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2020年4月,市政署在內港一帶開展下水道整治工程期間意外發現一尊古炮,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發現古炮地點為爹美刁施拿地馬路近栢港停車場出口位置,即23號碼頭“祐德碼頭”對開。古炮出土後,文化局表示,古炮有保留價值,已運往倉庫存放並作進一步分析研究。有本澳歷史學者推測,該古炮為本地製炮廠鑄造,已埋沒在內港海邊至少80年,可能對研究澳門古代史、軍事史等歷史文化具重要歷史價值。

澳門口述歷史協會副理事長陳淑怡認為,政府宜藉事件為契機,進一步喚起大眾尤其年輕人共同關注本土歷史。據她介紹,據歷史記載,明代時澳門鑄炮手工業開始發展,葡人在澳設廠,專營大炮鑄造及銷售,中國人初時接觸的西炮稱呼為佛郎機。十八世紀中期,隨著英國工業革命起飛,歐洲國家新式軍器製造業等不斷發展,澳門鑄炮業則日漸衰落。

關於這尊“沉睡”已久的內港古炮身世及故事,有待當局進一步研究和分析。

 

#堅持不懈 #齊心抗疫

#防疫常態化,洗手戴口罩,保持距離勿聚集

#通關轉換健康碼,離境不離大灣區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參考:《澳門日報》、《力報》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要把興趣作為事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軟陶發展還沒有甚麼苗頭的小城來說,全職投身軟陶創作更看似是遙不可及的事。2018年的一個決定,讓原本過著平淡生活的梁笑東(Erica)走過不少高低起跌,她創立“芸悅手作工作室”,從此踏上全職手作人之路。今期我們請來Erica,與我們分享推廣軟陶文化的點滴。

A1_LOGO
Erica醉心軟陶手作

 

玩手作有助紓壓

      跟很多人一樣,Erica畢業後投身社會工作,結婚、生子,照顧家庭,生活美滿穩定。在工餘時間,Erica開始玩玩手作,原先只是紓解工作壓力,卻漸漸對手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A2
軟陶的可塑性高,能製作出不同的形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7年,一直有全職工作的Erica想換新環境,在尋找工作的期間,產生了當全職手作師的念頭。2018年,Erica抱著未嘗不可的心態,創立“芸悅手作工作室”,當中“芸”、“悅”二字來源於日文“芸術(藝術)”以及“悅楽(喜悅)”。她希望通過每一點小小的創意,能為大家的生活增添小小趣味和快樂。在這個小天地中,除了能製作軟陶手作產品,她更希望能推廣軟陶文化。Erica說:“那時我在想,要做就趁年輕,我怕未來會後悔,因為我還沒試過。”

 

製作軟陶多玩法

      軟陶,又稱為“低溫泥”、“低溫彩陶”或“塑泥”,源自於歐洲。20世紀八十年代台灣引進並翻譯作軟陶,九十年代內地引進後又稱之為塑泥。軟陶是一種PVC人工低溫聚合材料,從外型看像橡皮泥,但定型後質感更像塑料。在芸悅手作工作室裡,排列著整整齊齊的全球知名軟陶品牌“FIMO”產品,這裡除了是澳門軟陶最多的工作室,也醞釀著一股熱愛軟陶的力量。

A3
Erica在工作室埋頭苦幹(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軟陶可以聚合,塑造成各種千變萬化的圖樣與形狀,具有高度延展性及可塑性,充分地滿足了手作人的創作欲望。如果保養得宜,軟陶製作的成品更具有防水、防霉、堅固等永久保存的優點。正是這種千變萬化的特性,深深地吸引著Erica,她說:“軟陶可以做到好細緻,更能做出漸變的效果,可以與金屬、木、布料結合一起做,在製作飾品上也具有更高的靈活性。”

A4_LOGO
疫情期間,兩兒子在工作室跟媽媽做手作,同時陪著媽媽工作。

      說起成立工作室初期所面對的各個“寒冬”,Erica仍記憶猶新:“一開始當然是雄心壯志的,但兩、三個月後便發現並不簡單。一來澳門人的生活節奏快,二來選擇多,澳門人的消費模式較多元,經營情況並不明朗。前半年,我就在工作室裡默默做手作。”

      據Erica介紹,俄羅斯的軟陶發展成熟,製作工藝十分精緻,俄羅斯軟陶人偶工藝令世人驚嘆;台灣吸收了日本的文化,以製作䄂珍擺設及飾品為主;內地軟陶發展也急起直追,軟陶古風人偶有價有市,一些資深師傅開班授徒,學費達到五位數字;而澳門軟陶發展時間短,市場需要時間接受,消費產業未成熟,對於前景,Erica只能見步行步。

開班授徒促推廣

      Erica在工作室經營的七個月內了解到澳門的消費環境,在迎來寒冬期間,也曾萌生結業的念頭。就在此時,一位本地手作人朋友因想轉地方,兩人合租場地,讓她減輕了租金壓力之餘,也讓她慢慢認織了更多本地手作人。由助教的工作,到後來不少工作坊的合作邀約,工作室的經營情況也逐漸明朗起來。

A5
手作藝術能訓練兒童的創意能力(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說:“前期曾經十分低落。但我知道不可以單一發展,要推廣軟陶手作,首先要被更多人認識我,所以透過工作坊,市民可以慢慢了解,再學習製作軟陶,通過更多的接觸來認識軟陶文化。”

A6
成人從製作軟陶中紓解壓力(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軟陶多變的特性,也成為了啟發創造思考、培養手作能力的教材。在Erica的教學中,她也透過軟陶製作,訓練兒童對於三維概念的強化、動手能力、顏色認知、手部肌肉訓練等。按不同的年齡層,Erica也設計了不同的教學重點與設定不同的難度技巧,讓不同年紀的學員都能達標,當成品出爐時,都能滿足地帶著自己的作品回家。意外的是,近年成人班十分熱門,Erica說:“製作軟陶的過程其實十分紓壓,不能急,需要通過手的熱力慢慢揉,耳環中常用的漸層效果需要叠加壓平,眼看著顏色不斷地變化,整個過程讓內心平靜下來。”

A7
製作“耳環”的契機,令Erica思考市場需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剛入行時,Erica的產品以軟陶擺設、鎖匙扣為主,銷情並不理想,她也不斷地反覆檢討。現時主打的軟陶耳環成為近年市集的大熱,深得不同年紀的女士歡心。說起來,她特別感恩那個來自母親的訂單。Erica說:“那次媽媽的公司春茗,我幫媽媽製作一對小小的耳環,結果公司的同事都稱讚,反響十分好。這個款式所製作的櫻花系列耳環,在後續的市集中十分受歡迎,也讓我開始思考客戶的口味與需要。”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188178945946974089logo

剛過去的周末到理工學院體育館逛書展,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觀展的人數好像有了逆市上升。五月初的時候,也有研究數據指出,閱讀的人數、購書的量似乎都有一定增長。大抵上一個人宅在家裡,除了視聽娛樂和網絡活動,書始終是與人最貼近,為人提供最單純樂趣的東西。

與書為伴總是好的,最初可能都只為求解悶,有讀無感,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閱讀的習慣卻能讓我們更容易靜下心來,讓我們能更加專注。從偶爾翻翻到習慣閒時拿出書來,當然也需要一段過程。閱讀的習慣,萬萬不可以強逼自己和別人去接受和拒絕自己所未能認同的事物。

愛讀書,應該是一件溫柔的事情,往往是我們先虛心地接受了,才能慢慢地建立起牢固的關係。

“這本書有甚麼好看,教壞人啊。”和我同往書市的朋友見我翻起一書時,忍不住批評。

“不如我們來換一個想法,比如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有些書看似教壞人,但其實它不過是教我們認清人性,學會觀人入微,那就可以趨吉避凶了。更何況,這些都是行銷人的吸睛技倆,書裡面的,都是嚴謹認真的心理學研究成果。”

“甚麼人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呀?!”

“大概就是我們這種書痴吧。看起來在讀、在書市打打卡還不夠,我們都是真的一頁一頁每天拿書出來翻的哦。”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藝術是人類情感和想像的表現方式。為發掘學生潛能,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創新中學積極推動藝術科的發展,建立優秀教師團隊,作育英才。藝術科主任黃德恩於2008年加入創新中學,一直任教視覺藝術科目。中學時受美術老師啟蒙,黃德恩愛上美術,並努力學習,後來考入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奠定未來的發展方向。自當上教師後,他期待學生在藝術探索和創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從而找到自己未來的職業出路。

A1_LOGO
藝術科主任黃德恩(右一)與兩位學生合照

 

培養興趣探索出路

       創新中學邁向創校十七年,配合國家發展策略及澳門特區政府提倡產業多元化等施政方針,積極推動藝術科課程,近年倡議以“CAP”,即Creativity(創意)、Art(藝術)及Patriotism(愛國)作為教育政策,以培養學生欣賞、尊重藝術的素養和價值觀,學以致用,貢獻社會。

A2
創新中學邀得廣州美術學院魏華教授指導學生陶藝創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創新中學以“回歸教育”為主軸,提倡終身學習,並積極營造學習型社區。目前設有中學課程(為年齡逾16歲的學生提供中學教育)以及職中課程(使有意學習一技之長之人士能學到配合澳門發展所需的創新職業技能),其中高中課程設立藝術主修科,職中課程於2013年更加入文創產業實務課程,致力為澳門培育文創類型人才。

       黃德恩介紹,創新中學藝術科目前主要分為視覺藝術和音樂表演兩大範疇,一周約有四小時的八節課時,另外還有讓學生選修的“藝術潛能發展班”,以不同形式鼓勵學生接觸和學習藝術。

cof
創新中學師生前往香港元創坊文創園考察(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藝術科課程的特點是“分科”,供學生有系統性地學習,從而取得階段性的進步。以“視覺藝術科”為例,會分成平面設計、立體設計、攝影、繪畫等課程;另外,在“藝術潛能發展班”裡,還有金工、漆畫等課程,教授學生基本技巧之餘,亦著重於藝術的應用層面。

A4
創新中學師生參觀影像澳門展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投入資源鼓勵學習

       黃德恩表示,由於每年有不少轉校生入讀創新中學,他們過去有不同的學習經歷,學習能力參差不一,所以學校會採取有教無類的施教態度,鼓勵學生發揮所長,建立學習興趣。學校亦會採用綜合評量的機制,公平地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滿足感,勿因一兩科成績不合格而氣餒,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

A5
2018年,日本演出者獲邀到創新中學舉行太鼓祭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教育發展基金的支持下,創新中學近年加大投入發展藝術科的資源,致力完善教學場地和設備。校方堅持“專科專室專用”的方針,讓學生在視藝室、舞蹈室、音樂室等專心學習,保證教學質量。師資方面,創新中學已建立優秀的藝術科教師團隊,以全職老師為骨幹核心,並以具專業能力的兼職老師作輔助。黃德恩指出,兼職老師的教學效果不容忽視,他們擁有豐富的社會工作經驗,除了教授學生學科基礎知識外,還能介紹一些行業裡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未來升學或就業做好心理準備。

A6
創新中學學生獲邀在全民運動會開幕上表演(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年,創新中學都會鼓勵學生參與不同的藝術活動,包括校內才藝大賽、“校園樂繽紛”、“澳門城市藝穗節”及“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冀不斷開拓藝術視野,並發揮所學所長。在教師團隊的帶領下,學生經常有機會走出課室,參觀不同主題的藝術展覽,滿足學習好奇心,從而積累信心勇於挑戰各種藝術比賽,不少學生屢獲殊榮。

A7
創新中學參與“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2019”(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理論與實踐一體化

       藝術發展之路想要走得遠,需要時刻保持創新思維。黃德恩稱,對於未來有志在藝術方面發展的畢業生,創新中學會鼓勵學生升學,在大專院校裡繼續深造,從而取得一技之長,在社會上有所發展。

jhdr_vivid
在全澳中學生立體藝術創作比賽上,創新中學得獎同學與指導老師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創新中學畢業生、現就讀於廣州美術學院的黃詠琪曾因學業成績不理想而感到迷惘。在機緣巧合下,她留意到創新中學的招生信息,便在高二以轉學生身份入讀該校。黃詠琪的外公是國畫家,家人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在家庭的薰陶下,她從小到大對繪畫都十分有興趣。轉校後,她認真拾起畫筆,創作了不少得到老師和同學們喜歡的作品。對於自己的付出有收穫,她說:“創新中學的藝術課程比較多,有很好的創作氛圍,令我燃起了對繪畫的衝勁,當知道自己的作品有人欣賞,便想一直畫下去。”

A9_LOGO
黃詠琪喜歡繪畫

       就讀高三的留李蓉曾代表創新中學參加歌唱比賽,一展所長。她說在父母的感染下,自己小時候已很喜歡音樂,一直想成為專業歌手。在高二轉校至創新中學後,她很喜歡上音樂課,因可以接觸更多不同的樂器,學習到如何錄歌和調音等專業技巧,令自己更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畢業在即,她計劃未來會繼續練歌和挑戰各種歌唱比賽,亦有意嘗試當節目主持,冀多元化發展。

       作為教師,黃德恩最高興是見到學生能找到興趣,發揮所長。展望未來,他表示創新中學藝術科將繼續以多元化教學模式,透過系統性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

A10_LOGO
留李蓉熱愛音樂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宅木|以木為根

木,性情樸實。自古以來,人們截木取材,架木築屋……木可謂是大自然恩賜的禮物。

宅木“以木為根”,扎根澳門,帶著對大自然的尊重,以及對原始的崇尚,盡量保留原木的木紋和痕跡,創造出簡約樸素的生活家具。

——宅木Zawood

       | 始於澳門的實木家具店

想知如何用木頭製作家具?一齊去片!

出品: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MPEA

製作:破曉製作 Marching Productions  

贊助:澳門基金會

鳴謝:宅木Zawood

      澳門是世遺之都,歷史城區建築群記錄著城市變化的痕迹、歷史及時代的變遷,值得市民及遊客深入認識和研究。以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為契機,社區裡舉辦更多各種大大小小的不同藝文活動,展現小城獨有文化魅力,與此同時,文化導賞服務需求亦日漸增加。無論是政府或民間社團,近年都著力開辦文化導賞培訓課程,冀培育更多新人加入導賞員隊伍,合力講好澳門故事,提升良好國際形象。

A1
高婉芳擁有18年文化導賞員經驗(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曾多次獲博物館頒發優秀導賞員獎項的高婉芳,擁有18年文化導賞員經驗。她一直關心藝文界發展,出心出力支持之餘,亦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澳門,故踏上導賞員之路,做好推廣者角色,致力傳承本澳歷史文化。

 

肩負推廣文化使命

      本澳導賞員多屬義務性質,或只收到微薄報酬,卻要肩負起歷史文化推廣者的使命,責任不輕。2002年前,澳門導賞文化還未流行,也沒有那麼多導賞員。澳門藝術博物館(下稱“藝博館”)當時正著力舉辦各種不同的大型展覽,並推出第一屆導賞員培訓課程,冀能為參觀者提供專業的導賞服務。對此感興趣的高婉芳立即報名,卻不獲錄取,在幾番爭取下成為旁聽學員,堅持完成所有課程和通過評核後,終取得資格勝任藝博館導賞員一職。之後,憑著對導賞工作的喜愛,她接受更多不同考驗,並開始在澳門博物館、鄭家大屋、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聖若瑟修院藏珍館等擔任導賞員,向入場者介紹展品。

A2
高婉芳為澳門藝術博物館擔任導賞員,向入場者介紹展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與導賞,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她說:“例如,藝博館每年都有不同的展覽,當我收到一個新的展覽通知時,便要認真做準備工作,花上不少時間去認識和研究展品的特點,有時還須尋找更多補充資料,才能滿足到導賞時的講解所需。當導賞工作越做越多,你就會發現很多東西是融會貫通的,所以累積經驗很重要!”為了提升專業能力,她在2007年考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世界文化遺產專業導賞員(澳門)資格;當導賞員期間,由於接觸到不同的藝術展品,開拓了眼界,她亦開始從事藝術創作,其畫作《世遺夜思》入選第13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並評為優秀作品。

A3
高婉芳的畫作《世遺夜思》入選第13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並評為優秀作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提供專業導賞服務

      18年來,高婉芳參與過不同的導賞活動,有著不少深刻和難忘的經歷。她分享道:“藝術是無界限的,人人都有欣賞藝術的權利,殘障人士也一樣。我曾接待過弱視和聾啞人士團,雖然導賞工作更花時間和心機,但我認為十分值得,因能達至藝術共融的目的。近兩年,我為‘國家安全教育展’擔任導賞員,在不同社會階層人士面前講解自己平時較少接觸的內容,同樣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也提升了個人導賞能力。”

A4
高婉芳為“國家安全教育展”擔任導賞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高婉芳認為,導賞員以個人的知識儲備為基礎,引發參與者對導賞內容產生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橋樑作用。如熱愛導賞員工作,便需要對自己有要求,不斷自我增值,除了掌握基本的導賞技巧外,更要豐富自身的藝術素養,務求將導賞服務邁向專業化。她說:“導賞員還講究團隊合作,因一場藝文展覽活動裡可能有負責不同語言的導賞員,如果對其中一件展品講解太長,就可能影響其他導賞員的時間,怎樣做好協調、互相配合,都是一門學問。”

A5
高婉芳指出,熱愛導賞員工作,便要不斷自我增值。(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導賞文化發展,文化局已連續四年舉辦了“澳門文化遺產小小導賞員培訓計劃”,促進青少年認識澳門的歷史及文化,掌握澳門世遺景點的基本知識和導賞技巧,成為本澳文化遺產的守護者。高婉芳認同有關計劃,亦很鼓勵身邊朋友參與不同的文化導賞培訓課程,“既可豐富知識,也能擴闊人脈,更可透過培訓所學習的知識實踐自我。”

A6
高婉芳鼓勵身邊朋友參與文化導賞培訓課程,充實自我。(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致力做好橋樑角色

      2017年,高婉芳與一眾志同道合的好友成立澳門專業導賞學會(下稱“學會”),藉此團結一眾導賞員與藝術工作者,透過舉行不同的導賞活動、專題講座、藝術工作坊等,合力推動本澳藝文發展。

A7
2017年澳門專業導賞學會成立,藉此團結一眾導賞員及藝術工作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學會連續三年舉辦“博物館之旅”,在該會導賞員的帶領下,參與者能更深入地學習和賞析展品。2020年六月,學會在萬豪藝廊舉辦“墨染清風——譚植桓澳門寫生作品展”, 展出本地畫家譚植桓涵蓋世遺及不同風景名勝的25件水墨畫寫生作品,並特設公眾導賞服務,由該會導賞員從歷史、藝術的角度駐場為觀眾進行導賞,帶領大家了解作品的特點和創作手法。

A8
澳門專業導賞學會連續三年舉辦“博物館之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高婉芳表示,學會成立的日子並不長,但在有限的資源下舉辦各類活動,讓會內的導賞員與藝術工作者都能發揮所長,加強合作,共同進步。展望未來,學會正計劃與各學校合作推出培訓課程,培育中小學生成為優秀導賞員,日後亦將籌辦更多元化的活動,加強社會大眾認識澳門歷史文化。

burst
“墨染清風——譚植桓澳門寫生作品展”特設公眾導賞服務(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指出,特區政府一直重視澳門歷史及藝術教育推廣,而導賞員是重要的橋樑角色,故相信未來導賞員能大有所為。為了讓澳門歷史與藝術文化普及至社會不同階層,她鼓勵年輕導賞員要不斷學習,吸收更多知識和經驗,充實自我,完善導賞技巧,盡心做好每次導賞工作,提升小城的國際形象。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211_LOGO

如果能活到退休的年紀,你希望日子要怎樣過?朋友二十多歲時就開始想退休生活,人們都說他未老先衰,缺乏理想與鬥志。他夢想開咖啡店,結果他畢業以後去了當教師,課餘除了自己進修敎職技能,他還在假期去學煮食、製作各類飲品、考取證照。一個“缺乏鬥志和理想”的青年,經過五年時間的學習,他又花了兩年時間到朋友的餐廳做侍應和廚房幫工。我認識他的經過,正是在那家餐廳吃飯時,聽餐廳經理介紹餐廳、菜品和員工開始,他介紹到其中一位侍應時說:“我們叫阿SIR,不是警察,而是因為他正職是老師。”

阿SIR到今天還在教書,他還在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累積。想起他,是因為這段日子經常聽到很多年輕朋友說“很想退休”、“想躲到森林過種菜養雞自給自足的生活”。“想”很容易,實踐卻需要一步一腳印地走出來,沒有一蹴而就,全部都需要過程。

有目標的好,是讓我們生活有了方向。夢想能不能實踐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讓我們腳踏實地的做人,讓日子過得充實,手裡掌握知識和經驗。“土地需要購買後才能種植和建設”、“想要過自給自足的生活要開始學習種植和求生技能”,聽了很多人想了很多年,到最後他們還是沒有發揮生活的正能量,像阿SIR一樣,朝自己的目標認真進發。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魚行醉龍節

        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澳門魚行醉龍節是澳門鮮魚行獨有的一項民間傳統節慶活動。吃龍船頭長壽飯、舞醉龍巡遊、免費派送龍船頭飯,是節慶中主要活動內容。舞醉龍、舞醒獅是節日中二項主要表演形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澳門鮮魚行總會響應政府“不聚集”號召,取消“澳門魚行醉龍節二○二○”系列活動,改為在三街會館前舉行簡單的上香儀式,同心抗疫。

540720224221706457logo

 

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

        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是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該聖像出遊現時在每年5月13日舉行,出遊隊伍由澳門教區主教、神職人員和大批本地及海內外的教友等組成。出遊隊伍自玫瑰堂步行至西望洋聖堂,沿途會誦念玫瑰經及唱聖詩,場面壯觀,為本澳富有特色、歷史悠久的宗教慶典。

686517303762139756logo

        因疫情影響,2020年的聖母聖像出遊取消公眾參與聖像巡遊,改以車輛搭載聖母聖像到主教山的方式舉行,而部分的禮儀亦改以網上直播形式進行。

252380629764922579logo

 

#堅持不懈 #齊心抗疫

#必須堅持,記得洗手,戴好口罩

#避免聚集,保持距離,健康聲明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參考:澳門文化遺產網、澳門文化局、旅遊局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