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離開與歸來之間的精神流動——袁紹珊以詩觀照世界

        澳門文學界新人輩出,詩人袁紹珊是新世代作家群中份外耀眼的一位。她曾獲“美國亨利.魯斯基金會華文詩歌獎”、首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詩歌大獎”、“淬劍詩歌獎”、“海子詩歌獎提名獎”、“澳門文學獎”等獎項,2014年任美國佛蒙特創作中心駐村詩人,並先後獲邀出席內地、香港、台北、紐約、里斯本、吉隆坡等多個詩歌節。其作品散見於兩岸四地刊物,曾先後出版《太平盛世的形上流亡》、《Wonderland》、《流民之歌》等多本詩集。2018年,她的兩本由不同出版社推出的新作《愛的進化史》和《喧鬧的島嶼──台港澳三地文化隨筆》,更得到多位重量級港台名家推薦。新書享有此等待遇,這在澳門眾多作品中並不多見。

A1
袁紹珊(右一)創作的詩集《愛的進化史》舉行新書發佈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到1999年澳門回歸,袁紹珊憶述自己當時還是中學生,對於不可預測的社會未來,心情既忐忑又期待。她自小在北區長大,目睹基層家庭生活現狀的各種境況,明白到幸福並非必然。“當時的澳葡政府已處於半放棄的管治狀態,經濟一潭死水,因此更祈盼回歸能為澳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希望許多積存已久的社會問題能得到改善。”

A2_LOGO
談到1999年澳門回歸,袁紹珊憶述當時還是中學生的自己,對於未知的社會未來,心情既忐忑又期待。

        近年社會偶爾掀起一波又一波懷舊熱潮,但袁紹珊卻坦言並不特別眷戀昔日的澳門,“我印象中的八十年代並不特別美好,舊區時有罪案發生,投訴無門。反而回歸後,整體經濟環境轉好,社會的公共資源增加,藝文活動更多元化,娛樂、消費選擇也多了。此外,澳門這座小城的國際知名度亦隨着賭權開放而大為提高,富裕的生活讓澳門人比以往更有自信,身份認同感亦逐步提升。”

 

少女情懷總是詩

        “你甚麼時候開始寫詩?”這幾乎是所有詩人受訪時都會被問到的問題。袁紹珊表示,讀小學一、二年級時便會創作“打油詩”,每當受到流行音樂、粵劇啟發,她便“詩興大發”。但那時年紀小還不太認字,只好向兄長轉述,請對方幫忙寫下來。

A3_LOGO
袁紹珊分享創作心路歷程

        袁紹珊的寫作才華在中學時期逐漸展露出來,她初中時已經常投稿,高中時已在澳門主要報章的副刊版開設專欄,偶爾收到遠方的讀者來信,更令她感到妙不可言。少女情懷總是詩,袁紹珊也不例外,除了愛看詩集外,她亦認真從事詩歌創作,“初中時已很喜歡讀詩,但當時圖書館能借到的中外詩集都很少。高中時,互聯網開始普及,我有更多機會接觸港台現代詩,閱讀量一下子提高了,也認識了一些網絡詩人,大家互相學習、鼓勵、分享。”

A4_LOGO
從小到大都鍾情閱讀和寫作

        由於熱愛中國文學,袁紹珊決定到北京大學升學,展開人生新一頁。四年的大學生涯,袁紹珊取得北大中文系和藝術系(影視編導)雙學士學位。她認為外地求學雖苦,卻無比快活:“那幾年完全是個文藝青年,電影與文學成為生活的主體,每天都像吃十全大補丸一樣吸收精神養分,北京這個文化深厚、多元混雜的城巿,給我很多創作靈感。”

 

《太平盛世的形上流亡》

        那四年間,袁紹珊每逢寒暑假從北京返澳,都發現“家鄉”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見到標奇立異的賭場越來越多,對這裡的一切感到陌生與不安。2007年大學畢業,她萌生出國升學的想法,希望通過出外進修令自己吸收更多知識,可惜卻因家事耽擱了一年。她形容那一年自己“被困在澳門”很壓抑,只好不斷通過創作來麻醉自己,翌年便出版了第一本個人詩集《太平盛世的形上流亡》。她說:“這本詩集收錄我回澳那一年,還有高中、大學時代創作的詩歌作品,創作跨度很大,總體上呈現一種精神流亡般的狀態。流亡讓我帶着想像力上路,並對熱鬧的幻象保持清醒。”

A5
2008年,首部個人詩集於香港出版,並於同年的香港書展聯合發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憑着堅持不懈和努力,袁紹珊終達成到出外升學進修的心願,成功取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及亞太研究項目雙碩士學位。與此同時,她的創作對象不再局限於澳門,而是放眼世界,探討不同的社會現象,銳意挖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由於我父母是新移民,他們的朋友大多是工人階層,加上我在加拿大讀書時,研究方向從純文學轉向社會學和文化研究,使我創作時無法迴避思考流動人口、資本主義、全球化,以及勞動力在當代社會為何仍被不被尊重等結構性問題。”

A6
在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朗誦個人詩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一種藝術的邊界都是詩”

        “每一種藝術的邊界都是詩”,這是2007年台北詩歌節的主題,也是袁紹珊篤信的一句話。她開始不斷在創作上突破界限,例如嘗試挑戰跨界藝術合作。2014年,南方国际文学周系列活動“詩意——今夜與她們看見詩”於廣州舉行。活動當晚,袁紹珊通過詩歌與攝影、裝置、劇場等藝術形式的結合,向觀眾展現了跨界創作的可能性。

A7
裝置作品《宇宙書房》於台北南海藝廊展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對於近年文壇有“詩歌被邊緣化”一說,袁紹珊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如今二十一世紀進入視覺化年代,文字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華語詩歌也早就失去了八十年代的無上光環。從現今的巿場角度來說,小說比詩歌更受關注,更有可能被改編成電視劇或電影,引起大眾的討論或共鳴。那麼,當代詩歌的影響力在哪?作為詩人,我覺得除了要堅持創作外,亦希望推動和鼓勵更多人去認識和欣賞詩歌。”

A8_LOGO
袁紹珊表示,除了堅持創作外,亦希望推動和鼓勵更多人認識和欣賞詩歌。

 

流動是了解當代世界的關鍵詞

        長久以來穿梭各地的袁紹珊,認為“流動”其實是自己詩歌作品的母體,“流動是對世界另一狀態的理解,不只是個人的事,甚至與全球化有關,某程度上可說是了解當代世界的關鍵詞。”袁紹珊以流動的方式觀察世界,關注社會公共議題,冀讓外界聽到更多澳門人的聲音。

        見證了回歸前後的社會變遷,展望未來,袁紹珊希望澳門能發展成為一個真正國際化的城市,“說的除了是城市的軟硬件設施要跟上國際水平外,年輕人更要有多元、開放的國際視野,例如學會用更廣闊和包容的胸襟看待外來人口等問題。在新機遇面前,不要劃地為牢、固步自封,而是海納百川、勇於嘗試,讓澳門這座小城巿,迸發出文化的大能量。”

A10
在紐約PEN World Voices Festival詩歌專場發言及朗誦(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