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小畫面大道理 signal

【熊貓茶記】

還有幾天2017就要過去了,
無論多忙碌也好,
用一杯咖啡的時間,
為自己好好地作思考,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記得埋頭苦幹,
而忘記了為什麼而努力~
但我覺得一杯咖啡的時間又太少,
所以建議再加件蛋糕和來一份炸雞作配搭

 

#熊貓茶記

【城市記憶 】歐華利石像

 

歐華利是首位來華的葡萄牙航海家,於1513年時抵埗古稱「屯門澳」之地,即今香港大嶼山附近。當時明朝官員拒絕歐華利登岸,但歐華利在船上與華人進行貿易,且收穫甚豐。

 歐華利雖不獲批准登陸,但仍在岸上豎立一根石製「發現柱」,以表示葡萄牙人「發現」了這個地方。後來其兒子病歿,歐華利亦客死於此,兩父子的屍骨被同行的葡人埋於屯門澳的「發現柱」下。事隔多年,原本的石柱早已不知散落何處,但澳葡政府為紀念歐華利,便在南灣街政府大樓的正對位置,矗立歐華利石像,而石像身後之柱,就是模仿當年的「發現柱」。

 

備註:舊相部分為網絡來源

加思欄花園,又稱為南灣花園。據資料顯示,這花園很可能是澳門第一個公園。至於它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明末清初時期左右,有一名中國官員到澳門作視察,並由一名懂中文的葡萄牙神父作翻譯。當巡至聖方濟各修道院時, 中國官員詢問該地名,該神父則以音譯讀 出“法欄思加”四字,及後寫出來時又將“法”字略去,成了“欄思加”。但西方書寫習慣(左至右)與當時中國漢字(右至左)的排序不同, 故中國官員就誤認為是“加思欄”了。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加思欄花園

 

養豬巷的葡文”Porqueiro”亦是解作養豬的人,該巷鄰近的新橋及渡船街已有多年歷史,渡船街曾經是一條溪流,因昔日常有船隻渡過該條小溪,因而稱作渡船街,但最後小溪都消失了。而新橋區於古時候曾為村落,此養豬巷也可能是指原新橋村附近的養豬人。

 

資料來源:http://www.macauzine.net/?action-viewnews-itemid-836

 

荔枝碗馬路北起石排灣馬路與田畔街交界處,南止於碼頭前地。從北面進入馬路,一棵高大的榕樹迎面而來,這是荔枝碗村北面村口的標誌。該村是路環島舊村之一,村名的由來,與昔日此處曾廣植荔枝,其海灣形狀如碗有關。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荔枝碗村

 

【城市記憶 】新馬路國慶牌樓新舊對比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七十年代中期,每年的國慶節,在新馬路、海傍區、議事亭前地,都蓋搭牌樓,社團、機構的門面也蓋掛巨幅彩牌,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到處是喜氣洋洋的歡樂景象。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牌樓主題鮮明。海傍區的兩個牌樓分別顯示工業和農業的建設成就:新馬路中的輕工建設、南灣和新馬路口的文藝百花齊放;是國慶節市民、遊客拍照的集中地。

後來道路上車輛日多,交通壓力日增,牌樓漸漸減少,其中議事亭前地、郵政局門前、殷皇子大馬路、司打口以及新馬路的牌樓還保留了一段長時間。1970年後,國慶牌樓漸漸淡出澳門街頭。

 

備註:舊相部分為網上來源

 

燒灰爐是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古老村落。古時,該村的主要業務是把採到的蠔取去肉後,集中蠔殼在一個地方燒成白灰,而這些白灰可以作為建築材料,繼而出售至其他地方,而蠔殼灰亦製成了澳門很多舊建築中都看到的蠔磚。這個燒蠔殼的地方就是燒灰爐村。但後來因澳葡政府的填海工程,而導致這個村落消失。雖然燒灰爐村不再存在,但至今仍有鄰近地方稱作燒灰爐街、灰爐石級、灰爐斜巷和燒灰爐公園。

 

資料來源:http://www.macauzine.net/?action-viewnews-itemid-703#.Wia8uaL1pOc.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