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 小畫面大道理 signal

【城市記憶 】八角亭圖書館

八角亭圖書館是澳門第一間中文圖書館和最早開放的公共圖書館,其通稱乃因其八角形的亭形建築而來。由於圖書館的中西合璧建築與歷史價值,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參觀。

八角亭圖書館是現今極少數仍使用杜氏圖書分類法的華人圖書館之一,其藏書 2 萬冊,另尚有 1.5 萬冊存放於澳門中華總商會的書庫,其收藏報刊達 90 多種,當中以中文報刊為主。

 

備註:舊相部分為網絡來源

 

十九世紀時,司打口曾為進口鴉片的小碼頭。後因河道淤塞碼頭無法使用,當時的澳督柯打決定擴充司打口,將淤塞的河道填為平地。而中間的空地,則命名為柯邦迪前地,以紀念總督柯打策劃此項整治工程。此後數十年間,鴉片貨倉不斷擴充,直至二十世紀中期澳葡政府基於鴉片對市民造成危害最終全面禁止進口及吸食鴉片,用以存放鴉片的公棧或拆建或改作他用。

位於火船頭街和柯邦廸前地交界的同善堂第二診所俗稱“鴉片屋”,原為鴉片公棧的一部分,1992年鴉片屋被列入澳門文物名錄。2001年,同善堂第二診所由原清平直街舊址遷入該建築,為市民提供中醫針灸及各種西醫診療服務。

 

資料來源: https://m.cityguide.gov.mo

【城市記憶 】加思欄花園

 

望德堂坊,俗稱瘋堂區,過去稱進教圍。往昔這裏是華人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坊內以前有一痲瘋病院,故有瘋堂區之稱。

昔日澳門有很多的痲瘋病人,首任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賈耐勞在1568年來澳後就在這裏建立了辣撒祿痲瘋病院,並附設一所小教堂,名為「聖辣撒祿堂,供奉聖母望德,是為望德聖母堂的前身。由於教堂是專為痲瘋病人而設,故人稱「瘋堂」或「發瘋寺」。

 

備註:舊相部分為網絡來源

 

 

天神巷昔日是一個小社區,裡面居住的人時常在巷子中閑坐嬉戲。因為天神巷的名字受人愛戴,其後更有富商在巷中建立大宅,部份大宅日後曾作中學校舍。

這條街道極為熱鬧,很多洋人居住,所人亦被名為「鬼仔巷」。現今仍是相當繁忙的道路。

 

資料來源: www.macuadata.com

【城市記憶 】關閘-清明回鄉

 

澳門本是個小漁村,原居民不多,經過不同時期來自廣東、福建的移民繁衍,人口才逐漸增加。他們來澳之後,祖墳還在家鄉,也有來澳後過世者,遺體運回家鄉下葬,所以很多人要回鄉掃墓祭祖。

新中國成立後,中葡尚未建交,以致粵澳通關需要經過一段磨合期。1951年開始,廣東省決定實施邊境管理,規定出入境人員一律須出示國內簽發的通行證。其時清明節許多澳門人都會回鄉掃墓,一般只需幾小時即可往返,而向當地公安部門申請回鄉介紹書的手續卻需花費很久時間。

當時中華總商會總、工會聯合總會等大社團與廣東省有關方面磋商,改用較簡便的方式-「掃墓證」,大開澳門人北上拜山方便之門。只要居民持有由獲承認社團提早發出之回鄉介紹書,即可在拱北口岸快捷過關。當時每到清明前幾天,出入內地者人山人海,兩地出入境部門更會提前舉行聯合發布會,介紹相關注意事項,如公佈辦證時間、呼籲注意防火等。通過關閘拱北口岸回鄉拜祭先人,成為澳門居民過清明節的一條獨特風景線。

.

備註:舊相部份為網絡來源

營地大街曾被命名為「澳門街」和「大街」,而這條大街曾是分隔華人和葡人的街道。數百年來經歷滄桑,十六世紀年間,此街更發展為一條通商大道,貨物出入口的重要橋樑。但由於城市不斷發展,多次填海後原來的碼頭已為平地,多番興衰,營地大街也失去原來的用途,而該處至今是旅遊景點。

這街道名字來源也有多個解說,葡文”Rua dos Mercadores”是商人街的意思,除了該處曾是軍營的說法外,較與現實接近的是「營商」的「營」,因該處始終是商貿大街。而里斯本也有一條商人街Rua Nova dos Mercadores,也是當地的旅遊熱點。

 

資料來源:網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