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澳門有很多街名都以節日為名,其中一條街道就以紀念中國十二月初八日的臘八節而名為「臘八街」。佛教經典中紀載,釋迦牟尼佛剛開始修行時,隨著當時印度的苦行風俗,於苦行林中日食一麻一麥,忍受飢餓痛苦六年,形銷骨毀。後來理解到修行應守中庸之道,維持身體的基本需要,於是接受牧羊女供養的乳糜(用 牛奶酥油調製的粥),轉而到菩提樹下靜坐,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悟道。中國佛教徒以臘八粥來象徵這碗供養佛陀的乳糜,慶祝 釋迦摩尼佛成道。

 

資料來源: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103

 

        最近,走在小城的街道上,總發現色彩奪目的畫作,走近才知道是藝術家及插畫師們為配電箱增添了“衣裳”。散落各處的配電箱上的畫作,風格各異,表逹出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作力,有的與周遭環境相映成趣、有的調皮生動、有的引人深思。原來這些畫作全是來自澳門插畫師協會和澳門美術協會的二十位藝術家及插畫師,而這次配電箱活化計劃的策劃者,是我們的澳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A1 with logo
Jaclyn及Ken介紹活動的原因和成效

配電箱添上“衣裳”

        由電力公司主辦的“電力x文創─配電箱藝術活化”活動,邀請了二十位來自澳門美術協會及澳門插畫師協會的共二十位藝術家及插畫師在小城不同角落的配電箱中作畫,令配電箱一改從前單調的面貌,成為了市民、遊客駐足欣賞的一道風景。

  澳電監管事務及企業傳訊辦公經理Jaclyn與主任Ken談起這次活動背後的點滴,“其實這個念頭很早之前就有,而最開始的擔憂,是怕配電箱的美化降低了市民對配電箱的危險意識。”

   Jaclyn介紹道,雖然說街道上的配電箱大多屬於低壓,一般來說對行人不會構成危險,但始終帶電。在最初期構思時,不少人會擔心如果把冷冰冰的配電箱外型改變,會減低市民對配電箱的戒備心,故澳電在項目開始前,技術部門着重做好安全措施,確保行人與插畫師的安全,並在項目開展前與插畫師開會,了解插畫師的作畫方式,並建議使用安全及耐用的物材,禁止使用一些帶有粉塵的易燃媒材。

A2 with logo
Jaclyn說:“希望市民愛護這些畫作,因為它們都是本地藝術家及插畫師的心血。”

  談到活動目的,Ken表示是由於近年文創發展,作為企業也應負起社會責任,讓本澳文化創意及藝術發展與社區進行連結與互動。他們參考其他國家在公共藝術領域的發展,回澳後與技術部門做好一切安全準備,配電箱藝術活化的項目於2017年8月中正式開展。

A3 with logo
Ken表示配電箱藝術活化的項目,讓本澳文化創意及藝術發展與社區進行連結與互動。

  Ken說:“在前期搜集、選擇地點、草圖修改、聯絡等工作完成後,二十位本地藝術家及插畫師,在十四個人口密集、顯眼或鄰近景區的配電箱面前,進行兩個星期的創作,替本澳二十個配電箱換新裝。全澳門一共有一千多個配電箱,而我們所選的配電箱都位於顯眼處,希望本地畫家的作品被更多市民看到。”

A6
插畫師為配電箱作畫,吸引了途人目光。
(相片由澳門插畫師協會提供)

趴在鬧市地上作畫

        據Jaclyn介紹,二十位藝術家及插畫師的作品風格各異,創作用心。有的帶着濃烈的個人特色,有的插畫師把該區的歷史背景、飲食、周邊的特色建築等意念融入作品中,也有的作品是表達插畫師創作時的情緒。

A8
作品出自本地畫家廖克敏之手,畫中人像十分逗趣地舉着葡撻。
(相片由澳門插畫師協會提供)

  來自美術協會的Cindy介紹來自美術協會的作品均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說到自己的畫作“心花怒放”,畫中充滿怒火的奇怪花兒,正好講述了這次美化配電箱的特別體驗。

  Cindy 說:“平時大多在安靜的畫室創作,這次我負責作畫的電箱在一條繁忙的馬路旁,身邊的車、遊客不斷經過,我的畫作也在表達着身邊嘈吵的創作環境。”作畫環境並不舒適,Cindy卻堅持使用其襌繞畫風格(即圖案不論大小,均以幼線勾畫而成,故需時較長),創作兩星期中,Cindy因為要畫配電箱的底部,更趴在鬧市的地上作畫,而當時她正好被經過的遊客行李箱的輪子蹍到,也曾被另一位遊客把調色盤及畫具撞翻,顏料倒滿一地。創作過程發生了不少插曲,Cindy卻覺得這是十分難忘的經驗,也收到很多正面的回應。

A4
Cindy在鬧市中心堅持以禪繞畫風格創作,十足一場“修行”。
(相片由澳門插畫師協會提供)
A7
畫家郝元春的《冥想綠洲》運用一個女孩的半身像,向上飄散的頭髮
與宇宙星空融合在一起,靈感結合了她身處於配電箱所在的繁忙商業區的感受,表示即使再狹窄的城市也無法困住想像的力量,而這些想像力就是你的綠洲。
(相片由澳門插畫師協會提供)

官也街的浪漫情懷

  另外,來自澳門插畫師協會的Mini和Hue,創作的《Love Story-Bu Loves You》和《Love Story-Charming Cat》,是位於官也街兩個相鄰的配電箱。

  Mini說:“官也街給我的感覺有小小歐式的浪漫感覺,我希望能在這裡編織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以兩隻貓代表一對情人,除了因為我和Hue都是愛貓之人,也希望以動物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及宣揚愛護動物的信息。”Mini的作品《Love Story-Bu Loves You》,有其標誌性的圖案,保留着強烈的個人風格外,還以家中所飼養的貓咪Bu作為創作藍圖──躲在花卉樹叢中的阿Bu,只露出迷人的眼睛,看著他的愛人──即是由Hue創作的貓咪雪糕。兩隻貓咪互相對望,眼神之間洋溢着愛意,為這個充滿歐陸風情的官也街增添幾分甜蜜的氣氛。

A5
(左起)Hue、插畫師協會會長Nono及Mini合照。圖中Mini的《Love
Story-Bu Loves You》(左)及Hue的《 Love Story-Charming Cat》中,兩人分別讓畫作中的兩隻貓,在那條充滿歐陸風情的小街上編織“愛的故事”。
(相片由澳門插畫師協會提供)

  以上介紹的只是全部配箱的一小部分,為了讓市民自行去發掘這二十個配電箱的蹤跡,筆者就不透露具體位置。值得一提的是,配電箱將會分別貼上QR CODE,讓市民可以更多地取得藝術家及插畫師的資訊及創作理念。另外,Jaclyn提醒市民不要因為配電箱換上美麗的外觀後,便忘記了它潛藏的危險性。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 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提到啤酒,很多人會聯想到歡聚時喝的廉價飲料,但在地球的另一邊──歐洲,啤酒被視為一種文化,種類多不勝數,是歐洲人日常生活中常喝的飲品。

  曾在歐洲留學與工作Bryan,憑著對啤酒的熱愛,及對啤酒文化的深厚認識,在本澳代理多種歐洲品牌的啤酒,當中更包括被譽為啤酒之王修道院啤酒。究竟Bryan是以怎樣的標準揀選啤酒作為代理?又如何說服外國廠商拿到代理權?這次請來他為大家暢談與啤酒結下緣份的經歷和點滴。

A1 with logo
Bryan分享與世界大啤酒品牌打交道的經驗

歐洲遊學領略品酒

        Bryan原是一名社工,在工作兩年後決定重拾對餐飲的熱愛,並於1997先後在英國及意大利修讀餐飲廚藝及酒店相關的課程,課餘時到不同的酒店餐廳、酒吧打工。數年間走訪歐洲多地,在遊學兼工作的生活裡,Bryan除了學會德語、西班牙語,也學到了不少廚藝及飲品(飲品包括酒類、特飲等)知識,更在平日與同事朋友聚會時,接觸到不同產地、口味的啤酒。

A2
Bryan年輕時到歐洲遊學,令他學到了世界各地的啤酒知識。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3
在歐洲,Bryan當服務生。這裡的餐廳會要求廚子需要有服務生的經驗,才能更能瞭解公司運作及顧客的需要。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2004年,Bryan帶著在歐洲的學習經驗,回到澳門這個近乎零發展的進口啤酒市場,成為了本地進口啤酒代理商。他說:“我回來澳門時留意到,這裡的進口飲品好像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款,千篇一律的品牌,在進口啤酒的引入並不積極,澳門市民對這方面也沒有太多要求,並不追求特別的飲品體驗。引入國外的品牌來這個‘蚊型’市場其實一點也不易,當中在國際上有名的啤酒製造商並非以金錢先行,更多是怕品牌被沒有經驗的代理商做壞、做爛,故在選擇合作夥伴時非常嚴謹。"

A6 with logo
回流澳門後,Bryan成為啤酒代理商,並積極推廣啤酒文化。

誠意知識促成交易

        Bryan總結與啤酒商促成交易的成功要素,離不開“誠意”與“知識”。在開始洽談前,Bryan會首先選擇質量頂級的啤酒作合作目標,並細閱該品牌的歷史,以及當地的一些社會發展消息,以得知對方的背景及現時的經營環境等,在一切準備後,會親身飛到當地與啤酒商洽談,以示誠意。

A4
Bryan於德國讀書期間,到餐廳打工。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5
曾在英國酒店諾富特工作。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見面前,他已準備好如何回答外國啤酒商必定問他的問題:“為甚麼那麼多品牌,你要選擇我?”Bryan補充道:“澳門市場太小,你不能以‘土豪式’的購買量作為與別人交易的籌碼,最重要是顯出你對他們的誠意。”所以他會在交談中顯示出對啤酒的熟悉,並會說出希望澳門人能品嘗到優質啤酒的目的,當對方看到Bryan過往選購的品牌取向、及在本澳銷售通路的穩定性,都會十分願意把啤酒交給他做代理。

醇醇酒香一品為快

        普遍來說,啤酒現時給人們的刻板印象,都是對身體有害的飲品,與痛風、尿酸、肝病等等疾病掛勾。每天都喝啤酒的Bryan認為,這些掛在啤酒上的負面標籤,除了是由於人們對啤酒文化的認知不足引致,也與飲酒行為的不當及消費者的消費模式有關。

        在創業頭兩、三年,Bryan把重點放在啤酒知識推廣上,例如與每位顧客分享啤酒的分類、產地的啤酒發展、啤酒的口味、製作的分別等等。食物的平貴容易分辨,但啤酒卻很難理解,為甚麼進口啤酒總是特別貴?Bryan說:“製作啤酒的原材料都有優劣之分,啤酒的發酵過程需要時間,理論上啤酒的製作過程並不能令啤酒有太快的產出,優質的啤酒在釀造過程中要等待自然發酵,所以生產時間比較長,產量也相對少。我們經常能接觸的大品牌,會使用化學酵母,令他們可以從極短時間量產。此外,釀製啤酒的水也是其中一個決定啤酒平貴的原因。”

A7 with logo
Bryan解析進口啤酒價格高昂的原因

        採訪尾聲,Bryan打開了一支紅色的紅莓味啤酒,果香蓋過了酒的苦味,容易入口,在品嘗過程中,Bryan說到這支英國進口啤酒的發展歷史,這款啤酒的由來,以及當地人的飲食習慣與這支啤酒的關係。對於一般人來說,它可能只是一支數十元的進口啤酒,但對於Bryan來說,這個瓶子裝著無限的知識與經歷。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 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熊貓茶記】

還有幾天2017就要過去了,
無論多忙碌也好,
用一杯咖啡的時間,
為自己好好地作思考,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記得埋頭苦幹,
而忘記了為什麼而努力~
但我覺得一杯咖啡的時間又太少,
所以建議再加件蛋糕和來一份炸雞作配搭

 

#熊貓茶記

        一齣電影的誕生,從來不容易,尤其在澳門,由於相關人員緊絀,電影工作者往往要身兼多職。以本地電影《過雲雨》為例,導演陳嘉強既是該片編劇,同時也擔任監製。他不僅要做好創作人的角色,將電影拍得盡善盡美,更要想方設法做好發行工作,令電影得到更多放映和宣傳機會。

        由2013年初籌備影片開始,陳嘉強與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歷時四年完成了這個項目的挑戰。對於《過雲雨》入選“第二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禮”的“特別展映”項目,並在旅遊塔舉行首映禮,贏得不少觀眾支持,陳嘉強感到高興之餘,也沒有自滿。他認為創作之路是漫長而無止境的,未來仍會繼續不斷學習和接受挑戰。

A1
陳嘉強努力追逐電影夢。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創作之路永無止境

        陳嘉強近年致力平面設計與視覺藝術工作,亦熱衷參與影像拍攝,一直是積極推廣電影文化的拍板視覺藝術團的核心成員,2008年執導電影《堂口故事》其中一個單元故事《指望》。長年從事跨媒介創作,令他經常審思“生命"這重大課題,他希望透過電影將自己的所思所感呈現在大銀幕上,因此便着手構思《過雲雨》的劇本。《過雲雨》亦是他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

A2
熱衷參與影像拍攝工作。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早年在大學修讀平面設計專業的陳嘉強,說中學時期已很喜歡看電影,但從沒想過做導演;後來入讀理工學院,他遇上了人生重要的藝術啟蒙老師李銳奮,也因此愛上了創作,由平面設計到攝影,由文字寫作到行為及裝置藝術,他都有所涉獵和研究。此外,他還迷上了用影像記錄人生百態,開始製作一些錄像短片。

       陳嘉強表示,“在李銳奮老師的言傳身教下,我們明白到甚麼是創作。當年讀平面設計專業的同學,直至現在仍在不同領域上搞創作,且取得不俗的成績。我認為創作是多元化的,不應該受媒介所局限。"

幕前幕後傾力同心

        電影《過雲雨》於2015年9至10月進行拍攝,後製做足近兩年才完成,只因資金緊絀。陳嘉強表示,“這齣電影得以順利開拍,要特別感謝文化局“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2013”的資助,令我有起始資金完成拍攝部分,但電影的後期製作,需要籌集更多資金,這是多數本澳導演都會面對的重要考驗,在未找到投資者的情況下,唯有靠自己努力賺錢,以完成整個電影計劃。"

       據陳嘉強介紹,《過雲雨》以正規電影模式製作,每個崗位都有專業分工,幕前演出者(主要演員和臨演)約130人,幕後製作團隊約30人,幾乎全是本地班底。他表示幕前幕後合作過程愉快,大家都為這齣本地作品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首映禮當日,有份參與電影的部分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有到場支持。

A3
首映禮當日,陳嘉強與陳建德、曾韋迪、李耀愷等演員與觀眾見面。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4
拍攝團隊濟濟一堂,齊聚首映禮。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發掘機會培育新人

        談到製作《過雲雨》面對的困難,陳嘉強說:“遇到的困難有很多,如資金、行政及工作人員等問題。不過值得欣喜的是,有別於過往拍電影的靠搭膊頭‘互相幫忙’,受惠於文化局長片計劃的資助,今次電影拍攝人員全都有支薪。經過這次拍攝,我覺得在澳門‘埋班拍戲’是絕對可行的,當然,是要在找到啟動資金的前提下,運用資源去精明地‘睇餸食飯’。"

       對於本地電影產業化前路茫茫,陳嘉強認為自己目前只能做好創作人的本份,不能奢求市場迅速有大改變,“在電影製作上,我是編劇、導演的話,就要寫好故事,導好戲;可以有機會帶挈其他工作者,我一定會做,例如今次《過雲雨》,我們沒有聘用有經驗的外地團隊,更希望培育更多本地新一代的電影工作者。因電影是集體工作,如果只有導演是專業的,沒有其他專業崗位的培訓,也是死路一條。"

A5
小演員李耀愷參演時,只有三歲半。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有不少年輕人熱衷參與影像拍攝,陳嘉強坦言樂見這現況,也希望看到越來越多出色的影片作品出現,他說:“今次拍攝《過雲雨》,幕前幕後都有不少有潛力的新人,儘管目前參與電影工作未必能賺取豐厚的收入,但能實踐夢想,一展抱負,對很多人來說都充滿吸引力。"他最後寄語有志從事影像拍攝工作的年輕人,勿忘初心,不要輕言放棄。

A6
資深話劇演員曾韋迪亦有參與《過雲雨》演出。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 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由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主辦的澳門“千人計劃”──四川環境保育參訪團的行程,早前由項目負責人黃文俊帶領團員感受天災的禍害、大熊貓保育和環保技術,反思地球、動物、資源與生命的關係。

A6
團員參訪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距離接觸熊貓

       生態環境不斷被人類破壞,不少動物面臨瀕臨絕種的境地,例如我們的國寶熊貓,而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致力保護這些小可愛。參訪團到了基地擔當飼養員,近距離接觸國寶熊貓。

  團員林詩慧說:“我們當了一天的剷屎官,真的走進了草叢裡找熊貓的糞便,還學做了點心窩窩頭和餵飼他們。其實我覺得不單止是熊貓,就如我們身邊的小動物,例如流浪貓狗,大家也可以去保護牠們,就像現在提倡的‘領養代替購買’的概念也很重要。”

A7
團員擔任熊貓剷屎官,走進了草叢裡尋找熊貓的糞便。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9
團員學做熊貓點心窩窩頭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團員區志強體對熊貓有更深刻的了解:“四川給我的印象是國寶熊貓,在近距離接觸後,我們更加了解熊貓的特性。雖然牠們看起來很可愛,但飼養員告訴我們,熊貓有一定的危險性,牠們的爪很尖銳,所以餵食時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A8
團員近距離餵飼大熊貓,團員區志強說:“熊貓有一定的危險性,牠們的爪很尖銳,所以餵食時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環保由自己做起

        除了動物,人類也被環境變遷影響著,沒有人是局外人。旅程也讓團員們走訪四川的污水和垃圾處理廠,讓團員們意識到國內環保科技的強大。

  團員林詩慧說:“我們到了垃圾處理廠參觀,隔著透明窗戶看進去,那裡有幾座像山一樣高的垃圾山,覺得視覺受到很大的衝擊。而回想起我們平日其實也不知自己生產了多少垃圾,參訪後深深地被喚起了環保意識。其實每人多做一些改變,例如用洗米水淋花、沖廁等,重用膠袋也是方法,那些都是生活上的小事,從自己做起去影響身邊的人,因為我認為就像之前很流行那句:‘不要讓你的眼淚成為地球最後一滴水。’”不要等到來不及挽回才後悔。

A11
參觀垃圾處理廠,看到幾座山一樣高的垃圾,令團員們反思環保的問題。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團員區志強認為,在污水和垃圾處理方面,澳門仍然有很大進步空間:“在成都,他們會把污水處理成再生水,然後可以直接排到河流;但澳門相對只是簡單將大型固體廢物隔走,做一些簡單的處理。而他們的垃圾焚燒了後成為再生能源,但相對澳門將垃圾變能成能源效益的比例就較少。覺得這次參訪很難得,因為在澳門也很少可以參觀焚化爐和污水廠。在環保方面,像是澳門的固體垃圾回收,除了普通三色回收桶,近期也有玻璃、電子產品等回收。經過資料蒐集後,發現環保局推出資源回收計劃,有類似回收存積分回禮物的活動,但發現沒有人什麼知道,宣傳不足,功效也低。旅程後會對四川和澳門的環保技術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A10
參觀成都市排水有限責任公司,了解中國環保科技發展。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旅程的發酵作用

       旅程完結後,項目負責人黃文俊給團員們的功課是寫一篇旅程總結,收回來的感想比想像中還要深刻,他說:“大部分人都對汶川地震的遺址有很大的感觸,因為去完遺址第二日便探訪大熊貓,我想不到團員們原來沉澱了很多,反思了很多,都是在看總結時才知道的。有團員說看了遺址後,用了好幾天才平伏到心情。而‘天鴿’事件是他們剛從四川回來一星期左右後發生,團友們一起會搬水、派飯、掃街做義工等等,讓他們深刻體驗到生命的可貴和團結的重要。”

       悉心安排行程的黃文俊也是位社工,他提到在整個活動裡也加入了成長元素:“我希望他們學習面對死亡,而不是避而不談。後來我們舉辦了分享會是用遊戲來再帶出死亡的反思。因為這次參訪團不是旅行完就算,而是反思生命。雖然他們都是年輕人,但我認為也要考慮善終問題,希望他們能做好生涯規劃。不過也多得‘天鴿’,因為我在‘天鴿’後一個星期舉行分享會,分享會上他們玩了一個遊戲,是覺得離死亡遠還是近去選位置站,大家都站了遠的地方。”

A12
旅行完結後,項目負責人黃文俊舉行了分享會,以遊戲的方式探討死亡,從而深化團員對死亡的思考。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團員區志強站了遠處,他說:“因為我本來大學是讀醫藥的,在醫院實習經歷的死亡比其他人多,相對會較平常心,我覺得是遠點的。但同時我也知道意外不知哪一天會來,我覺得應該要學會為了自己珍惜每天。”

  團員林詩慧站在中間,她說:“我站在中間,因為我覺得可能下一秒就死了也沒辦法,我對死亡很坦然,想太多也沒有用,開心點放鬆點,因為死亡是控制不了的事。”

  黃文俊總結道:“我沒有要迫他們有一個標準答案,只是帶出問題讓他們反思,而只要不再對死亡有忌諱,去學習面對就可以了。”

鳴謝: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近年,天災頻繁發生,人類在自然災難面前渺小如螻蟻,死亡總在一息間發生,沒人能置身事外。氣候異常,全球暖化等問題一直迫在眉睫,而環保成了全人類最炙手可熱要面對的問題。

       由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主辦的澳門“千人計劃”──四川環境保育參訪團,於8月12至17日到四川走訪汶川大地震遺址、垃圾及污水處理廠、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讓團員親身感受天災禍害、大熊貓保育和環保技術,反思地球、動物、資源與生命的關係。

A4 with logo
(左起)團員林詩慧、項目負責人黃文俊及團員區志強合照。

反思天災問題

      為什麼會發生天災?為什麼動物會絕種?什麼時候人類會滅亡?什麼時候地球資源會被耗盡?身處地球,這都是我們不可逃避去思考的問題。由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主辦的澳門“千人計劃” ──四川環境保育參訪團的行程,帶領團員感受和反思每一道問題。

       項目負責人黃文俊說:“大家對四川第一個印象是熊貓,我覺得熊貓是要看的,可不想大家以為我們只是一般的旅行團,所以安排了團員參觀汶川地震遺址及污水和垃圾處理廠,認識祖國環保科技的發展,從中有所得着。其實天災的發生、動物的絕種都和人類破壞環境有關,而人類卻又只能找尋更多的技術去做環境保護。我們的著眼點是教育,希望拋出問題讓團員去反思,覺得什麼是應該做的,就去堅持應該做的,由自己做起,再去影響身邊的人。”

身處災場遺址

       對於從未發生強力地震的澳門來說,本地人無法感受地震的威力,但相信也無法忽視在2008年5月12日的那場汶川大地震,它一息間奪走了數以萬計的人的生命。參訪團第二日,團員便到了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學遺址,時光彷彿停留在地震那一刻,看到滿目瘡痍的學校,團員們都神色凝重。

A1
參訪團參訪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學遺址,體會天災的禍害和反思生命的意義。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團員林詩慧說:“聽導遊講述當時發生的事,當場覺得很有畫面感。教師和學生那時還在上課,突然地震就來了,而且因為學校是舊建築,建築很快倒塌,而他們也來不及逃走,就永遠埋在地下了。那裡還有一個時鐘永遠停在了那一刻。那天我感到非常悲慟,覺得在天災面前,人類很渺小。在參觀博物館時有很多作家的作文,有一篇刻在牆上說:‘我來不及哭,因為地震來得太快⋯⋯’,令我感受很深,對我的價值觀也改變了很多,生命是如此脆弱的,而我們只能加強防災意識。”

A3
滿目瘡痍的學校,時光彷彿停留在地震那一刻。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那裡的一位主任是地震生還者,在學校當老師的他,在地震發生後致力推廣防災意識。項目負責人黃文俊說:“重生以後到現在為止,他都在映秀或四川等地去分享經歷,不斷地推廣防災的危機訓練。我還記得,他說有一位中學生本來已經逃出來了,但因為朋友在裡面,於是又跑進去救朋友,結果自己也出不來了。他提醒了我們,做事要量力而為,不要逞英雄。”

感悟生命渺小

       團員區志強覺得人類的生命很渺小,但精神是強大的:“參訪完後,才體會到大自然的威力是真的很強大。因為本來五層樓的學校,陷了一層到地下。那裡的紀念館記載了很多英雄事蹟,有一位老師自己撐著唯一一個出口,給學生逃出去。但當學生都逃出去了,老師卻再也出不來了。聽到那些故事,心情頓時變得沉重和壓抑。但我覺得生命雖是渺小,但精神是強大的。在自然力量下,我們是渺小的,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家都可以團結去互相幫助。”

A2
遺址的學校本來是五層樓,但地震後陷了一層到地下,造成嚴重的傷亡。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該團剛巧出發一星期前,九寨溝發生了地震。參訪活動結束後,負責人就交給他們“功課”,讓每組準備心意小禮物為九寨溝災民送上慰問。團員要趁空檔去買材料弄小禮物,有人寫心意卡,有人做了手工立體花,大家都將在遺址裡參訪的感觸化為力量去祝福別人。

A5
團員準備心意小禮物,為發生地震的九寨溝打氣。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鳴謝: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城市記憶 】歐華利石像

 

歐華利是首位來華的葡萄牙航海家,於1513年時抵埗古稱「屯門澳」之地,即今香港大嶼山附近。當時明朝官員拒絕歐華利登岸,但歐華利在船上與華人進行貿易,且收穫甚豐。

 歐華利雖不獲批准登陸,但仍在岸上豎立一根石製「發現柱」,以表示葡萄牙人「發現」了這個地方。後來其兒子病歿,歐華利亦客死於此,兩父子的屍骨被同行的葡人埋於屯門澳的「發現柱」下。事隔多年,原本的石柱早已不知散落何處,但澳葡政府為紀念歐華利,便在南灣街政府大樓的正對位置,矗立歐華利石像,而石像身後之柱,就是模仿當年的「發現柱」。

 

備註:舊相部分為網絡來源

加思欄花園,又稱為南灣花園。據資料顯示,這花園很可能是澳門第一個公園。至於它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明末清初時期左右,有一名中國官員到澳門作視察,並由一名懂中文的葡萄牙神父作翻譯。當巡至聖方濟各修道院時, 中國官員詢問該地名,該神父則以音譯讀 出“法欄思加”四字,及後寫出來時又將“法”字略去,成了“欄思加”。但西方書寫習慣(左至右)與當時中國漢字(右至左)的排序不同, 故中國官員就誤認為是“加思欄”了。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加思欄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