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茶記】
飽死嘅原因,係因為個胃唔長記性……
#熊貓茶記
澳門早前獲評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美食是城市旅遊的潛力優勢,炮製美食的廚師更是當中的重要推手。要當一位成功廚師,先天資質與後天努力缺一不可,現年34歲的張兆康就熬過了一段上坡的艱辛路。
年紀輕輕的他,目前在新濠天地的米芝蓮兩星餐廳──譽瓏軒擔任副總廚,如今可謂事業有成。但他18歲時,卻是別人眼中“讀書不成”的中輟生,後來憑著努力,在如“打仗”一樣的廚房裡工作,從低做起,漸漸找到了煮食的樂趣。在恩師譚國鋒師傅指導下,兆康成為了獨當一面的優秀廚師,烹調出各款動人美味。
18歲的兆康,由於學業成績不好,高中未畢業,便決定投身社會。第一份工作是在酒樓做廚,做了半天,就已經被廚房混亂如戰場的景況嚇退。兆康憶述:“廚房的工作很大挑戰,節奏急速,我在什麼都不懂的迷惘狀態下,也沒有人指點,更不小心被燙到手,所以做了半天就辭工了。”
兆康試過做外賣、茶餐廳侍應,雖自知這些工作不可以做一輩子,但礙於學歷問題,工種選擇又不多,只好過著“騎驢搵馬”的日子。一年後,他決定再次嘗試進入廚房工作。他說:“有了第一次的經驗,知道做廚並非想像中容易,有了心理準備再進去時,便覺得自己可以應付得來。於是我就開始做學徒,洗地、劏魚、洗菜,做各種基本功夫。一年半載後,師傅知道你有心學習,就會慢慢教你。有次師傅給我機會,教我做泡飯煮給客人,做出來後,客人吃完,發現很有成功感,自己原來可以成功做一道賣錢的菜,覺得很開心。於是便想,我今天懂得泡飯,明天學多一種菜式會怎樣呢?有了這個心態,就慢慢對烹飪產生越來越多的興趣。”
做了兩年學徒的兆康,轉到別的餐廳工作,升做伙頭,煮飯菜給4、50個員工吃,菜式可自由發揮,令他越來越有成功感。煮菜變得更有心得的他,便到另一間餐廳做“鍋尾”,即是廚房裡最小的廚師,做頭鍋和二鍋不做的料理、較便宜的料理炒飯麵等等。在混亂又危險的環境裡,兆康都是憑著“刻苦”二字熬過,他說:“記得有一次要做20、30圍的婚宴酒席,因為要煮很大鍋的菜,時間又趕急,一不小心被油燙到大腿,半邊大腿燙傷了,但幸好油不太熱,只是淋到紅腫,但淋到以後,我仍然要死忍,直到煮完整場婚宴的菜,這大概是入行以來最深刻的一次。”肯熬肯吃苦,忍耐力強,大概就是兆康成功的關鍵。
已經練了不少“經驗值”的兆康,早已聽過名廚譚國鋒師傅的名字。十年前新濠天地剛好舉行招聘會,兆康雖然膽怯,但都決定一試,他認為如果能進酒店跟譚師傅學習,是很值得自豪的事。後來,兆康也如願進入新濠天地工作,加入了譚師傅的團隊。初進時他做最初級的砧板,因為人手不夠,什麼都要做。譚師傅見到這小伙子有潛力,在3、4年後,兆康獲晉升為廚師領班,負責分配廚房工作,逐漸地他晉升到副總廚、再到高級副總廚,負責處理烹調、食物菜單設計和文書上等等工作,甚至還參與了米芝蓮兩星餐廳譽瓏軒的菜式設計。
兆康難忘恩師帶給自己的改變和教導:“師傅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教我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煮食不是做到出來就好,而是要做到最高點的最好。是他令我由普通餐廳的廚師,做到米芝蓮餐廳的副總廚,他教會我很多事,也令我下決心不斷鑽研廚藝。”
努力多年的兆康,悟出人生道理:“做人少些機心,做事多些心機。”對於時下年輕人不願入行做廚,他認為正因為少人入行,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現在不多年輕人願意入行,上下斷層很大,但這樣上位機會也多,只要入行,肯努力肯熬就會有很多機會。而且,每一輩人承傳下來的,如果沒有新血去傳承,很多東西都會失傳。或許有些人覺得從低做起,每天重複做一件事很累,但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經歷和經過,要熬過這一切的重複,調整心態,打好基本功,才能取得成功。”
譚師傅帶著兆康到世界各地進行廚藝交流,到訪過德國、泰國、台灣、香港、廣州等地,兆康說原來世界真的很大:“因為師傅的帶領,我見識得更多東西,讓我體會到飲食果然無分國界。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廚藝,也讓自己獲益良多。”
兆康曾獲得新濠博亞娛樂年度最佳員工獎,並於2016年參與亞洲名廚菁英薈,奪得了個人金獎和團隊最佳配搭獎。兆康憑自己研究的“冷梅鮮鮑”參賽獲殊榮,而“冰梅鮮鮑”也在譽瓏軒設計菜牌時被收入菜牌中。他說:“它是以梅粉醃蕃茄,放日本毛蟹蟹肉在蕃茄裡,以高湯熬煮了鮑魚,再把高湯弄成泡沫狀,讓鮑魚猶如在海上一樣。”
一個三十出頭的小伙子,當上了米芝蓮兩星餐廳的副總廚絕非易事。兆康表示自己也曾迷惘過,他告誡年輕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學會發掘自己的興趣,並加以培養,保持謙厚和忍耐的做人態度,一步步去行,自然會到達想到的地方。”願我們都能如兆康一樣堅毅且勇敢,找到生命中的熱情,踏上發光發亮的舞台。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由鮑思高青年服務網絡(以下簡稱“鮑青網”)主辦、熊貓體育會協辦的“鮑青網‘陪著你跑’慈善賽暨鮑青網二十五周年慈善嘉年華”,日前在澳門大學校園舉行。活動內容包括慈善步行、個人挑戰賽、中學生、大學生及企業團體賽。同場設攤位遊戲、舞台表演及鮑青網二十五周年啟動儀式。全日活動總參與人數約一千人。
鮑青網行政總監葉永強、家庭健康促進中心社工譚迪生表示,是次活動旨在提升大眾對本澳有特殊需要兒童的關注,同時籌募善款,為特殊兒童及其家庭開展日益迫切的支援服務,藉以建立共融的無障礙社會。
鮑青網是天主教非牟利機構,於1993年由慈幼會會士、社工、老師、學生及志願工作者組成。秉承慈幼會創辦人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精神,鮑青網致力為青少年舉行各種有益身心的活動,協助他們在人生路上得以健康成長。
葉永強、譚迪生介紹,今年是鮑青網成立廿五周年,為慶祝銀禧紀念日,該會在三月廿五日下午假澳門大學舉辦“鮑青網‘陪著你跑’慈善賽暨鮑青網二十五周年慈善嘉年華”。
譚迪生表示,“鮑青網過去一直關注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並提供適切的輔導和協助。今年首次舉行慈善跑活動,除了鼓勵青少年踴躍參與外,亦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活動善款扣除必要開支,將用作支援特殊需要兒童及家長服務。跑步是有益身心的活動,老少咸宜,我們開設慈善步行、個人挑戰賽、中學生、大學生及企業團體賽等各類組別,就是希望吸引不同年齡層的朋友報名參加,一齊做運動、出身汗。"
他又說,由於鮑青網昔日沒有舉行跑步賽的經驗,活動由構思到準備用了超過半年時間,期間遇到不少障礙,“舉辦這次跑步比賽,遠比我們想像中困難,無論是策劃活動內容、選擇比賽場地,當中都大有學問,也需要其他政府部門的協助和配合,因此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協調,幸好得到一眾工作人員和義工們和辛勤付出,活動才得以順利舉行。”
鮑青網首次舉行慈善跑,便吸引約千人參與,葉永強認為成績超出預期,比想像中的好,“自公佈活動詳情後,便收到各界踴躍報名和捐款的消息,感到喜出望外。其中以個人挑戰賽(10公里)最多人報名,約有二百四十人參加。"
談及活動受歡迎原因,葉永強說,“首先要感謝不同媒體的幫忙,我們過年前才開始做宣傳,但宣傳效果不俗,得到大家的支持;此外,鮑青網成立廿五年,過去曾和很多不同團體、單位合作,當得知我們今次辦慈善跑,不少友好團體都表示願意主動提供援助;另外,澳門人真的很熱心,他們知道今次慈善跑的目的,是支援特殊兒童,紛紛踴躍捐款和參與活動。”
譚迪生補充說,現場除了舉行跑步賽外,還設置了一些以特殊兒童需要為主題的遊戲攤位,希望大眾透過玩遊戲,認識和理解特殊兒童的生活需求,從而嘗試和學習協助他們。此外,現場還有義工及受邀請的表演嘉賓作舞台表演,令活動氣氛更熱鬧。
SanSan是鮑青網義工,熱愛運動的她當日亦有參與2.5公里的個人挑戰賽,“當初得知鮑青網搞慈善跑,便立即報名參加,希望身體力行支持這項有意義的賽事。之前很少參與長跑活動,正式參加比賽可算是第一次。比賽前兩個星期,特意來澳大練跑,冀以最佳狀態迎戰。”
比賽當日早上十時,SanSan首先以義工身份到場,佈置場地,及後做回參賽者,參加2.5公里賽事,並突破了自己的個人成績。她說“之前練跑時,時間都是廿分鐘以上,今次不用廿分鐘就完成賽事,很開心。比賽過程尚算順利,中途也沒有意外發生,路上的指引很清晰。”
談到對這項賽事的建議,SanSan說:“我覺得整體安排都不錯,現場除了慈善跑外,還有攤位遊戲和舞台表演;參賽者完成賽事後,可以到攤位遊戲玩或欣賞表演;主辦單位第一年辦慈善跑,也有可改進的地方,例如今年安排參加2.5公里、5公里、10公里的參賽者一同起步,令賽道人多擠逼,如來年再辦賽事,參賽者能分開起步,效果會更好。”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