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城市記憶 】新馬路國慶牌樓新舊對比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七十年代中期,每年的國慶節,在新馬路、海傍區、議事亭前地,都蓋搭牌樓,社團、機構的門面也蓋掛巨幅彩牌,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到處是喜氣洋洋的歡樂景象。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牌樓主題鮮明。海傍區的兩個牌樓分別顯示工業和農業的建設成就:新馬路中的輕工建設、南灣和新馬路口的文藝百花齊放;是國慶節市民、遊客拍照的集中地。

後來道路上車輛日多,交通壓力日增,牌樓漸漸減少,其中議事亭前地、郵政局門前、殷皇子大馬路、司打口以及新馬路的牌樓還保留了一段長時間。1970年後,國慶牌樓漸漸淡出澳門街頭。

 

備註:舊相部分為網上來源

 

        複雜多變的大自然,是萬物生長的大舞台,我們自古以來向大自然學習生存與解決問題。而一直以來受傳統教育的人們,在城市中成長,長時間對着書本,被老師教授,卻容易忽視了心理需要,於是在面對困難時,難免變得不知所措。體驗式教育,這個有別於傳統教育而稱的名詞,它是甚麼?又帶給我們甚麼?從事體育教學工作超過廿年的鄭智明(鄭Sir),與我們分享體驗教育的內容得着。

A1
鄭智明從事體育教學工作超過二十年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陪伴學生面對挑戰

       體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又稱為探索教育、冒險教育、歷奇等。簡單來說,體驗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連接認知、活動與情感,在學習之中以自己的知識去發現和體驗,最後把經驗運用在生活之中。如果說傳統教育,教者與學者的關係是知者與不知者的不對等關係,那體驗教育之中,老師陪伴學生面對挑戰,敢於嘗試各種“不可能”。

        鄭Sir多年來從事體育教學工作,他於2009年認識到台灣一位推動“體驗教育”的謝智謀博士,二人一見如故。2011年,鄭Sir與謝老師一行人登上喜瑪拉雅山,回到澳門後,鄭Sir便致力推動體驗教育。

A2
鄭Sir(左)感激生命中遇上謝志謀老師及師母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鄭Sir說:“體驗教育給人的印象多是體育運動,但其實我們強調的是體驗學習圈,學生如何在活動中去學習面對各種在社會、人生中的問題,才是教學的核心。所以當時我成立澳門體驗教育學會,希望在澳門建立體驗教育平台,讓本地體驗教育者可以有平台,結合澳門的教育情況,作出適合的教育方案。”

學習坦然接受失敗

        鄭Sir在2010年構思帶領澳門學生到海外登山,冀藉着登山的過程,讓年輕人學會面對挑戰、戰勝挑戰,甚至是接受“失敗”,而這種心理素質的建設與教育,就如鄭Sir所打的比喻:在一場戰爭中,體驗教育扮演側撃的角色,透過活動引導學生作有條理的反思,讓他得出更好的經驗,這些經驗將會在他投入社會和規劃人生起着重要作用。

       他說:“登山和生活一樣,沒有人說登山一定會成功的,所以讓學生參與登山,除了是希望他努力去實現目標,同時要有隨時面臨失敗的心理準備。眼看到前面就是終點,但真的沒有力氣了,到底要不要下來呢?下次的時候應該抱着怎樣的心態?他們面對放棄與失敗,比一直勇往直前需要更大勇氣。當學生按實際能力自我評估,便會知道失敗的原因,也成為了日後他們在社會中面對失敗的良好心理建設。”

        當年的登山構思因各種原因,到了2012年才實行,整個前期過程面臨了零經費、家長擔憂的壓力,但這些問題都憑鄭Sir和同伴們的努力一一解決了。

A3
2012年,鄭Sir與同學登上台灣第二高峰雪山,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五座高山之一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4
台灣雪山標高3,886公尺。出發前,鄭Sir與同學特地進行體能訓練,以應對天氣適應及體力需要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鄭Sir 表示:“家長擔心是一定有的,他們覺得太危險,會有一個十幾歲的小朋友去登山、在山裡出事了怎麼辦等等的想法。那我就每天都給家長們打電話,一個一個的去解釋,包括我們的教學目的、理念、安全評估,事前的體能訓練等,讓他們知道這不是一次冒險,最後大部分家長都理解了。結果,這趟登山之旅終於實行。”

A5
在登雪山時,同學們需要揹着二十公斤的大背包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挑戰體能極限

       曾有一位同學跟鄭Sir說:“我十幾歲仔,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我可以跑30分鐘。”

        2013年,鄭Sir組織了28個學生,到台灣騎單車環島,當中除了一名是小學生,更有一名同學的體重接近200磅。正因為過重,令他討厭體育課,每每遇到體育課需要跑步時,便獨個兒躲起來。但由於想對環島十分感興趣,所以報名參加這活動。

A6
2013年,鄭Sir與同學到台灣單車環島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時,鄭Sir給他開出一個條件:連續跑三十分鐘。這對於同學來說可算是“不可能”,但他想一想,決定嘗試一下。接下來這位同學在課餘時間練習,到了測試那天,他跑了十分鐘,便感覺自己到了極限,只好向鄭Sir說:“我不行了。”而鄭Sir做的,是以很慢的速度,陪着他跑完三十分鐘。

        雖然這次經歷沒有讓這位同學立刻瘦下來,但在接下來的體育課,他沒有再逃避,也成功與同學仔一起環島。鄭Sir說:“在體驗教育裡,師生關係是平等的,他覺得自己做不到,我就陪他一起完成。經過這次體驗,他更能克服日常生活中的難題,甚至作出改變。”

A7
環島期間,同學們互相支持與鼓勵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體驗教育,很多人都會把它聯想為體育教育,但其實體驗教育可與各個學科結合發展,例如數學科、物理科等。同時,鄭Sir希望小城傳統教育的體系中,不要忽視體驗教育的發展及其重要性。“體驗教育不能取代傳統教育,但體驗教育能令我們的傳統教育辦得更好,對學生的發展是健康的。讓學生常懷感恩與正面的心,去理解和選擇自己想走的路,也是體驗教育的最終目的。”

        而鄭Sir接下來決定到台灣進修,把體驗教育帶到澳門的學術領域當中,除了身體力行實踐體驗教育,期望日後把學術成果帶回來,把體驗教育推得更快、更遠。

.

合作單位:人才發展委員會logo-output-02人才發展委員會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燒灰爐是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古老村落。古時,該村的主要業務是把採到的蠔取去肉後,集中蠔殼在一個地方燒成白灰,而這些白灰可以作為建築材料,繼而出售至其他地方,而蠔殼灰亦製成了澳門很多舊建築中都看到的蠔磚。這個燒蠔殼的地方就是燒灰爐村。但後來因澳葡政府的填海工程,而導致這個村落消失。雖然燒灰爐村不再存在,但至今仍有鄰近地方稱作燒灰爐街、灰爐石級、灰爐斜巷和燒灰爐公園。

 

資料來源:http://www.macauzine.net/?action-viewnews-itemid-703#.Wia8uaL1pOc.facebook

 

A1

        最近看了正會“遊子 – 澳門人在上海”的專訪,突然感到澳門的新一代還是相當有希望的,也許印象中那種傳統、思想比較保守的澳門人,只是我們眾多澳門人群中的其中一個面向,但有更多的年輕人隨着他們的成長和成熟,你會從他們的一言一行中發現他們有目標、有想法,而且勇於嘗試且有執行力。

遊子 – 澳門人在上海 – KamKei

 

L.E.A.D. Macau

        特區政府在多元發展的面向裡頭,有兩個概念聽起來是比較矛盾的。

        一個是人才回流計劃,另一個是鼓勵年輕人走出去,為他們創造條件到內地或其他友國學習和發展。

        到底是要回來?還是走出去?其實兩者並不存在抵觸的部份,而是增加了澳門人本身的選擇,讓澳門人能隨着自己的意志,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自己的專業能夠在澳門立足,那就在澳門好好發揮自己的所長。

       若然在外學有所成,想衣錦還鄉回來服務澳門,特區更是無任歡迎。

        而倘若某些領域澳門市場有局限,或者想拓展更廣闊空間、想為自己的人生尋找更多可能性,特區政府也為你提供支援和幫助,讓你做好往外闖天下的準備。

 

        一個人能更好地體現自己的價值,獲得真正的自主與自由,離不開L.E.A.D.這四個面向,在我的理解裡頭——

        L是Lifestyle。你有沒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方式?

        E是Economy。你有沒有從經濟壓力方面真正解放出來?

        A是Attitude。你有沒有良好的態度來對事對人?

        D是Dynamics。你有沒有主動尋求改變或願意接受挑戰的動力?

         有這四點,我想,就能引領(LEAD)我們的人生走向豐富和精彩,也由此,才能讓我們更輕鬆地承擔使命(Leadship)、探究知識(Exploration)、增強能力(Ability)和奉獻社會(Devotion),真正地成為國家的棟樑和社會的人才。

.

[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