禧年初,本地開始重視原創流行音樂,“原創革命音樂會”、“第一屆澳廣視至愛新聽力頒獎禮”接連舉行,藉此鼓勵本地音樂人創作及演出原創流行音樂。倪力亦乘此熱潮創作了自己的首支歌曲《沙發》。由於在大學修讀設計,倪力的畢業作品是以3D動畫製作的《沙發》MV,推出後獲得不俗評價,更得到北京第三屆國際大學生動畫節入圍獎。

A6
2012年,倪力在戶外舉行音樂會,展現“情歌王子”的實力。(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Marjoice》的動人回憶

      大學畢業後,倪力原本計劃從事創意設計工作,卻在機緣巧合下加入了本地娛樂公司棋人娛樂製作,成為全職歌手。2009年,他推出代表作《Marjoice》,這首歌在“第七屆至愛新聽力頒獎禮”連奪“最佳作曲”、“最佳演繹”、“至愛歌曲”及“金曲金獎”四項大獎,贏盡鋒頭。不少樂迷好奇Marjoice究竟是何許人,因何令“情歌王子”傾慕,更以她的名字寫下這首動人歌曲。

A4
2009年,他推出的《Marjoice》一曲在“第七屆至愛新聽力頒獎禮”連奪四獎,贏盡鋒頭。(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倪力坦言Marjoice真有其人,但並非《Marjoice》MV裡的女主角,“Marjoice是我當時的女朋友,藉著情人節,我將《Marjoice》這首歌送給她,並告訴她,我希望未來在台上演唱這首歌,讓她感受到台下的歡呼聲和掌聲,留下屬於我們二人的回憶。”

      《Marjoice》的受歡迎程度,遠超倪力本人和其公司所料,不但加強了倪力當歌手的信心,他亦因此享受到當偶像的滋味,笑言上街時曾遇到女粉絲尖叫、索簽名和求合照。倪力說:“當時自己還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看到這麼多人喜歡自己,心裡難免有點虛榮感。”憑《Marjoice》一曲成名,倪力致力成為唱作歌手,其作品的曲、詞亦多由自己一手包辦,他更透露和Marjoice在一起的時間不長,但為她創作了四首歌,分別是《Marjoice》、《閒人》、《I still believe in you》和《擁你入懷》。

M01
《Marjoice》的受歡迎程度,遠超倪力本人和其公司所料,不但加強了倪力當歌手的信心,他亦因此享受到當偶像的滋味。(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歌手到創業

      歌唱路成長於回歸後的澳門、見證著本澳樂壇發展的倪力在2012年迎來了人生的另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倪力簽約香港金牌大風公司,正式在香港出道,同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人生∙力情》。身為“過江龍”歌手,倪力在香港樂壇的發展並不順利,他體會到“香港娛樂圈是個非常複雜的工作環境,十分耕耘未必能有一分收穫”,便審時度勢,決定回澳發展,踏上創業之路。他與兩位合伙人創立多元化設計及製作公司NR STUDIO,業務範疇包括商業攝影、廣告設計及製作、網頁設計及數碼市場推廣事務。雖然多了一個公司老闆的身份,但倪力依然沒有放棄唱歌,近年他先後參與“棋人十五周年演唱會”和“舊約∙新橋音樂會”,以好歌饗樂迷。

A11_LOGO
由流行歌手轉型為幕後老闆,倪力表示創業初期也遇到不少困難。

 

A7
2016年,倪力在棋人十五周年演唱會上一連唱出《風起了》和《Marjoice》兩首作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流行歌手轉型為幕後老闆,如今倪力的公司發展已漸入佳境,去年他更獲澳門青年研究協會邀請,擔任演講嘉賓,分享創業心得。他表示創業初期也遇到不少困難,尤其在籌集資金和學習管理方面,幸好身邊有兩位好拍檔合伙人,大家同心協力跨過障礙。

A8
由流行歌手轉型為幕後老闆,倪力去年獲澳門青年研究協會邀請,擔任演講嘉賓,分享創業心得。(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事業得意,倪力的愛情亦如沐春風,現今的他有了決定陪伴他一齊走人生路的女友。早前他更和本地時裝品牌合作,邀女友親自為公司做“生招牌”拍攝婚紗廣告照,為即將舉行的婚禮“預熱”。

A9
倪力與女友擔任模特兒,一起拍攝婚紗廣告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地樂壇發展仍須努力

      澳門回歸將近二十年,本地樂壇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年代的來臨,亦影響了整個音樂行業的生態。經歷過本澳樂壇的高低起伏,倪力認為,現時在網絡上發表流行音樂作品渠道多、門檻低,澳門湧現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歌手,但原創作品的質素大不如前,值得業界關注。他希望未來業界加強教育和推廣工作,讓下一代更好認識和學習欣賞流行音樂作品,亦期待自己有機會參與其中,為本澳樂壇出力。

      倪力喜聞樂見的是,越來越多政府部門和社團願意邀請本地歌手演出,本地歌手亦較過往得到更多市民的支持,這都是廿年前難以想像的光景,因為昔日大家都習慣追捧香港娛樂圈,迷戀香港偶像。

A10
倪力喜聞樂見的是越來越多政府部門和社團願意邀請本地歌手演出,本地歌手較過往得到更多市民的支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展望未來,倪力認為本地樂壇的發展要更上一層樓,還須業界團結和努力。對於時下不少青年人對投身演藝行業感興趣,他寄語新一代年輕人要多學多試,在發展自己歌唱事業的同時,亦可以嘗試兼顧其他不同的工作,挖掘自己多方面的才能,亦有利於確保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他期待見到年青人為未來澳門樂壇注入更多活力,希望年青人時刻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厚積薄發,假以時日必定能取得成功。

fb cover 相_LOGO
倪力寄語新一代年輕人要多學多試,厚積薄發,假以時日必定能取得成功。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街舞文化(Street Dance)起源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美國街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街舞文化風靡全球。2013年,澳門首次舉行街舞節,成為街舞文化發展的里程碑。現時小城的街舞團體百花齊放,街舞也成為深受年輕人歡迎的運動。

       但十二年前,澳門的街舞文化還是“小眾中的小眾”,有五位熱愛跳舞的本地舞者創立了“TDSM”澳門舞者工作室,除了致力推廣街舞教育,還成功打造了在外地獲獎無數的青少年及兒童街舞隊伍。近年TDSM更把街舞結合多媒體、劇場等元素,努力實踐及創作具本地特色的作品,令本地街舞文化發展有更多的可能性。

td5 logo
TDSM屢獲殊榮
 

跳舞維生異想天開?

       TDSM的出現,源於五位濠江中學舞蹈隊的師兄妹,他們希望畢業後能有一個繼續跳舞的小天地,故在2006年成立TDSM,並於2009年開設第一間舞室。十二年間,五位舞者致力於推廣街舞教育及創作,舉辦各種街舞課程及到外地學習進行交流進修,為本地街舞舞者提供一個學習及交流的平台。

       Wina、Popeye及Loumeng是TDSM的其中三位創辦人,他們都是本地資深實力舞者。三人分享着十年前,街舞文化在澳門的發展較慢,但不乏一班對街舞充滿熱誠的舞者。但要以舞蹈事業維生?當時看來是件異想天開的事。Wina說:“家人經常都問我何時去考政府工,即使現在已經全職在TDSM,他們閒時都會說說。

td4 logo
Loumeng、Popeye與Wina分享經營舞室點滴

       TDSM成立之初,以開設不同舞種的舞蹈課程為主,但由於未能達到收支平衡,只能靠各人以正職工作的薪水一起填補舞室的虧損。但所幸的是,經過大約兩年時間,舞室的營運開始穩定。隨着兩次搬遷,舞室發展的規模也隨着收生增加而擴大。

       Popeye 說:“你也明白,搞藝術的人很多都不太懂行政,但又必須要去做。要在澳門經營一家舞室,十分不容易,”他對此感觸甚深。於2005年在北京舞蹈學院畢業的Popeye,及後到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取得現代舞碩士學位。回流後,Popeye曾於演藝學院任教,亦活躍於各類舞蹈表演,現時他則與Wina及Loumeng一樣,以“全職Freelancer”形式打理TDSM。Popeye憶述,十年前與現在相比,整個社會的氛圍、對街舞文化的接受程度都大相逕庭。最初,TDSM開班的堂數不多,導師們於平日都是在業餘時間兼顧教舞工作,而舞室的收生、行政等工作都由各人義務承擔。後來隨着搬遷,舞室開始漸具規模,亦開始建立自己的舞隊外出參與表演及比賽,為本地培養街舞精英。

 

培育新一代街舞精英

       Loumeng於2010年嘗試開設親子街舞班,並在教學經驗裡看到機遇,其後着力開展兒童街舞班及組成兒童街舞團隊外出比賽,前後成立了本地八支兒童街舞表演隊伍,以學習Hip Hop及Jazz的爲主,在韓國、香港、台灣等地的不少比賽中取得佳績。

Loumeng 開拓兒童街舞教學有成績

       Loumeng笑言:“要教小朋友,導師本身必須很喜歡小朋友!最初時也沒有想過會成為一個品牌,但我們在過程中慢慢累積教學經驗,以及經常檢討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現在有八支兒童表演隊伍,已能應付外地的比賽及表演。”據Wina介紹,TDSM現時一共有三個舞室,學員約400多人,每星期超過二十班次,三個舞室同時進行。

Td6(受訪者提供)
兒童街舞團隊實力強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Popeye認為,“守”是TDSM能堅持至今的重要原因。他說:“我們算是幸運,每次搬遷,戶口裡都有一筆剛好夠新地方裝修的錢。十多年前沒有舞者覺得自己能以跳舞維生,但現在我們能養活自己,也漸漸需要具經驗的新導師加入,無形中便是為現在的舞者打下了一條更易的路,不像十多年前的舞者,面對現實,就要放棄跳舞。要走下去,必須要做好教學質量,一傳十,十傳百。在澳門,客人、經驗都是要累積的,但不管遇到任何難題,我們都會合力解決,因為我們都有共同的目標,就是讓舞蹈生存下去。”

td2 logo
Popeye與夥伴目標清晰:讓舞蹈生存下去

 

將街舞帶入劇場

       2013年,TDSM跳出框框,開始嘗試將街舞帶入劇場,努力實踐及創作具本地特色的街舞劇場作品,並以舞者本身作為主體,以劇場形式來思考舞蹈的內涵。走過2013年的實驗性街舞劇場《女是》,結合多媒體與表現藝術的《點與點》,對街舞本身進行實驗性探索的《型‧停》及與本地一眾歌手以街舞戲劇形式講述娛樂圈生涯的《我係歌手》,在街舞劇場裡,舞者並不只有肢體動作,而是以劇場形式,對“舞”進行探索:“甚麼是舞蹈?”街舞劇場是舞者的表演之地,也是思考之地。

Td8
首個實驗性街舞劇場《女是》(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Td7
街舞劇場《型‧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而Wina亦在《我係歌手》中初嘗演員滋味,在過程中,她要學習分析劇本、了解角色的原型,思考角色的說話、態度。由舞者做到演員,Wina笑說,這次不僅是個挑戰,也是打破舞者身份限制的機會,更多的是發掘自己的外在與內在,讓自己、也讓舞者有更多的可能性。

td3 logo
Wina於《我係歌手》中初嘗演員滋味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