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城市記憶 signal

在城市的進程中,很多舊有的事物都正在逐漸消失。【城市記憶】將以相片的形式帶你看看過去與現在的對比。在大家對於過去的影像變得越加模糊之前,為澳門保存一份屬於城市的回憶。

台山,是20世紀20年代的填海區。因當時遠離市區,最初被政府劃為製造危險品的區域,所有炮竹廠都遷到這裡,其中最大的一家叫台山炮竹廠。1925年,該廠不幸發生爆炸事故,釀成巨災,死傷慘重。這一空前慘劇,令市民難以忘懷,以致“台山”二字也變成該區的地名。此後,澳門政府便令所有炮竹廠一律遷往氹仔,台山成為貧民木屋區。

 

1929年,台山木屋區又發生大火,木屋全部焚毀。為了安置頓失家園的數百災民,慈善機關籌得款項,1931年在台山建成900多間磚屋,整齊排列成11條街道,廉價租給平民居住,並以澳督巴波沙名字命名為“巴波沙坊”。80年代後期以來,平民屋陸續由新建大廈所取代。

 

隨着台山建設發展,全區平民屋陸續拆卸重建成今貌。而在1988年間,因建設需要,巴波沙紀念牌坊被拆卸。當時,坊衆以牌坊是記載數十年前台山一段浩劫歷史,紀念澳門民間互助互救的歷史,別具意義,曾堅決反對拆卸牌坊,後經有關當局答允重建才罷休。然而,這項重建工程計劃擱置近十年未見實施,坊衆後重提舊事,促有關當局遵守諾言。其後,選址菜園涌邊街重建牌坊,經三個多月施工,至1998年9月落成,形態與原巴波沙紀念牌坊相似,作爲歷史見證。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資料來源:《澳門史新編(第一册)》、澳門虛擬圖書館網站

警察局銀樂隊成立於1951年4月1日。在樂隊成立之前,所有官方儀式的活動,都是由陸軍軍隊中的儀仗隊負責。儀仗隊只是由號角手和鼓手組成。鑑於社會發展需要,在當時的警察廳鮑立德廳長倡議和推動下,籌組成一隊完整的官方樂隊,一直發展至今天。

澳門治安警察局樂隊的主要職責是在官方儀式中擔任演奏,同時也參與一些文化康樂活動的演出,為該類活動增加熱鬧、歡樂而隆重的氣氛。樂隊歷來的演出,顯示出治安警察局與不同的政府部門,以及民間團體之間,皆有緊密的聯繫。為了加強本澳音樂的推廣力度,樂隊經常到本澳各學校舉行音樂會,並在各社區作公開演奏。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資料來源:澳門治安警察局網站

澳門於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九年間,每逢國慶均會搭建國慶牌樓慶祝,當時一座座矗立在馬路的牌樓,都是由澳門同胞慶祝國慶大會宣傳部美術組所設計,而製作團隊則包括:美工、木工、電工、油漆工及棚工等,他們日以繼夜合力搭建,形成了澳門慶祝國慶期間極具特色的牌樓文化。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資料參考:澳門文化局網站

氹仔隧道是澳門最早通車、也是最短的一條隧道。位於氹仔西北角,穿過小潭山,連接氹仔海洋花園大馬路和柯維納馬路,縮短由嘉樂庇總督大橋繞小潭山一圈而過之路途。隧道全長約48米,單管兩線雙向行車,行車線兩旁各設有一條人行道。

該隧道建成初期效用不大,但自海洋花園建築群建成後及澳門賽馬會啟用後,該隧道使用率大大增加,海洋花園住客入市區購物或到賽馬會、澳門運動場可省去許多時間。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資料參考:澳門虛擬圖書館網站 https://bit.ly/2DlzyO8

【城市記憶】平安戲院

1935年開業、1993年結業、位處當年澳門心臟地帶新馬路。原戲院格局很簡單,向街的大堂四平八正,進場時要穿過大堂末端的一列玻璃門。當時的戲院都不會用盡每一吋地方放椅子,反而盡量留空間疏導觀眾,走過玻璃門後並非立刻進場,而是一個比大堂還大的空間,右邊為登上樓座的樓梯,樓梯旁為洗手間,左邊則為左中右三道進入放映廳的門口。

平安戲院原址雖然仍在,但早已變成了以遊客為目標的時裝店。在城市規劃委員會會議討論中,文化局提出要求該地段不得增加高度及需保留立面等。

*資料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澳門戲院誌》、《澳門日報》、《力報》

【城市記憶】孔教中學

前身為 “闔澳華僑公立孔教學校”。 1910 年由澳門孔教會創辦。原為私塾,後改為小學。 1922 ~1927 年增辦義學,救濟失學兒童。1941年,增辦初中,改名澳門孔教中學。

 

於1975年由當時就任孔教中學與銀業小學兩校校長的何賢先生將兩校合併,取孔教之教及銀業之業成為教業,取意“教重在德,業精於勤”。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資料來源:教業中學網站

【城市記憶】麗都戲院

1968年開業的麗都戲院,營業到1995年落幕。1980年代,麗都專映金公主院線的影片,包括不少新藝城的賣座影片。

電影一直是澳門普羅大眾的主要娛樂。由黑白默片時代到彩色寬銀幕電影,都不乏投資者,上世紀六十年代,澳門電影放映事業達到一個高潮。早年的戲院規模很大,擁有逾千座位。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開始,隨著房地產業的興旺,土地珍稀的澳門,拆卸電影院興建大廈發展房地產成風。七八十年代有東方戲院、金城戲院、樂斯戲院、域多利戲院、麗都戲院、百老匯戲院等先後倒閉;到本世紀初,澳門再有八家電影院消失。

 

導致澳門電影院經營困難有一個客觀原因,就是八十年代,澳門地下經營翻版到影院盜錄VCD的行為一度十分猖獗,以至於美國電影發行商“斬腳趾避沙蟲”,不准旗下頭輪大片在澳門上映,致使電影院吸引力大減。在海關的大力打擊下,盜版行業在澳門已基本消失,但後遺症至今仍在。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文字來源:《澳門時報》、《澳門戲院誌》

 

【城市記憶】大炮台花園

大炮台由耶穌會始建於1617 年,被命名為聖保祿炮台,炮台城堡的頂層為大炮台花園,可以環視澳門半島的風景,是澳門其中一個主要的景點。

在近四百年的歷史裏,大炮台一直為軍事禁區,直至1965年原營房位置改建成氣象台,1966年氣象台遷入後開放為遊覽區。

1996年9月起,政府將氣象台原址改建為澳門博物館,1998年落成啟用。2005年7月,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炮台是構成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歷史建築。

 

備註: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文字資料來源:澳門博物館網站

【城市記憶】西灣湖

西灣原為澳門半島的一處海灣,昔日為商船停泊之處。1990年代,西灣南面進行填海,改為人工湖,稱西灣湖。

 

備註:舊圖片來源為《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城市記憶】大堂街車禍

一九四九年,大堂街斜巷發生了一單離奇車禍,一架無人汽車撞入了大堂街斜巷的石級側。而事由是一位女子因為好奇心所驅使,拉動停泊在旁的吉普車手掣而引起。

 

備註:舊圖片來源為《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