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奕龍記得澳門回歸時,他還是在廣州中山醫科大學求學的學生。由於他1995年便到廣州升學,習慣了當地生活,內心早已“回歸”,故非常期待澳門回歸祖國,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雖然未能回澳親身見證主權交接儀式,但人在廣州的他亦有在電視上密切留意相關新聞,感受澳門回歸的熱烈氣氛。而身邊的內地同學同樣覺得澳門重投祖國懷抱意義重大,也一同在電視旁分享回歸的喜悅。
投身社會,羅奕龍堅持“兩條腿走路”,一邊在山頂醫院行醫執業,懸壺濟世,一邊做好青年工作,當上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會長。“醫療衛生”和“青年事務”都是特區政府相當重視的施政方針,也是本澳居民非常關注的社會議題,在醫療和醫學研究取得卓越成績的羅奕龍從不劃地自限,他關心青年,認為青年人是社會未來的希望,故積極參與青年服務,冀團結廣大青年貢獻社會。
考入名校刻苦讀書
中山醫科大學(2001年與原中山大學合併,原址現稱為中山大學北校區)是內地名牌醫科大學,有著悠久歷史和優良學風傳統,每年培育出大批優秀醫者。羅奕龍中學畢業後考上中山醫,修讀臨床醫學,展開了漫長又刻苦的學習生涯。
羅奕龍說:“醫學學習辛苦是一定的,當時身邊的同學都很勤力,記得每晚溫書至少超過三、四小時。因為學醫是沒有捷徑的,必須每日努力學習,打好基礎。”談到學醫的態度,他坦言大學最初幾年是“為讀書而讀書,只想考取高分,獲得名列前茅的優越感”,並未明白真正的從醫之道,到了大學最後兩年開始臨床見習和實習,見到很多生老病死的情景,才感受到當醫生責任重大,“醫患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醫生掌握了多少醫術,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其實病人很多時候是無法知道的。換句話說,當個好醫生,不斷提升醫術,全心醫好病人,完全是專業自律行為。”
在大學實習期間,羅奕龍逐漸明白醫德的重要性,並立志成為一名好醫生,“讀醫的吸引之處,是能夠學以致用,透過醫術幫助和關懷病人,如獲得病人肯定,滿足感很大;此外,醫學知識是不斷更新的,有前輩講過,每五年有一半的知識可以丟掉。換言之,無關工作年資,醫生只要刻苦學習和勇於創新,不斷吸收新知識,後生仔隨時可以叻過老師傅。”
鑽研醫術懸壺濟世
完成中山醫五年臨床醫學位,羅奕龍考入北大讀碩士,繼續鑽研醫術。2003年,他在繼續升讀博士和回流澳門發展之間,選擇了後者,“北大導師希望我留在北京讀博士,認為那裡發展空間更大,當時入學試都通過了,但我同時也考入了衛生局,心裡想自己在澳門土生土長,還是想服務澳門,於是便決定回來發展。”
在山頂醫院任職期間,羅奕龍由全科實習醫生做起,之後成為肺科專科醫生,與此同時,他先後考取中山大學醫學博士、香港大學老年醫學碩士學位,更以首位澳門專科醫生身份,榮膺國際權威醫學組織“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銜。
羅奕龍過去多年在內科以及肺科領域工作,在醫療、教育和研究方面均表現卓越,例如率先將螢光支氣管鏡等技術引入澳門;積極參與醫學研究和教學,在國家級和國際性醫學期刊發表20多篇論文;自2011年起擔任歐洲呼吸學會專科資格考試的導師,以及積極開展本地持續醫學教育等。2015年,兼任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顧問,並開展老人專科和失智症服務等工作。
行醫十多年,羅奕龍表示最大體會是“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要靈活變通和勇於嘗試,“例如我在北大讀碩士時,讀的是心臟專科,但後來在醫院完成全科實習後,選科時卻沒有心臟科崗位,覺得‘反正心臟和肺是鄰居’,便坦然重新接受肺科專科培訓。當我在肺科領域取得一些經驗和成績後,卻又要“轉行”開展老人專科工作。有人擔心我學到的所長會被浪費,但我卻不以為然,反而覺得醫學的有趣之處是有很多分支,但其實每門分支都有交集和內在聯繫,只要靈活運用學會的知識和技能,就不會‘嘥嘢’。”
做好青年教育工作
羅奕龍在2004年加入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新青協),之前沒有任何社團經歷的他,無心插柳地在協會舉辦健康講座,旨在向市民大眾推廣健康知識。身為醫學人士,平日工作已很忙,被問到參與社團原因,他說:“醫生的工作比較單一和自我,在社團正好給我一個鍛煉機會,培養團隊合作性,提升綜合能力。”
由會員、理事、副理事長、理事長到會長,羅奕龍在社團承擔越來越多的任務,他卻不以當社團領導人為目標,並認為“做好青年工作,已是最好的回報。”他笑言經常有機會和新青協裡的青年交流,令自己的思維更活躍,保持心境年輕,更有助全面了解社會的情況。
澳門回歸將近二十年,“醫療衛生”和“青年事務”一直都是大眾關注的社會議題,身披白袍的羅醫生認為,未來澳門醫療前景樂觀,“澳門醫護人員每日都守護著市民的健康,而絕大多數的病例,本澳的醫療人員都能處理到,澳門市民的健康指標更是位於世界前列。只是少數罕見疾病或非常複雜的手術,由於病例數量不足,目前澳門的確難以處理。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出台,有望重點推進醫療區域合作,通過人才培養和技術交流,進一步優化本澳目前的醫療體系。此外,近年政府每年都在招聘新醫生,人才梯隊培養工作做得相當不錯,隨著未來離島醫院啟用,相信年輕的醫護人員必定大有可為,可以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救傷扶危分秒必爭,青年工作也不能鬆懈。羅奕龍表示:“青年工作是一定要持續做、加大力度去做,因為預期挑戰必定會越來越多。作為前輩,我覺得有責任去理解青年人的處境,引導他們透過理性思考,積極建言獻策,參與社會建設。近年有本澳調查發現,年輕一代的國民身份認同感持續提升,這是值得欣喜的事,因為有國才有家,只有國家強大、社會穩定、才有發揮個人所長的條件。我希望未來的青年人,要有做社會主人翁的意識,敢擔當、做實事。”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