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正能量並不是真的有甚麼能量,只是我們看待事情時正面或反面,積極或消極思考的一種選擇。正能量有時未必能給予你甚麼實質的幫助,而負能量有時也能夠透過適當的方式幫助我們活得更好,關鍵是我們經常去關心自己的情緒,讓我們能經常審視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會為自己帶來甚麼影響。

有些時候,你的心態不單會影響自己,而且還會影響別人。

比方說,最近世界盃比賽在熱播,喜歡的人看得高興,在論壇和社交網絡上分享感受,不喜歡的人嫌對方“洗板”,滿滿一屏幕是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老祖宗教我們做人做事要大道,要“求同存異”,如果連短短一段時間的一點不感興趣也無法容納,眼中容不下沙子,一旦這種感覺生長起來,自己當然不會感到高興,甚至忍不住口故意批評別人或者刻意說自己對某件事物不感興趣,那就更讓人感到器量小了。

不感興趣,但可以容納別人有說的自由,那就是正能量。並不需要批評別人的喜好。想一想,有時候自己碰到喜歡的東西,心裡也會有禁不住與人分享的衝動,往往也是先不會以別人的喜好和觀感為先的。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能雙重標準了。

自己口裡爽了、批評了、說話了,可是自己心裡仍然不高興,更可能已在別人心裡種下壞印象,甚至會惹來更多不必要的、沒有結果的吵鬧和論戰,讓紛亂的世界更紛亂。其實世界很多時候並不會因為你的批評而變好或變壞,事情沒有改變,感覺好不好其實只是心態問題,氣氛好壞也可能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而受影響。這樣逞一時之快的過口癮,把負能量擴散,又不能療癒自己,建議大家為了身體健康,三思而後行比較好。

 

 

[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澳門城市建設發展迅猛,基建設施逐步完善,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出台,更為建造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建築工程方面專業人員求才若渴,不少後起之秀抓緊機會,增值自己,成就更多可能。

      現年三十出頭的梁才偉(Mike),是一名從電子電機工程出身的小伙子。他於2008年11月進入新濠博亞娛樂,用了近十年時間由低做起不斷打拼,年紀輕輕的他從工程師晉升為物業服務副總監。他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解決各種技術問題,更不斷進修,努力不倦地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好學奮力上游的態度,造就如今的他。

梁才偉(Mike)現職為新濠博亞娛樂物業服務副總監。

 

當機立斷,解決問題

      梁才偉(Mike)於2005年畢業於澳門大學獲電子電機工程學士學位,迎來了賭權開放,建設急速發展的浪頭。Mike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地盤助理工程師,當時月薪只有幾千元,在酷熱的地盤環境下負責管理人員日常工作,做監督、做匯報……追趕著工程進度。Mike說地盤工作環境艱辛:“地盤氣溫很高,我們穿著水鞋走入爛地裡,周圍的人會告訴你要注意哪裡危險。而且當時我已是管理人員,自己的每個決定都會牽涉到工作人員的安全,所以要很謹慎。有時也會遇到較難管理的工人,也不免勞氣一下,但在那裡學到怎樣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

      2006年時市場開始活躍,Mike的薪金由幾千元漲到萬多元,雖然老闆賞識他,但Mike覺得想要轉換工作環境,於是到了承建公司工作。當年大學時Mike想像電機工程師就是一直畫則做改建,或是重新設計電箱。加入承建公司後,Mike也有嘗試做這樣的工作,但後來才發現,自己更喜歡多變且富有挑戰性的工作。

      Mike於2008年11月入職新濠博亞娛樂,一做就做了快十年,從工程師晉升為物業服務副總監。Mike笑說自己不是一個長情的人:“有人問我為什麼可以一直留在公司快十年,我覺得是因為公司一直給予培訓機會,讓我學習新技術。公司的管理理念很好,著重員工的個人全能發展,只要你有心機和態度,就可以學到很多和做到很多東西。我從各個前輩和老闆身上,也學到很多實用的管理技巧。”

Mike於08年入職新濠博亞娛樂,用了近十年時間不斷打拼,從工程師蛻變成管理人才。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前輩稱物業服務總監這職位是“睇火佬”,因酒店24小時全天候營運,每個問題發生都要爭分奪秒去解決。Mike記得最驚險的那次是天鴿風災:“當時整個酒店很亂,狀況百出,爛窗、斷電、漏水、淹水……平常只是內港會淹水,但想不到連新濠鋒後街都淹水高於兩米,擋水閘只有一米多,而我們幾個人在頂著停車場的擋水閘。當時我是工程部主管,要去負責決策,當然第一時間是關心人命和設施安全。此外,街外已水浸成一條河,我們立即和其他部門合作,開走停車場負三層的車到負二,後來證明這決定是對的,因負三層的倉庫被大水淹沒了。”

Mike憑著專業知識,不斷累積經驗,確保工作流程中的每個“齒輪”如常運作。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斷增值,全能發展

      為了增值自己,Mike報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從實際工作經驗中不斷學習。Mike說一開始也不擅長管理:“大學時的知識完全沒有涉及管理層面,更沒有學習怎麼與人溝通,但後來要靠時間和互相幫忙把人脈累積出來,例如今日你主動幫師傅一個小忙,他第二日會樂意去幫你;而有些師傅會想要選容易的工作去做,我要哄他們。我知道自己並不是要用權力和金錢去壓著他人,因為這樣做,他們也不會做得落力,我也沒時間一直監管他們,反而覺得應該多和他們聊天,要想怎麼樣去激發他們的潛能,協助他們發展。例如公司有‘Back to School’項目,因為有些師傅是技術很好,但卻沒有相應的學歷。公司便會給員工獎學金,去考取文憑證明等,提升人員的專業知識,之前我也寫了些推薦信幫有潛力的員工申請。還有一個特別例子,是公司一位老師傅的小朋友想讀醫,為了回饋服務良久的師傅,公司也批了獎學金給他。”

Mike和同事相處融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Mike感謝公司給予很多學習和培訓機會:“我差不多入職十年了,從技術部到建設部、工程部等都擔任過職位,現在還參與項目管理的工作,也一直在學習不同的技術和知識。歷年來進修了不同的課程,如SGS OHSAS 18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稽核;學習和環保有關的知識,如碳排放和環保國際標準,還協助政府做玻璃回收等等。我喜歡一直接受新事物,而且覺得做人最重要是居安思危,要思考如何和別人競爭。外面人才很多,自己要不斷進步,主動爭取學習機會。”

5
公司安排員工到港鐵參觀和交流。(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6
Mike回母校澳大和學弟妹們分享工作經驗。(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樂於助人,關心社會

      除了用心工作,Mike亦熱衷參與社會服務,以自己的專長助人:“去年底,公司和團體合作,組織員工去做家庭探訪和家居維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個單位,媽媽已年紀老邁,但兒子是行動不便的,媽媽每天都要花時間照顧兒子的日常生活。媽媽每天要幫兒子洗熱水澡,然而浴室太熱,我們就幫她安裝了風扇;後來還幫她油了牆,以及幫她修補了一張兒子鍾情的藤椅,讓母子都很開心。對於為日常生活勞碌的他們可能沒想到的細節,我們希望以自己的技能幫助他們,希望能在實際生活品質上給予幫忙,我們也因此獲得滿足感。”

新濠博亞義工隊與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的同學一起燒烤。(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Mike不論對朋友、同事,乃至社會弱勢,都以赤子之心待人。真誠且勤奮的態度,讓Mike成為一位稱職的管理者。

Mike參與公益金百萬行,用愛心回饋社會。(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合作單位:人才發展委員會logo-output-02人才發展委員會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城市記憶】大炮台花園

大炮台由耶穌會始建於1617 年,被命名為聖保祿炮台,炮台城堡的頂層為大炮台花園,可以環視澳門半島的風景,是澳門其中一個主要的景點。

在近四百年的歷史裏,大炮台一直為軍事禁區,直至1965年原營房位置改建成氣象台,1966年氣象台遷入後開放為遊覽區。

1996年9月起,政府將氣象台原址改建為澳門博物館,1998年落成啟用。2005年7月,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炮台是構成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歷史建築。

 

備註: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文字資料來源:澳門博物館網站

        隨着數字音樂的流行,CD銷量不斷下滑,但有過百年歷史的黑膠唱碟卻奇蹟地在全球逆市復興,在英美國家更興起新一輪熱潮,連在亞洲也有不少流行歌手紛紛推出黑膠唱碟。澳門鋼琴音樂人Frog. W(黃軒青)最近推出新專輯《Songs For I》,專輯以限量透明黑膠形式推出,收錄了八首鋼琴獨奏,記錄了她旅行的故事。Frog除了是鋼琴音樂人、音樂導師,也曾創作超過三十首流行歌曲,更是樂團Forget the G的琴手。究竟Frog的音樂人之路是如何煉成的?今期我們就請來Frog與我們分享她的創作歷程。

Frog分享創作歷程。

看日劇練琴技

        從小學習古典音樂的Frog,四歲就跟隨姐姐一齊學彈鋼琴,如今Frog能彈得一手好琴,當然不少了刻苦的練習。在12歲那年,Frog已經考到鋼琴七級,但因為練習太辛苦,以致她曾經放棄學鋼琴,“我小時候是個運動員,很喜歡去玩,一度停了練琴,但過了一年後,我覺得放棄多年來累積的鋼琴經驗好浪費,又感到很對不起家人的栽培,所以又再去學鋼琴。”14歲的Frog考到鋼琴八級,從那時起,她開始了鋼琴教學的工作,直到現在已從事鋼琴教學十多年了。

        說到Frog的創作之路,日劇實在功不可沒。“細個學古典音樂好悶的,那時好興日劇,它們的主題曲好好聽,但網絡並不像現時般發達,很難從網上找到樂譜,所以我要牢牢記住它的旋律,再試着把它彈出來重聽。”而從小就有音樂天賦的Frog,聽完一次日文歌後就可以把它重新唱出來,她敏銳的聽覺,大概就是那時訓練出來的。

 

f7
如今Frog彈得一手好琴,更自己進行創作,並時常參加演出。Frog稱在自己的創作之路上,日劇實在功不可沒。圖為Frog參與HUSH!表演。(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創作速度驚人

        “我會把想到的節奏記下來的這個習慣,應該也是從那時開始。” Frog說。而她的創作也是始於那個時候——把想到的節奏記下來,也會即興地隨着不同的心情變化而彈奏出不同的旋律。直到現在為止,Frog創作了超過三十首流行歌曲,她的實力也備受肯定。2009年,Frog憑着《鬧戰》一曲獲得“第七屆至愛新聽力至愛歌曲奬”,這是她音樂路上的首個音樂奬項,2010年獲得第一屆“澳門新濠原創歌曲比賽”亞軍; 其後憑《遠在羅馬》一曲獲得澳門“MACA原創流行歌曲比賽”冠軍。而有了小時候的訓練,Frog的作曲速度十分驚人,在創作單曲《活到幾多歲才能驕傲》時,整首曲詞僅用15分鐘就完成了曲、詞部分。

Frog作曲速度十分驚人,實力亦備受肯定。

 

        除了創作流行歌曲,Frog還是樂隊Forget the G的鋼琴手,她大部份的作曲也受到樂隊影響。Forget the G成立近十年,是活躍於大中華地區的獨立樂隊,成員除了有Frog,還有主音兼結他手Eric(陳銘揚)和鼓手Fi(陳健輝),樂隊的音樂風格定位是另類搖滾,以音樂表達對社會、世界的各種深層次思考與看法,雖然歌曲本身並不暗黑,但也有樂迷“投訴”說聽完他們的歌太有感觸,會回家哭一場釋放一下鬱悶心情。Frog覺得音樂就像有治愈能力一樣可以影響他人,她笑着說:“Forget the G的音樂風格對我的影響好深,而我其實好開朗,我們都愛開玩笑說音樂就好似感冒,把感冒傳染給人,我們就好了。”

f3
樂隊Forget the G近年嘗試實驗性音樂。(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推出黑膠唱碟

       最近Frog以透明黑膠形式推出第二張個人鋼琴專輯《Songs for I》,這也是受到樂隊主音Eric的啟發。“做黑膠唱碟的成本比起做CD貴十倍,但黑膠的音質是無法取替的,加上想到澳門較少人推出黑膠碟,所以最終決定以透明黑膠形式推出。”

f6
《Songs for I》以透明黑膠形式推出,十分特別。(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Frog以音符記錄她獨特的旅遊回憶,然後創作出專輯,藉此讓樂迷感受她旅程中孤獨而莫名的興奮,對未知的期待與害怕、所見所聞中危險而新鮮的感覺,還有她對生活的期待和希望。

f5
冰島上的驚險旅途,化成音符記錄在新專輯中。(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Frog習慣在旅途上錄下隨着風景與心情變化而哼出的旋律,然後在錄音室加以即興演繹。“我想在未來的表演裡,做更多的即興表演,因為我覺得照著樂譜彈出來的音樂,表演一百次都是一樣,但即興表演每一次都不一樣,我覺得這樣的創作方式特別珍貴。”Frog對未來充滿期待地說。

f4
身處異地帶來創作靈感,Frog希望以後可以有更多即興創作表演。(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熊貓茶記 – 澳門美食篇】

 

雞蛋仔嘅起源係當時嘅雜貨店為免白白浪費咗d破裂嘅雞蛋,於是將麵粉同牛油等食材加入蛋漿,然後倒入模具烘焗;後來有人設計出雞蛋狀嘅模具,於是被命名為「雞蛋仔」。

 

傳統嘅雞蛋仔會放喺炭火烘烤而成,但近年為咗節省成本及安全,大多店鋪都已改用電爐。

 

#澳門美食年

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可以一步到位找到真愛到白頭。即使找到了真愛,命運也會經常帶領我們去到意想不到的地方,裡面可能是快樂,也可能是悲傷。考試和相愛一樣,這只是你進入人生下一階段的必經之路,成功與否並沒有好壞之分,亦不存在對或者錯。

日本電視劇《龍櫻》(2005)裡面,一位要為野雞學校處理破產問題的律師,出於各種理由決心要幫助這間學校的高中生考到全日本最知名的大學。故事裡面,律師櫻木建二曾經對要考入學試的學生說:

“入學考試的每道題,答案往往只有一個。如果沒有找到答案,那就不合格了,確實很殘酷。但是,人生不一樣。人生有很多對的答案。不去考試也可以,熱衷運動也可以,喜歡音樂也可以,和朋友一起玩耍也可以⋯⋯為了某人而繞道也可以,這些都是對的答案。所以,不要畏懼活着,不管考上還是沒考上,都不要否定自己的可能性。你們要挺起胸膛,理直氣壯地活着。”

當然,如果你真的希望在回答人生每道考題時,都不想讓自己有遺憾,那麼請記住,人不能心存僥倖心理,凡是你心裡覺得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它就很有可能發生。明知道會下雨,就應該備傘,如果不準備好,淋濕自己也只是剛好而已。

“明知道⋯⋯就應該⋯⋯不要過後悔恨”,人生的每一場挑戰前,這句話都可以用來提醒自己。要不然,你就得常常準備好Plan B,讓自己有可供選擇的退路。畢竟,唯有身體夠強壯,生理和心理都不會輕易生病的人,才可以隨遇而安,不會輕易被低潮打倒。這樣的人,才有資格承受人生的大雨。如果你覺得自己不行,那就不妨像我一樣,在每次挑戰來臨前多作準備了。

相關文章:

【家和萬事興】畢業季,人生必經的一場雨(上)http://mpea-plus.org/?p=6029

 

[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筷子基平民大廈,又稱筷子基平民坊。 於1981年建成,由葡裔建築師Manuel Vicente(韋先禮)和Paul Sanmarful於1979年設計。 大廈內是一個小型社區,配有衛生中心、托兒所、茶餐廳、小商店等設施,而兩排房屋中間的公園為公共空間。

以設計、功能及建築質量而言,筷子基平民大廈被譽為當時澳門、甚至東南亞地區最成功之社會房屋之一。 1995年,筷子基平民大廈取得亞洲建築師協會(ARCASIA)金獎。

而因應後期社會人口密度大大提高,這座大廈已於2010年完全清拆。

資料來源:http://www.macauzine.net/?action-viewnews-itemid-1149%26wd%3D

       羅奕龍記得澳門回歸時,他還是在廣州中山醫科大學求學的學生。由於他1995年便到廣州升學,習慣了當地生活,內心早已“回歸”,故非常期待澳門回歸祖國,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雖然未能回澳親身見證主權交接儀式,但人在廣州的他亦有在電視上密切留意相關新聞,感受澳門回歸的熱烈氣氛。而身邊的內地同學同樣覺得澳門重投祖國懷抱意義重大,也一同在電視旁分享回歸的喜悅。

       投身社會,羅奕龍堅持“兩條腿走路”,一邊在山頂醫院行醫執業,懸壺濟世,一邊做好青年工作,當上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會長。“醫療衛生”和“青年事務”都是特區政府相當重視的施政方針,也是本澳居民非常關注的社會議題,在醫療和醫學研究取得卓越成績的羅奕龍從不劃地自限,他關心青年,認為青年人是社會未來的希望,故積極參與青年服務,冀團結廣大青年貢獻社會。

投身社會,羅奕龍堅持“兩條腿走路”,一邊行醫執業,一邊做好青年工作。

考入名校刻苦讀書

       中山醫科大學(2001年與原中山大學合併,原址現稱為中山大學北校區)是內地名牌醫科大學,有著悠久歷史和優良學風傳統,每年培育出大批優秀醫者。羅奕龍中學畢業後考上中山醫,修讀臨床醫學,展開了漫長又刻苦的學習生涯。

       羅奕龍說:“醫學學習辛苦是一定的,當時身邊的同學都很勤力,記得每晚溫書至少超過三、四小時。因為學醫是沒有捷徑的,必須每日努力學習,打好基礎。”談到學醫的態度,他坦言大學最初幾年是“為讀書而讀書,只想考取高分,獲得名列前茅的優越感”,並未明白真正的從醫之道,到了大學最後兩年開始臨床見習和實習,見到很多生老病死的情景,才感受到當醫生責任重大,“醫患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醫生掌握了多少醫術,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其實病人很多時候是無法知道的。換句話說,當個好醫生,不斷提升醫術,全心醫好病人,完全是專業自律行為。”

羅奕龍中學畢業後考上中山醫,展開了漫長又刻苦的學習生涯。(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大學實習期間,羅奕龍逐漸明白醫德的重要性,並立志成為一名好醫生,“讀醫的吸引之處,是能夠學以致用,透過醫術幫助和關懷病人,如獲得病人肯定,滿足感很大;此外,醫學知識是不斷更新的,有前輩講過,每五年有一半的知識可以丟掉。換言之,無關工作年資,醫生只要刻苦學習和勇於創新,不斷吸收新知識,後生仔隨時可以叻過老師傅。”

 

鑽研醫術懸壺濟世

       完成中山醫五年臨床醫學位,羅奕龍考入北大讀碩士,繼續鑽研醫術。2003年,他在繼續升讀博士和回流澳門發展之間,選擇了後者,“北大導師希望我留在北京讀博士,認為那裡發展空間更大,當時入學試都通過了,但我同時也考入了衛生局,心裡想自己在澳門土生土長,還是想服務澳門,於是便決定回來發展。”

以首位澳門專科醫生身份,榮膺“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山頂醫院任職期間,羅奕龍由全科實習醫生做起,之後成為肺科專科醫生,與此同時,他先後考取中山大學醫學博士、香港大學老年醫學碩士學位,更以首位澳門專科醫生身份,榮膺國際權威醫學組織“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銜。

在山頂醫院任職期間,羅奕龍先由全科實習醫生做起,之後成為肺科醫生。(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羅奕龍過去多年在內科以及肺科領域工作,在醫療、教育和研究方面均表現卓越,例如率先將螢光支氣管鏡等技術引入澳門;積極參與醫學研究和教學,在國家級和國際性醫學期刊發表20多篇論文;自2011年起擔任歐洲呼吸學會專科資格考試的導師,以及積極開展本地持續醫學教育等。2015年,兼任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顧問,並開展老人專科和失智症服務等工作。

第一次到國外發表醫學論文。(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代表特區政府到英國研討會介紹本澳失智症工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行醫十多年,羅奕龍表示最大體會是“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要靈活變通和勇於嘗試,“例如我在北大讀碩士時,讀的是心臟專科,但後來在醫院完成全科實習後,選科時卻沒有心臟科崗位,覺得‘反正心臟和肺是鄰居’,便坦然重新接受肺科專科培訓。當我在肺科領域取得一些經驗和成績後,卻又要“轉行”開展老人專科工作。有人擔心我學到的所長會被浪費,但我卻不以為然,反而覺得醫學的有趣之處是有很多分支,但其實每門分支都有交集和內在聯繫,只要靈活運用學會的知識和技能,就不會‘嘥嘢’。”

行醫十多年,羅奕龍表示最大感觸是“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要靈活變通和勇於嘗試。(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做好青年教育工作

       羅奕龍在2004年加入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新青協),之前沒有任何社團經歷的他,無心插柳地在協會舉辦健康講座,旨在向市民大眾推廣健康知識。身為醫學人士,平日工作已很忙,被問到參與社團原因,他說:“醫生的工作比較單一和自我,在社團正好給我一個鍛煉機會,培養團隊合作性,提升綜合能力。”

羅奕龍加入新青協,得到鍛煉自我和提升能力的機會。

       由會員、理事、副理事長、理事長到會長,羅奕龍在社團承擔越來越多的任務,他卻不以當社團領導人為目標,並認為“做好青年工作,已是最好的回報。”他笑言經常有機會和新青協裡的青年交流,令自己的思維更活躍,保持心境年輕,更有助全面了解社會的情況。

經常和新青協裡的青年交流,保持心境年輕。(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回歸將近二十年,“醫療衛生”和“青年事務”一直都是大眾關注的社會議題,身披白袍的羅醫生認為,未來澳門醫療前景樂觀,“澳門醫護人員每日都守護著市民的健康,而絕大多數的病例,本澳的醫療人員都能處理到,澳門市民的健康指標更是位於世界前列。只是少數罕見疾病或非常複雜的手術,由於病例數量不足,目前澳門的確難以處理。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出台,有望重點推進醫療區域合作,通過人才培養和技術交流,進一步優化本澳目前的醫療體系。此外,近年政府每年都在招聘新醫生,人才梯隊培養工作做得相當不錯,隨著未來離島醫院啟用,相信年輕的醫護人員必定大有可為,可以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羅奕龍關心青年,認為青年人是社會未來的希望,故積極參與青年服務,冀團結廣大青年貢獻社會。

       救傷扶危分秒必爭,青年工作也不能鬆懈。羅奕龍表示:“青年工作是一定要持續做、加大力度去做,因為預期挑戰必定會越來越多。作為前輩,我覺得有責任去理解青年人的處境,引導他們透過理性思考,積極建言獻策,參與社會建設。近年有本澳調查發現,年輕一代的國民身份認同感持續提升,這是值得欣喜的事,因為有國才有家,只有國家強大、社會穩定、才有發揮個人所長的條件。我希望未來的青年人,要有做社會主人翁的意識,敢擔當、做實事。”

寄語新一代青年人要有做社會主人翁的意識,敢擔當、做實事。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當我們感到失落、痛苦時,都會想找人傾訴,但現實總像《國王的驢耳朵》的故事一樣,如何找到合適的人來傾訴,有時也是一種煩惱。2017年,澳門明愛生命熱線就當了八千多次的“樹洞”,全年不間斷每天二十四小時為澳門居民提供電話情緒疏導服務。“我們是去喚醒他們求生的種子” ,生命熱線服務主任黎妙玲姑娘和熱線輔導員如是說,與我們分享生命熱線的工作。

黎妙玲介紹生命熱線服務

 

接通拯救生命的熱線

      “當時(上世紀八十年代)澳門的經濟環境比以往好,人們為了養家、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埋頭苦幹工作,生活也迎來了不少無形的重擔與壓力。以往澳門的自殺率不高,但當經濟漸漸好轉時,自殺率漸漸上升,明愛參考台灣、香港的做法,設立了電話輔導服務,希望有心理輔導需要的市民可以藉着這個不記名、內容保密的方式,把心裡的鬱結說出來。”黎姑娘說。

      生命熱線於1984年8月成立,前身為明愛生命線輔導中心。2002年,澳門賭權開放,澳門的勞動力中有部分需要輪班工作,而在澳門經濟逐年向好的同時,出現情緒問題的市民也隨之而增加。因應社會需要,切合輪班人士的工作特點,明愛於2003年把生命熱線由恆常服務時間(至凌晨兩點)改為全天候二十四小時電話情緒疏導服務。

熱線服務員工作的地方(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生命熱線服務至今已踏入第34個年頭,現時工作團隊由一班資深熱線輔導員及義工隊組成。為了確保能有足夠的熱線輔導員投入崗位,生命熱線每年都公開招募合適的成年人加入義工團隊,合資格的義工需要通過課程培訓及實習期。在實習期內,實習義工會在資深輔導員協助下工作,並在服務後進行個案檢討;輔導員將教導義工們如何實戰應用培訓所學得的各種技巧,義工們順利通過一年的實習期後,便能正式投入服務。

生命熱線每年都公開招募義工(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及時回應全年無休

      2017年,生命熱線一共接到八千多個有效求助電話,求助者的問題涉及婚姻、家庭、工作、人際關係、情緒問題等等。面對每個求助者的來電,對於生命熱線的義工來說,每一通電話都是未知的挑戰,自拿起話筒的那一秒開始,便不能鬆懈。黎姑娘說:“有時候我們可能不懂得表達內心真正的痛苦,只知道很難受,就會以‘我想自殺’作總結。而生命熱線就是要讓他們去了解自己的痛苦所在。這些痛苦讓他們只看到死亡,而我們是去喚醒他們求生的種子,其實這些想生存的欲望一直都在他們的腦子裡,只是一時被遮蔽了。”

2004年,生命熱線以“毋須獨自承受,讓我為你分憂”作宣傳語。(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生命熱線以“毋須獨自承受,讓我為你分憂”為助人理念,每天不間斷提供二十四小時中文熱線服務,全年無休,為澳門默默服務至今。 2015年,生命熱線增設外語服務熱線(Expat Life Hope),分別有英文和葡語熱線,令有需要的外語人士得到適切的服務。

生命熱線外語服務,讓本地的外籍人士得到同樣幫助。(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網絡發展迅速,生命熱線開展網絡支援計劃,設有Facebook、WeChat、WhatsApp、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台,為市民提供便捷的求助途徑。在“澳門明愛-生命熱線”Facebook專頁上亦經常分享勵志的故事、歌曲、新聞及電影,以不同的方式向社會散發正能量。2017年網絡支援計劃接觸約八十個案,求助者當中有八成為年齡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當中以WeChat進行溝通的約佔六成,黎姑娘表示從網絡接觸的自殺問題個案遠多於熱線個案,該現象值得思考。

近年,生命熱線開展網絡支援計劃,設有Facebook、WeChat、WhatsApp、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台,為市民提供便捷的求助途徑。(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打開求助者的心窗

      資深熱線輔導員阿怡(化名)除了日常接聽電話,亦負責處理網上求助個案,從社交平台上接觸潛在的自殺者。她認為網絡服務能接觸更多年輕人,而且使用網絡工具能讓求助者更放心。她說:“如果打電話,可能他們會擔心我們會得知他的電話號碼,但在網絡上,他們可以開一個新用戶帳號與我們接觸,會較為安心。但不管是哪種方式,最重要是他們有需要時可以讓我們陪他度過。”

      對阿怡來說,一些長期求助者向她訴說着生命中的困難與痛苦,就像是看到一個朋友的成長歷程。“當然,我也會因為求助者到最後未能解決問題而感到難過,但我會跟自己說:出了這個門口,就要放低這裡的事。第二天,我就回復狀態。作為前線工作者,自己也要建立好心態。

輔導員是來電者的感情出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了恆常的熱線服務,今年明愛生命熱線亦舉辦生命光彩系列活動,第一個活動“從甜裡開始……”紀錄片分享座談會,邀請了台灣的視障人士小箴分享開咖啡店的經歷,如何從“倒瀉”咖啡到成為老闆娘。黎姑娘希望參與者能從活動看到自己的局限。她說:“視障人士的視力就是她的局限,這顯而易見,但我們呢?我們表面上的健全並不代表沒有局限,有些是看不見,但存在的。希望參與者能意識到這種看不見的局限,敢於面對自己的局限,因為很多情緒病都源於不肯正視自己的局限而造成。”

黎妙玲表示,很多情緒病是源於不肯正視自己的局限而造成。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