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熊貓茶記 – 澳門美食篇】

 

雞蛋仔、夾餅可以話係平民小食之霸,但原來佢地仲有一個兄弟「香蕉糕」!

 

「香蕉糕」這種小食現時喺內地同香港都已經好少見,而佢嘅製作方法就同雞蛋仔差唔多,主要係以香蕉形狀為主,並加入香蕉油,令佢自身散發出絲絲嘅香蕉味。

 

#澳門美食年

又到了畢業考的季節,很多家長都很痛苦,特別是子女還比較小的那些。小學升中學,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不管身處任何地方,在人類的世界大概都要經歷以上類似的過程。那一場決定了你未來生活走向的考試,確實是我們人生必經的階段。

年紀小,並不一定能夠對“生死戰”有概念,林夕在〈Shall We Talk〉的歌詞就寫過“孩童只盼望歡樂,大人只知道期望, 為何都不大懂得努力體恤對方”,多少是因為我們大人陷入了一種“非此即彼”的劃一論,才讓我們在學習和考試前搞得焦頭爛額,甚至把自己的這種痛苦強加在未知世途險惡的孩童身上,給他們構成巨大的壓力。

越有壓力,越是學不好,越是學不好,越無法滿足大人的期望,小孩子就越不快樂。近今很多地區出現學童自殺的問題,與其怪小孩子能力不好,學習不認真;與其說教育的制度有怎樣的不足和缺憾,其實只要簡單的一句,讓大人們自己先看開,那麼學習和考試這一必經階段,也不過就像是從這一秒去到下一秒,並沒有所謂門檻這回事的。

打球就在考試後,幸福總在不遠處,不管我們人生會有怎樣的經過,走下去便是了。考試前感到有必須努力的熱情當然最好,如果沒有也只能繼續去摸索、去嘗試,直至我們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為止。反正考試過後,大家就放下心頭大石,好好鬆一口氣就對了。

家興已經不年輕了,畢業試這件事已經離我很遠,如果不把每天的工作任務當成是一種考驗,那麼我也可以說自己很久沒有考過試。然而,即使離開校園很久,當年考高中和考大學時的焦慮感,至今還可說是相當清晰。每當想起來,還是會感到緊張,還是會心跳加速。然而,後來我想通了,這種考試的回憶,難道不就是跟我們人生中向喜歡的人表白、向深愛的人求婚的經歷一樣嗎?

[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6月9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已經超過十年,但對於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融嘅歷史文化精髓你又了解幾多呢?一齊睇下片中嘅內容,睇下你可以講得出幾多~

 

【城市記憶】西灣湖

西灣原為澳門半島的一處海灣,昔日為商船停泊之處。1990年代,西灣南面進行填海,改為人工湖,稱西灣湖。

 

備註:舊圖片來源為《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澳門回歸之時,梁子豪還是一個六歲的懵懂少年,他在電視上看到表演者唱《七子之歌》,在心裡記下了這動人旋律——這是梁子豪對澳門回歸的模糊印象。

       如今澳門回歸將近二十年,曾任學生會主席、學聯理事長的梁子豪,一直做好學生領袖的角色,積極為學生權益發聲。隨著到內地交流機會增多,梁子豪開拓眼界,了解國情,驚嘆澳門回歸祖國意義重大,“在澳門,愛國愛澳是主流價值,內地同胞對我們很友好。我到內地讀書,他們都待我像親人一般厚愛。”

梁子豪做好學生領袖的角色,積極為學生權益發聲。

 

因為好奇,想了解更多

       如果要說回歸時期的心情,梁子豪談得不多,因為他當時只是個黃毛小子,對澳門回歸祖國沒有太大感觸,“小時候我在教會學校讀書,雖然‘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等都有在課堂上聽過,但不明所以,長大後才意識到自己當年接受的基礎國情教育不足。但我對此一直很好奇,想了解更多。”

隨著到內地交流機會增多,梁子豪開拓眼界,了解國情,驚嘆澳門回歸祖國意義重大。

       梁子豪在中學時期是校內活躍份子,積極參與課外活動,除了是學校籃球隊隊員外,更參加了學生會,由普通幹事做到會員代表大會主席。他說,“我是在因緣際會下加入學生會,在這裡認識到很多好友,覺得學生會的工作很適合自己,因此由初一做到高三畢業。”

梁子豪在中學時期加入學生會,由普通幹事做到會員代表大會主席。(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及參與學生事務難忘經歷,梁子豪認為是高三那一年,學生會向學校建議組織回內地的交流團,紀念九一八事變八十周年。“我們學習寫計劃書,藉著這紀念日,組織同學們到東北實地考察,毋忘國恥,最後成功得到學校支持,讓我們舉辦了這個創先河的活動。另外就是與其他學校學生會合作舉辦‘聯校商戶優惠計劃’,以抗現今社會物價通脹,讓學生在購物時享有更多優惠。”

走入內地,培育愛國情操

       由於得到老師推薦,梁子豪在高一時加入學聯,先由理事做起,後來成為副理事長,在大學時期更當選為理事長,直至現在仍擔任副監事長。對比中學學生會,學聯的服務對象是全澳學生,梁子豪在大二時當選理事長,要推動會務發展,責任不輕。

       梁子豪憶述,學聯理事長一職,過往都是實行推薦制,後來改為選舉制,“我參選理事長的那一年,是學聯第二次實行選舉。這次選舉的經驗令我畢生難忘,除了要拍攝一系列宣傳照、短片,還要準備政綱和進行辯論,讓我在短時間內學到很多東西。”

梁子豪在大學時期競選學聯理事長一職,這次選舉的經驗令他畢生難忘。(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於在學聯身居要職,梁子豪獲得不少參與青年活動機會,從而學習主動關心社會,培育愛國情操。例如他連續多年在“我的祖國-京港澳學生交流營”中擔任營長,與香港和內地的團友相處融洽,成為知己;2015年,以學聯理事長身份出席時事節目《澳門論壇》,宣揚澳門推行國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年,梁子豪當選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並成為最年輕的澳區全國青聯委員;2016年,代表澳門青年參與二十國集團青年會議(簡稱“Y20”),與各國青年共商政事。

獲邀出席時事節目《澳門論壇》,宣揚澳門推行國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表示印象最深是作為唯一的澳門青年代表列席Y20會議,“澳門青年能夠參與如此高端及國際化的會議,並成為Y20九位中方成員的其中之一,離不開祖國這一堅強後盾的大力支持,感謝國家給予我們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和平台,參與國家青年社會事務,獲益良多。”

作為唯一的澳門青年代表列席Y20會議(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於參加多年“京港澳學生交流營”,梁子豪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北京好友,他也更加關心祖國的發展。在他們的鼓勵下,梁子豪憑著不懈努力,考入北大攻讀碩士,“當我到北大讀書時,同學們都待我像親人一般厚愛。”

連續多年參加“京港澳學生交流營”,梁子豪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好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全面認識國情,增民族認同感

        澳門回歸將近二十年,梁子豪由一位懵懂少年,長大成熱衷奉獻、關心社會的青年。他欣喜的是回歸這些年來,本地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特區政府成立後,積極啟動教學改革工作,先透過‘私框’改善教師薪酬福利和減輕工作量,令教師有精力實踐教改。此外,訂定適合本澳學生情況的‘基力’,喚醒社會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視。”

澳門回歸將近二十年,梁子豪由一位懵懂少年,長大成熱衷奉獻、關心社會的愛國青年。

       他又說,內地與澳門一直血脈相連、唇齒相依,卻因政治關係分隔四百多年,後來終於如願團聚,回歸祖國意義重大,但不少青少年在回歸時年紀尚小甚至仍未出生,對回歸和國家的認識不夠深入,因此建議學校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教育,協助他們全面認識國情,增強民族認同感。

最近回母校培正中學,與學弟妹談笑風生。

       展望未來,梁子豪期望澳門打破單一產業的過度發達發展的局面,“以我身邊大學畢業的朋友為例,他們都說找工作不難,但要找到與個人專業相關又適合長遠發展的工作卻並不容易。小城產業欠多元化,青年朋友可選擇的工種不多,期望政府未來加大力度扶持本澳企業創新創業發展,促進年輕人就業和得到合理向上流動的機會。”

梁子豪希望學弟妹未來畢業後,找到與個人專業相關又適合長遠發展的工作。

       梁子豪希望下一個十年,政府能提高治理水平,解決住房、交通等眾多棘手民生問題;市民亦要不斷增值自己,參與社會事務,向政府多提意見,共同建設繁榮澳門。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在越來越急促的都市生活節奏下,澳門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容易會迷失自我或出現情緒病。如遇上情緒問題,除了可向心理治療師求助外,你願意嘗試接受藝術治療嗎?

  藝術治療是透過藝術創作而做的一種心理治療,而戲劇治療是藝術治療的其中一類,是以各種“非表層語言溝通媒介”,例如即興創作、角色塑造和演繹、遊戲及配合音樂等進行心理診斷和治療。今次介紹的主角林詠欣(JoJo),是澳門首位完成戲劇治療碩士的劇場工作者。

林詠欣是澳門首位完成戲劇治療碩士的劇場工作者。

 

透過戲劇表達內心

  先後於澳門完成心理學士學位和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的JoJo,一直熱衷於戲劇演出,提到由心理學科轉型讀戲劇治療,JoJo表示戲劇與心理學一直都是雙線發展的。她與戲劇結緣,始於中學時期。偶然的一次機會,她參演了本地藝術團體石頭公社的《拾遺記》,而這次獨特的回憶,開拓了她對戲劇的認識,自此也愛上了戲劇,並一直活躍於劇場界。

  JoJo表示,“我很記得參演《拾遺記》時,導演要我們發揮想像力,整套劇沒有劇本,要我們自己去探索‘失去’與‘得到’,並用肢體語言向觀眾表達,當時我被這樣的表演形式吸引,原來戲劇可以不按劇本,還可以探索一些生死、生存等的哲學思考問題。”戲劇提供了一個渠道,讓她可以不斷探索和認識自己,透過戲劇去表達內在的自己。

林詠欣(JoJo)用戲劇不斷探索和認識自己,並學會表達內在的自己。

    戲劇治療,是以戲劇形式,讓參與者能自然流露情感,表達內在需要及釋放壓抑的情緒,如恐懼、憂慮及挫折感等。JoJo說:“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是經過了十幾年的戲劇治療過程。”因演出《我的非常老竇》,JoJo有機會與父親真情對話;因演出《在雨和霧之間》,為了投入角色,她深入了解母親的成長背景。戲劇,對於JoJo來說是一個情感的出口。身為治療師的她,每天都會聆聽各種各樣的故事,有些故事難免感覺沉重,因保密原則,又不能向別人傾訴,現在能透過戲劇釋放情感,將平時儲起的情緒抒發出來。

因演出《在雨和霧之間》,為了投入角色,JoJo深入了解母親的成長背景。(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oJo參與《凝視流動》演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邊“玩”邊吸收知識

        2006年,JoJo在石頭公社擔任兒童藝術教育工作坊的助教,那是她第一次接觸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即是讓小朋友透過接觸藝術,令小朋友在過程中明白人際關係及學習同理心,並懂得以不同方式表達想法及情緒,從而讓他們在心靈上成長。真正觸發JoJo去外國讀戲劇治療碩士,是她讀完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後,在一民間機構擔任心理治療師的時候。“那時,我每天都在‘天人交戰’,上班的時候要穿得很行政,以專業形象示人;而做心理輔導時,我和接受治療者都只是坐着聊天,我不斷地想可否不只是坐着,能否打破傳統的框架,把我以往學過或接觸過藝術的東西結合在心理輔導的層面上?”

  經過一輪掙扎後,JoJo決定去加拿大修讀戲劇治療碩士。她形容學習過程中,都是從“玩”及創作當中吸收知識。在學習理論上,老師要求做很多練習,並將創意發揮在練習當中,一邊“玩”一邊做心理輔導正是戲劇治療的精粹。戲劇治療的應用也十分廣泛,有時還會結合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了解接受治療者的需要,透過遊戲去活動不同的肢體,設計出合適的治療方法。

在加拿大修讀戲劇治療時,和同學老師打成一片。(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畢業後,JoJo回澳繼續從事心理治療的工作,而她也活用一邊“玩”一邊做心理治療的方法,透過戲劇與治療者進行交流。“有很多時候壓力是源於自己給自己的限制,如果運用戲劇治療,可以做即興的表達,突破限制的框框。很多時候,接受治療者都會漸漸相信這些表達都像遊戲般,玩玩而已,覺得無所謂就做了,在這個放膽去做的過程中,無疑可減輕恐懼感。” 戲劇治療並不是表演,不需要靠演技,更不用戴着面具努力演內心戲,戲劇治療的核心在於表達內心的想法,以戲劇為媒介,藉由肢體語言加上說故事的形式,把平時被抑壓的情緒釋放出來。

戲劇治療連接身心

  相對於心理治療,戲劇治療有時更易於讓人接受。現時JoJo主要服務對象有三:一是有發展障礙,如智力障礙、發展遲緩或自閉症的學生,而症狀較重的學生通常在表達能力上較弱,詞匯量不多,導致難以表達自己的情緒,JoJo會透過“玩”的方式,令他們讀懂人的情緒及試着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二是為大學生做心理輔導,大多數的大學生會面臨學業、交際、社會壓力的問題,JoJo有時會要求接受治療者畫畫,玩模型公仔,或玩故事卡等,藉着不一樣的方式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故事;三是做兒童方面的藝術教育發展。

主持親子藝術工作坊,讓父母與子女在戲劇中學習溝通。(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oJo表示,很多時候我們發現自己有情緒問題,其實多數是源於我們身體與心靈斷開,兩者之間無法連接,戲劇治療即是用戲劇連接身心的過程。“你可能會覺得條頸好痛、好攰,但你不會意識到或許是工作壓力太大,已經到達了一個身體承受不了的時候,只是人沒有察覺。在戲劇治療中,我會讓你想像一下:你覺得條頸會想和你說甚麼?”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除了認知層面上的認識,也能達到感知層面上的接納,了解自己可能超負荷工作,是時候放鬆一下。JoJo形容,讀戲劇治療其實是使自己有更多的“工具”,為接受治療者做心理治療時能夠更靈活。她表示未來想嘗試做更多心理創傷方面的治療,並期待藝術治療範疇專業能在本地得到官方認證。

lam7logo

JoJo期待藝術治療範疇專業能在本地得到官方認證。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熊貓茶記 – 澳門美食篇】

⭐✨豬肉X烘爐✨⭐ = 豬肉乾

 

澳門買手信,豬肉乾必不可少。而澳門嘅豬肉乾大多以炭火烤烘為主,有啲更會即燒即賣。而最好嘅肉乾,通常會精選豬後腿肉及上等腹脇肉,透過除脂、去筋、去皮、去骨、精切成肉片,再以獨特配方醃製,傳統炭燻製成。

 

#澳門美食年

 

NBA總決賽第一場,騎士在常規時間有機會拿下比賽,然而最後一個罰球沒有中,搶到進攻籃板的史密夫沒有在籃下強攻,結果加時以十分之差飲恨。此場騎士主力詹姆斯拿到五十分,可是看得出來在加時階段非常地生氣,氣史密夫沒有攻,氣大好的機會白白地浪費。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會遇到這種情況,與其說是生某個人的氣,倒不如說是氣自己遇上了惡運。我想,詹姆斯未必一定會怪罪史密夫,雖然有些人也是會遇到問題就會把責任推給別人,但從這些年來詹姆斯言談舉止的改變,他確實是成熟了,而且開始理解心理狀況如何影響表現。

遇到劣勢和困境,心態首先要能盡快調整到正常的狀況。就像前兩輪賽事,騎士後來居上很大程度就建基於他不因逆境影響發揮的心理素質。

再看看這場比賽,其實尚餘四秒,存在的變數可以很多。例如如果罰球投進了領先一分,對方便有四秒時間進行逆轉性的進攻。平手的話搶到籃板球籃下搶到兩分,對方也還有一次追平或逆轉的機會,比賽還沒有結束,所有的情況都只是優勢和勝算,卻不是結果。

唯有在關鍵的時刻解開了這樣的心結,把好事落空的遺憾變成“事情本該如此”的理解,那麼才可以立刻地抖擻精神,面對加時賽,以及後面還有的幾輪賽事。

當然,說服自己比較容易,籃球始終是團隊運動,要說服整支團隊保持正能量,那就得看球員本身的心理質素,以及教練和領袖的心理調度了。七局四勝的比賽還在繼續,讓我們繼續關注今年的總決賽,從籃球中體驗生活。

[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梁露茜(Lucy),是一位核子物理學博士,現居於法國從事核檢測的工作。那聽來“遙不可及”的頭銜和工作領域,讓人不禁想像Lucy一定是位天資聰穎、能人所不能的人,才有如此卓越的成就。但其實Lucy不是資優生,她也曾成績差、留級,甚至考過零分。

      18歲的她隻身到法國求學,從開始讀法文,到讀室內設計,再突然中途重考物理學系,Lucy都和其他人一樣,有著失敗和迷惘的過程,但她敢於嘗試,勇於挑戰自我的精神,讓她排除萬難,找到人生方向,如今成為一位核檢測方面的專業人士。

梁露茜排除萬難,成為一位核檢測方面的專業人士。

 

玉不琢,不成器

      Lucy可能不夠別人聰明,但她一定比別人努力。小學時她考過“尾二”,留過級、也曾考過零分。她的人生轉折點是在初中時遇上一位懂得發現“瑰寶”的老師,這位老師從此改變了Lucy。

      她憶述:“我記得在聖若瑟中學讀書時有一位劉老師。有一次我在空閒時間預習了化學,第二天上課老師問問題,我打開書卻不敢作聲,老師看到我有預習於是讓我回答,我回答以後被老師稱讚說‘你好厲害,你好乖,而且有預習。’我從小到大都沒被人讚過乖,那一刻真的很開心。自此每一天為了要讓老師誇讚,我會預習全部科目,後來發現其實也不是花很多時間。也因為平時有下功夫,考試也不用怎麼溫習。初中時我考了前幾名,那時除了英文只是僅僅合格外,其他科目都很高分。高中時我轉到培正中學,一開始英文考過零分,很受挫,於是決心讀好英文,每晚花上五、六小時讀到凌晨一點,最後英文才合格。”

早前Lucy受邀到高美士中葡中學演講。(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那時Lucy想報讀理組,卻得不到家人和朋友支持,大家都說她肯定不行,除了哥哥。哥哥認為她可以做到,更鼓勵她堅持自我。Lucy形容自己:“我就是那種就算全世界和我說不行,我都要去做的人,因為我要用我雙眼來印證。別人說這樣很難,我也知道很難,但我覺得應該要試過才知道做不做得到。確實是有時會成功,也有時會失敗,但若果你不做,就肯定不會成功。”

 

將勤補拙的法國求學路

      本著大無畏的精神,Lucy18歲時隻身到法國求學。一開始到法語學校讀法文時,學校只有Lucy一個中國人,她說:“因為想學法文,所以才到法國求學。學校早上上半天課,下課後同學都出去玩,但我覺得自己要更努力。於是我會利用下午去複習,抄新的名詞練讀,頭一年讀法文進步很快。我本來也不懂普通話,但後來學校多了中國人,普通話是我跟中國同學邊說邊學回來的。第二年我開始讀室內設計,我覺得自己對室內設計有興趣,家人也認為我是女生應該讀設計系 ,但年半後我發現自己仍然鍾情科學。當初我想學天文方面的專業,想做研究,想做科學家,但家人很反對我重讀,所有人都不支持,大家都難以理解。到後來他們知道我心意已決才慢慢開始支持。”

分享會上,Lucy和學生分享求學歷程、工作經驗及專業知識。(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然而轉系也不是簡單填表就能做到的事。當時Lucy已經時隔三年沒有接觸理科,為了考上大學物理系,Lucy沒日沒夜地苦讀。她說:“我連中學最基本的物理知識都忘了,更何況是要用法文讀?當時我找回法國高中三年的數、理、化苦讀,用一個月時間讀三年的內容。那時我從晚上十點讀到隔天下午兩點,每天熬夜讀了一個月,只靠自己意志在撐。很記得當天早上考完試,下午我就進醫院了,但我覺得絕對值得,因為最後我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學校。”

Lucy讀博士時與同學合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找到方向和目標的Lucy努力學習彌補不足,她說:“第一年讀書很辛苦,法國人讀一個小時的書,我卻要讀三個小時。別人的暑假是去玩去打工,我卻是在做實習。後來讀完核能工程碩士畢業後,之前實習公司的人告訴我有一個機會可以申請博士學位,於是讓我再去實習。本來當時已有另一個法國女生競爭,他們甚至跟我說我已經沒有機會了。但我卻很認真地實習,別人下班了我仍然在研究。後來也因為條件上的變動增加了錄取名額,也因為我做了五年實習,審批的人知道我對研究充滿熱情,所以錄取了我,那一刻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因為這種持續不懈的努力,讓Lucy可以排除萬難,不斷挑戰自我。

 

攻讀博士  突破自我

      Lucy十分感激攻讀博士時遇見的教授,是教授讓她突破了自我,她說:“一開始我是個沒有自信的人,很內向也不會舉手發問和回答問題,甚至一開始要發表論文時很害怕,又肚痛又緊張,後來老師鼓勵我不用緊張,別人會問你問題不是想讓你難堪和挑剔你,是因為他們不明白才問你。老師有很多受邀講座都會讓我去,常常席上都是世界頂尖的研究所人員,他們都聽著我說話。一開始是很害怕,而且當時我學了法文,英文全忘記了,只能死背,演說完他們問我問題,有一、兩條我也不懂得回答。由一開始低著頭,到最後那一年答辯我變得有自信,是因為我明白了對我來說那是交流,不是考試。那份自信來源於我明白做研究是‘Research’,是要去尋找,不是一個‘Answer’,很多問題就算我是博士我也不清楚,不知道就去研究找答案,這是我讀博士後最大的改變。”

Lucy從一開始羞於發表自己的論文,蛻變成自信滿滿的模樣。(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兩年前Lucy開始在法國公司的日本分公司工作,於原子力研究開發機構做核測量。(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Lucy踏上科學家之路,源於她不放棄嘗試尋找答案的求知慾,這個精神讓她發現了業界的新理論。她說:“我們做研究實驗會需要對比數據變化,有次遇到一個變化我想不通,我花了很多時間看了幾百份論文,後來自己想出一個理論和老闆說,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個前衛的理論,於是就寫了一篇研究報告。後來很多人知道了便邀請我們到美國、南法等地去提出理論。那個理論沒有人想過,也解決了很多以前未知的問題,我覺得這是一件令我值得驕傲的事。因為我本著求知的心去嘗試尋找答案,不嘗試過也不知道前路會怎樣,就算全世界和你說不行,你都要去試,才可以發掘到一些未知的領域和方向。”在沒有確切答案的生命裡,Lucy不單是一個不斷驗證的科學家,更是一個勇敢探索未知的人生冒險家。

Lucy表示和日本人共事,學習到一絲不苟的嚴謹精神。(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合作單位:人才發展委員會logo-output-02人才發展委員會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身於這個“快速時裝”(Fast Fashion)的年代,衣服廉價款多,潮流更迭快速,已經越來越少人懂得慢下來欣賞衣服的細節,甚至度身訂做一件屬於自己的衣服。

       阮奉庭(Dora),於美國修讀時裝設計,畢業後為了留在美國追夢,從低做起跟設計師做基本功夫、待過花店當店員,回澳後當過售貨員、文員……在不斷跌撞、夢想與現實拉扯之間,Dora還是無法捨棄當服裝設計師的夢,決定放手一博,於2014年創立時裝品牌“a.dora.ble”,一針一線為客人度身訂造服裝,讓每個人披上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華衣。

Dora於美國修讀時裝設計,於2014年創立時裝品牌。

美國留學發掘興趣

       Dora高二時隻身到美國讀書,她笑說外面的世界很大,那時覺得自己是“鄉下妹”。因為追不上學業,要重讀美國的高一,對學習模式不習慣的她,還和香港同學一起裝病逃學,她們到別間學校的藝術學院參觀,無意間激起Dora對服裝設計的興趣。

       她說:“那時候會想,很想當一個全能的時裝設計師,到New York參加Fashion Week,常常捱更抵夜,忙進忙出做自己的作品,覺得這樣很有型,很熱血。”

       那時Dora還未完成高中學業,只好自學考取高中畢業資格,卻因英文不合格,未能取得證書。Dora曾想放棄回澳,但經由朋友介紹,到了社區大學讀英語課程,Dora說那三個月進步得最快:“其實現在回想很懷念那三個月,因為一開始到美國時會受到歧視,試過被人丟石頭,被人搶劫。可是在社區大學裡學英文,那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大家都不會歧視別人,而是用誠懇的態度待人,大家都是說著不同口音的英文。那時老師更會帶我們出遊,當時過得很開心。”後來Dora順利高中畢業,更考到The Art Institute of California – San Francisco修讀時裝設計。當然也一如Dora想像常常要捱更抵夜,為了追學業進度,Dora把時間表塞滿早、中、晚都有課,更努力實習,曾試過跟著染布藝術家、皮革手作家工作吸取經驗。最後,Dora用了三年半時間完成四年學士課程。

於美國The Art Institute of California – San Francisco修讀時裝設計。(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現實與夢想的掙扎

       畢業後的Dora以為離成為全能設計師的夢想不遠,但這初生之犢卻遇上了09年經濟蕭條,找不到工作。為了留在美國,只能從低做起,她回憶一路以來的歷程說:“其實也要謝謝自己不斷嘗試,因為如果你不嘗試過,就不會知道自己有什麼可以做,也不會知道可以有什麼體驗。”

       Dora做過用汽水蓋拉環製作手袋的公司;進過高級訂製服公司的手縫部門,做最基本的釘珠、挑腳、刺繡等出錯率低的基本工序;進花店當學徒插花、送花、處理訂單、寫心意卡、處理花材等工作。她難忘在花店找到依靠的日子:“花店裡的花藝師是香港人,她看待我如女兒,教我很多東西。甚至後來我還跟她一起開了一間花店,早上賣花,晚上上學讀市場學碩士。因為送花要開車穿州過省,更順道去遊覽不同的地方,那些日子很開心。”但後來Dora也因為家事要回澳,只好放棄在美國的一切。

       回澳後,Dora試著做時裝銷售員、文員、APP繪圖員等工作,曾因現實而迷惘,走著走著和當初夢想的時裝設計師越行越遠,突然有一天,她驚覺:“我在做什麼?我開始厭倦了這樣的生活,我問自己是不是24、25歲就要選擇這樣的安穩。”於是她決定重新出發,拾起了縫紉的工具,做著文員兼職,同時接案做訂製衣服。Dora說當時只能在家的床上工作:“我在床上的窗台工作,那時工作完就把工具推開才能睡覺。一開始的客人都是朋友搭朋友介紹的,我讓客人上家裡度身,但慢慢客人開始多了,總不能讓每個客人來我家,我便有了開店的構想。”

開店後Dora回到美國選購布料。(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Dora於2014年創立時裝品牌,並租下了南灣現時的店舖,擁有為夢想縱身一躍的勇氣,她說:“因為我也覺得成不成功,其實是靠天時地利人和,我做了最壞的打算是——如果沒有人喜歡就關門吧,大不了就從零開始。而我覺得就算有挫折也好,因為人要有閱歷才會成長,就像我很記得爸爸跟我說過 ‘人生的自傳要有起有跌才吸引,順風順水的人都不會可以出自傳。’”於是,Dora就在這高高低低的起伏裡,仍然堅持著最初對服裝設計的夢。

Dora租下了南灣現時的店舖,有更大的空間放置心頭好。

 

 一針一線的堅韌

Dora設計類型多樣,有晚裝、親子裝、婚紗等等,不同的材料拼湊出不同樣式的美,但唯一相同的仍然是那親手一針一線縫製的用心。

Dora依照每個客人的優缺點而度身設計服裝。(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Dora笑自己是藝術家脾氣:“因為有些客人給的日期太趕,我怕不夠時間做就會不接,因為這些堅持和脾氣,讓自己前期生意較差;也常常陷入不想因為賺錢而去大量生產的掙扎之中;有時也會懷疑自己,覺得自己手藝差,是不是不適合做這一行呢?常常想著我是不是該放棄呢?有時工作到凌晨一、二點,然後隔天早上七點出貨,覺得很辛苦,單靠一雙手能做的事有限。”但這些迷惘都是生命裡很好的養份,在沒有路標的分叉路前,證明她還有選擇。Dora選擇了一次又一次地讓自己再試一次,只要仍然有客人願意相信她。

Dora於2016年參加澳門時尚廊舉辦的“花漾嫁期——澳門時尚花藝婚紗展”,展出親手設計的婚紗。(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Dora說能堅持下去的動力源於客人:“每當有客人發回相給我,告訴我很喜歡,從照片裡我才真切感受到那衣服呈現成功與否。有一個客人是當初我開始接單後的第二個客人,那時我仍在家裡工作,當時是做了一套婚紗,幾年後她再找我,當時她女兒一歲半,我再次為她們設計了母女裝。她跟我說,‘我會把當初那套婚紗留給女兒,而且你不要放棄,因為我想以後還找你做衣服。’當下真的很感動,我也跟她承諾自己不會放棄,只要能力許可,我會一直做到你的女兒長大結婚的時候。”一塊塊布料,經由Dora的巧手縫製出不同的美,令衣服不單是一塊布,而是承載了回憶的瑰麗。

最讓Dora難忘的客人,結婚時找Dora設計婚紗,年多後帶著女兒找Dora設計母女裝。(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