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育人為本,不辱使命──陳志峰冀傳承謀創新

        1999年12月20日,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莊嚴升起,從此,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那一天,陳志峰與家人共同見證這神聖一刻。眼見父母眼眸中凝聚着興奮、歡欣的淚水,年輕的他心情激動之餘,亦百感交集──那一年,不僅是澳門回歸的大日子,亦是他人生中具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1999年,是我正式投入社會工作的年份。可以說,我是與回歸後的澳門共同成長的。”

陳志峰熱心參與教育研究和人才培育的工作
陳志峰熱心參與教育研究和人才培育的工作

        陳志峰,澳門理工學院副教授,擔任澳門人才發展委員會委員、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長、澳門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等多項要職。陳志峰自身的成長經歷已是一個勵志的教材,學識淵博的他擁有優秀的學歷背景與豐富的研究成果,可謂真正的學富五車。然而,中、小學時期的他,竟不是一個熱衷於學習的傳統“乖學生”。

認真工作之餘,陳志峰平日亦喜歡做運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認真工作之餘,陳志峰平日亦喜歡做運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比起安安靜靜地讀書,年少的陳志峰更鍾情於參與各種課外活動──無論是籃球、乒乓球等大大小小的球類活動,抑或是學生會等社團活動,總會有他活躍的身影。性格原本較為自我的他,在參與課餘活動的過程中,漸漸學會了與人相處之道。儘管在開始時也會不斷碰壁,但在跌跌撞撞間,他領略到與他人合作、磨合、協商的技巧,並從中找到了自己的閃光點。這些豐富的社團經歷,更成為他在往後工作中的寶貴財富。

無畏挑戰,勇往直前

        高中畢業後,陳志峰選擇到美國升讀學士學位。在美國的幾年間,他尋覓到自己真正的志向:在高校中成為一位能為莘莘學子們傳道、授業、解惑的優秀學者。自此,他發奮圖強,刻苦鑽研學問,因為他深知只有擁有着真才實學的老師,才能教好學生及得到尊敬。對自己要求嚴苛的他,在美國取得學位後,選擇回澳繼續於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修讀中文專業學位。

陳志峰表示,鄧景濱教授是自己的啟蒙恩師,由於受到他的影響,自己才會走上教壇之路。(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志峰表示,鄧景濱教授是自己的啟蒙恩師,由於受到他的影響,自己才會走上教壇之路。(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畢業一年後,陳志峰順利進入母校任職中學教職員,兩年後被提拔擔任校內高級行政人員,仕途可謂頗為順利。在感恩學校管理層對他的賞識與信任的同時,年紀尚輕的他,在工作的數年間仍不時會思考,是否應該堅持自己最初的理想與抱負,在高校中作為一個學者傳播知識?眼見在回歸後,特區政府開始着力於發展本地教育,並投放了大量資源於其中,昔日在澳門未成氣侯的高等教育界別,竟開始透現着曙光,綻放着生機。幾經思量,已在工作期間取得碩士學位的陳志峰,毅然決定放棄讓人豔羨的優厚工作,選擇到中山大學全職攻讀博士學位,無畏地向更高、更卓越的學術成就與目標進發。

陳志峰和學生關係融洽,經常和年輕人打成一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成功不易,重在堅持

  在那幾年,陳志峰不斷在澳門、廣州兩地之間遊走,在研究學術的同時更忙碌於兼教一些大學課程、參加兩地研討會及各種學術研究項目。“很累,但我甘之如飴。”憑着過人的毅力與努力,陳志峰終在2009年以博士身份從中山大學畢業。那一年,澳門回歸祖國剛滿十年,澳門高等教育仍處於發展階段,規模有限;加上當時中央政府給予支持,希望澳門能建設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在這種大環境下,大學優先聘用的多是已具有一定學術成就、富有經驗的資深教授,與他們相比,初出茅廬的博士生可謂完全沒有競爭力,不受本地高校青睞。本以為能開始在澳門高等教育界大展拳腳的陳志峰,在畢業後隨即迎來了人生其中一段最艱難的時期。

陳志峰還是一位研究生時已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史論壇,幸得與中國教育研究大師級人馬丁鋼教授合影,如今一轉眼這個學術盛會辦了十二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志峰還是一位研究生時已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史論壇,幸得與中國教育研究大師級人馬丁鋼教授合影,如今一轉眼這個學術盛會已舉辦了十二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可貴的是,在接近兩年的空窗期間,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理想,而是繼續參與在學術活動及本地社團活動中,不斷進行自我增值,積累經驗。所謂十年磨一劍,憑着自己的辛勞,一步一腳印地走過人生路的陳志峰,終在2011年接到由澳門理工學院拋出的“橄欖枝”,開始在本地高等教育界別逐步建立自己的事業。

陳志峰曾主持過時事節目《風火台》,和一眾台主針砭時弊,好不痛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志峰曾主持過時事節目《風火台》,和一眾台主針砭時弊,好不痛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建設社會,不遺餘力

  分別以學生、老師、研究人員等不同身份穿梭在回歸前後的澳門教育領域中,陳志峰對當中的轉變深有體會。他認為,綜觀而言,回歸前的澳門整體經濟環境較疲弱,青年人發展機會少,在當時仍為罕見的大學生,事實上較難得到合適的工作機會,工作的福利及穩定性較低。進入回歸後初期,澳門的經濟仍處於低潮階段,尤其是經歷了SARS的灰暗期,整個社會欠缺活力。直至澳門賭權開放後,第一家大型外資娛樂場於2004年正式在澳門落成開幕,博彩旅遊業帶動本地經濟向上發展後,澳門方始進入“黃金十年”。

陳志峰指出,現階段澳門的教育正向着“高質量,高公平”此一目標前進。
陳志峰指出,現階段澳門的教育正向着“高質量、高公平”的目標前進。

        僅僅就本地教育而言,陳志峰認為自澳門回歸祖國,特區政府已十分重視教育,即使當時社會資源仍相對匱乏,但政府仍將有限資金及資源投放在教育界上,這與在澳葡政府時代華人教育不受重視,家長要自籌學費給孩子們上學的情況有着很大對比。特別是十五年免費教育政策及相關制度的相繼公佈,澳門的教育正式走向了公共化及制度化。陳志峰指出,現階段澳門的教育正向着“高質量、高公平”的目標前進,儘管仍有一段漫漫長路,但至少方向明確。近年來,他不但作為教育界人士,更肩負着多個社會要職,致力於發展澳門人才的培養,積極推動成人教育及持續進修,運用己身的專業知識,成功推動本地人才培育、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等多項政策的落實。

陳志峰有幸陪同恩師劉羨冰和楊秀玲參加教育論壇,獲益良多。(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志峰有幸陪同恩師劉羨冰和楊秀玲參加教育論壇,獲益良多。(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志峰表示,“社會需要批評,但更需要參與。我希望自己能作為建設者的角色,令這片成長的土地變得更好。”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在老前輩們的蔭護下成長的他,自覺肩負着傳承和創新的責任——以身作則,培養出富有能力與責任感的年輕一代,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令澳門這片共同成長的土地變得更好。只有把這股力量不斷傳承下去,方可達成真正的薪火相傳。

陳志峰希望自己能作為建設者的角色,令這片成長的土地變得更好。
陳志峰希望自己能作為建設者的角色,令這片成長的土地變得更好。

把握機遇,綻放光芒

        陳志峰認為,現時澳門正身處一個大融合的時代,亦是他懂事以來最富機遇的時期。這些機會,正是他年輕時所欠缺的。他由衷希望澳門年輕一代能把握機會,莫負青春,在此時代中發光發亮。在他看來,新生代澳門青年有活力,肯創新,儘管有時會較衝動、不成熟,但他們有着無限可能性。隨着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政策的落實,澳門發展的場域已不再局限於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內,而是向着全球第四大閃耀的灣區進發;在充滿機遇的同時,澳門人所面對的是在大灣區中數以千萬計的競爭對手。這客觀環境令澳門人不能再固步自封或怠惰。只有不斷進步,才能在大灣區中佔一席位,成為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陳志峰以中華教育會代表身份參加2018年澳門教育界國慶訪問團(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志峰以中華教育會代表身份參加2018年澳門教育界國慶訪問團(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志峰總結道,回歸近二十年後的澳門,將迎來巨大的變遷──大灣區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平台,更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擂台,澳門新生代年輕人應心懷夢想,彰顯才華,力爭上游,在大灣區中脫穎而出,成就夢想與未來;同時,亦應心存感恩,愛國愛澳,為這片土地獻出自己的力量。

陳志峰鼓勵澳門新生代年輕人應心懷夢想,彰顯才華,力爭上游,在大灣區中脫穎而出。
陳志峰鼓勵澳門新生代年輕人應心懷夢想,彰顯才華,力爭上游,在大灣區中脫穎而出。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