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文:Kiwi

      每年的大學開學時期,是人生新一頁的開始,當年前往武漢大學讀書的甘卓佳也不例外,他曾經歷過異地戀、失戀、挫敗……也在大學中發生了一件件難忘的經歷,就如他口中所說的:“這所大學,成就了現在的我。”

03
甘卓佳享受校園生活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人生第一次異地戀

        現時就讀武漢大學廣告設計系的甘卓佳跟很多高中生一樣,他在高三時期,遇到了一位喜歡的女生,表白成功後二人交往不久,便開始漫長而痛苦的異地戀。甘卓佳開玩笑說:“異地戀最重要的是4G和WI-FI,剛到內地時不是常常都能上網,也不能及時關心女友,例如女友在澳門遇到了甚麼不快事,也只能叫她多喝水(‘多喝水’源於內地網絡上流行的一個兩性相處的笑話,就是不貼心的男生在女友生理時期只懂得着她多喝點水),不能陪在她身邊,我只能說這些關心的說話而己。”敵不過遙遠的距離,這段Puppy Love很快便畫上句號。然而,是誰陪伴着甘卓佳走過了失戀的失落時光呢?

       甘卓佳說:“收到女朋友傳來分手的短訊,我正在和一班澳門的同學仔唱K,我把分手的消息告訴在身旁的師兄。說起來也是有趣的,師兄安慰我,說他本來準備參加籃球比賽,一直努力的準備着,誰知道上星期膝頭受了傷,一年一度的比賽就無法參加了,練習一年的成果也白費了。所以失戀其實很小事,就別太傷心了。”Man勁十足的安慰方法,也真的暫時分散了甘卓佳傷心的情緒。

07
失戀時感激師兄弟們的安慰與陪伴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培養多元興趣

       但接下來的日子裡,沒有了女友慣性的問候,4G和WI-FI也變得不再重要時,甘卓佳還不時意識到自己正在失戀。就在這時,他開始把這些時間重拾久違了的結他,玩音樂陶冶性情。他說:“我哥哥也和我一樣讀武漢大學,有一次他說有一個表演項目需要伴奏,所以找上了我。為了表演,我們經常一起練習。當我站在學校禮堂的大舞台上表演時,心中盡是滿足感,台下很多觀眾看着我們表演,突然又覺得失戀是很小事。”

       除了玩結他,甘卓佳還喜歡上拍片和打排球。經常與參與拍攝的台前幕後工作,還參加利用課餘時間參加比賽,如第八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學校舉辦的經濟與管理學院乒乓球、羽毛球個人賽,還有澳門回歸十七周年系列活動之《澳人•鄂事》攝影比賽等等。沒有了遠距離的牽掛,甘卓佳已經把生活完全投放在武漢的學習生活當中。他開始跟着師兄們一起到處遊玩,在中國第二大城中湖的東湖旁踏單車,與室友一起品嘗着各式各樣武漢特產,晚上就在宿舍的天台燒烤。“我們會在夜晚十一、二點一直燒烤到凌晨,大家甚麼都聊,直至累了就回宿舍睡覺。我覺得大學生活就是自由,也很美好。大概一個學期左右吧,失戀這事就淡了,畢竟日子還是要過的嘛!”

01
甘卓佳拍攝的澳門回歸十七周年系列活動之《澳人•鄂事》攝影比賽的參賽作品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6
結伴品嘗地道美食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05
在天台燒烤的晚上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知錯能改  處事更成熟

       大學一年級時,甘卓佳首次當主持,卻遇上人生一次重要的挫敗,不過也因此改變了他日後待人處事的態度。那年,他獲邀主持澳門同學舉辦的畢業晚會,由於與另一位主持溝通的過程並不順暢,大家都認為自己能做好各自的部分,所以二人便各自各準備。原本自信心滿滿的他,卻在主持晚會期間錯漏百出,導致場面十分混亂。

04
主持澳生畢業晚會,令甘卓佳明白與人溝通的重要性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甘卓佳說:“另一位主持沒有接我說的話,我也沒有接他說的話。而最深刻的是,原來理事長的演講都沒有完,我便請了他下台,台下的人都開始鼓起了掌,理事長卻看着我,即使另一位主持立刻提醒我,但一切都太遲了。現在想起也覺得十分尷尬。”發生了這件事後令甘卓佳深刻的反省,使他日後在處事上多加認真,也明白到與人溝通的重要性。他又說:“武漢大學的環境給了我自由,也造就了現在的我。以前自己很衝動,想法天真又樂觀,說話不經大腦,現在懂得處理人際關係,做事認真了。”

       踏入大學四年級,甘卓佳將迎來畢業論文的挑戰,他希望在餘下的學生時間多出走,到不同地方旅遊,“畢業後要打四十年的工,所以現在想玩多啲,所以我強烈建議師弟師妹們有機會有時間的話,要盡情地玩多啲!”

02
與澳門師兄弟們老友鬼鬼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合作單位:
新青協LOGO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正能量

衣服不喜歡,只說不適合自己,不用說難看。

東西不喜歡吃,只說不合胃口,不用說難吃。

看了一場悶電影,只說未懂欣賞,還需要學習,不用說盡難聽的話。

是高見是低見,也許沒有人能說得準。是高品是低品,日積月累,都在這些一言一行中。

 

為什麼人家送禮物,一定要笑着感謝?

因為你看到了對方的心意,而不在於那禮物是甚麼。若然不喜歡,可以說下次不用送禮,是伙伴,相見比送禮情意更重。

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面對的事情有多壞有多差,而是我們心中的負面情緒。

家長看作業,不會讚美孩子做對了九道題,就是先批評那一道錯的題錯得有多愚蠢。

家長也許只是習慣了,而這家長的習慣,其實也是這個社會,或者是人類文明留下來最難以根治的惡性。

當酸民很容易,特別在網路上大家都隱藏在ID後面。

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是完美無缺,再完美的事情對於不同的人,感受也不盡相同。

你覺得好,我覺得不好,那很正常。

但酸民不一樣,當我們為了批評而批評,那麼別人曾經付出的努力,他們取得的成果,就很容易在這偏頗的聲浪中被消耗掉。

人就是那麼奇怪的動物,情感的因素讓人們看事物的態度改變,而隨意批評、先批評了再說的結果就是,這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多怨氣,說的人、聽的人,也越來越容易看甚麼都不順眼。不知不覺間,也許就成為了我們自己也討厭的人了。

 

智者知道心裡有陽光,就算下雨都有好心情。

看事情,我們試着去發現它們美好的地方,而我們總是能夠發現美好。

這是一種生活的好習慣,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好態度,你的心存正能量,你看到的就是正能量。

每個人都當起正能量大使,這個世界就會少一點怨氣,多一點愛與諒解。

.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文:Kiwi

       現時就讀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系的蕭浩霖,經過三年的北上學習生活後,已經進入了大學生涯的尾聲。這位南方的小男生在北京學習,求學和生活路上遇到了甚麼困難?與五位來自五湖四海的室友們為何相處得像“閨蜜”一樣?蕭浩霖與我們談談南北生活的大不同。

A1 with logo
蕭浩霖分享宿舍生活

出外讀書靠室友

       初到北京,蕭浩霖遇到的首個難題就是語言不通。幸運地,這個小城學子遇到了五位友善的室友。他說:“我的普通話程度不太好,入學時也因此擔心影響溝通和學習,加上我到北京讀理工科,也自覺程度不如內地同學,所以大一時經常與室友一起溫習,他們也十分樂意幫我,也令我很快便適應了北京的生活。”

A7
上實驗課的同學們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8
同班同學一起聚會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北師大,蕭浩霖與五位來自五湖四海的室友們一同生活,六人的性格和生活習慣各不相同,但三年下來卻一直相處融洽。六人的相處方式和宿舍整潔度,都有別於一般印象中的男生宿舍,蕭浩霖與室友們經常一起逛街、吃飯、相約洗澡,還合力把宿舍打掃得一塵不染。他說:“當然,沒有人是喜歡打掃的,但如果希望宿舍乾淨一點,那就需要訂好一些規矩。大一到現在,我們都自覺遵守,當然也不會計較付出多少。經常有其他室友經過都會很好奇,為甚麼我們的宿舍那麼乾淨,地板都被我們拖得反光了!”

A4
把宿舍打掃得很乾淨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北京生活,讓蕭浩霖感受到和室友相處是相互影響的過程。他說:“在家裡,家人會遷就自己,但宿舍生活,就要學會互相遷就。”對於蕭浩霖來說,宿舍的集體生活是新鮮的,也許在很多人眼中,要六位大男生都相處融洽似乎不容易,但六位不同背景的同學在生活上卻是互相依賴、互相影響,關係就如“閨密”般十分密切。就如蕭浩霖的其中一位來自四川室友喜歡買鞋,在宿舍裡放置了三十多雙鞋,被其他室友笑稱是“蜈蚣”,他也不時會問問室友們買鞋的意見,漸漸地會相約一起去買鞋,最後形成了集體外出購物的活動,六位大男孩一起外出成了生活的日常。

A3
相約室友們一齊玩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同生活互相影響

       蕭浩霖另一位來自貴州的室友嗜辣,他認為宿舍裡的人也喜愛吃辣,每一次回家都會帶回一大堆家鄉特產,如有名的麻辣牛肉。看到室友們都吃得津津有味,本來不吃辣的蕭浩霖也蠢蠢欲動。他說:“其實我不食辣,而麻辣牛肉是超級辣的,但在他們感染下我也十分想試,現在都食到小小辣。”

A2
與室友們一齊食飯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同樣地,蕭浩霖也影響了兩位東北室友的衛生習慣,由於北方天氣乾燥,身上少有黏答答的不適感,故即使夏天裡,北方人也不會如南方人一般每天洗澡。但在蕭浩霖的鼓勵下,兩位室友洗澡次數多了。“學校裡沒有獨立的浴室,要在大澡堂沖涼,一般吃過晚飯後,我們便就會一齊沖涼,因為沖涼好悶,所以我哋會一邊沖涼,一邊傾偈。一開始時有些少尷尬,為甚麼沖涼都要找我一起呢?但現在已經習慣了,沖完涼又會買生果回宿舍一起食,相處很像家人。所以我們都在互相影響,我鼓勵他們沖多了涼,而他們要我多食辣。”

澳門人平日吃甚麼早餐?

       室友之間的互動,有時也為生活鬧出不少笑話。內地同學對港澳人的生活十分好奇,例如會澳門人平日吃甚麼早餐?同時,他們對澳門的最大印象是“賭場”,“因為他們對澳門的認識主要來自新聞和電影,我說我是來自澳門的,他們第一個反應是,你洗牌是否很厲害?是不是很會賭錢呢?這些問題都很有意思,所以與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相處會覺得很有趣,他們對澳門充滿好奇。”宿舍在十二點前便會斷電,燈熄之後,他們就在漆黑中開始聊天,大家分享着自己家鄉的種種往事。

A6
北師大的澳門同學聚會,人才濟濟。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暑假過後,蕭浩霖在開學後因實習而需要在外居住一個月,與室友們生活的日子一直在倒數着,他表示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餘下共同相處的日子。

A9
與朋友仔齊運動,健體魄!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合作單位:
新青協LOGO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文:Panda

       澳門和內地的教育環境不同,不少澳門學生到內地升學都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才能追上課業。即將升上南京大學臨床醫學系四年級的岑悅榮,雖然高中大部分同學選擇去台灣讀大學,但他毅然選擇到南京讀醫科。雖然一開始追不上學習進度,但隨着“學霸”室友和同學的幫助,以及遇上良師帶起了他的學習興趣,岑悅榮慢慢跟上了學習步伐,朝著成為一名專業醫生的路上邁進。

01 with logo
岑悅榮朝著成為一名專業醫生的路上邁進

選大學的抉擇題

      中學生最大的人生抉擇莫過於選擇大學,有沒有跟隨自己的意願、夢想?留在澳門或是到外地?都要一一深思熟慮。岑悅榮高中時讀天主教學校,身邊的同學大多都選擇到台灣升學,當初班上只有四位同學保送到內地,他便是其中一位,他說:“記得升高三時,我參與了新青協的健康大使活動,活動上學習了基本急救知識,更會有在職醫生和我們中學生分享行業情況。後來還去了廣州大學城,‘粵澳聯’安排了不同院校的人和我們分享,當時和中山大學醫學系的學生交流,從他們身上了解內地讀書的環境,覺得不錯。而因為澳門沒有醫科,當初對於選科家人沒有太大意見,他們交給我自己選擇,我又覺得因為自己生物讀得好,所以想嘗試讀醫科。到南京讀書後,發現內地學習生活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乏味。”就這樣,岑悅榮踏上了八年的醫科生生涯,本碩連讀。

04
和同班同學聚餐,大學生活不孤單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05
參加“第三屆江浙滬三地澳生交流活動”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岑悅榮大一前已經有參加教青局舉辦的回內地學校體驗,為期一星期左右的活動,當時他去了天津大學,感受宿舍生活,使用公共澡堂等等。岑悅榮說,後來到南大時很快就適應環境,但他給對選學校有煩惱的高中生建議是,選擇學校時,要留意學校所在位置、交通配套及學位制度:“我當時也忽略了了解交通,幸好現在仙林校區門口就有地鐵,因為其實有些學校校區很遠很偏僻,出行極不方便,所以選學校前要注意這些細節。還有需要留意專業的課程學制,如醫科在不同學校有五、六、七、年學制之分,需要問清楚當地讀書的學生,了解畢業要求,例如有些要求是畢業要有Visual Basic二級、英語六級等等,還要了解該科系是不是學校的重點科系,因為這和學院的資源很有關係,例如實驗室、課室等等配套都有差異。”

將勤補拙縮窄差距

       國內大學的競爭激烈,人才輩出,澳門學生和內地學生的學習起點可能不同,但置身於同一學習環境裡,可能會激盪出更大的潛力。岑悅榮說覺得兩地學生學習能力最初難免有差距:“有些對他們來說很簡單的課程,而我就覺得很難,我一開始都要靠兩位考前十名的學霸室友教我,也曾經試過生物、化學考試溫習到三、四點。但看見學霸同學認真溫書,上課前會複習半小時,回宿舍整理筆記和PPT等,考試也不用臨急抱佛腳,會被他們這種認真態度感染,也因此變得更努力學習,將勤補拙。”

02
和同學一起到實驗室做實驗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3
悅榮在口腔醫院當義工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岑悅榮最喜歡上體育課,還參加了乒乓球隊,因為知道有學長和學姐是國家級運動員,想向他們學習,我很喜歡打乒乓球,自己也是院隊,還會參加內地比賽,但院內的學長和學長姐更厲害,他們有些更是有國家級的運動員。南大院隊的訓練強度很大,和強勁的隊友一齊較量,也令自己的球技不斷進步。

06
悅榮參加乒乓球院隊,向國家級運動員學習球技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遇上良師,學習更有趣

       對於理科生來說常常對著公式、符號、數字、理論,少不了有時也會覺得沉悶,但岑悅榮最印象深刻的一門課,是因為一位充滿教學熱誠的老師,他用各種方法,讓課堂變得十分有趣。

07
悅榮利用課餘時間學習咖啡拉花,令校園生活多姿多采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岑悅榮說:“有一位生化老師的教學方式很活潑,他上課時會花很多心思,教我們怎麼記基本知識點的方法,例如用詩去記胺基酸簡寫;會在聖誕節時辦生化知識比賽,贏了還請我們吃飯;期中考試將自己釀的紅酒獎勵給最高分的學生;考試最高分的學生會得到相同金額的紅包等等;上課時還約定手機要靜音,如果響了給他聽到,就要請全班同學吃雪條;還會和我們慶祝DNA雙螺旋結構發現週年,買蛋糕一起慶祝,蛋糕上面還有雙螺旋結構圖案。他是一位很特別的老師,會主動加學生Wechat,點名問問題時會叫Wechat的名字,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老師的教學方式,令那門課很深刻,而且也大大加強了我們學習的動力。”

.

合作單位:
新青協LOGO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城市記憶 】司打口

柯邦迪前地又稱司打口,街道名稱是以1866年至1868年時任澳門總督邦迪·柯打命名,而又稱則可能源自「印花稅」或「財政」的外文音譯。

清朝康熙至同治年間,這裏是專門用作進口鴉片的埠頭,也是澳門乃至中國史上第一個鴉片專用碼頭和課煙稅區,甚至是鴉片戰爭的肇始地。

「司打口」名稱中的「司打」,其源由歷來存在著兩個說法:一說是因為洋人稱呼那些貼在鴉片箱上的完稅印花為“Stamp”,把該字取其粵語音譯即為「司打」;另一說是指因為收稅屬於財政範疇,故「司打」一詞應是來自葡文 “Fazenda”(意即「財政」)的粵語音譯。

最後的「口」字,則是源自當時的澳門人稱埠頭為「水口」;故把兩者併合即為「司打口」。而司打口的原有名字,也隨著「司打口」的產生而漸被遺忘,至今亦無從稽考

.

備註:舊相部份為網絡來源

       天津位於我國華北地區,對於一位十八歲的澳門高中生來說離家很遠。蔡玉琼兩年多前隻身到了天津南開大學修讀口腔醫學,性格文靜慢熱的她要離開父母,跳出舒適圈,去適應一個陌生的學習環境,曾壓力大得想馬上訂機票回家。可喜的是,她後來也慢慢適應了人在異鄉的大學生活,繼續朝當牙醫之路進發。

1 with logo
蔡玉琼在天津南開大學修讀口腔醫學

立志當個好牙醫

       蔡玉琼當年保送入讀天津南開大學,如今已是大學三年級學生。說話溫文的她,如果說她讀文學也不足為奇,但她卻選擇了口腔醫學,希望將來能成為一位專業牙醫,照顧好每一位病患。

       蔡玉琼說:“澳門沒有口腔醫學讀,也沒有像內地一大間的口腔醫院。大一暑假時,我到了醫院當見習醫生,雖然不太懂得專業知識,但實習讓我了解到牙科醫院的運作流程,內地的牙科醫院有不同部門,我們就每個部門都去了解,例如:脫牙、箍牙等,還去了製作假牙的技工室,覺得很新奇有趣。而且我喜歡動手操作,學校會安排我們去醫院,會提供一台機器,給我們練磨牙。我覺得熱情很重要,沒有熱情會覺得讀書生不如死,多點去嘗試不同的東西,去聽講座,去做實驗,不知不覺就能找到自己的樂趣。”

2
玉琼和同學一起宣傳口腔健康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外,蔡玉琼選修了其他有趣的科目,例如旅遊等,體育還選了國際象棋,她說下棋練習了自己的心性。她認為自己和內地生的學習能力有明顯的差異,曾因學業壓力太大,覺得很難過,她說:“在天津滿腦子都想著要怎麼溫習,大一時真的太大壓力,而且會很想念澳門的朋友,試過會有一剎那衝動想買機票回澳門,但看見很多課要上,就放棄這念頭了。”最後玉琼還是回到現實埋頭苦幹,但她靠著同學室友幫忙走過了一關又一關。

3
玉琼第一次玩丟雪球,和室友一起打雪仗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同學間共同成長

       口腔醫學院內只有蔡玉琼一位澳門學生,一開始對校園生活感迷惘的她,幸好認識了很多朋友,大家互相幫助,幫助玉琼度過艱難時期。她說:“學校有安排直系學長姐帶學弟妹,有問題就可以直接請教前輩,前輩會詳細解答不同科目和考試的疑難。”

4
玉琼在學校認識了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認識了不少新朋友,玉琼說自己也變得比較開朗。室友也對她影響很大,她說:“有時候我會和室友,或是其他宿舍的同學的人一起去玩,一起去溫習。他們學習很厲害,像是我的室友英文很好,我會和她一起看美劇學英文,她會推薦美劇我看,令我學到更多的英語單詞。她們的學習能力真的比我們高很多,有不懂的問題我都會問她們,她們也都很樂意回答我。”

5
參與學校不同活動,讓玉琼變得更加開朗活潑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與內地同學多了接觸,令玉琼更加了解到澳門和內地間的文化差異,她說:“因為和她們交流多了,會了解到她們的中學生活和我們很不同,例如她們高中有‘髮禁’,有些女同學的頭髮剪得比男生還短。她們說剪得特別短,好處是不怕老師檢查,在學校自習晚了洗澡也不麻煩。”

冷熱天氣大考驗

       天津六至八月大暑時氣溫可高達四十度,冬天是零下的氣溫,對於澳門的小孩來說可謂一大考驗,玉琼住的宿舍是老校區,沒有冷氣,她說現在仍然很不習慣沒冷氣這回事:“在宿舍只能開風扇,可是當氣溫高達四十度,開風扇睡覺其實也只會滿身汗,而且凌晨有時會被熱醒。有時太熱,有些同學還會相約一起去合租旅館,為的就是要有冷氣睡覺。而學校的教學樓課室會因為太熱而通宵開放,大家會拿着被子、墊子就舖在那裡睡。”在冬天的時候,看見雪是新奇又浪漫的事,玉琼說有一次外面下雪了,室友趕緊叫醒了她:“我室友把躲在被窩裡的我拍醒了,說一起出去看雪,我們就爬起來到外面玩起雪球,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玩丟雪球,打雪仗,和室友玩得很開心,覺得很難忘。”

6
玉琼第一次玩丟雪球,和室友一起打雪仗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霧霾天氣也令人難以適應,玉琼說有一次從北京回天津就遇上了霧霾又氣:“我和同學去北京參加完澳聯的活動,準備打車回學校,卻遇上了大霧霾,車上了高速後,前方能見度低,在那邊我們被困了二十分鐘,但因為當時太晚了,我們來不及回校,就在附近找了酒店過一晚夜。”就這樣,玉琼體驗了一次是既驚險又難忘的霧霾奇遇記,在入讀大學兩年後,也慢慢適應了在天津生活,她說其實一切“習慣就好”。

7
遇到霧霾天氣,有家歸不得,還遇到危險駕駛的司機,讓玉琼非常難忘。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合作單位:
新青協LOGO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千年利,又名喬治 • 錢納利,是著名英國書家George Chinnery的中文譯名。因他於年少時揮霍無度,欠債累累,而他口中常常提及要避開他醜陋的太太,19世紀初離開英國後去了印度,24年後再來到澳門,筆下多次繪畫澳門昔日風貌,如大三巴。澳葡政府後期將錢納利寓所所處的街道命名為千年利街。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隨着近年咖啡熱潮席捲全球,本澳咖啡店在數年前遍地開花,令更多年輕人投身咖啡師行業,咖啡文化也日漸濃厚。澳門咖啡喜愛協會(MCLA,Macao Coffee Lover Assoication) 從2010年成立至今,積極推廣咖啡文化,致力發展一個專屬澳門本土的咖啡文化交流圈。澳門咖啡文化發展如何?咖啡文化的推廣在這七年裡遇到甚麼困難?MCLA會長劉玉珍(Helena)和副會長馮淑敏(Maggie)與我們談談本地咖啡文化發展之路。

A1
會長Helena和副會長Maggie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引入專業認證課程

       對於外行人來說,咖啡豆就像是“外國人” ,我們總是很難分辨出各地的咖啡豆的根本性差異,但對專業咖啡師來說,每粒咖啡豆的特性、味道、氣味、焙烘程度,他們都瞭如指掌。

       Maggie提到十年前要在澳門成為咖啡師,沒有特定的途徑,因業內只有非正式的培訓課程,想成為專業的咖啡師,便要自行到外地進修及考取證書。所以MCLA成立不久便引進具有百多年歷史,並在世界多個國家具認受性的英國城市專業學會(City & Guilds)國際咖啡調配師課程,以及致力於培養全球精品咖啡人才的歐洲精品咖啡協會(SCAE)的國際性證書課程。

       Helena表示,“一開始,我們引入屬於技術類型的培訓課程,例如有一百多年歷史,專門針對培訓咖啡師而設的City & Guilds課程,除了教授咖啡的基本知識,也講求操作性。發展至今,開始看到澳門人對於品鑑類課程的需求也漸漸增加,他們不一定要懂得自己動手沖咖啡,反而更想通過課程了解咖啡的基本風味、水感、餘韻、平衡等等,因此品鑑類課程在近年需求提升。

校園推廣咖啡文化

       每年在澳門能取得City & Guilds國際咖啡調配師課程的人數達八十多人左右。2014年,MCLA開始把咖啡文化課程推廣入校,Helena回憶當時的推廣過程困難重重。

A2
MCLA成立至今,積極推廣咖啡文化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說:“學咖啡的過程當然要飲咖啡,但在傳統華人社會裡,普遍認為學生不應該接觸咖啡和酒,讓學生飲咖啡好像是壞習慣,甚至有人問:飲了咖啡會否令人失眠呢?所以初期要在校園推廣咖啡文化有一定困難。但隨着一些學校更願意投放資源發展學生課外興趣班,我們在2014年終成功入校。MCLA將於明年中引入的英國TQUK(Training Qualifications UK)課程,如高中生完成課程文憑,便有資格到外國升讀與餐飲相關的學系,對於學生的前途發展也有幫助。”

A3
早年咖啡課程進駐澳門城市大學,學生在開放日中開設攤位,不少同學仔都對咖啡文化感興趣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據Helena介紹,咖啡文化在香港校園推廣得十分熱烈,例如學校會有自己的咖啡隊,每年學校會舉辦“咖啡日”,這都是值得澳門借鑑的。

讓咖啡師走上國際舞台

       七年來,MCLA由最初開辦City& Guilds國際咖啡配師證書課程(International Award in Barista Skills)、虹吸式咖啡評審課程、咖啡品鑑課程及精品咖啡入門等證書課程,到逐步開辦精品咖啡杯測工作坊、拉花工作坊、3D立體畫花工作坊等,令更多咖啡愛好者從不同的面向接觸和了解咖啡文化。

       Helena分析七年來的參與受眾的變化:“一開始我們專注於專業咖啡師的培訓課程,報讀者多是對咖啡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之後隨着澳門開CAFE的人越來越多,也就多了一些有意開CAFE的年輕老闆來學習;到現在,隨着不同面向的咖啡工作坊開設,參加的受眾也開始多元化。我們在開辦國際證書課程時,也需要陸續開辦不同工作坊來滿足其他受眾,證明澳門的咖啡文化開始在不同年齡層和人群中擴散,對整個發展趨勢來說是正面的。”

      這七年裡,MCLA共培訓了六位達國際水平的專業咖啡導師,導師們均取得受國際認可的教育執照。此外,MCLA也開始舉辦不同類型的咖啡講座和比賽。2015年,MCLA取得舉辦“WSC世界虹吸式咖啡師大賽”澳門區的正式授權,並於2016年舉辦第一屆“世界虹吸式咖啡師大賽澳門區資格賽”,賽事冠軍可代表澳門參與世界賽,與港、日、韓等地選手爭奪世界冠軍,同時令“澳門”這名字登上國際舞台。

A4
澳門咖啡師參加“世界虹吸式咖啡師大賽”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5
國際評審來澳參與“世界虹吸式咖啡師大賽澳門區資格賽”,進行評審工作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因為對咖啡的喜愛,Maggie與Helena成立了“澳門咖啡喜愛協會”,在這七年裡,澳門的咖啡師逐漸走上國際舞台。而充滿希望的第八年,正悄悄地到來……

A6
“世界虹吸式咖啡師大賽”參賽者合照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7
Helena說:“澳門咖啡師的國際排名並不低,但仍與三甲無緣。這是由於本地舉辦的賽事較少,參賽者未得到足夠實戰經驗。"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