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小畫面大道理 signal

台山,是20世紀20年代的填海區。因當時遠離市區,最初被政府劃為製造危險品的區域,所有炮竹廠都遷到這裡,其中最大的一家叫台山炮竹廠。1925年,該廠不幸發生爆炸事故,釀成巨災,死傷慘重。這一空前慘劇,令市民難以忘懷,以致“台山”二字也變成該區的地名。此後,澳門政府便令所有炮竹廠一律遷往氹仔,台山成為貧民木屋區。

 

1929年,台山木屋區又發生大火,木屋全部焚毀。為了安置頓失家園的數百災民,慈善機關籌得款項,1931年在台山建成900多間磚屋,整齊排列成11條街道,廉價租給平民居住,並以澳督巴波沙名字命名為“巴波沙坊”。80年代後期以來,平民屋陸續由新建大廈所取代。

 

隨着台山建設發展,全區平民屋陸續拆卸重建成今貌。而在1988年間,因建設需要,巴波沙紀念牌坊被拆卸。當時,坊衆以牌坊是記載數十年前台山一段浩劫歷史,紀念澳門民間互助互救的歷史,別具意義,曾堅決反對拆卸牌坊,後經有關當局答允重建才罷休。然而,這項重建工程計劃擱置近十年未見實施,坊衆後重提舊事,促有關當局遵守諾言。其後,選址菜園涌邊街重建牌坊,經三個多月施工,至1998年9月落成,形態與原巴波沙紀念牌坊相似,作爲歷史見證。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資料來源:《澳門史新編(第一册)》、澳門虛擬圖書館網站

“2018澳門光影節——時光澳遊”於本月2至31日晚上7時至10時上演。今屆光影節以時間為主軸,展現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精髓,刻劃澳門人的成長印記及回憶,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到場拍照留念。

快D帶埋一家大細嚟“打卡”,感受一下“時光澳遊”的魅力啦~。

位於南灣大馬路的舊法院大樓,建於1951年,原是澳門政府合署大廈,曾被用作為多個政府部門的辦公地方。根據《文化遺產保護法》,該建築被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樓宇”,其沿街立面具有折衷主義風格,並採用了中軸對稱的設計,構成具有明顯的橫三段、縱三段的特點,外牆及主樓梯的飾面採用了上世紀早期在本澳常見的一種仿石的建築工藝——“上海批盪”。

 

資料來源:澳門公共圖書館網站

澳門的神香業、炮竹業、火柴業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踏入全盛時期,成為當時澳門重要的經濟收益。現時,神香業係澳門三大傳統手工業中唯一仍然存在嘅行業,雖然跑得贏炮竹同火柴,但卻始終難逃市場轉型的洗禮。

到底這個擁有百年歷史嘅黃昏行業,經歷過點樣嘅興起同衰落?一齊去片啦~

由文化局主辦的秋季“塔石藝墟”於11月16至18日及23至25日在塔石廣場舉行。日前有不少居民和旅客到場“趁墟”,傍晚現場人流如鯽,十分熱鬧!

今屆藝墟設有二百多個攤位,除招募本地文創手作者之外,亦邀請大陸、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及韓國等地的文創人士參與,現場更舉辦多場創意手作坊及音樂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