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signal

        一個和諧公平的社會,每位市民都享有參與和欣賞藝術的權利。然而,聾人及聽障人士因“聽不見”,就不能感受戲劇或音樂的魅力嗎?近年劇場界掀起一股“視形傳譯”的風潮,視形傳譯員利用手語、肢體動作和表情演繹戲劇,讓聾人及聽障人士投入戲劇的世界,達至藝術共融。

A1_LOGO
(左起)麥月珍、梁嘉慧、許玉瓊、容卡達推動視形傳譯服務。

        舞台上,戲劇演員通過動作、表情及對白演活角色,可是對於台下的聾人及聽障人士來說,即使依靠字幕和手語翻譯,對劇情亦只能領略一二。有見及此,麥月珍(SoSo)與幾位拍檔於2018年創立手藝工作室,並邀得梁嘉慧(Kay)、容卡達(Carter)、許玉瓊(Moon)等既有手語基礎又喜歡藝術的視形傳譯員合作,冀將視形傳譯服務普及和專業化。眾人認為,無論是聾人及聽障人士,抑或是健聽人士,都能享受到視形傳譯帶來的藝術美。

A2
無論是聾人及聽障人士,抑或是健聽人士,都能享受到視形傳譯帶來的藝術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視形傳譯助力劇場

        無論是何種藝術形式,都能打破國界,讓人類的感情交流在一起,具有促進人類和諧、洗滌心靈的作用。過去一直從事手語翻譯工作的SoSo,在2012年參加了一個視形傳譯工作坊,顛覆了她對手語的固有印象,並對視形傳譯產生了興趣。“原來手語不單止是溝通橋樑,還可以作為表演融入藝術裡,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視形傳譯是一種融合了手語翻譯和表演的表達形式,除了要求視形傳譯員熟練手語,亦對肢體的協調能力和反應力有較高要求。通過視形傳譯,能讓聾人及聽障人士觀眾無障礙地享受藝術,生動細緻地感受到每個角色的喜怒哀樂。”

A3
麥月珍不斷自我增值,提升自身的視形傳譯技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推動本地視形傳譯工作的發展,SoSo除了不斷自我增值,提升自身的視形傳譯技巧外,還聯同Kay、Carter、Moon等既懂手語又有藝術表演天分的視形傳譯員,開拓與本地康復界別社團及劇團合作。2019年初,手藝工作室與澳門扶康會合作,SoSo於大型共融舞台劇《同·不同》中擔當視形傳譯員,反應熱烈。此外,由本地劇團“友人創作(藝術)劇團”推出的《我的最佳婆娘》、《相約星期二》等演出,都有加入視形傳譯的環節,讓手藝工作室的視形傳譯員發揮所長。

A4
視形傳譯員與《相約星期二》演員彩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視形傳譯在澳門屬起步階段,對於大部份人來說仍屬新事物。有不少人甚至認為,視形傳譯和手語翻譯是一樣的。但事實上,兩者有很大的分別。SoSo說:“視形傳譯屬於戲劇表演的一部份,舞台的設計、燈光、佈局、演員走位等都需要加以配合,要作長時間的準備才能盡善盡美。視形傳譯員演出前有不少準備功夫,因經常要一人分飾多角,而且手語和肢體的演繹方法會隨著角色改變而不同,所以必須對故事情節和人物脈絡了解清楚,才能在演出時流暢地轉換角色。”

A5
《我的最佳婆娘》加入視形傳譯環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享受藝術以心傳心

        Moon在學生時代曾接觸初級手語課程,但並不精通。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她獲SoSo邀請擔任《相約星期二》的視形傳譯員,從此開啟了視形傳譯發展之路。在SoSo、Carter、Kay等人指導下,Moon重拾對手語學習的興趣,並在劇中將一段音樂用視形傳譯方式展示出來,獲得不少好評。喜歡舞蹈、粵劇、攝影的Moon坦言享受參與視形傳譯的工作,既能為聾人及聽障人士觀眾帶來歡樂,也能發揮自己舞蹈所長,收穫滿足感。

A6
許玉瓊有舞蹈底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Carter多年來積極參與民眾戲劇演出,約四年前開始學習手語,並嘗試探索手語與戲劇藝術相互融合的表現方式,期望能呈現出更優美的劇場視形傳譯藝術效果。他表示,曾有觀眾在演出後反映,覺得好像用一張門票看了兩場表演。“我開始明白,原來視形傳譯服務的受惠者不僅是聾人及聽障人士,健聽人士同樣喜歡欣賞我們的演出。”

A7
容卡達醉心探索藝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曾擔任各類型公開活動手語翻譯員、校園手語興趣班導師的Kay,現任職澳門聽障人士協進會手語翻譯員。她於2018年開始接觸視形傳譯,並曾為《芳草校園》、《我的最佳婆娘》、《相約星期二》等舞台劇擔任視形傳譯員。在參與這些演出中,Kay逐漸明白到視形傳譯是藝術表演,不用過分拘泥於手語翻譯的動作是否完整,反而要注意自己能否融入表演中。“有時一個眼神配上一個動作,就能將劇中內容完整表達出來,最重要的是做好演出效果,讓觀眾看得投入,沉浸在藝術世界中。”

A8
梁嘉慧將手語融入表演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加強支援通達服務

        本澳目前很多表演都沒有提供通達服務(指為殘疾或有需要人士提供相應的輔助配套,讓他們可以無障礙地參與各種活動),或只提供簡單的手語翻譯。SoSo認為,聾人及聽障人士若感受不到舞台音樂和語言的震撼,又怎能愛上這些藝術呢?所以每次遇到合適的演出,她都會主動與主辦單位或製作方聯絡,希望為聾人及聽障人士創造更多接觸藝術世界的機會。

A9
《一人一故事》劇場與視形傳譯完美結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SoSo坦言,以前從事視形傳譯工作曾感到孤獨和迷茫,但自從認識工作室的一群同伴後,她便找到發展方向,與好友們共同朝著目標前進。為認真做好一場演出,視形傳譯員要投入不少的精神和心力,“我們雖然接到不少團體或劇團的委託,但他們都因為預算不足,只能給予我們有限的費用。我們都是憑著熱情提供視形傳譯服務,不太計較報酬,但亦希望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讓自己的生活有一定保障。”對此,SoSo期望政府能多關注視形傳譯的發展,加強整個社會對通達服務的支援。

A10
澳門扶康會大型共融舞台劇《同·不同》亦加入視形傳譯環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用心演出和越趨成熟的技巧,令手藝工作室視形傳譯員得到各界的支持和肯定,他們抱著嘗試心態,邊做邊學,現已更發展成持之以恆參與的工作。展望未來,眾人希望能邀請到聾人及聽障人士加入工作室,協助做好視形傳譯的推廣工作,以及將視形傳譯服務不斷專業化,讓更多聾人及聽障人士參與和享受藝術,創造和諧共融的社會。

A11
除了劇場外,音樂演出也能使用視形傳譯服務。(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愛銀飾|愛中有故事,故事中有愛

愛銀飾Love. Story. Silver,取名原意是“愛中有故事,故事中有愛”,以純銀製作的飾物表達愛情的純潔, 刻畫那份至真至純的愛情。通過聆聽客人的愛情故事,再為其打造專屬的銀飾,讓每件經由手工打造的產品,都承載著獨一無二的含意。

充滿愛嘅飾品係點樣的呢?一齊睇片啦~

出品: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MPEA

製作:破曉製作 Marching Productions  

贊助:澳門基金會

鳴謝:Love Story Silver 愛銀飾

        為進一步貫徹第四個六年發展規劃,鏡平學校以“傳承創新、追求卓越”為總體目標,積極推動課程內容改革,致力為社會培育創新型人才。其中,美術科的創新教育碩果累累,在一眾老師的悉心栽培下,學生多次在不同繪畫比賽中勇奪殊榮,為校爭光;個別學生更投考美術專業,力爭上游。老師們寄語同學們秉承學校的校訓與師長的教誨,不斷用知識裝備自己,增強自身競爭力,在未來貢獻社會。

A1_LOGO
張曉萍(中)、王宏(左二)與三位學生接受訪問

 

創新教學啟發興趣

        鏡平美術科老師張曉萍在大學時期已開始從事兒童美術教育工作,畢業後來澳發展,於2012年加入鏡平,先在小學任教了三年,後調到中學美術科任教;小學美術科組長王宏則於2005年加入鏡平,執教了十多年至今,一直用心指導學生。

A2
美術老師帶領學生參加繪畫比賽,贏取殊榮,為校爭光。(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據二人介紹,鏡平推動的創新教學法重視課程設置,目前美術科推出了基礎型、選修型以及拓展型三類課程。基礎型課程為平時日常教學的正規課程,中學每周有一節美術課,主要由兩位美術老師負責,小學則有兩至三節美術課,主要由五位老師負責;而選修型課程,即是開辦學生喜聞樂見的興趣班,例如國畫、水彩等課程,培養學生的繪畫興趣;拓展型課程,亦即提高班,通過挑選學科尖子、特長生接受專項培訓,從而啟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A3
培養學生的繪畫興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了課程設置安排讓學生盡展所長外,學校亦重視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藉此啟發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張曉萍說:“在教學方面,中學較重視培訓學生的繪畫技巧,學生在課堂上有機會學習國畫、水彩、油畫、版畫、漫畫等不同的美術繪圖技巧。”王宏表示:“相對中學,小學的美術氛圍更濃厚,重視創意與思維,學生也更投入。老師們各有擅長,會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作教育,讓所有學生都享受美術課。”

 

悉心栽培碩果累累

        在學校的悉心栽培下,不少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變成主動探索者,他們更在賽場上取得驕人成績。張曉萍表示,老師們經常鼓勵和推薦有潛質的學生參加各類繪畫比賽,也會為他們提供針對性的培訓,爭取殊榮;學校亦會定期舉辦畫展,展出學生得獎作品及優秀作品,藉以表揚學生,提高他們的繪畫自信。

A4
高中組得獎學生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王宏稱,美術科的中、小學老師上下同心,以教育好每名學生為己任,花上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教學上。在課裡課外,老師們都會互相關心、支持,共同為學生創設有利學習的環境。她又讚揚小學新校舍擁有一流的教學設備,為學校的美術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平台。

A5
初中組得獎學生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鏡平學校一直以來支持學生投考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作發展。張曉萍說:“若干年前,有位美術天分不錯、但其他科目成績很差的學生想報考內地的美術學院,在老師們的鼓勵下,這位學生最終成功考上四川美院。之後每年陸陸續續有不同的學生報考內地、台灣及本澳的大專院校,修讀藝術或設計專業,期待他們能學有所成,推動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小畫家描繪心中夢

        鏡平擁有不少具潛質的小畫家,目前讀初三的黃宣儀便是其中之一。她說:“我從小就喜歡畫畫,一直畫到現在,不同類型的畫種都會嘗試挑戰,冀不斷取得突破。”升上中學,課業較繁重,但她仍然堅持繪畫的習慣,“如果平日功課多,我就會趁放假時多畫一些,透過每日不斷繪畫積累,久而久之,就會畫出一幅好作品。”談到畫畫最大的樂趣,她認為是可以畫出心中所想,而且能用美麗的圖案作品來表達和演繹。將升到高中的她表示會繼續畫畫,未來讀大學時以報考美術專業為目標。

A6
小學同學在校外寫生(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讀小五的廖梓妍說:“我五歲時看到媽咪畫畫,就跟住一齊畫。之後媽咪幫我報了一個學畫畫的興趣班,一開始我畫得很差,但沒有放棄,升上小學後仍堅持繪畫。我喜歡畫畫,透過繪畫不同的東西,能令自己的心情十分放鬆。當遇上不開心的事,回看自己畫過的作品,心情便會馬上愉快起來。”

A7
小學美術課堂氣氛熱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讀小五的譚昕妮則從幼稚園便開始畫畫:“記得小時候父親買了很多白紙,我便在紙上開始繪畫,建立了對畫畫的興趣,平時喜歡畫建築物和風景,當看到自己不斷進步,便覺得很有滿足感。”談到最難忘的經歷,她稱在參與一次繪畫比賽時,不小心將顏料掉到地上,頓時十分緊張,幸好在老師幫忙下,才將地上的顏料完全清走。

A8
小學同學認真繪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展望未來,張曉萍和王宏表示,鏡平美術科老師將繼續團結奮鬥,配合學校教學安排開展各項工作,發掘和栽培更多優秀學生,為澳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輸送更多藝術型的創新人才。她們勉勵學生要繼續努力,爭取向上,奮發有為,畫出精彩的未來。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v3o

學生復課了一段時間,結果最近兩三星期,每周都遇上特大暴雨,好幾天都要停課。每次只要宣佈停課,天總是有那麼一段時間放晴,有些家長會抱怨停課打斷了他們的接送計劃,有些住得離學校較遠,或居於低窪地區的家長,停課避免了他們出門的狼狽,不少人真的會為此鬆了一口氣。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角度,往往也在於我們處身的特定環境。例如通關解封的問題、種族和價值取向的問題,往往也在於一個人是單從自己出發,抑或會抱持同理心換位思考。

有時候人算不如天算,科學再昌明,再高端的預測都有誤差,很多事情為的是保障而不是方便,換轉是我們為了保護家人生命安全,也會有相對保險的部署。不可預計的,我們需要理解,同時盡量做好準備;可以預計的,例如全球暖化讓惡劣天氣日子增加,我們就要主動改變,果斷參與環保工作。都說一個人之力難以改變世界,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們每個人積極參與,想改變的本身就不是這世界,而是身邊的每一個人。

可以預計到在未來,人類的生存環境仍會有一段惡劣艱險的時間,但只要我們以心傳心、以身作則地把正確的理念傳遞給身邊人和下一代,我們也可以預料,人類的未來仍是光明及值得期待的。關鍵,就在於無法改變世界的每一個“我們”。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奶茶爺爺 : 日常只配備1~3部電話?No No No~
骨灰級的我當然係用一袋電話去捉Pokémon啦,感覺可以再入多2部

 

#有冇發覺妹妹嘅肚腩已經凸了出來呢
#爺爺表示直播完還要趕去捉Pokémon
#MPEA #熊貓茶記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早前六·一兒童節,是本澳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復課的大日子, 告別在家學習模式,“重啟”久違的校園生活,同學們都表示十分開心!

182131814560362425logo116118672539686242logo        全澳59所學校共18,000名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分別於6月1日和6月2日復課。復課前學校按衛生局及教育暨青年局的指引徹底清潔和消毒校園,並完成復課演習,全部學校教職員及跨境學生已通過核酸檢測。在家長及學生的配合下,各校嚴格有序執行校園防疫措施:佩戴口罩、體溫檢測、健康聲明、消毒雙手等,整體復課運作暢順。

236587711607405135logo今日兒童節,亦是小一至小三學生復課的日子。logo

#堅持不懈 #齊心抗疫

#必須堅持,記得洗手,戴好口罩

#避免聚集,保持距離,健康聲明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參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新聞局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

       咖啡在現代都市人心中佔據了重要位置,無論是本地居民或旅客,都享受咖啡不離手的感覺。順應這股潮流,本地咖啡店遍地開花,吸引不少咖啡愛好者到處品嘗,交流心得。小小一杯咖啡,其實大有學問,尤其是手沖咖啡,可說是一門藝術。如何製作出水準穩定的咖啡,讓每杯咖啡沖泡出來的味道一致,十分考驗咖啡師的功力。

A1
澳門咖啡與茶協會致力推廣咖啡與茶文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於2012年成立的澳門咖啡與茶協會,由一班咖啡愛好者組成,致力推動咖啡從業員的培訓工作,從而吸引更多人入行,提高年輕人對咖啡與茶文化的興趣;同時致力促進咖啡與茶行業的發展,加強與其他地區同業交流。此外,協會積極與各地合作舉辦各類活動,包括論壇、專業知識交流分享會及參觀咖啡產業園等,藉此加強澳門與各地交流咖啡文化,令澳門的咖啡與茶行業可與國際進一步接軌。

 

親歷咖啡業發展變遷

       會長湯錦珍從事咖啡行業逾三十年,見證澳門咖啡發展歷史與變遷。從18歲開始,她進入一家老字號咖啡公司當會計文員,由於覺得辦公室工作較不適合自己,當得知市場部需要人手時,她便毅然加入了銷售市場部,開始真正地接觸澳門咖啡市場。這引起了她對西方咖啡文化的好奇,亦從此與咖啡行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A2
湯錦珍憑著不懈毅力,在咖啡業界闖出一片天。(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湯錦珍回憶說:“當初我入行時,社會大眾對咖啡認識不深,當時大家流行喝即溶咖啡。而外國人不太看好澳門品牌出品的咖啡,認為我們不懂咖啡,所以不願意和我們合作做生意。”出於對咖啡的熱愛和執著,她跟隨一些專業咖啡師學藝交流,後來更多次到外國取經,了解西方咖啡文化,不斷提升專業知識。

A3
湯錦珍與副會長趙崇威交流咖啡文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早於2002年,家族成員從澳大利亞回來時便創立了誠品咖啡品牌,致力在中國打造集合教學、烘焙、產業的品牌基地。2006年,誠品咖啡成立了澳門咖啡品牌公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公司出品的咖啡已成為受本地人歡迎的品牌。誠品咖啡亦成為政府部門、多家大型酒店和本地連鎖食店的供應商之一,深得各界的認同及讚譽。隨著誠品咖啡品牌的拓展,2017年開始,旅客可以在乘坐內地高鐵的旅途中體驗誠品咖啡的香醇,為舒適的行程帶來片刻悸動。2019年,產品更出口至歐洲及澳大利亞,在世界咖啡行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憑著不懈毅力與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她帶領專業的團隊克服不同障礙,成功在咖啡業界闖出一片天。

A4
湯錦珍分享創業經驗(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咖啡業有巨大發展空間

       為吸納更多咖啡愛好者,讓他們有機會成為咖啡業界的專業人士,湯錦珍與一眾同好成立澳門咖啡與茶協會,致力傳播咖啡文化知識,以及世界各地咖啡產業的最新消息,推動業界培訓工作,栽培專業咖啡師,為業界成長作貢獻,令咖啡文化可與旅遊業互相輝映。

A5
2019年12月,協會舉行“精品咖啡文化分享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80年代的即溶咖啡,到90年代的意式咖啡,再到如今第三波精品咖啡,湯錦珍認為本澳咖啡業不斷地發展、進步,未來有望與國際水準接軌,因此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對於近年澳門年輕咖啡師在國際比賽中屢獲殊榮,她由衷地感到高興,亦希望透過協會這平台,做好推廣咖啡文化的工作,讓更多年輕人喜歡和懂得欣賞咖啡。2019年,協會組織會員到澳門懲教署開展義教咖啡工作坊,指導在獄女囚基本的咖啡知識和技巧,鼓勵她們重拾自信,積極向上。

A6
2019年,協會組織會員到澳門懲教署開展義教咖啡工作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咖啡與茶協會近年積極與各地合作,舉辦各類咖啡文化推廣活動,例如2018年承辦“雲南咖啡杯”二○一八中國沖煮大賽澳門賽區賽事,讓該項大型咖啡賽事首次在澳門舉辦,促進本地咖啡文化發展。2019年舉行“中國・大灣區咖啡師暨咖啡藝術文化產業鏈啟動禮”,活動當日進行了一場世界冠軍大師交流活動,邀請到世界冠軍咖啡師教練張寅喆擔任嘉賓,帶領十多位星級咖啡師與本澳咖啡師、咖啡愛好者們進行互動,促進同業交流。展望未來,湯錦珍坦言會繼續推動多項工作,包括將國際大型咖啡賽事落戶澳門舉行,提升本地咖啡文化知名度,冀與國際進一步接軌。

A7
2019年,協會邀得世界冠軍咖啡師教練張寅喆來澳進行交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邀本地藝人任推廣大使

       隨著近年咖啡熱潮席捲全球,不少年輕人投身咖啡師行業,咖啡文化也日漸濃厚。為吸引更多人關注咖啡文化,湯錦珍最近邀得本地藝人翠斯(Tracy)擔任推廣大使,配合協會舉辦的不同活動,弘揚咖啡文化,為業界發展出一分力。她大讚Tracy形象好,具有一定傳媒工作經驗,相信Tracy未來會做好推廣大使的工作。

A8_LOGO
湯錦珍邀得本地藝人翠斯擔任推廣大使

       對於獲委任為推廣大使,Tracy表示感到十分高興,因自己本身很喜歡喝咖啡,也想將不同的咖啡知識分享給大家。她亦了解到有科學研究證明適量飲用咖啡對人體有不少益處,除了有提神功效外,更可促進代謝,幫助燃脂,還可抗衰老,以及降低高血壓的風險,亦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因此積極鼓勵身邊朋友每日適量飲用咖啡,享受咖啡入口帶來的香醇幸福。

A9_LOGO
翠斯學沖咖咖

       Tracy說:“我以前對咖啡文化認識不深,但自從近年認識湯會長後,從她身上學習欣賞咖啡文化,漸漸喜歡上喝精品咖啡。與此同時,我正努力學習沖咖啡,豐富自身的咖啡知識。很感謝湯會長的信任和邀請,讓我有機會成為協會推廣大使,我深信喝咖啡是一種生活態度,要用心去品味。”

A10_LOGO
翠斯冀大家都能享受咖啡入口帶來的香醇幸福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夜再長,也終會迎來黎明前的那一縷曙光。”

——官宏滔

圖文 | 官宏滔(Tou)
整理 | MPEA

        今年疫情的爆發令人痛心、不安,自己和身邊人不時會擔心親友的健康。

        所幸的是澳門特區政府、市民都注重做好防疫保護工作,齊心抗疫。直到5月19日,本澳確診病例再次“清零”,加上特區政府推出“消費補貼計劃”,促進消費、振興經濟,令市面漸漸熱鬧起來。作為攝影藝術創作者,我希望以個人特色手法拍下疫情下的澳門,創作出具澳門地方特色的疫情攝影作品。有別於常見的紀實新聞類攝影作品,我會以更畫意、抽象的視覺效果呈現。

        感謝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的平台,我會定期在這裡分享一張作品。

 

疫情下的澳門——五一大三巴牌坊

WeChat 圖片_20200522153846

        這次分享的作品《疫情下的澳門——五一大三巴牌坊》是長時間延時攝影作品,於2020年5月1日當天由下午3點拍攝到晚上9點,拍攝了6個小時,橫跨午後、夕陽、藍調、入夜等時間,一共拍攝1,168張照片素材,後期再將素材合成重塑這段時間的人流,重現往年“五·一”黃金周的盛況。有別於很多記錄無人或人少的作品,我更偏愛澳門人口密集的特點。

WeChat 圖片_20200522153838

        天上的鳥也是在這6小時內飛過的,整個環境選擇以兩旁的入夜燈光為主,凸顯出夕陽光線,組成這一個充滿希望的畫面。拍攝時,我選擇拍下正面向著鏡頭、戴著口罩的人們,凸顯出這張作品正值疫情期間。

        夜再長,也終會迎來黎明前的那一縷曙光。作品畫面中重現往年“五.一”黃金周的盛況,也是對澳門經濟復甦的寄望。

 

Behind the Scenes 拍攝花絮

視頻:https://youtu.be/eOkyPt3JpD4

日期:2020年5月1日

時間:下午3點到晚上9點

時長:6小時,橫跨午後、夕陽、藍調、入夜等時間

02 03 04▍圖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同場加映:EP01-澳門攝影師官宏滔:我的14天隔離:https://mpea-plus.org/?p=13667

 

What’s Next…

MPEA將持續更新與攝影師官宏滔合作的疫情記錄圖片系列,敬請留意。

-To Be Continued-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265815562819664591logo

當女性可以自由就學和參與體育競爭,在那之前,就有過一段爭取的經過,過程並不會一帆風順,直至今天,婦女權益的問題仍然需要關心,那是因為植根於特定時代的某些固有思維,仍然會影響我們好幾個世代。

階級和種族固有觀念帶來的惡意,即使來到二十一世紀,仍然時有抬頭。就像光明與陰暗的此消彼長,當人們忘記了讚美光明,黑暗就會在角落裡慢慢滋長。社會要進步,莫只記掛着批評不對和不公的事情,我們教育下一代應該從讚美良好、善意的行為開始⋯⋯

所有的美好,都需要時間教化,別為當下灰心,也莫為小成而沾沾自喜⋯⋯人類的文明,就應該這樣,永遠在進步的路上。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