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澳門路環九澳以前盛産銀蝦,每年七、八月銀蝦當造,村民家家戶戶就會不分晝夜,紛紛出海捕撈,除鮮吃之外,還會將剩餘嘅漁獲醃製成蝦醬。

 

現代嘅蝦醬係蝦膏(【熊貓茶記】蝦膏)嘅延伸產品,主要原料係蝦膏。使用前會先將蝦膏以乾鍋煨香,再佐以其它配料,如蔥頭、蒜頭、魚露等煮成醬,這樣才稱做蝦醬。

 

#澳門美食年

紅街市大樓,又稱提督街市(葡萄牙語:Mercado Municipal Almirante Lacerda)。由葡國建築師Júlio Alberto Basto於1934年計劃設計,1936年完工。整個建築風格是當時歐洲盛行的「裝飾藝術」,亦由於整個建築外牆都以紅磚鋪成,因而有紅街市這個名字。是澳門早期的現代建築物之一,被評定為澳門文化遺產(屬具建築藝術價值之樓宇)。

 

資料參考:《澳門》雜誌網站、澳門文化遺產網站

       1999年,為歡度澳門回歸,全澳各社團都舉辦不同慶祝活動,吳小麗與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的同學們準備橫額、旗幟,於12月20日到關閘迎接解放軍駐澳部隊。她憶述現場氣氛高漲,市民反應熱烈,感到難以形容的興奮。當日下午,她亦帶著剛出生數月的小孩,與家人到亞馬喇前地拍照,記錄回歸及長女出生的喜悅。

A1
吳小麗抱著剛出生數月的長女,在回歸當日拍照留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吳小麗表示,港澳能回到祖國懷抱,實現國家對港澳恢復行使主權,國力上揚,建立了更鮮明的國際社會形象,能更有條件與西方國家博奕。

離鄉別井讀大學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吳小麗,從小受愛國家庭耳濡目染,教育她要擁護祖國。八、九十年代香港大學學位緊張,競爭激烈,能升讀大學的人少之又少。適逢國家改革開放後,經濟開始起步,在父母鼓勵下,吳小麗決定離鄉別井,戰戰兢兢地到廣州暨南大學讀書。

A2logo
吳小麗憶述當年在廣州暨大刻苦求學的日子

       1989年,她在父親陪伴下,第一次離開香港。她說:“當年能有機會坐直通火車,已是很了不起的事。”當時內地物質短缺,僑生每次都要帶備很多日常用品回校。她回憶當時在校仍要用糧票買飯,老米粒夾雜很多沙石,經常要“丟一半吃一半”。雖然這對成長在小康之家、衣食無憂的吳小麗來說是個大考驗,但她仍然堅持完成學位,順利畢業。

A3
吳小麗在讀書時期,走遍中國大江南北,擴闊視野。(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暨大讀書的日子,吳小麗不僅鍛煉到自立能力,也認識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大家一起參與校內組織,例如隨藝團到山區表演等。她說:“同學來自不同地方,大家的生活習慣、文化截然不同,唯一的溝通語言就是普通話。”

       吳小麗亦與同學攜手走遍中國大江南北,擴闊視野,“那時試過由西藏徒步到尼泊爾,這是當時很難得的體驗機會。過程中才發現原來國家面積很大,民族很多,要治理好這麼大的一個國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吳小麗在香港長洲長大,與山海為伴。小島上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關係密切。1998年,她來到澳門定居,開始參與社團服務工作。她覺得這座小城充滿人情味,街坊們敦親睦鄰,與長洲相似,而且生活節奏比香港更舒適,不需花費長時間追車趕船到市區工作。每逢假日,她都會與丈夫到路環海邊散步,回憶自己在長洲成長的日子。

A4logo
自九十年代來澳定居後,吳小麗開始積極參與社團服務工作。

       澳門是一個社團文化發達的地方。五十年代初期,社會訴求未得到澳葡政府重視,所以市民集腋成裘,建立坊會,集結社區力量,維護民眾權益。八十年代,隨著內地改革開放及面對港澳回歸的巨大浪潮,街坊會和居民聯誼會都深感要進一步團結。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下稱“街總”)在1983年正式成立,以增強街坊關心社會的意識,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吳小麗在2006年加入街總,隨著澳門經濟行穩致遠,她目睹社會服務工作得以被重視,很多家庭主動參與親子義工活動,教育下一代以行動回饋社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她希望能推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工作,加強鄰里溝通,讓社會多一點幸福。

A5
吳小麗主動關心長者,希望他們得到社會上更多關愛。(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根社區服務市民

       澳門回歸以來,街總一直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服務範疇涵蓋幼兒、青年、婦女、長者,並緊密關注房屋、教育、治安、交通、衛生等民生問題,努力反映市民心聲,為居民謀福祉。

       吳小麗表示,環境變化推使社會服務走向專業化,讓機構規模和服務網絡逐步擴大。她說:“以往大家都不太認識社會工作是甚麼,當年在澳門亦未有相關學位可以進修。 回歸後,特區政府也支持民間團體提升專業水平,以配合機構工作。”街總的專職人員已由創會初期的兩、三人,發展到現在近八百多人。近年更有醫療團隊、律師、藝術治療師等社會專業人士主動為社區服務,提供上門義診、法律諮詢等協助。

       吳小麗是街總現屆理事長,她認為要與居民一起探索社會所需,才能“對症下藥”,透過直接了解市民需要,不斷吸取外界經驗,拓展多元服務,提升市民生活質素。她憶述在某個農歷新年假期遇到一位獨居長者後,決定發起義務探訪行動:“中國人總希望能在大時大節與家人聚首一堂,而沒有親人的他們便倍感孤單寂寞。”每年街總的探訪活動都得到會員們踴躍參與,探訪者與長者建立像家人般的關係,令長者得到社區關愛。

A6
吳小麗表示,為社會服務是生活的一部份,自己很樂意用私人時間參與社區活動。(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提高專業知識和修養,吳小麗從不停下學習腳步,亦鼓勵團隊進行專業提升,深入社區發掘問題,研究解決方法,將服務扎根社區。她表示,為社會服務是生活的一部份,自己很樂意用私人時間參與社區活動。在面臨緊急情況時,她亦主動即時到場溝通協調。她說:“團隊在努力解決困難時,我要在旁支援,與大家共度難關。”雖然工作未必能得所有人認同,面對很多社會上質疑聲音,她坦言有一定工作壓力,但都以正向心態面對,做到問心無愧。對紫羅蘭情有獨鍾的她,透過栽培植物,獲得滿足感,從而減輕工作壓力。

A7logo
吳小麗對紫羅蘭情有獨鍾

 

攜手共建美好未來

       回歸將近二十年,吳小麗認為澳門地方雖小,但發展空間無限,能看見很多願景。隨著經濟蓬勃發展,街總亦追隨社會步伐,將計劃在中山開設辦事處,凝聚更多力量,支援澳門人在大灣區發展和生活。

       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港珠澳大橋落成,她認為年輕人要把握國家政策,放遠思維,勇敢承擔,裝備自己,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利用中葡交流平台的優勢,推動特區走向更好的未來。

A8logo
寄語年輕人要努力裝備自己

       吳小麗表示:“雖然澳門是我們的根,但我們的發展空間可以擴闊到整個大灣區。”她認為未來十年是澳門發展的黃金時間,展望社會能在澳門回歸後的良好經濟發展基礎下,一起與政府面對各種挑戰,搭建共融平台。除了經濟外,亦能在社區服務上,與鄰近城市做好區域合作,達至共贏。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何滿濠,西南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大二學生。之所以選擇應用心理學專業,何滿濠坦言從一開始已經有明確的目標:在專業的選擇上,要麼是修讀心理學,要麼就選擇翻譯類的專業。而西南大學的心理學學科是全國前五的優秀學科,修讀該專業既是充滿挑戰,其壓力也不容小覷。

何滿濠就讀西南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

 

直面壓力,迎難而上

       何滿濠是一個積極樂觀的陽光大男孩,與人交談之中風趣幽默、真誠有禮。他表示,在大學學習的壓力主要來源於課程內容的專業性,以及與同學之間學習基礎的差距。在應用心理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之中,何滿濠認為高等數學是最為“難搞”的一科。在學習的過程之中也有遇到挫折,但是抱着不懈的態度,何滿濠仍然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盼:“先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下學期要全部科目都pass。”有方向的人,連眼睛都會發光。

       由於澳門的中學課程設置、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等,與內地的銜接存在距離,何滿濠在學習上更是需要迎難而上,努力攻關。“有時候我覺得很難的一些問題,他們(室友們)通常都只會回我一句‘自己百度一下吧’。”何滿濠認為室友們並不是冷漠,反而是一種最真實的表達。他解釋道,室友們都較為推崇獨立自主的學習和鑽研態度,當他們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很多時候都會先自己想辦法、找資料來解決,而不是一味地問身邊的同學。這種學習方法能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為問同學可能會很快得到一個答案,但那僅僅是一個答案。通過自己搜尋資料、找尋方法,整個解決過程完全參與進去之後,就會發現自己能真正掌握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方向,從而真正掌握知識點,在往後的學習過程中也能夠一理通、百理明。

 

收穫真情,攜手共進

       學習之餘,澳門學生在重慶的生活同樣會有很多特別的回憶。提到重慶,何滿濠表示當地氣候四季分明,與澳門只有漫長的夏天和轉眼就過的冬天有着鮮明的對比。當他從宿舍樓出來看見滿眼黃葉的時候,就知道秋天來了,這種感覺在澳門是感受不到的。

校園風景宜人,四季分明
校園風景宜人,四季分明。(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當何滿濠談到與室友們的生活點滴,更是眉飛色舞、滔滔不絕。他的室友來自五湖四海,除了一名重慶本地的同學之外,還有來自廣西、山東、雲南、成都及澳門共六個不同地方的同學。儘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男生之間的相處卻異常融洽和睦,而且兄弟間還曾許下豪言壯語“大學四年整個宿舍誰都不談戀愛”。結果沒過多久,室友們就先後墜入愛河,愛情果然都是來得那麼猝不及防。何滿濠也與自己的心上人相遇相知,展開了動人的校園戀情。雖說打破了當初與室友們的“約定”,但是兄弟之間相互支持的真感情卻有增無減。

何滿濠與同學之間的相處融洽和睦
何滿濠與同學之間的相處融洽和睦(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課外活動,意外收穫

       除了校園生活,何滿濠還特別提到參與校外的興趣活動,獲得豐富的收穫。“在校外的英文興趣班真的有很大收穫。”何滿濠笑說。當初僅僅是因為覺得自己的英語水平需要提高而參加英語興趣班,卻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收穫——除了英文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之餘,還認識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也增廣了所見所聞,這些都是最初並沒有意想到的得著。

006_參加校外興趣班,豐富課餘生活
參加校外興趣班,豐富課餘生活(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加校外興趣班,豐富課餘生活
參加校外興趣班,豐富課餘生活(二)(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大學生活轉眼已經過去一年,隻身遠離家鄉也足足一年,何滿濠自覺成熟了不少,個人的方向也日漸清晰。“短期目標首先要在大二把所有的科目補上、不再‘掛科’;其次要擴大自己的朋友圈,並且將未來所修的科目順利通過,學業為重;長遠的目標就是要盡快做好職涯規劃,找到未來的路向。”何滿濠堅定地說。何滿濠也寄語未來有志在外地升學的學弟學妹,要以開闊的眼界看待未來,不斷提升自己的個人能力,尤其是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外面的世界還很大,確實值得多去看看、多去感受和體驗。”

 

 

合作單位:
新青協LOGO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27-把所有關心留白,像黑暗中浮光的海

其實你並不需要說那麼多,當他們感到沮喪的時候。當我們的內心無法平靜下來,當精神世界的事情壓得我們透不過氣的時候,任何的語言都無法撫平我們身體的那個缺口。

每一句話都是有重量的,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的話用對地方,往往只會給別人更多的壓力和痛。

傷透的人說:“我好累。”他們不過就是想透一透氣而已,萬不可回說:“不過是那麼一點小事而已,用得着說那麼沮喪的話嗎?振作起來!”即使身心健全的人,聽着也不會覺得好聽,何況是心靈的境況糟透了的人。

然而,這世上往往就有那麼多人,不懂得留白的美學。

想想,是甚麼讓一個人願意繼續把故事讀下去?是懸念,是對世界的好奇心。

在我年少的時候,也曾經有過一段極度沮喪的日子,不管是待人接物,抑或是創作,雖然總是抖擻精神強裝出陽光與正能量,但內心的灰暗還是隱隱能被人感受到,甚至感染到身邊的人。

那時候,慶幸有那麼一個人一直安靜地守在我的身邊,在我幾乎對吐苦水這件事感到失望透了的時候,她仍能安靜地出現在我的身邊,聽我說個不停。那時候,澳門的海邊還可以看得到遠方,好多個深夜,她就一直那樣靜靜地陪我望着漆黑中浮光的天與海,讓我把所有可以說的話都說完。

心靈有缺口的人,也許未必能理解任何語言的善意,但身體的語言也許還可以。有時候,人需要肩膀,需要擁抱,需要在寂寞時出現的一塊小蛋糕,需要在深夜加班的辦公室內出現的咖啡。

我們甚麼都不說,而我們希望成為對方的所有。我們留下了線索,希望成為對方繼續追趕的明天⋯⋯

 

[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s://mpea-plus.org/,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蝦膏是用細蝦加入鹽,發酵磨成粘稠狀後,在陽光下暴曬,等其水分蒸發而成膏狀,就成為蝦膏。蝦膏係華南地區、膠東半島、香港、澳門、東南亞同韓國沿海地區常見嘅海味,在使用上被定位為調味料嘅原料之一。

#澳門美食年

        “澳門其實很簡單,7.5平方公里 ,三十多萬人口。或者因為要回歸中國,她突然間起了很多變化⋯⋯”

——電影《亞明的澳門》(Ah Ming’s Macao)

A1-1
電影《亞明的澳門》劇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歸前,還在美國修讀電影系的朱佑人所創作的畢業作品《亞明的澳門》(Ah Ming’s Macao),講述在美國讀電影的亞明,回澳門尋找資金拍一齣電影的過程。電影裡除了有亞明自身的經歷外,還反映了當時澳門社會面貌和真實形態──其中一幕從氹仔經嘉樂庇大橋行駛到澳門半島,看到最高的還是中國銀行大廈,一輛電單車從旁駛過。而更重要的是,《亞明的澳門》就如上面的一段說話般,投放了澳門人對回歸的心情與思考。

A1
在美國修讀電影系的朱佑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投放了澳門人對回歸的心情與思考。

 

拍電影的使命:讓更多人看見澳門

       《亞明的澳門》是朱佑人在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的碩士畢業作品,以十六毫米菲林拍攝。帶着創作好的劇本回到澳門,朱佑人按照電影工業式的做法,開始在本地尋找拍攝資金。

A2
《亞明的澳門》是朱佑人在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的碩士畢業作品,以十六毫米菲林拍攝。(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歸前,在澳門拍電影並不屬於文化創意項目,朱佑人向當時的文化司署(即現時的文化局)申請資助,得到的回覆是電影屬於商業項目,文化司署並不資助。其時在澳門的商業世界中尋找資金拍電影的做法十分少見,四處碰壁下,朱佑人決定改寫已創作好的劇本,把在澳門拍電影的經歷都寫進劇本裡,在身邊好友的幫助下,籌集了約二十多萬。他說:“當時問了很多朋友借(資金),還很認真地寫了借據,一共籌了二十多萬,這個數目在當時能買上個住宅。”他表示拍攝《亞明》像有一種使命,就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澳門。”

A3
朱佑人說,拍攝《亞明》像有一種使命,就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澳門。

       那時的澳門還未成為“東方拉斯維加斯”,在美國讀書期間,朱佑人發現澳門對外國人來說十分陌生,所以希望透過作品,讓更多人看見澳門。這部被譽為“首部完全澳門人電影”也實現了它的使命,走訪了多個美國及歐洲的影展,讓澳門在世界電影圈中留下了名字。電影在葡萄牙參展時,更為之後他另一齣作品《忘不了,1999年12月20日》埋下了伏筆。

 

為小城留下兩齣具歷史意義的紀錄片

       “回歸後澳門會怎麼樣呢?”1999年,在澳門回歸前夕,朱佑人和很多澳門人一樣,對回歸感到未知,一直觀望著……面對著這種改變,朱佑人以影像記錄當時澳門人百感交集的情感,以及澳門社會上的種種變化。

A4
以影像記錄澳門回歸當時澳門人百感交集的情感,以及澳門社會上的種種變化。

      紀錄片《沉默澳門人我不是》是向所有受訪者問了同一個問題:你覺得澳門人沉默嗎?他要求受訪的澳門人面對鏡頭,說出自己對“沉默澳門人”的意見,“要是你坐在茶餐廳,就會聽到很多人都會發表對社會、生活的意見。但要是公開說,就會怕。其實澳門人對自己的城市有很多看法,有感受。”

  同年,他又跑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訪問曾在澳門居住的葡國人,拍攝了澳門唯一一齣以回歸時期葡人為主軸的紀錄片《忘不了,1999年12月20日》,用鏡頭窺視葡人對澳門的複雜情懷,並於澳門回歸當晚在三盞燈公開放映。那個回歸夜,街坊們在看畢紀錄片後都與朱佑人討論了很久,這種與街坊們互動的一字一語,朱佑人珍而重之。這兩部從不同角度記錄澳門的作品,是朱佑人送給澳門人的禮物。

 

澳門電影發展史上的“亞明”,從不缺席

       1999年澳門回歸時,朱佑人為小城留下兩齣別具歷史意義的紀錄片;回歸後,他與同樣熱愛電影的朋友們成立“拍板視覺藝術團”,近20年來致力舉行不同的放映活動、影像文化研究、電影課程、工作坊、研討會、電影展等,推動澳門電影向前發展。

由朱佑人監製的《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探索本地市場對澳門電影的可能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澳門尚未形成電影產業化的條件下,“拍板”夥拍本地多位實力導演所製作的《堂口故事》系列電影作出了新嘗試,為本地電影發展打開了新一頁。深切刻畫澳門的《堂口故事》三個系列,時間橫跨8年,共產出14齣電影及短片,從三個系列的選題上,也能看出澳門的變化。

       朱佑人說:“2008年推出的《堂口故事1》是以本地人的角度探索澳門五個堂區的變遷。到了2011年推出的《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旨在探索本地市場對澳門電影的可能性,所以選擇了以愛情為題材,售票情況十分樂觀。到了2015年的《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走懸疑路線,是一個以純本地製作為軸心的嘗試,劇組中百分之八十是澳門人,整個製作本地化,過程十分困難,更試過停工。”《堂口故事3》最終克服各種困難,上映後更受到市民的歡迎,取得不俗的迴響。

A5
《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首映禮(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歸前,《亞明的澳門》是朱佑人的親身經歷,當時拍本土電影,沒有資金,過程艱辛;回歸後,“拍板”的出現某程度上讓澳門的青年導演不用經歷“亞明”在電影路上的孤獨無助。現在,朱佑人成為了“戀愛・電影館”的藝術總監,在“戀愛巷”這條充滿歐陸風情的小巷中,“戀愛・電影館”肩負起推動電影藝術文化的角色,對外推廣本土電影,同時為市民搜羅更多高藝術性的佳作,以365天不停步的電影展、本地影片放映等,為澳門提供主流商業電影以外的選擇。

A7
“戀愛・電影館”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提供商業電影以外的更多類型選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澳門本土電影慢慢開始得到社會重視,政府加大力度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陸續推出“澳門影像新勢力”、“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等項目,提供更多途徑和資源。在本地電影人的推動下,澳門觀影文化也在慢慢發生著變化,但離成熟的氛圍還存在一定距離。這場電影教育持久戰,像植物的根一樣蔓延、生長。回歸那一刻,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朱佑人用自己的鏡頭參與了這個重要時刻;而澳門電影發展史上的“亞明”,從不缺席。

A8
電影發展史上的“亞明”,從不缺席。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城市記憶】孔教中學

前身為 “闔澳華僑公立孔教學校”。 1910 年由澳門孔教會創辦。原為私塾,後改為小學。 1922 ~1927 年增辦義學,救濟失學兒童。1941年,增辦初中,改名澳門孔教中學。

 

於1975年由當時就任孔教中學與銀業小學兩校校長的何賢先生將兩校合併,取孔教之教及銀業之業成為教業,取意“教重在德,業精於勤”。

 

*舊圖片來源:《瞬間五十年 – 澳門攝影學會紀實半世紀》

*資料來源:教業中學網站

  工作,對於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義與解讀。有的人認為工作是賺錢維生的方法之一,也有人在工作中尋找成功與滿足感。而對於智力障礙者來說,工作,或許更像是“角色扮演”,在體驗工作的過程中,嘗試在社會裡尋回屬於自己的“角色”。

職業治療師Annie與Solomon分享工作點滴
職業治療師Solomon(左)與Annie(右)分享工作點滴

  在澳門扶康會寶利中心的工場裡,有多個不同的工作區域,這裡的學員們雖然有着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但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工作能力,且按能力不同被安排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桌上。學員們有的流水作業式地包裝食物包,有的把雜誌放到信件袋裡,也有的戴着手套,把刀叉、湯匙和餐紙按順序地包成食具套裝……他們認真地完成著自己手頭上的工作。

學員正在練習摺毛巾
學員正在練習摺毛巾

 

尋找工作的意義

  “透過評估學員們的能力,我們能夠知道他們可以做甚麼,並想辦法協助他們投入‘工作’的角色。”職業治療師Solomon說。Solomon與Annie是扶康會的職業治療師,而職業治療師的角色,最終是讓學員能體驗甚麼是“工作”。原來,學員們對工作的意義和想法與一般人的看法並不相同。

Annie與Solomon正以“Vaplar”工作樣本評估學員能力
Annie與Solomon正以“Valpar”工作樣本評估學員能力

  Solomon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錢對他們來說,未必很重要,但薯條卻好重要。”他解釋道,由於智障人士的家人並不放心把錢交給他們獨自外出購物,所以大多數的智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消費經驗,理所當然地,“錢”並未能與他們的生活感受相連在一起。那麼,既然工作與金錢無關,他們為甚麼還要工作呢?

“Valpar”工作樣本模型

  Solomon說:“智障人士很多時候不明白工作是甚麼,他們收到出糧單並不會感到開心,因為他們不會把出糧與現實中的事物連在一起。而我們着重於讓他們體驗在社會中的角色,到了工作的年齡,就如大人一般工作。”

Solomon認為學員能“開心工作”比“工作”更重要

  職業治療師的出現,旨在幫助智障人士配對合適的工作,讓學員嘗試擔任與自己年齡階段相應的社會角色,讓他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在工作的過程中學會與人接觸、溝通、合作,並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這便是QOL(Quality Of Life)的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扶康會就像是中介人,一方面為學員尋找合適的工種,同時也成立多個社會企業,為學員創設投身工作的機會,如外接的摺禮物盒、包裝工作,還有洗衣、洗車、清潔等等,讓學員能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中默默努力。扶康會由2003年創立至今,形成了較完善的工場制度,現時為150多個學員提供工作崗位。

現時約有150名學員於工場工作
現時約有150名學員於寶利中心工場工作

 

期待改變與進步

  作為職業治療師,Solomon的日常工作包括負責評估學員的綜合能力、培訓工場的導師與輔導員,以及製作令學員更方便工作的工具。Solomon認為職業治療師的工作需要細心和耐心:“學員的改變和進步是以年來計算的,你今天和明天看他們好像差不多,但下一年再看他們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們進步了,或許是對工作的熟練度,又或許是與人溝通的能力。”

透過評估測試,可知道學員與人協作及認知程度,從而分配不同的工作。
透過評估測試,可知道學員與人協作及認知程度,從而分配不同的工作。

  Solomon希望大眾明白,雖然學員們的能力存在限制,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自我實踐的權利和貢獻社會的能力。就如兩位治療師工作的治療室的清潔工作,是由一位患有自閉症的學員負責,雖然他會習慣在工作時不斷大聲自言自語,但他總是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把治療室打掃得一塵不染。

提供適切的輔導

  Annie自2014年開始在扶康會擔任職業治療師,主要負責輔助學員就業及公開就業,當學員的工作能力及認知能力達到一定水平,Annie會為學員安排合適的工作,並對個案進行跟蹤。據介紹,扶康會現時約有十名學員在外工作。在學員就業後的六個月個案跟蹤期內,Annie除了要處理學員在外工作的表現情況和心理狀況外,亦負責與僱主進行緊密溝通,以了解學員對工作環境的適應性。

“串珠仔”訓練學員的手部能力
“串珠仔”訓練學員的手部能力

  每位學員的程度、能力各不相同,在投身社會工作時均出現不同的情況,要讓一名學員習慣在外工作,職業治療師與僱主、學員的家長與學員本身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有時若學員的工作表現未如理想,Annie除了與僱主溝通,亦會與學員的家長溝通,讓家長能介入共同解決問題。

  Annie說:“有時候學員的工作表現與僱主對學員的期望有落差,我們需要與僱主溝通做教育工作;也有一些學員在工作中受到壓力,但選擇對家人報喜不報憂,把情緒藏在心裡,我們也要為他們提供輔導,讓學員能更愉快地在外工作。雖說跟蹤期為六個月,但很多時候需要跟進更長的時間。”

雖然每當一名學員外出就業,工作量便大增,但Annie 喜愛與學員面對挑戰。
雖然每當一名學員外出就業,工作量便大增,但Annie 喜愛與學員一同面對挑戰。

   “有時候工作、同事間受到壓力,學員對家人都報喜不報憂,不想別人替他們擔心,其實跟普通人是一樣的……”“有時候學員好不容易過了試用期,就突然說不想做了,我們就要勸導……”雖然在職業治療師工作的過程中交織著開心、感動、失落、氣餒,但讓學員能順利地“做好呢份工”,是Solomon與Annie當職業治療師的使命,也是他們選擇這份職業的最大滿足和收穫。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