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熊貓茶記 – 澳門美食篇】

⭐✨馬介休x薯蓉 ✨⭐=馬介休球

澳門有唔少出名嘅食物都起源於葡國嘅飲食文化,當中最出名嘅一道要數馬介休球。

 

馬介休係來自葡文Bacalhau,葡國係將醃製後嘅鱈魚同薯蓉炸成球,而改良後嘅澳門馬介休係用新鮮而冇醃製過嘅鱈魚。

 

聽講馬介休喺葡國有1000種唔同吃法,包你食足3年都可以日日有唔同嘅花款同口味,所以可以話冇馬介休嘅葡國餐廳,絕對稱唔上係正宗嘅葡國餐廳。

 

#澳門美食年

老前輩中風,間接也是因為操勞和焦慮所致。卸責王此前遇上嚴重事故意外受傷,由於不良於行,於是告假在醫院待了幾個月,也就是那段時間把頂替她的老前輩累出病來的。

同樣是出狀況,自私鬼的受傷可謂讓同事心裡一邊叫好一邊叫苦。叫好是感覺她平日與人不善,彷彿就是有神明給她報應。叫苦的是公司將會更缺人手,大家都要分擔她的工作。

 

如果像老前輩那樣有責任感、平日願意幫助別人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大家當然樂於相助。相反,平日與人結怨甚麼的人,出事的時候想有人幫忙,大家肯定是千萬個不願意。

比較聰明的,也許還會懂得跟公司說說,自己可以在醫院裡面盡量給予幫忙,即使明知道法律上不容許也無義務,但情理上這樣說一句,大家心裡也好過一點,負面情緒就不易產生。

然而,自私鬼卻滿口就是自己的合理權益,一遇上意外便立刻對公司的事撒手不管,等自己好一點的時候卻還是照舊上館子、出活動,完全沒有顯現出一種“無法上班工作”的狀態,連作狀顧念同事感受的打算也沒有。

這樣大家心裡當然對她沒有任何的同情,團隊內的氣氛和士氣也深受影響。老闆看不過眼,也暗自規劃好等她康復以後作先調閒職再降級的處分⋯⋯

 

沒有人希望自己被詛咒受傷、生病甚至誅連祖宗十八代,然而,就是有些人有這樣的能耐,讓人覺得像他們那樣自私自利的人,真的不應該、也不值得遇上好運和幸福。

行善和行惡,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你自私自利,傷害了別人,運氣好的時候,神明大概只能給你一點小懲戒,但運氣不好的時候,你也就成了別人行惡的催化劑,最終損人損己,造成慘劇。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正念和惡念,自己首先要求自己要做個行正道的人吧,待人如己,誰都不要挑釁誰,那麼這個世界,就可以減少很多誘人行惡的不確定因素了。

 

[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城市記憶】大堂街車禍

一九四九年,大堂街斜巷發生了一單離奇車禍,一架無人汽車撞入了大堂街斜巷的石級側。而事由是一位女子因為好奇心所驅使,拉動停泊在旁的吉普車手掣而引起。

 

備註:舊圖片來源為《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熊貓茶記 – 澳門美食篇】

⭐仁杏餅⭐,係杏仁餅先啱~

杏仁餅原本係一款廣東省傳統嘅特色餅食,相傳由綠豆餅發展而來,主要原料係綠豆粉,只因外觀似杏仁,所以先叫杏仁餅。最初嘅杏仁餅係將綠豆磨成粉,再製成杏仁狀嘅餅,再喺餅中間夾一塊糖醃豬肉,經烘烤後製成綠豆餅。

 

宜家喺澳門地區,杏仁餅已經變成咗旅遊必買嘅手信之一。

 

#澳門美食年

沒有人想受傷生病,可是往往就在一個人受傷生病的時候,最能看出他們有沒有責任感,會不會替人着想。

 

朋友公司有個臭名遠播的資深卸責王,整天在道上跟人家說自己有多重要有多忙,一到內部討論分派任務,永遠第一個舉手說自己“不會”、“不懂”、“不能”。

領導即使執意把責任壓到她身上,她情願擺爛也不會好好跟進。事情發生了多次,每次總要讓同事收拾爛攤子,領導也深知不妙,以後凡是重要任務都不會交到這位卸責王的手上,同事工作百上加斤,她反倒樂得清閒,還經常在同事加班的夜裡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自己出去玩的照片。

 

你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這種人總有辦法在一家公司裡頭長居要職,當然你也不會理解到底這樣子損人利己地生活,他們的心裡會否有一絲內疚。

 

經常要替她收拾爛攤子的同事裡頭,有個人特別好、特別受公司尊重的前輩,早前就因為要替卸責王補救工作,前前後後已經加班了十幾天,整整半年沒有放過一天假。

終於,這位老前輩某天在工作期間突發感到自己半邊身無法動彈、口齒不清,勉力請同事幫忙叫了救護車,一檢查就發現有中風跡象要立刻留院。入院前,老前輩還是向其他同事說了千萬句不好意思,認認真真交待了工作,並且盡可能把他不在公司期間的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同事都叫他多休息,不要再理公司的事,可是他自己覺得為難了同事,加重了大家的負擔。事情沒兩周,他見自己好了一點,就決定銷假,回公司上班去了。

 

與人為善,待人如己,再困難的情況,都很容易得到援手得到愛。人生有限,道上的名聲卻比我們的生命還長。即使我們甚麼都不介意,惡名還是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朋友和家人。

下集我們再看看,同一個狀況,自私的人是怎樣處理,他們又會落得怎樣的下場⋯⋯

 

[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性別平等是一項基本人權,但如今在世界各地,仍有不少婦女和女童遭受著歧視或暴力,令人無奈和心酸。她們甚至仍處於要解決飢餓、貧窮和疾病等基本生存需求的狀況之中,更遑論如何在社會向上流動和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別平等的實現需要全球不懈努力。而在澳門,近年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性別平等觀念,澳門女性的權益亦越來越受社會重視,不少女士除了在職場上嶄露頭角,還會積極投身社會活動,貢獻社會。2018年三月,婦聯派出六位代表赴美參與“第六十二屆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 (下稱“婦地會”),更首次於國際舞台上舉行平衡會議,介紹澳門婦女權益狀況,和世界交流,提升澳門的國際知名度。

(左起)馮家敏、鄭智殷、李湘漪、柯學明、李逸嘉和周少芳六位代表於紐約出席“婦地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首辦聯合國“婦地會”平衡會議

      2016年,澳門婦女聯合總會首次派出非政府組織(NGO)隊伍參與聯合國婦地會。2018年三月,婦聯更首次在聯合國婦地會籌組平衡會議,派出歷屆“青年女性國際事務培訓計劃”中的優秀學員柯學明、馮家敏、李湘漪、李逸嘉、周少芳和鄭智殷六位代表,擔當主講者,分享澳門婦女權益狀況。

澳門婦聯青年協會會長黃潔貞和六位婦聯NGO代表一同出發。(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婦聯青年協會會長黃潔貞表示:“過去兩年,婦聯挑選了歷屆優秀學員參與、觀摩聯合國會議,吸收了許多知識,對這些學員都有一定啟發。同時也燃起了她們想舉行平衡會議的心。她們從去年十月開始籌備,定出主題,及交代性別平等的實際情況、和其他地方分享經驗的想法。她們通過在國際舞台上展示澳門婦女的情況,演講完後的互相交流和討論,體現了澳門青年女性都想自我增值,向上流動。而是次在聯合國召開平衡會議,是婦聯在參與國際事務上的一個里程碑。”

      2018年聯合國婦地會會議主題為“在落實性別平等以及農村婦女和女童賦權上的機會與挑戰”,藉著這個主題,平衡會議以“澳門女性的時代轉型”為題,以婦聯為視角,分析澳門女性從過去到現在,在實踐聯合國“2030年持續發展目標”( SDGs) 的概況,在經濟、社會、文化、地位等方面的變化,並分享婦聯在澳門推動家暴法的困難和挑戰。

聯合國“2030年持續發展目標”( SDGs) (相片來源:聯合國官網)

      成員李逸嘉表示以過往的澳門作為借鏡分享:“1950年澳門仍是小漁村,還有造炮仗等傳統行業,婦女為生計疏忽學業,而婦聯創辦人教女性識字,開辦托兒所照顧小朋友,讓婦女可專心工作。現今繁榮的澳門都曾窮過,都有過困境,雖然現在社會經濟進步了,可以幫婦女爭取其他權利,但全球仍有不少女性或農村婦女,還需要爭取一些基本的生存需求,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過往經驗去幫助這些女性。”

平衡會議上團員李逸嘉以過往的澳門作為借鏡分享。(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成員馮家敏表示:“澳門是相對幸福的,在幾個方面如經濟、教育、健康醫療等,都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但參與政治、環保方面卻相對低,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

會場內擺放平衡會議邀請函、澳門婦女狀況資料及澳門明信片。(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放眼世界 吸取經驗

      “推動性別平等不單是女性的事,而是整個社會、每一個人的責任。”這句話是馮家敏參與其中一場議會後感到印象最深的一句。 行程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聽取其他國家或地區就不同女性議題舉行的議會。為了把握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團隊甚至 “廢寢忘餐”地去聽一場接一場的議會,了解世界各地的婦女狀況。

行程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聆聽其他國家或地區就不同女性議題舉行的議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團隊成員、本職為法律工作者的李湘漪表示:“很高興看到會議通過的文件在政治法律、經濟社會和婦女領導權與決策權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賦權措施,以消除農村婦女和兒童的貧困現象,增加了她們的福利。我覺得這次經驗十分寶貴,對自己從事法律工作亦帶來了正面的幫助。”

團員李湘漪在會場派發澳門婦女狀況資料。(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團隊同時了解到,企業帶頭推動性別平等也相當重要。身為企業女主管的團員柯學明也表示深感認同:“企業是推動 SDGs的重要途徑之一,雖然說談到聯合國的事好像跟我們有點遙遠,可是我認為企業就像社會的縮影,以我任職的公司為例,從人員培訓、硬件設施、以至廚餘和廢物回收等日常營運,其實都可以加入SDGs元素,及將女性賦權實踐於公司政策、營運、人力資源發展策略等多方面上,期望澳門借鏡國外企業的良好做法,發揮企業責任,做到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及兩性平等。”

      團員鄭智殷稱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會議是,一名從事有“男性主導”產業之稱的科技業成功男士,分享他在公司裡推行兩性平權的過程和結果,如增加女性管理和決策人員比例等。在加入推行全球性別平等的行動後,這名男士所在公司的盈利得到很大增長, 讓人非常鼓舞,也是“HeForShe”的成功例子之一。

      團隊在議會上也遇到澳洲組織“male champion of change(改變男性領導)”,團員周少芳說:“他們將會到香港用男性的身份推動婦女平權,也分享了怎樣為女性平權,例如若有女員工被家暴,公司會給她十天休假去處理相關事務,還會幫忙她搬家等。我們看到了從男性角度怎樣去支持男女平等這件事。”

6
完成平衡會議後和與會者合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巾幗不讓鬚眉

      赴美參與聯合國婦地會的六位代表,都是“青年女性國際事務培訓計劃”的歷屆畢業學員,培訓計劃大大提升了學員對世界議題的敏銳度、個人溝通和議事技巧,更優化了個人素養及禮儀,加強了青年女性在社會上的競爭力。

      黃潔貞認為計劃成效顯著:“婦聯青協至2018年已經籌辦了五屆國培,當初是考慮到為了培養女性能出外參與正式會議,提升青年女性素質和議政能力所以開辦課程。有了是次成功舉行婦地會平衡會議的經驗,希望未來也可以為學員帶來更多實踐的機會。透過計劃,我們也看到了新一代年青女性致力推動兩性平等工作,爭取女性向上流動,我對她們很有期望。”

青年女性國際事務培訓計劃” 舉行模擬國際會議考試。(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畢業學員周少芳分享認為課程內容豐富:“課程有模擬國際會議、外交及商務禮儀、中英演講培訓、回應傳媒的技巧等,更會找來資深導師和我們分享經驗,如今年便邀請到前特區政府禮賓公關外事辦公室主任馮少榮,由政府人員為我們解釋婦女狀況及《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在澳門的實踐等等。課程注重概念和實踐並行,如在回應傳媒技巧的課堂上,會模擬記者招待會,每人飾演不同角色,如局長、記者、公關等等,去學習應對技巧;在模擬國際會議上,每年籌委會會訂立國際熱門議題給學員探討,學員分別以‘國家代表’的身份參加議會,以正式會議的規格議事,通過這樣的練習,了解到正式會議的議事規則、如何參與國際會議、搜集資料及訓練在議會上的發言技巧,並與各國互動交流。”

在回應傳媒技巧的課堂上,資深傳媒工作者及攝影師教學生如何在鏡頭前展現自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或許兩性平等的路還有不少阻礙,但是學員們對未來都充滿信心,認為只要社會不斷推動性別平等,女性努力充實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就能貢獻社會,做到“巾幗不讓鬚眉”。

能到聯合國總部內參與會議,六名代表都滿載而歸。(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熊貓茶記 – 美食合體篇】

⭐豬扒包⭐
豬扒包係澳門有名嘅美食之一。豬扒包嘅組成係由一個塗上牛油嘅麵包(一般使用豬仔包)中間再夾住一塊豬扒。豬扒煮法通常係用煎熟或者油炸,但亦有餐廳會用水煮熟後再將表面煎香。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豬扒包已經成為澳門的生招牌之一。

 

#澳門美食 #豬扒包 #澳門最受歡迎美食之一 #奶茶妹妹

A1

“我們從這位母親、祖母身上學到很多: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幽默也是一種值得分享的樂趣。”

作為一位美國總統的妻子和另一位美國總統的母親,老布殊夫人芭芭拉(Barbara Bush)可能是近今世代最受歡迎的美國總統夫人。

這位積極提倡普及讀寫能力,以溫和、善良、熱情和機智見稱的“傳統女性”,一生都在實踐着自己的信仰。

一個人的成功不止於你在外面取得了多少成就,還在於你對家庭的貢獻,以及你在家人心中的地位。

芭芭拉生前已安排好自己離世時追思禮拜的流程。

從她選讀的經文,包括羅馬書14:7-8、傳道書3:1-14、箴言31、哥林多後書4:16-5:9、約翰福音6:37-39,從她選唱的贊美詩《贊美上主,全能真神》、《在花園裡》、《奇異恩典》以及會眾唱贊美詩《快樂歡欣向主敬拜》互作告別,每一個細節都在向親朋戚友和公眾傳達着自己最後的、最美好的祝福和寄托。

 

在致詞時,兒子Jeb說她母親是他們家中的導師,是他們的榜樣,教大家如何度過有目標、有意義的一生。

而其中,第一課、也是最後一課,依然是端正地站立、說話時看着別人的眼睛、禮貌地用“請”和“謝謝”、好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要哭哭啼啼也不要抱怨以及“好好吃飯”。

芭芭拉的啟發,既簡單明白,卻又不易堅持。

然而,把良好的小事情變成自己的習慣,繼而成就更好的品德,往往就是主宰一個人成功的關鍵要素。

我們用一輩子要求自己實行上面的小事情,放下自己,服務他人,而美好的回憶將是人生給予我們最大的回報。

 

老布殊夫人一生給人留下的回憶,有歡樂、有幽默、有敬意、有美好的愛情,有對死的淡然,以及信仰給予的力量。

人花一輩子到底在學習些甚麼呢?每一個人都可以有各自不同的活法,但我從這些優秀的“生活藝術家”身上,發現了他們對個人價值觀(信仰)的執着和堅持。

有既定的價值觀,我們就容易確定自己的目標和生活方式。

假如我們像他們一樣,信仰真善美,那麼我們一輩子要做的,就是“傳承先輩良好的品德,繼而成為下一代的榜樣和導師”了。

人類永續的積極發展,不就是上面那句話的延伸嗎?

世上當然不可能事事完美,但我們爭取、我們學習去成為那些積極的因子,讓自己成為家庭、生活、世界變得更好的動力。

 

 

[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城市記憶】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聖保祿教堂於1602年開始修建,附屬於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聖保祿學院。而「三巴」這個名字就是來自「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之譯音,前冠以“大”字,乃為區別另一座小三巴教堂。

 

2005年,大三巴牌坊與組成「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一同被正式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備註:

*舊圖片來源為《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文字資料來源於澳門文化遺產網

      “一切隨緣”、“不爭不搶,淡然處世,隨遇而安”、“佛系養蛙”、“佛系追星”……從去年開始,一股“佛系處世”觀在網絡爆紅,席捲港澳。

       最近,“佛系青年”在澳門網友之間又再掀起一番熱論,皆因在日前的“青年與經濟財政司司長真情對話”活動上,有青年提問到澳門地方小,年青人多趨向於安穩的就業環境,經常給人以“佛系青年”的印象。對於這一說法,有兩名年青朋友就有不同的看法。

A7
“佛系青年”在網絡瘋狂走紅(網絡圖片)

“唔等運到”,積極衝出澳門

       日前,盧樹棟在參與“青年與經濟財政司司長真情對話”活動時作為首名提問者,提問了 “澳門青年可以如何參與到雄安新區”。河北雄安新區,是我國在2017年設立的國家級新區,其定位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性工程。雄安新區聽起來“高大上” ,看似離澳門十萬八千里,為何盧樹棟會提出這個問題呢?

盧樹棟(第二行右二)參加“青年對話”活動,提問關於雄安新區的問題
(圖片來源:澳門經濟局)

      “我是一名IT創業青年”,盧樹棟這樣介紹自己。作為IT(資訊科技)業者,盧樹棟深感科技在城市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在生活工作中主動留意科技與智慧城市方面的消息,看是否能從中借鑒經驗,運用在澳門的城市資訊科技建設上。當他得知經濟財政司司長早前到雄安新區進行實地考察時,便好奇司長對雄安新區的看法。

      盧樹棟說,“很多人可能覺得雄安新區那麼遠,提問出來對澳門人無太大意義,但其實雄安新區是基於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中面臨著人口經濟密集的挑戰下衍生出來的新區,它將會建成集高科技及綠色宜居於一體的智慧城市。它所處的區域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性質有相似之處,又是個新區,而澳門亦有自己需更完善規劃的填海新城區,我認為雄安新區的建設對澳門會有不少借鑒價值。為了完善澳門填海新城區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和建設,雄安新區值得我們主動了解和參與。”

      正因為這份希望澳門持續發展的主動,讓盧樹棟沒有如“佛系青年”般“等運到”。有感於青年創業者單打獨鬥能力不夠強,中小微企競爭優勢未能突出,澳門一班志同道合的青年企業家們創立了澳門商業協商合作會(簡稱“澳門商協”),希望利用規模效應“抱團發展”,為澳門青年創業者在參與大灣區城市協同合作中爭取話語權。而盧樹棟,正是澳門商協的會長。

      盧樹棟說:“很多前輩在分享創業經驗時都提到,如果本地青年人創業只定位在澳門,是較難有出路的。隨著時代發展,有些新的產業需要年青人去承載學習,例如高新科技、IT、中醫藥等,這些新產業也需要聯動區域合作。只有走出去,才可以突破澳門發展的物理空間局限。

A2 with logo
盧樹棟認為澳門有不少“非佛系青年”,並希望團結業界力量,利用規模效應“抱團發展”。

 

      目前,澳門商協正組織粵港澳大灣區澳門工商界考察團參訪大灣區城市,做好企業落戶大灣區工作,促進城市群區域合作。盧樹棟說:“我們不希望考察團是流於形式,考察完就算,我們希望能真正發揮橋樑作用,與當地政府建立合作機制,為澳門企業爭取政策優惠、行政便利、發展機遇和渠道。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澳門企業落戶南沙的商事服務便利,包括澳門企業註冊南沙公司,註冊商標等,都已有當地工商部門直接對接辦理。”

      據他介紹,特區政府和廣州南沙自貿區更合作打造了葡語系國家商品展示中心,目前已上架展示了澳門大型貿易商的產品,下一步將針對澳門中小企業,尤其是青創企業,為這些企業的產品提供展示平台,同時豁免展示費及租金,並設有常規展銷經貿合作和貿易交易會。盧樹棟希望澳門青年創業者可利用好這個平台和機遇,積極帶澳門企業走出去。

 

“出去是為了回來”,主動融入大灣區

       盧樹棟強調,鼓勵本地青年走出澳門,並非鼓吹要青年人全部搬到內地生活發展。“出去是為了回來”,盧樹棟說,“這是梁維特司長當日眾多金句中,我感觸最深的一句。因為我們一直在努力奔走的目的就是這個——通過走出去,發掘更多經貿合作,學習更多的優秀技術和產業模式。我們的根在澳門,我們要發展的也是澳門的經貿。 ”

       從事IT業的盧樹棟,表示目前正在努力做好手頭上的大灣區互聯網項目,希望可以為澳門互聯網產業基建出一份力。“澳門的IT業一直不是很蓬勃”,盧樹棟說。他表示雖然澳門有一定業內人才,但基於澳門產業結構不平衡,很多人才都被博彩公司招攬,導致當新興互聯網產業浪潮到來之時,澳門並沒有跟上發展。

      “但我們沒有理由停滯不前不發展,不發展只會越來越落後”,盧樹棟說,“粵港澳大灣區給了我們一個機遇,讓澳門的業界可以聯動大灣區的互聯網大數據,深入學習和吸收產業經驗。” 盧樹棟表示,澳門目前缺乏一個標桿性的綜合門戶網站,導致很多旅客要通過瀏覽內地和香港的網站了解澳門,從而將本應屬於澳門地區的流量分流。在互聯網產業蓬勃的今天,若不能聚集流量, 互聯網產業乃至IT業整體也難有長足發展。因此,他希望能建立起澳門的門戶網站,做好互聯網基建:“要產業蓬勃,首先我們要主動創造產業能蓬勃發展的環境,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參與進來,讓澳門的IT業整體有更好的發展。”

盧樹棟(第一行左一)對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第一行左四)在“青年對話”中所講的“出去是為了回來”深有感觸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冀更多“貼地”政策詮釋

       當日同場參與“青年對話”、就讀於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的研究生蘇柏靜,對盧樹棟“雄安新區”的提問有另一番啟發:“我覺得政府官員出外考察後,可以更多地開拓和青年對話的平台,將外面的信息帶回澳門,傳遞給我們年青人。就像雄安新區,其實相關新聞網上隨便一查就很多,但很多時候是新聞裡每個字我們都認識,但並不知道這些信息對我們的意義在哪裡。梁維特司長用他自己的語言和理解,分享了對雄安新區的所見所想,我才明白原來雄安新區是以創新為主,現在我對它的城市規劃和科技手段都充滿了興趣。”

       蘇柏靜認為,澳門官員有很多機會出外交流,他們本身就可以成為青年人看世界的一個窗口。官員通過結合澳門的情況,過濾得出有用信息,用自己的理解和語言將新的想法帶給年青人,令年青人受益。“年青人要走出去,第一步是要能夠獲得這些有用的信息。”蘇柏靜堅定地說。

A4 with logo
蘇柏靜認為,年青人要走出去,第一步是要能夠獲得有用的信息。

 

“不想做‘佛系青年’,想做一個努力的青年”

       被問到覺得自己如何看待活動上被提及的“佛系青年”,蘇柏靜笑說, “當日司長秒答‘佛系青年’的相關提問,‘神回覆’令大家都爆笑。我諗我會認同梁司長鼓勵大家所說‘唔好做佛系青年等運到’。我自己應該不算是‘佛系青年’,我不想做‘佛系青年’,想做一個努力的青年。我希望社會多點有心人肯站出來,主動為澳門出力。”

       蘇柏靜是“澳大天鴿義工”的發起人之一,她在颱風到來之時被困在澳大校園裡,經歷了斷水斷電斷糧斷網的數小時,直言當時感到十分害怕。災後她跟朋友到沙梨頭附近,看到垃圾圍城、殘垣敗瓦,對她衝擊甚大。當時社會各界自發發起不同義工小組,到各區清理垃圾,她看到有氹仔、皇朝、路環……但唯獨是沒有橫琴澳大。作為澳大學生的她,看到校園被破壞,心疼之餘更覺得自己有一份責任站出來。

       蘇柏靜回憶道,“雖然不主動出來收拾清理也不會有人怪責,但光什麼都不做一直等待的話,校園沒法很快地恢復原狀,也會影響校園運作。”於是,蘇柏靜和另一名本科生吳林坤一起發起義工小組,號召同學主動站出來盡自己一份力。“一開始並沒有想搞很大,只想找十幾個同學一起在校園裡清理垃圾,於是就開始在群組里宣傳號召。沒想到很快地,不到一個小時就組織了一百多名同學,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

       後來,他們主動聯繫了學生會,透過學生會與學校溝通,在學校的加入協調下,合理地分配人力和物資,幫助學校恢復面貌,更分派了同學到路環幫助清潔街道。

A5 with logo
“澳大天鴿義工”的發起人之一的蘇柏靜指自己“不想做‘佛系青年’,想做一個努力的青年”。

 

希望社會提供年青人創新試錯機會

      “非佛系”的蘇柏靜在對話活動上亦有積極提問發言。提到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以“I.T”詮釋了Inspiration(靈感),Innovation(創新),International(國際化),Interactive(互動的),Immediate(即時的),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和Timeless、Tomorrow、Transcend(永恆、未來、突破時空),Technology(科技),Transformer(變形金剛),Team、Training(團隊、培訓),Timing、Trendy(時機、潮流),蘇柏靜表示自己對其中的Innovation(創新)和Immediate(即時)最有感觸。

      對於創新,蘇柏靜指自己的理解是從零開始創造一樣新事物是創新,對已存在的兩項事物進行組合,提高效率,亦是創新。一直關注澳門文創產業創新發展的她,希望政府能做好與年青人的政策溝通,讓年青人可以即時利用政策優惠發展經濟,讓社會能形成更好創新創業的氛圍。“我自己讀政府與行政學,對‘CEPA’(《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有所了解,知道去年政府與內地進一步簽署了兩個協議,簡稱‘《CEPA》升級版’,為創業的朋友進入大灣區投資創業,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但很多人可能連‘CEPA’全稱叫什麼都未知,很大機會就此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機。另外亦希望大家俾多啲機會俾我們年青人試錯(Trial and Error),讓有心的年青人真正有機會參與到社會各個方面。”

蘇柏靜(第一行左二)指“青年對話”活動中對自己最有啟發的是梁維特司長詮釋的Innovation(創新)和Immediate(即時)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