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熊貓茶記 – 澳門美食篇】

⭐✨雞蛋x剁碎肉x薯仔 ✨⭐= 免治

 

「免治」(Minchi)名稱源自英文「Mince」(剁碎)嘅諧音,係一種以絞肉或碎肉加上經油炸後嘅薯仔粒拌炒製作而成嘅澳門菜餚,係澳門土生菜的代表之一,亦係土生葡人家庭都會烹煮的美食之一。

 

現在,好多澳門茶餐廳都會供應免治豬肉或牛肉飯,但做法與傳統嘅土生葡人免治不同,大多會加入太陽蛋或三色菜。

 

而免治更係2017年BBC推介的澳門十大必試美食之一。

 

#澳門美食年

美國職籃東岸決賽,塞爾特人和騎士鬥到最後一場、最後一節才分出勝負,兩隊都已經拼盡所有、傷兵累累。陣容較為年輕和一早失去兩員球星的塞爾特人,整季就靠教練的智慧和小球員的拼勁和天賦,一直過關斬將。

到了東岸決賽,也許敗在只有詹姆斯獨挑大樑、且尚有副將樂福缺席東決第七戰的騎士隊手上有點可惜,只是年輕有時真的要付出代價。看着手感不順的他們在末節開始猶豫了、急了、慌了,再看看打滿整整全場的詹姆斯,

還是那麼的沉着,當塔圖姆在防守詹姆斯時連吃了兩次虧,讓騎士輕鬆上罰球線,那時候就大概感到騎士是要再一次上總決賽。

騎士隊其實整場也跟塞爾特人一樣,外線進攻幾乎熄火,可是詹姆斯的存在,始終給予隊友信心,為守方帶來極大的壓力。兩邊的隊員其實經過前面六場比賽,基本已經摸到對方的底,兩邊可以用的人也都不多,各種戰術套路也再沒有更多變化的空間,到最後鬥的,就只有心理質素了。

老師曾經說過,如果你已經準備好了,那麼當你想取得勝利時,首先你要放得開,把想贏怕輸的心放下來,也將一切視作等閒。看看詹姆斯,生涯八次“搶七”,見慣世面不手震,難怪賽到第六戰的時候,前塞爾特人名宿已經說好,沒有人想要在生死戰遇上詹姆斯那樣的怪物,如果第六戰拿不下,估計塞爾特人就玄了。

打滿全場的詹姆斯,即使能量幾乎用盡,還能發揮驚人意志堅持到最後。實際上,兩隊都已經把自己能付出的全付出了,兩隊來到這裡都不容易。希望兩隊都能趕快從勝的喜悅和敗的遺憾中回復平靜,繼續迎接他們各自的未來。

人活在世,每時每刻都有各種挑戰,既然已拼盡全力,勝負過去就讓它們留下經驗,不要再把其他多餘的東西留在心裡,牽絆着自己的腳步。這一年的詹姆斯,讓很多人學習到很多。他也是從很多失敗、質疑和鄙視中走出來的強大心臟,他今天的強大,絕不止於他的體能和體格;他的強大是因為他目標堅定,同時目空一切——他將一如既往地付出所有,總決賽不管遇上誰、不管得到怎樣的結果,都不會讓人感到遺憾了。

 

[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梁麗香是本地資深長跑選手,她自1992年開始參與長跑運動,至今參加了超過50場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事。經過參與2013年的東京馬拉松、2015年的波士頓馬拉松、2016年的柏林馬拉松、2017年的芝加哥及紐約馬拉松,及今年(2018年)的倫敦馬拉松,梁麗香獲得象徵着制霸世界六大馬拉松的紀念奬牌,她也是本地首位完成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的女跑手。

梁麗香自1992年開始參與長跑運動,至今參加了超過50場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事。

       梁麗香回想參與長跑之初,澳門當時還未回歸,整個城市跑馬拉松的氣氛沒有現在濃厚。對於踏上跑手之路,她坦言是意料之外的事。當時她重達一百五十幾磅,只想靠運動減肥,常常與朋友結伴到松山跑步,被跑步會的前輩發掘,她亦因此開展了跑馬拉松的生涯。

 

埋藏於心的比賽路線

       “我參加的第一個馬拉松賽事,是長跑聯賽的第四回合賽事,由於第四回合在每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開始,所以又稱為除夕跑。那年的路線是由氹仔馬場跑經嘉樂庇大橋、南灣、新馬路、下環街、媽祖廟、西灣,最後衝線終點在以前的澳督府。還記得當時跑到新馬路,很多人在路邊兩旁打氣,很難忘!這次比賽,我獲得第四名。但自此賽事就取消了這條路線,一切埋藏在我的記憶之中。"梁麗香娓娓道來。

梁麗香是本地首位完成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的女跑手。

 

       說到跑步難忘的事,她記得一次在狂風暴雨下接受訓練,“某日,一位香港教練來澳門替我們進行訓練,雖然那天下着滂沱大雨,但教練與所有跑手都繼續訓練,看着身邊的跑友在運動場上不斷向前衝,很深刻地感受到跑步給予人堅持的力量,大家都願意為跑步而孜孜不倦地付出。”這位梁麗香口中的教練是香港長跑大師馮華添,也是讓她走上六大馬拉松賽事之路的重要推手,現在回想起,梁麗香形容這一切都是意料之外。

象徵着制霸世界六大馬拉松的紀念奬牌,全部都得來不易。(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及多年來風雨不改參與長跑運動的原因,梁麗香說:“長跑真的會令人上癮!它帶給我良好的身體狀態,心情鬱悶時跑步,煩惱一掃而空。簡而言之,長跑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份。”

梁麗香說:“長跑真的會令人上癮!它帶給我良好的身體狀態,心情鬱悶時跑步,煩惱一掃而空。”

 

挫折煉出堅強心智

       梁麗香憶起回歸前,當時社會經濟環境不佳,治安不好,印象中燒車案幾乎每天都發生,澳門人跑馬拉松風氣不是太盛行,馬拉松比賽也自然沒多少新人參與。但回歸後經濟逐漸向好,隨着互聯網的出現,社交媒體的發達,市民很容易可以接收到跑步的資訊,所以在這十多年間,本地湧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跑手,尤其在這幾年,隨著各種各樣的馬拉松賽事出現,馬拉松參與者越來越多,大家對跑步的配備也越來越講究。

       在跑步場上屢創佳績的梁麗香,留意到某些澳門人對跑步訓練並不注重,只顧“死跑爛跑”。她說:“平日充足的練習、肌力訓練、營養調節、拉筋與足夠的休息,其實缺一不可。而肌力訓練與拉筋,需要專業的指導,這樣才能避免受傷。"近年,梁麗香更聘請私人教練增強其肌力訓練,令自己的運動表現更佳,及避免出現傷患。

梁麗香的私人健身教練,是澳門健身界首席金牌教練鐘家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顧自己的田徑生涯,梁麗香坦言雖然沒有大起大落,但也試過無法在賽場上跑出佳績而心情低落。最令她遺憾的一次,是有一年參加澳門國際馬拉松賽事,那一年是她狀態最好的一年,只可惜天意弄人,賽事發生罕見的“跑錯路”,全馬及半馬選手平均每人多跑了三公里,讓她未能得到名次。但多年來的長跑經驗,鍛煉了梁麗香的心智,面對逆境時,她學會堅持和保持平常心,在每次經驗中吸收成長,慢慢調整心情。常有人會將人生比喻為馬拉松,梁麗香認為人的生涯就如比賽場上的選手,常會碰到挫折和困難,心理上往往受到打擊而喪失自信,但只要積極面對,困難就是成長最好的老師。

多年來的長跑經驗,鍛煉了梁麗香的心智,面對逆境時,她學會堅持和保持平常心。

 

馬拉松拉動經濟效益

       近年,澳門每年都會舉辦更多不同類型的長跑比賽,而這個情況在世界各地也十分普遍,因為長跑運動已成為某些國家其中一項重要的經濟收益,並衍生出“馬拉松經濟”這專業名詞。

       梁麗香以歷史最悠久的馬拉松賽事之一——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為例,其每年舉辦的賽事已成為當地經濟重要來源之一,2018年的賽事為新英格蘭地區直接或間接創造了近2.01億美元的經濟效應,而且創造的經濟效應每年都在增加。馬拉松賽事的舉行,帶旺了主辦方的酒店業、飲食業和旅遊業生意。梁麗香認為澳門絕對有條件為跑手帶來更優越的場地,更可向外地馬拉松取經,令一年一度的馬拉松運動盛事,成為帶動旅遊業發展的好機會。

跑馬拉松時,梁麗香喜歡欣賞沿途景色壯麗的風光。(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寬闊的場地、景色壯麗的沿途風光、具挑戰性的路線、排山倒海般的歡呼聲以及瀰漫激昂又動人的氛圍,這些都是吸引梁麗香不斷到各地參與馬拉松賽事的重要原因。作為本地資深長跑選手,她寄語年輕人發揮馬拉松精神,積極面對人生。“人的生涯猶如田徑比賽,跑手要在比賽裡,學習如何面對挑戰與得失。別因挫折而輕易喪失自信,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不能氣餒!只有逐一克服,才能擁抱成功。”梁麗香如是說。

寄語年輕人發揮馬拉松精神,積極面對人生。(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音樂的種類、風格五花八門,精通其中一類已屬難得,但今次專訪的主角──資深作曲人陳蔚風,過去十多年從事不同媒體的音樂創作,且在各領域中都取得不俗成績,堪稱“全能作曲人”。

      陳蔚風除了擅長作曲、編曲外,也曾為電影、動畫、舞蹈、戲劇、表演等不同媒介做配樂工作,如果你看過2017年“光影節”的開場舞,在影院看過本土炮製電影《過雲雨》、《愛比死更冷》,在劇場裡看過《窗明几淨》、《完蛋的Bug》,相信對他的音樂作品都不會感到陌生。

日美留學持續進修

      由2005年投入音樂創作至今,陳蔚風參與海內外的音樂製作及演出作品超過130個,屢獲殊榮,成績備受肯定。近年他積極參與流行歌曲創作,本地組合KAVH的《逆流》、歌手郭佩玲的《說你愛我》,都由他負責作曲及編曲;此外,去年他為內地樂隊“低調組合”製作《I have a dream》一曲,推出後迴響不俗。

由2005年投入音樂創作至今,陳蔚風參與海內外的音樂製作及演出作品超過130個,屢獲殊榮。(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全能作曲人”是如何煉成的?那要從陳蔚風十五、十六歲到加拿大開始留學時說起。土生土長的他,當時獲家人安排到加拿大讀中學,由於學業壓力不大,早已對音樂感興趣的他,便趁課餘空檔報讀鋼琴班,正式開始學習樂理知識。

      喜歡一件事,便需要不斷深究和鑽研。陳蔚風原在加拿大升學,在大三時到日本名古屋大學修讀計算機音樂,“當時我熱衷創作流行音樂,在日本待了兩年,這段時間創作意欲很強,幾乎每日寫一兩首歌,不論這些歌是否寫得好。沒有那時在音樂上的堅持和受啟蒙,就不會有現在的自己。”

日本留學期間,與朋友合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大學畢業後,陳蔚風回澳工作了一段時間,由於對電影配樂產生興趣,他在2009年到紐約大學修讀相關專業。他說:“以前會花較多時間思考如何創作流行曲,我很好奇究竟是如何創作電影配樂的,便前往紐約大學進修,想嘗試寫出一些有畫面感的旋律。”

兩地教學作育英才

      完成美國碩士學位,陳蔚風再次回到澳門,“當時曾想過留在美國發展,但深思熟慮後,還是覺得回到澳門發展會較好。2011年我回到澳門,從事與音樂創作相關的兼職工作,其實我一直想全職搞音樂,但覺得難有穩定的收入。”

      這段時間,他為澳門拉丁城區幻彩大巡遊之閉幕演出、《遺城詩路》、《樂友匯聚》音樂會等活動擔任作曲人及表演。2015年,他擔任音樂總監,聯同一眾樂手舉行了《Voice of Temptation》音樂會,展示音樂創作成果。

在美國參與演出,與表演者合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音樂不斷創新,亦需要不斷傳承。陳蔚風於2016年獲聘為深圳大學師範學院金鐘音樂學院講師,培育音樂人才。他表示,“在機緣巧合下,我看到深圳大學的招聘訊息,便想嘗試挑戰一下自己。自此我開始了深澳兩邊走的生活,基本上我每周會在深圳留四五日。我在學校附近租了房,以便在家中專注創作音樂。”此外,他還在澳門理工學院擔任兼職音樂講師。

      陳蔚風認為,在深圳高校教書的待遇可能及不上澳門,但有機會接觸到更多不同類型的人。他除了忙於教學工作外,工餘時間積極創作音樂,“在澳門搵你作歌的通常都是你認識的那些人,但在深圳,尋求合作的客戶可能來自不同的單位,令每次創作都充滿變數,較具挑戰性,這也是我喜歡留在深圳工作的原因。”

在深圳大學師範學院金鐘音樂學院擔任講師,培育音樂人才。(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抓緊機遇北上發展

      因為音樂,陳蔚風過去十多年和多位本澳乃至世界各地傑出的藝術工作者合作,他坦言每次合作都有驚喜。他說:“其中最難忘的一次是在澳門科學館與榮獲第78屆奧斯卡電影科技成就獎的美國多媒體藝術家J-Walt攜手同台演出;此外,為本地電影《過雲雨》、《愛比死更冷》製作配樂,也是一次難忘的體驗,其中《愛比死更冷》製作過程十分漫長,前後跨越差不多兩年的時間,但這亦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學會在音樂上用不同方式去表達自己。”

因為音樂,陳蔚風過去十多年與不同的藝術工作者合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較於港澳流行音樂市場持續低迷,近年內地音樂市場可謂百花齊放,各種受歡迎的大型選秀節目相繼冒起,出色的音樂人非常“渴市”。陳蔚風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出台,乘政策之東風,澳門人只要抓緊機遇,相信也可以在內地闖出一片天。充滿雄心壯志的他,近年在澳門成立公司,業務以發展影像、動畫、後期製作、音樂製作等為主,他亦計劃將公司的業務延伸至內地。

      他說:“我希望自己能在音樂上有更大的突破。現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出台,自己現在亦在內地工作,希望能好好把握機會,讓澳門的音樂走出去。在內地工作期間,認識到有很多有能力和抱負的年青人,所以亦希望自己能作為橋樑,把國內的好音樂引進回來澳門。

在內地工作的他,希望自己能作為橋樑,讓澳門的音樂走出去,亦把國內的好音樂引進回來澳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熊貓茶記 – 澳門美食篇】

⭐✨蛋漿X撻皮 ✨⭐= 蛋撻

 

蛋撻喺邊度來的?聽講喺中世紀,英國人已經利用奶品、糖、蛋及不同香料,製作類似蛋撻嘅食品。139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嘅一次宴會更有食用蛋撻嘅記載。

 

而聽講蛋撻開始出現喺中國係由1920年代開始,當時廣州各大百貨公司競爭激烈,百貨公司嘅廚師每周都會以「星期美點」作招徠。

 

1950年代蛋撻開始出現喺港澳茶餐廳。初時茶餐廳嘅蛋撻都比較大,一個蛋撻便可以成為一份下午茶餐。不過從1990年代起,兼營包餅嘅茶餐廳就逐漸減少,只有舊式茶餐廳方有自家烤製嘅蛋撻。

 

#澳門美食年

      朋友說,你孩子的愛好都好花錢啊。我說,錢還能夠花得起的時候,當父母的肯定要支持,畢竟那是他自己想學的,能夠堅持的。

      很多人都說,錢能夠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然而,還是有一些事情,是光花錢無法實現的。對一件事產生真正的熱情,就是其中一種。也許有些人覺得學樂器或者其他甚麼手藝都很貴,可是今時不同往日了,現在知識透過網絡被廣泛傳播和分享,只要肯努力翻資料、做筆記,網上仍然有很多資源來幫助我們掌握某些知識。沒有錢也許路會走得辛苦一點,然而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人都一樣,要麼你家很有錢,要麼你自己很勤奮,反正總會有一條路能幫助我們走向優秀和卓越。就看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熱情和決心,你有沒有耐得住寂寞願意花時間默默地磨練。

     熱情和決心,是用錢買不到的。父母親肯花錢給小孩子上興趣班,安排孩子們參加比賽,讓他們在佈景和道具面前留下讓人羨慕的照片。這樣的照片在網絡上肯定會獲得很多的讚、很多的支持和認同,因為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子女和自己是卓越的、是優秀的。

     然而,如果這一切的付出並沒有讓孩子們產生自動學習和求進的熱情,那也不過是父母親甚至是孩子們自己的虛榮而已。朋友中有個球鞋達人,不認識的人總會對他說:“你這個愛好很花錢哦。”然而,這位愛球鞋的朋友卻說,“錢也許是要花一點,但最開心的其實是因為球鞋而去閱讀,掌握和它有關的知識,繼而能夠和別人交流和分享。我和花錢買鞋但沒有花時間掌握學問的人是有點不一樣的哦。有些人只留意球鞋的照片,卻沒有關心圖說裡頭介紹的內容,那都是自己曾經認真鑽研的知識哦。”

     每一個領域其實都一樣,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長久地獲得滿足,就要長久地保持熱情。目標明確,不斷學習和分享,良性的互動才能讓我們長久地、正面地理解自己從事的活動,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正面的影響。也許我們為愛好和各種各樣的事情付出了很多,但人生是很公道的,我們也將會獲得讓你滿意的回報。天道酬勤,那是人生的至理。

     在此,願所有在自己的道上勤奮上進的人,都將有小成、有大成、有爆紅和火熱的一天。

[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虧我思嬌嘅情緒…. 」

張衛健當年嘅經典口頭禪大家應該都仲記得,但你又知唔知原來佢係一種中國Rap – 南音?

2018年5月16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其中本澳四名申報者均獲選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當中就包括了南音說唱傳承人區均祥。

南音原係港澳同珠江三角洲一種以廣州話表演嘅傳統說唱音樂。20世紀初,南音喺港澳十分流行,藝人主要嘅表演場所係茶樓、妓院,當時嘅茶樓老闆為招徠顧客,皆爭相邀請藝人演唱。

後來粵曲廣受歡迎,減低了地水南音的吸引力。到咗六十年代,電台嘅廣播流行,改變了聽眾往茶樓聽曲嘅模式,社會風氣轉變,且無後人承繼,傳統演出場合亦逐漸消失,導致南音衰落。

回力球係西班牙國技。兩個玩家面對牆、手帶籐績、香蕉形嘅手套嚟接波同打返個波出去牆度,個波反彈對家接,接唔到就輸一分。

上世紀70年代,澳門引入回力球,成為澳門首個球類嘅博彩項目,1974年係新口岸區水塘側建成回力球場後,回力球運動隨之係澳門民間盛行。

雖然澳門回力球場已經喺1990年結業,但到現時呢項運動仍然喺一班波友心中烙下深深嘅印記。

      法國新浪潮導演高達曾說:“電影是一秒24格的真理”。但現今,數碼攝製媒體愈趨流行與廉價,當李安已經可以拍出一秒120格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澳門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有機會投身電影行業,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有不少本地電影作品湧現。

      在十多年前,澳門賭權剛剛開放,本地電影仍是屈指可數的時候,土生土長的黃婷婷,被自己錄製的DV畫面所觸動,立志考進中國最高電影學府──北京電影學院,成為該校首位來自澳門的導演系學生,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拿到了榮譽學生奬和索尼奬學金。

 

立志考入電影學院

      電影的魔力在於放大了人類的情感與生存處境,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瞬間,在鏡頭的捕捉下成為動人的情節。黃婷婷的電影路由中學開始講起,一切源於一部DV機。

      她說:“16歲那年,我第一次發覺電影製作的奇妙之處,至今仍無法忘卻。當時我有一部DV機,大部分時間我用來拍自己的祖母,有一天午後,我把攝像機留在桌子上,攝影機仍然錄着,鏡頭“ZOOM”得好近。當我看倒帶的時候,驚奇地發現,錄下了袓母心跳起伏的特寫鏡頭。”從那瞬間起,她被鏡頭的魔力迷住了,開始拿着攝影機周圍拍攝,並立志要考電影學院。

黃婷婷談起電影滔滔不絕

      2005年,黃婷婷高中畢業,那時候澳門與電影有着遙不可及的距離。所以對於理想是成為電影導演的婷婷來說,她身邊出現了各種奇怪的目光,甚至她的家人也為她的前途感到憂心。但婷婷始終沒有理會別人的目光,目標清晰明確,更用自己補習賺來的錢買機票到北京考試。

 

一邊進修一邊拍戲

      “那是我第一次自己去北京,我還記得我與同伴一出機場,就已經被的士司機騙了錢。”黃婷婷考試期間在北京逗留了二十天,看到很多來自不同地方的考生,她頓然覺得自己不再孤單,這不是一條孤獨的路。而面對來自全國那麼多優秀的學生,婷婷憑着一股傻勁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成為該校第一位來自澳門的導演系學生,“當時好多人同我一起考,當我還在構思創意的時候,其他人已經畫好了草圖,我沒有想太多,就繼續畫。這一路走來,其實是一股傻勁,傻勁好重要,你只要對自己負責任就好了,不要想太多。”

婷婷成為首位來自澳門的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學生

      進入中國殿堂級的電影學校,婷婷十分用功,她形容學校就像一所功夫學校,“在那裡,我們建立基礎、研習電影理論、學習各類的電影技術等等。”婷婷的畢業作品《震動》是用35mm菲林拍攝的短片,獲得榮譽學生奬和索尼奬學金,更有幸到首爾和米蘭放映。畢業後的婷婷,第一份工作是在王力宏導演的《戀愛通告》做現場剪接師,在完成拍攝工作後,婷婷又尋找另一份工作。畢業後的一年間,她以自由業者的身份四處奔波工作,嘗試電影工作裡的不同崗位。

婷婷剛畢業時參與王力宏導演的《戀愛通告》,任現場剪接師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雖然婷婷的家人常勸說她不如正正經經找份穏定的工作,找個愛人組織家庭,但她毅然回到北京電影學院,繼續修讀導演系碩士。期間更拍攝了電影《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的《冰凍的世界》,2012年在溫哥華和紐約參與了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的製作。

參與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拍攝,與劇組人員合照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籌備首部電影長片

      去年,黃婷婷的電影項目《真心英雄》(暫名)獲得“2017粵港澳電影創作投資交流會”最佳電影項目大奬。《真心英雄》是婷婷首部電影長片,對於久久未推出自己的第一部長片,是因為她深信“十年磨一劍”,好的佳作是需要用時間孕育出來。“其實劇本仍在不斷修改,每當我加入新的劇組,遇見不同的人,我對劇本又有新的想法。最近為兩套荷里活製作的電影擔任副導演,在與不同的電影人交流時,他們帶給我很多新的想法。這也是電影好玩的地方,它令我的眼界不斷拓寛,對世界的看法和審美觀都在不斷改變。”

最近婷婷為荷里活製作的電影《Underdogs Rising》擔任副導演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真心英雄》是一部帶點勵志的商業片,以父子情為主線。婷婷語帶興奮地表示:“我想在我的電影裡,應該要有一個角色代表我自己,回想當年到北京求學時,我還不會說普通話,我說粵語時,同學們都在笑。我想將這種離鄉別井,適應另一種文化時所遇到的尷尬處境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所以我希望將故事放在其他地方發生。”

婷婷正籌備自己執導的首部長片《真心英雄》

      現時婷婷除了穿梭不同地方拍攝電影外,每星期至少有一天留在澳門,在澳門大學傳播系教授影視製作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婷婷也有她的得着,講起學生們,她更是雀躍起來:“我任教的課目,最後要求同學們完成兩條短片,這次同學習嘗試的題材十分大膽,一套是關於女女戀,一套是穿越劇。這兩種類型片要拍得好是十分困難的,但是我想他們在製作過程中學到的比起拍出成品更重要,而且我十分欣賞他們願意向高難度挑戰。”而說到她自己的電影,她認為自己過去太追求完美,現在更願意接受瑕疵,瑕疵可以突出真實感,所以她將會密鑼緊鼓地籌備《真心英雄》,用影像與觀眾溝通。

婷婷現於澳門大學傳播系教授影視製作及進階影視製作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初來甫到,愛上澳門的純樸與和諧

       呂綺穎記得澳門回歸時,她還是生活在中山的一個小女孩。2000年,她隨母親來澳,入讀濠江中學,唸初一年級。她記得來澳之前,在內地聽聞澳門治安不佳,不時有燒車、放火和槍擊等案件發生,當時年少的她,對要移居澳門生活無疑有點抗拒。不過能夠一家團聚,她又覺得非常高興。

       呂綺穎記得自己初來甫到,便到了濠江中學讀書。那時候,不少新移民的孩子都會入讀這家中學。起初她也擔心不適應,又怕老師和同學不接受自己。幸好濠江的師生對內地同學的接納程度很高,也很友善,於是她很快便適應下來。

呂綺穎學生時期擔任活動司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過,來到澳門後,呂綺穎不諱言有點失望,因為港澳都是特區,以為澳門像香港一樣,都是國際大都會,可是原來澳門很小,城市面貌破舊,不太現代化,和香港很不一樣。但她在澳門生活了一段日子,便漸漸喜歡了這個城市,因為這裡民風純樸,人與人之間關係很和諧。作為一個外來者,一點都沒有感覺被排斥,也沒有感到被看不起,遇到的人都很友善。

 

艱苦歲月,珍惜得來不易的好日子

       當時澳門經濟環境不佳,呂綺穎隨媽媽來澳,和爸爸團聚,生活比較艱難。原來母女在中山生活不錯,媽媽做點小生意,生活尚算過得去。來到澳門,媽媽找工作很困難,只能做些像清潔工人等雜役工作。她憶及當時有感澳門經濟不好,有點前路茫茫的感覺。

       尤其深刻印象的是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疫症爆發,當時社會人心惶惶,鄰埠香港疫況慘重,新聞報道每天不斷發放最新的死亡數字,對於年紀輕輕的呂綺穎來說,可以說是心情非常沉重。疫症爆發期間,旅客基本不來澳門,對高度依賴旅遊博彩業的澳門經濟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非典的那些日子,令呂綺穎學懂珍惜得來不易的好日子,因為人在巨變面前實在顯得非常無力。

“紀念五四”活動,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
呂綺穎在“紀念五四”活動上,憶述自己的所思所感。(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後來澳門開放賭權,社會開始有了發展,經濟也有了起色。呂綺穎憶述,她的個人發展其實和澳門社會發展連在一起的,經濟好了,就業機會多了,她們家庭的生活水準也提高了。呂綺穎記得讀高中時,正值博彩業第一個高速發展期,不少新開的賭場人資緊張,她身邊不少同學放棄學業而投身荷官職位,賺取較豐厚的薪酬。她當時都曾經迷惘過,也思考自己是否也要賺快錢,不過很快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她認為從長遠發展去考慮,讀大學,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才是最踏實最能保障自己的途徑。呂綺穎現在回頭再看,覺得當初這個決定是對的。

呂綺穎在濠教中學任英文老師LOGO
呂綺穎沒有放棄學業賺快錢,而是長遠考慮培養專業能力,現在的她已成為一名中學英文老師。

 

迎來發展,澳門發展應何去何從

       作為一位老師,呂綺穎很高興看來回歸這些年來澳門的發展,年輕人多了很多機會,只要有上進心,幾乎沒有同學因為經濟因素而無法上大學。如今的大學生很幸運,祖國開放更多優秀大學的保送名額,政府制定全面的獎助貸學金制度,官、民機構提供數之不盡的交流、考察和學習機會,年輕人可以藉著這些優厚的條件,好好進行個人生涯發展,這些都是回歸以來澳門得來不易的發展機遇。

作為一位老師,呂綺穎很高興看來回歸這些年來澳門的發展,年輕人多了很多機會,只要有上進心,幾乎沒有同學因為經濟因素而無法上大學。LOGO
作為一位老師,呂綺穎很高興看來回歸這些年來澳門的發展,年輕人多了很多機會,只要有上進心,幾乎沒有同學因為經濟因素而無法上大學。

       呂綺穎不諱言地說,回歸以來,澳門一方面取得很大的進步,但另一方面,人與人生活之間的矛盾是變大了。市民的薪水無疑漲了,但生活壓力也變大了,我們的生活素質也未見變得更好。她認為這是因為發展速度的問題,澳門實在發展得太快,快到連政府、社團、甚至是個人都無法掌握,有無可適從的感覺。

在大學生論壇上與年輕人交流
在大學生論壇上與年輕人交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因此,呂綺穎認為,全澳市民都要努力去適應這個急速的變化,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能只靠政府解決一切,雖然政府責任最大,但難道市民不應同心同德,共同為澳門繁榮穩定作出貢獻嗎?她認為,回歸二十年是一個好時機,讓全社會一起反思我們的發展方向,匯聚民智,共同思考如何迎接大灣區的機遇,如何搭上祖國發展高速列車的機遇,澳門未來應往哪裡去。

呂綺穎LOGO
呂綺穎認為回歸二十年是一個好時機,讓全社會一起反思澳門的發展方向。

 

社會參與,活出新一代女性精彩的一頁

       比較自己和母親兩代人,呂綺穎認為明顯有很大的分別。上一代女性,一心只為家庭,社會發展往往不甚關注。但呂綺穎這一代的女性,一方面有自己的事業,又有自己的家庭,更會積極參與社會,發揮自己的才華,尋找自身的價值。

       第六屆立法會選舉,呂綺穎選擇參選,代表女性建言獻策,踏出社會參與的重要一步。當然,對於已為人母的她來說,積極投身社會的壓力很大,主要源於對於兩個小孩的“虧欠”,每當她晚上離家參與社團活動,心裡好像有一團火在燃燒,擔心孩子的課業,也擔心孩子乏人照料。因此,她希望社會可以更包容女性,提供更多解放女性家庭壓力的支援,讓女性可以更安心參與社會,發展所長。

第六屆立法會選舉,呂綺穎選擇參選,代表女性建言獻策,踏出社會參與的重要一步。
第六屆立法會選舉,呂綺穎選擇參選,代表女性建言獻策,踏出社會參與的重要一步。(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積極為女性權益發聲
積極為女性權益發聲。(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如今澳門回歸即將二十年,呂綺穎這一代年輕女性踏出了社會參與重要的一步;展望未來,她希望在回歸三十年時,澳門女性已經放輕了心理包袱,能夠做好家庭、事業和社會參與三不誤;同時她又希望社會對女性的認可和接納程度更高,讓澳門女性可以盡情發揮,為社會貢獻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對於她個人而言,希望自己能夠可以更冷靜去思考社會深層次的問題,透過參與社會事務,逐漸積累經驗,一步一腳印地走出澳門女性參與社會,建設社會和貢獻社會的康莊大道。

透過參與社會事務,逐漸積累經驗,一步一腳印地走出澳門女性參與社會,建設社會和貢獻社會的康莊大道。
呂綺穎希望透過參與社會事務,逐漸積累經驗,一步一腳印地走出澳門女性參與社會,建設社會和貢獻社會的康莊大道。(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做好家庭、事業和社會參與三不誤,呂綺穎心裡好像有一團火在燃燒。LOGO
做好家庭、事業和社會參與三不誤,呂綺穎心裡好像有一團火在燃燒。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