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小畫面大道理 signal

澳門半島和氹仔之間先後已建成通車三條跨海大橋,分別是嘉樂庇總督大橋、友誼大橋和西灣大橋。

為緩解現有三座大橋的交通壓力,提高澳門半島與氹仔、路環之間的交通通行能力,澳門特區政府於2010年開始計劃於友誼大橋東側建造澳門第四條跨海通道,降低澳門城市道路網壓力的目的。

一齊來欣賞這個角度的跨海大橋👀

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

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起自澳門新城填海A區東側,與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連接,跨越外港航道、往內港航道,至澳門新城填海E1區,並預留與大潭山隧道對接高架橋。

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

大橋主線全長約3.1公里,其中跨海段長約2.9公里,設置通航孔橋兩座,跨度達280米。大橋主線設計車道數為雙向八車道,中間兩車道為電單車專用道。

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

大橋主線範圍內將設有風障,可以使橋上之風速不高於大橋落腳點之風速,使在8號風球時大橋上的對應風速低於8 號風球以內,實現與陸地一致的行駛環境。▌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參考:澳門建設發展辦公室

你見過藍色的大三巴未🤔

每年的4月2日為“世界自閉症日”, 為呼籲社會大眾關注自閉症患者,全球發行亮起藍燈(Light It Up Blue)行動,大三巴牌坊亦亮起藍燈響應活動,以示用愛陪伴孤獨。

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因發育障礙所導致的疾病,特徵主要是情緒表達困難、社交互動障礙、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出現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進行正常的語言表達和社交活動,自閉症人士經常會做出一些刻闆、重複性的動作和行為。


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全球,每160名兒童就有1名患有泛自閉症障礙。新冠疫情令許多人的精神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對於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以及其已處於孤立境地的父母來說,新冠疫情使他們更加疏離於社會。


在全球各地,仍有不少人對自閉症人士存在誤解,讓我們用了解和理解打破誤解,以認同和支持代替漠視,多關注自閉症人士,接納和關愛他們💖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參考:澳門社會工作局、世界衛生組織

攝影能表達甚麼呢?

真實又是甚麼呢?

我們眼中的世界真實嗎?

圖文 | 官宏滔(Tou)
整理 | MPEA

上⼀期我以上述問題結束,這⼀期我們先來深入探討第⼀個問題。

#攝影能表達甚麼呢?

談到攝影表達,首先離不開對藝術創作的認知。藝術是甚麼?這是個長久以來討論不斷的話題。

藝術是甚麼?這明顯沒有“標準答案”,正因如此,藝術才有了無限的可能性。但要注意的是,雖然藝術有無限可能,然而一旦涉及市場和受眾的考慮,藝術便也會受到影響。

於是,便會引申到下⼀個問題:

#創作是為了自己而創作?

#創作是為了得到認可?

關於這一連串的“靈魂拷問”,我帶來了自己的一些早期作品,與大家分享探討。

官宏滔作品《燈塔日出》,攝於2017年,@美國羅得島州。

連城 / 攝影、藝術與美

我從2010年高中時期開始攝影,跟著朋輩⼀起學習攝影,從最基礎的“曝光三要素”開始。我對攝影⼀直有莫名的熱情,從基礎摸索到拍風光、人像、各類商業拍攝……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學習嘗試。2014年,到美國留學時又從大畫幅菲林攝影、沖曬、放大,到數碼攝影與後期重新再學習⼀次。經歷過無數次“創作、回顧、思考、再重新創作”的循環。

上圖是⼀次難忘的⽇出風光攝影,慢門海景拉絲效果也很柔美。我第⼀次的個人展覽基本都是這⼀類作品——風光攝影和旅遊攝影。大概很多朋友都喜愛拍或者看這類照片,大家的第⼀印象幾乎都是“哇!好美!”

#不過,然後呢?

以美為主題的攝影局限性就在此,美在依賴景色本身,來自大自然的那種美。顯然,不但局限了攝影,局限了藝術,其實也局限了美本身。

美是甚麼?是符合大眾標準化答案所以美嗎?是鮮艷的花朵?日出的光線?壯美的風景?美屬於你嗎?

傳說有⼀種發現⽣活中的美的所謂“攝影眼”,真的存在嗎?我也曾跟著“攝影眼練成”教學每天拍攝同⼀條街道,後來總結是純屬浪費時間。當然這可能因人而異,但至少我實踐後的結果是徒然。

單純專注攝影技巧在藝術創作上也許是沒有出路的。構圖、瞬間、光圈、快⾨、ISO各種技巧發展到現在,似乎一切已經被“拍爛了”,那⼀個個漓江日落、鄉村皺紋老人、黑白明度建築……彷彿各種得獎風格不再珍貴。

所以,

#攝影的本質是甚麼?

#攝影在視覺藝術之中又擔當甚麼角色?

在我看來,攝影其實與其他視覺藝術形式並無二致,單純重複已有形式探討同類話題是沒有意義的。

當代藝術要關注當下、時事、社會問題,這與攝影的瞬間性紀錄其實⾮常貼合。所以我的攝影⼀直關注身處時代下的現象和事件,這與“美”沒有直接關係。

官宏滔作品《蒙羅麗莎前的女人》,攝於2016年,@巴黎羅浮宮。

我的創作主要關注手機、人與自然、環保、澳門與大灣區、“⼀國兩制”、疫情等主題。當大家都在拍風光、花鳥、人像攝影時,我認為可以有更多元的手法來表達更多樣化的主題。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轉眼即逝的關鍵主題,還有太多數碼虛擬世界的故事值得創作。

官宏滔作品,創作於2021年,@澳門填海區。

近年人工智能、虛擬數碼世界、AR&VR、NFT、新能源和新冠疫情等無⼀不提醒著我:這個世界在全球化進與退的劇烈變化之中,加速變幻當中形成⼀個個漩渦,將對時代變化不予理會和不理解的人們吞噬。

⼀千個讀者有⼀千個哈姆雷特,那你認知當下世界是怎樣的呢?

在探尋答案的過程中,許多朋友曾問我,找不到自己的創作風格怎麼辦?


思考自我,回答問題。

下期再聊。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葡式糕點和甜食是土生葡人飲食文化裡必不可少,在族群聚會、各種節日慶典中,土生葡人的餐桌上總有各式鹹甜小食及糕點,而牛油糕是慶祝聖誕節必備的糕點。

入選“非遺”,推廣技藝

牛油糕製作技藝的傳承,與其他土生葡人美食一樣,最初由母親傳授給女兒,後來以收錄菜譜的方式傳承下來。2020年6月,“牛油糕製作技藝”正式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上近年有葡式糕餅店製作和推廣,讓更多人品嚐到這款特色糕點,有助牛油糕製作技藝的傳承和延續。

“牛油糕製作技藝”是具澳門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金燕西洋牛油糕葡式食品店”堅持澳門制造,堅持傳統味道,讓傳統美食傳留下去。

製作耗時長,工序繁瑣

牛油糕多切成方塊狀,其色澤和質感像中式年糕,口感甜香軟糯,齒頰留香。其製作材料包括麵粉、牛油、杏仁、欖仁、冰糖、椰汁和牛奶,製作工序主要有搓粉、發酵、煮糕、放涼和切塊。

人手製作牛油糕

其中,煮牛油糕是製作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將已發酵的材料放入熱鍋中,以牛奶、椰汁、冰糖作為基底,加入牛油、欖仁等材料連續攪拌8小時,材料逐漸由水狀漸變成濃稠的糊狀,經放涼成糕狀,整個工序需時三日。儘管製作葡式糕點的工序繁複,但仍有人堅持人手製作,這種古法手工製造又具澳門特色的味道,你又品嘗過未呢~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參考:澳門文化遺產網

自開放後“吸粉”無數的觀音像海濱休憩區,成功贏得大人小朋友歡心。作為一個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的休憩區,當中的休閒康樂空間可謂一應俱全,最適合一家大細放假親子玩樂。一齊來睇睇到底有幾吸引!

休憩區設有兒童遊樂區、步行徑、茶座、多功能球場、健身康樂區、門球場、滾軸溜冰場等,滿足一家大細的休閒康樂需求。

■兒童遊樂區樂滿Fun
兒童遊樂區佔地面積約2,700平方米,引入了新穎的遊樂設施,包括親子共融遊具,並劃分不同年齡區域,設數組適合五至十二歲,含攀爬元素,可鍛鍊身體協調性及平衡感,兼具適度挑戰性的大型遊具,讓小朋友在玩樂中學習不同技巧及鍛鍊體能。

■海濱步行徑觀海景
綠樹成蔭的海濱步行徑長約400米,沿途可以觀賞科學館至觀音蓮花苑一帶的海岸景色。

■茶座區享便利
茶座區設有新穎遮陽造型的茶座、自助售賣服務區,親子廁所及哺乳室,以友善設計讓不同年齡層使用者共享海濱休憩區。

■健身康樂區“動”起來
健身康樂區包括門球場、滾軸溜冰場及多功能球場,為市民大眾及青少年提供多元的運動選擇,提供不同強度的健身及運動設施,鼓勵市民多做運動,強身健體。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參考:澳門市政署 、市政署澳門自然網

街知巷聞的“祐記龍鬚糖”在澳門已有逾四十年的歷史。創辦人之子阮銀釗(Kenny)不想龍鬚糖這門傳統手藝在澳門沒落,在外國完成學業後便從父親的手裡將品牌與技藝傳承下來。

阮銀釗(Kenny)

“一揉一搓一扭一拉”

龍鬚糖製作技藝於2020年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這種中華傳統點心小食製作技藝在我國民間流傳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一揉一搓一扭一拉”,每一條比絲線還細的雪白“龍鬚”,都是經過多重複雜工序製作出來的。雖然龍鬚糖所需的原料簡單,但過程中每個步驟都環環相扣,環境的溫度、濕度都有講究,輕微的變化都有可能影響龍鬚糖的口感。為避免長期接觸空氣受潮,完成後快速且嚴密的包裝,也是保持龍鬚糖新鮮的秘訣。

逾四十載手藝積澱

作為“祐記龍鬚糖”的傳承人,Kenny現時除了保留傳統的口味,還不斷創新、研發獨特的款式,更把龍鬚糖帶到全國各地進行推廣、交流。不僅如此,“祐記”還會舉辦“龍鬚糖手工藝體驗班”,讓更多大小朋友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深入的了解、認識。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

​2008年6月,具澳門特色的及人文價值的民間工藝美術 “木雕——澳門神像雕刻”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是澳門首次獨立申報的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神像雕刻”在文化上傳承和發揚了我國傳統的神像雕刻工藝,經改良和發展,整體技術達到突出的水平,是澳門百年來優秀的民間美術。

“木雕——澳門神像雕刻”是具澳門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澳門神像雕刻”在澳門有較長且從未間斷的歷史,與本地民俗有緊密的關聯。澳門自開埠以來,捕漁業在歷史上擔當著重要的經濟角色,由於海上作業風險大,漁民有多神的信仰習俗,並在船上放置各種神像隨船出海,以求化險為夷。漁民對神像的需求殷切,加上陸上居民的需求,使神像店生意滔滔,神像製作業興盛,工藝水平日高。

神像製作過程包括有:選材、設計、雕刻、拼接、打磨、上灰、貼麻布、底油、造漆線、貼金箔和上彩等步驟,每個環節都要求完美無誤,需要專門的技巧和經驗。

神像製作中的貼金箔工藝

後來因應社會變遷,經濟轉型,漁業逐漸步向衰落,20世紀60至80年代間,不少神像店經營出現困難而相繼結業。現時澳門的神像雕刻店僅餘“大昌佛像雕刻木器”與“廣榮造像雕刻木器”兩家。

時移世易,澳門神像雕刻店努力改良,精研技術,製作態度認真,其高水準的工藝技術備受國內外同業推許及認同。

“廣榮造像雕刻木器”為澳門僅餘的兩家神像雕刻店之一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參考:澳門文化遺產網、澳門文化局

在澳門,鬧市中也有色彩繽紛的“彩虹” 🌈

在 “十月初五街”這條富有故事的寶藏街道,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與文創人士合作,配合了街區雙層建築群內每個店舖的招牌特點,在店舖外牆分別塗上不同的顏色,將舊區美化為“彩虹屋”,如同在鬧市中形成了色彩繽紛的彩虹。

20世紀前期,十月初五街 曾是商業繁榮、人流暢旺之地,許多著名茶樓創設於此,該街道更有創建於1860年的康公廟及不少擺賣的小販,可謂是澳門人文歷史豐富的一條老街。

隨著時代變遷,十月初五街舊區人流逐漸疏落,令該區繁華不及以前。為提升該區對旅客的吸引力,澳門特區政府透過“特色店”計劃改造十月初五街及附近街道的建築群,美化成色彩繽紛的“彩虹屋”, 營造打卡熱點 ,“以點帶面”帶動社區人流,吸引顧客走進區內消費,助區內特色店舖發掘新商機。

“彩虹屋”結合2020年於該區繪製的三幅壁畫,以不同主題的生動畫風,展現澳門中葡文化交融薈萃的獨有特色。幾個打卡點連接起十月初五街、康公廟前地、海邊新街及殷皇子街等具有豐富歷史的街道,有機串聯當區的人文歷史脈絡,並注入了創意與活力,讓大眾更深入了解該街區的故事與歷史。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參考:澳門街道網 、澳門新聞局

已有超過40年歷史的澳門國際龍舟比賽是澳門端午節最精彩的盛事,龍舟競賽亦是澳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抗擊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更愈發彰顯同舟共濟、奮勇拼搏、堅韌不拔的精神。

“2021澳門國際龍舟賽”活動於6月13至14日一連兩天在南灣湖水上活動中心舉行,在端午時節上映了一番速度與汗水的較量。

因應疫情防控,2021年賽事在嚴格的防疫措施下進行,如所有運動員和工作人員須持有核酸檢測陰性報告,或提前至少14天完成接種兩劑新冠疫苗方可入場,入場人員須測量體溫及出示綠色健康碼,除參賽者熱身及正式比賽外,所有人士其餘時間均須佩戴口罩等。

儘管賽事不設現場觀眾,但賽手們熱情不減,在隆隆鼓聲中劈波斬浪、角逐爭冠。一齊通過相片感受龍舟競逐的氣勢!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攝影:陳顯耀
*圖片使用已獲授權 |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資料參考:澳門體育局

作品就如⼀⾯鏡,

不同的人也許看到了不同的風景。

圖文 | 官宏滔(Tou)
整理 | MPEA

轉眼間,從美國回澳已經⼀年多了,還記得去年此時我正在拍攝疫下的澳⾨⽣活。日前一些地區的疫情出現反覆,抗疫仍需堅持,不能鬆懈。

當時拍攝疫下澳⾨,看著街道上零星行人,往⽇⼈潮擁擠的⼤三巴空無⼀⼈,⼼情五味雜陳。

有⼀天坐⾞經過友誼⼤橋,正值⽇落時分,看到新城填海區,也看到氹仔、橫琴、和澳⾨半島,還有當時還不知道是珠海的灣仔,⼼裡莫名有種感動,拿起⼿機拍了⼀張,⼼情卻是開懷的。可以說是當時的景觀安慰了我。

於是從2020年7⽉開始,我將創作主題重⼼轉移到了琴澳關係上。為了找合適的機位,我從各個隔海相望的位置到不同的通關⼝岸,再爬了幾座⼭,拍到了近萬張照⽚。可是問題來了,關於相⽚的局限性,我們下期再展開講。

連城: 琴澳相融的時代景觀

官宏滔作品《連城》,攝於2021年4⽉1⽇,
使⽤航拍DJI MAVIC 2 ZOOM。

作品中能看到橫琴⼝岸對⾯的商場、住宅,⼝岸後⾯是⾦光⼤道。

左右兩邊⾞道如網絡,天空如明珠,地⾯如花瓣,建築如花芯。在時代的背景下,萬物融合,主動彎腰向中⼼靠近。看著作品,特別是放⼤裝裱好的畫面,會有⼀種特別強的時代感。

《連城》作品放大細節圖

⾯對這股時代潮流,會有⼈共嗚,也有⼈不屑,作品就如⼀⾯鏡,不同的人也許看到了不同的風景

攝影能表達甚麼呢?真實又是甚麼呢?我們眼中的世界真實嗎?


下期再聊。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