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e5%bf%83%e6%9a%96%e5%92%96%e5%95%a1

朋友總是問我,為什麼總是愛去那三兩家咖啡店,為何不多試試新店,說不定會有更好的選擇。我說,不是不去試新店,而是有些地方注定是會成為自己的老地方,絕不會輕易厭棄。

好感都是從第一印象開始的,咖啡好喝、裝修有情調、環境清淨;長情卻是因為有了感情。對一個地方產生感情,因為遇上了有意思的人,比如投契的老闆、親切的店員,甚至是因為在這裡曾經發生過甚麼故事,遇見了甚麼特別有意思的人,都會讓我們常常產生再去一次的衝動。

好感與初見,也許需要緣份。長情與在家的感覺,卻需要一起來經營。老店家都是吃感情、做熟客,雖然和客人產生了感情,可是服務卻沒有與時並進,所以部分老店最終還是做不住。不是客人不愛他們了,而是他們因為感情穩固了便開始放慢腳步,沒有再為了維繫感情而努力。

記得有一回由於在城裡頭找不到要買的東西,朋友便建議我在網上找,期間偶爾看到一個店家有在賣,為了確定這店家的信譽,我便開始一頁一頁的看他們店的交易記錄和客戶的反饋。很有趣的是,不少買家都說是因為獲得了店長的指導和幫助,而心甘情願的常常去光顧他們店。

其實像我平日要找的新科技玩具,在網上隨便搜都可以找到幾百家賣相同產品的店,真正讓客戶對某個店產生忠誠度的,往往不是價格,而是信譽和服務。

那一次與店長交流的過程相當順利,期間還在他的解說中學到了不少重要的知識。收到貨物的時候,還會收到店長的親筆信,感謝客戶對他們店家的支持,我便漸漸明白到那些買家的感動反饋,大家都像我一樣,全是發自內心真實感受。任人唯親也許是不對的,但人都是感情動物,都愛找熟人,然而如果這“親”本身也是一個賢能之士,那麼我想任誰也沒話好說了。既然獲得了別人的信任,就不要輕易辜負別人。既然彼此有愛,就需要努力維繫。寫的是網購,其實也是說愛情、講做人,萬變不離其宗。

.

[圖片來源:影片 <<感動人心 — 心暖咖啡>>截圖]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海角遊雲位於澳門半島東北角馬交石山東端。
不少本地人都只知道該處為「海角遊雲」,亦有人寫作「海角遊魂」,但較少人知道它的原名為「瑪利二世皇后眺望台」。
瑪麗亞二世曾是葡萄牙君主,亦是葡萄牙第二位女王。她曾於1845年11月20日 宣布澳門為自由港,及後派遣亞馬留到達澳門就任總督,推行殖民政策,自此葡萄牙得以實際管治澳門。
1955年,澳葡政府曾在該處豎立紀念碑,紀念澳門開埠四百周年,並於同年宣布   澳門為葡萄牙的海外省。同年10月,當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警告下,葡人連夜把紀念碑拆毀,現只留下遺跡。
而「海角遊魂」這個名字,據說是以前荷蘭艦隊侵襲澳門時,荷兵在現海角遊雲對面海邊登陸時遭到澳葡兵的炮彈擊中,船翻人亡。
之後,葡人稱此處為“地獄門檻”,時人亦稱之為“海角遊魂”。但由於這個名字令人心寒,後把「魂」換成「雲」字。
資料來源:
澳門虛擬圖書館:http://www.macaudata.com/macaubook/macauserial/amfwz/html/009.htm

  繩索除了可用於康樂運動外,也是一種保命的工具,例如探洞、登山、地盤工作、舞台設計等都需要用到繩索技術。為了將這項技術推向更系統性、更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崔柏釗、鄭嘉威等一班本地繩索愛好者於今年三月成立澳門繩索協會,為有興趣接觸及發展繩索技術的人提供交流平台,未來會舉辦培訓課程和組織活動,讓更多市民認識和了解繩索技術。

A1 with logo
崔柏釗(右)和鄭嘉威熱愛“玩繩”

繩索引領探索秘景

  繩索協會成立前,本澳已集結一群繩索愛好者。其中不得不提人稱“繩索界大師兄”的黃國榮,他最初接觸攀爬運動,後來轉玩高空繩索,並組織志趣相投的朋友一齊“玩繩”。眾人初期在澳門發掘具有“玩繩”條件的天然岩壁、洞穴,例如大擔角、蝙蝠洞等“秘景”,之後將“玩繩”的足跡延伸到外地,組團到廣西、貴州探洞。

A2
今年三月,澳門繩索協會正式成立。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2008年由香港移居來澳的崔柏釗,在一次青少年活動上與“大師兄”結緣,在對方邀請下,他首次接觸高空繩索,並徹底愛上這項運動,“當晚我們到路環九澳聖母村的蝙蝠洞‘玩繩’、‘玩飛索’,還一起行夜山,期間搞了個戶外烹飪比賽,氣氛熱鬧。”

  出於貪玩和好奇心驅使下,崔柏釗自此定期跟着“大師兄”去探索不同的地點,“當時經常出來‘玩繩’的人不多,但兩至三人即可成團。隨着練習的日子久了,我也由當初的一無所知,變得越來越沉迷。雖然具有挑戰性,但只要敢於嘗試,刻苦接受訓練,很多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令人着迷的是,‘玩繩’可以令我停留在一些常人沒法企及的地方,看到不一樣的美麗風景,感覺好正。”

A3
停留在一些常人沒法企及的地方,看到不一樣的美麗風景!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命懸一繩穩中求變

  崔柏釗表示,目前在澳門玩高空繩索的中堅,大多屬業餘性質,但承襲了前輩教落的一套玩法,非常着重安全。他說:“‘玩繩’講求‘科學化’,甚麼都要有數據支持。例如用繩索去到目的地的方法有很多,繩結也有很多種,究竟哪個方法最適合,當中有甚麼利弊,全都要周詳考慮和分析。此外,亦要注意各種器材的使用需知和保養情況,畢竟這是一項‘性命攸關’的運動。”

A4
“玩繩”講求“科學化”,事前工夫要準備周詳。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問到家人會否擔心他“玩繩”時發生意外?崔柏釗坦言結婚前曾帶女友(現在的太太)一齊去“玩繩”,讓她見識到自己參與這項運動的投入和認真,從而打消對方胡思亂想的念頭。

  崔柏釗說:“最初‘玩繩’是出於好奇,後來接受專業訓練,覺得這是一項有益身心的運動。我們曾指導青少年接觸這項運動,是想栽培他們成為技術員嗎?不是的,反而是想訓練他們的心理質素,提高自信,克服恐懼。此外,繩索技術還能應用生活上,學習這項技能和系統知識,有助提高你的分析和適應能力,對你在現實生活中做判斷大有禆益。”

不斷練習學無止境

  鄭嘉威是運動愛好者,好奇心極強,曾參與獨木舟、扒龍舟、行山、攀岩等運動。在攀岩教練的提議下,他2014年開始接觸高空繩索,亦從此成為發燒友,用他的話就是對“玩繩”到了“泥足深陷”的地步。

  2015年,嘉威因打籃球十字韌帶受傷,被迫停止所有運動,直至2016年完全康復,他才再次投入“玩繩”,並特意赴台灣考取IRATA國際證照課程,及後與崔柏釗等往貴州探洞。

A5
崔柏釗組織同伴往貴州探洞。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說不知,嘉威原來有畏高,何解會玩高空繩索?他說:“玩的時候不知高,而且在不同的環境要運用不同的器材和技術,覺得很有趣。在我的眼中,學繩是無止境的,最初玩時見到前輩們很厲害,佩服之餘心裡也想追趕他們的步伐,我不想做別人負累,反而想成為他們的隊友,大家處於同一高水平的競技狀態才好玩,而且去玩時也更安全。”

  談到參與高空繩索最難忘的經歷,他說是去貴州探洞前,在澳門瘋狂練習,“澳門沒有那麼多‘玩繩’場地和天然環境,唯一辦法就是提升技術,出外面對環境就不會怕,通過不斷練習,對自己的技術也更有自信。我第一次去貴洲探洞時已‘上癮’,覺得洞裡的環境得天獨厚,美得難以用筆墨形容。我很享受留在隊伍的最後位置,等前方的人走遠,我會關掉頭上的照明燈,享受漆黑的感覺。”

A6
洞裡的環境得天獨厚。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51.利用地球資源是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保護地球環境是人類為了生存得更久

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具破壞力的物種,不要只想着否認和慚愧,我們應該試着幹點甚麼。

最近,很多大人和小朋友生病,都不是甚麼大病,就是不斷的感冒發燒流鼻水,以前也沒有聽到那麼多說病毒感染的個案,就是這十幾年下來,大家從恐慌到習以為常,病毒也好像變成了生活的一部份似的。人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有沒有想過到底這地球出了甚麼狀況?

說大城市吧,室外現在動不動便三十多度,秋冬的天氣也越來越飄忽,惡劣天氣的警報也是來得越來越頻密,這就是全球暖化啊。可是即使明知道這樣,來到室內,我們還是把空調設到二十度。在外邊才剛剛被近四十度的烈日曬出一身汗,一進門體驗的卻是保鮮冷櫃級別的涼爽,很舒服是吧?

大部份居民感冒、傷風、流鼻水,這惡性循環都是由空調間的問題引起的。通風不良、溫差太大,我們為了建高樓、增加住房面積,在設計時根本不考慮能夠天然造風的傳統建築技巧,完全依賴機器來調節溫度。另一方面,都市人養成了一熱便開空調的壞習慣,也讓室外更熱更讓人難以消受。身體感官反應遲鈍不知冷熱,都是被這種生活環境和習慣搞壞的。

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具破壞力的物種,若然我們做任何事都只想到自己、都只想着眼前,情況永遠都不會有改善。建房的人只知道賺錢,開空調的人只知道涼快,天然資源豐足的地方不斷向富裕的地方供應,大面積破壞環境。

世界是個共同體,受傷的地方只是我們暫時未顯現,也許已經顯現了而我們還是繼續為自己找藉口開脫。說服自己不難,但總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到痛。現在,我們都應該試着幹點甚麼來改變這星球的運勢了。

 

[圖片來源:正向心語系列圖片]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e8%95%89-01

要培養好的選手,就要讓他們再更艱苦的環境下鍛練,和更高強的對手過招,盡可能讓他們多練、多賽、多體驗、多受教。這是很基本的常識,也是個讓學生和指導員都會感到疲倦和痛苦的過程。

學生、選手有些是不會懂得導師的苦心,少給一些課業、少給一些鍛練、少參加一些比賽,對他們來說既輕鬆又舒服。想要成績也很簡單,就隨便到外面找些特招和專長生加盟也就好了。真正好的導師,都是吃力不討好,痛苦都是自招。

優秀的求學者也得願意自己折磨自己,每天給予自己一點小目標,要求自己一直的進步下去。不滿足於教練給予的練習課業,會自修、自練、自己去尋找、去閱讀更多相關的學問。他們都把時間花在目標上,未去考慮成敗得失,專心一意。

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學員,教練才更加心甘情願,把自己的公餘時間和青春,奉獻到培育下一代之上。

整個社會都應該創造這樣的環境,讓我們的下一代取得進步,讓我們城市的未來主人,能夠變得更優秀。體育精神、求學精神,是一個城市能積極運作下去的動力之一。

眼見有些城市不願意把資源投放在這些地方之上,辦個比賽隨便就好,四十分鐘的比賽縮短五分之三,賽程也是年復一年地縮減、簡化。這些孩子在低強度的環境中學習、競賽和成長,你叫他們長大以後如何和自小就打滿四十分鐘,把學生賽事像職業賽那樣打的孩子競爭呢?

國際競爭力、長遠發展、與世界接軌,這些不是單單的口號,而是一些不計勞苦,先要大人們願意付出和奉獻的事情。孩子們都在單純地接受,你給他們甚麼,他們就變成甚麼……這些我們大人都可以預見,都值得反思啊。

 

[圖片來源:堂一刻系列圖片]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城市記憶 】美士基打銅像

美士基打,澳門土生葡人的軍人。曾於1849年8月白沙嶺事件中帶領葡萄牙士兵佔領關閘、襲擊北嶺炮臺,殺害清軍官兵,後來其軍階逐漸升至上校。

美士基打像原放置於議事亭前地,是葡人為紀念其殖民主義於1940年建立的,在1966年的「一二三事件」被民眾拉倒後,往後的50年歲月裡,一直都下落不明。

直到最近有人發現此像出現在葡國一個叫Valadares的小城。

 

[備註:舊相部份為網絡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