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以文載道,寓教於樂——邱子維筆耕不輟

      邱子維是本澳資深作家,在文學田野耕耘過半世紀,默默地為本地文壇作貢獻,被譽為澳門小說的拓荒者之一,至今仍筆耕不輟。滿腹才學的他,在中學時期已於香港報刊發表小說、劇本及影評。他於1953年來澳執教鞭,培養出不少優秀學子,見證着澳門回歸前後的社會變遷。

A1logo
邱子維是本澳資深作家,也是一位退休教師。

      邱子維憶述回歸前澳葡政府時期,很多街市小販、菜農受盡欺壓,面對每一件事都要低聲下氣:“連換領身份證都被刁難一番,要來回多次登記,又要給予小費。”當時社會秩序混亂,時有放火、槍擊、綁架案發生,人心惶惶,大家都期盼着澳門能盡快回到祖國懷抱。為迎接澳門回歸這個歷史性的大日子,澳門濠江中學師生舉辦多個慶祝活動。於濠江中學執教的邱子維亦與學生一起撰文出版刊物,抒發回歸喜悅之情。此外,他更接受外國媒體採訪,分享個人經歷及創作心得。

A2
邱子維接受日本媒體採訪(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古道熱腸,春風化雨

      回歸前,澳葡政府並不重視社會上的教育問題,只設有簡單的教育督導處,教學資源嚴重缺乏,亦未有教師註冊制度。邱子維是江西臨川人,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出生於廣東佛山,並隨家人於1938年遷居香港。五十年代初,適逢澳門師資短缺,原本打算中學畢業後到內地升讀大學的他,在家人和老師推薦下,於1953年到澳門濠江中學任職語文教師。

A3logo
遙想昔日在濠江中學當語文老師,感慨萬千。

      邱子維回憶來澳任教時正值新中國成立之初,內地參考學習當時蘇聯的教育模式,澳門亦參考蘇聯的教育方式,主張“有教無類”,宣揚“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他回憶校長經常帶領老師到內地進修,亦邀請北京教授來澳講學,提升教師資歷以應付教學所需,學習成為一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循循善誘,耐心教育學生。他說:“雖然上課的模式系統化,但教程未有完整規範,像一個大池塘,只要不游出池塘以外就可以。”

A4
春風化雨數十載,培養出不少優秀學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濠江中學的學生大多來自勞工階層家庭,學生家長以工人、巴士司機、水電工為多數,其次為菜農或紡織工友,亦有部分是警察、文員、售貨員或商人。邱子維當班主任期間經常進行家訪,古今社會教育觀念的差異,讓他感受極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以前的家長都十分信任和尊敬老師,從來沒有出現投訴老師的情況。”雖然學校規定老師不能受禮,但家長仍然熱情地送上新鮮蔬果和雞蛋,希望老師能將其子女教育成德才兼備的人。

 

文學是社會的思想脈搏

      邱子維的作品題材一般圍繞本地小市民的生活,語言樸素自然,文情並茂。生活是寫作的泉源,投入教職多年,透過接觸學生家庭,讓他能捕捉各行各業生活特徵。無論是知識分子、勞動人民或是外國回流的學子,在他筆下都能得以提煉昇華。他對文學的興趣是由小學開始:“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我手執幾本《魯迅全集》、《阿Q正傳》,就與家人一起到內地避難。”邱子維記得以前在香港的愛國學校讀書,他的語文老師也是一位作家。每當談及小時候的閱讀回憶,邱子維總是滔滔不絕,臉上滿是掩不住的光彩:“看得多不如看得深,每逢假期我都到圖書館借書。第一本接觸的外國小說是《金銀島》,故事極有冒險精神,十分吸引。一本好書值得讓人再三細閱,慢慢咀嚼回味挖掘意蘊。”

A5
閱讀能令人修心養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為社會上出現意識形態鬥爭,讓香港電影業分為兩個陣營。左派公司(長城、鳳凰、新聯)是新中華文化面向世界的窗口,而右派組織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則引進西方現代電影思潮,將香港電影帶到台灣。為擴大文化影響,不同派別的電影公司積極爭取傳媒陣地。很多前輩都無法親身批評粗製濫造的商業電影,所以將開拓報紙“進步評論”的重任交託在年輕一輩的手中。初生之犢不怕虎,邱子維在高中時期已為《文匯報》和《大公報》發表每周影評,讚揚有審美價值的作品,為左派電影爭取觀眾。

A6
2002年,邱子維、李鵬翥、湯梅笑等本澳作家與內地作家錢谷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全國作協”會議。(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邱子維在《澳門日報》1958年創刊起便以多個筆名發表作品。因自小喜愛中國文學,景仰魯迅、巴金、茅盾、沈從文等偉大作家,他亦以“魯茂”為筆名,希望能創作出題材新穎、天馬行空、具開拓性的茂盛文章。他灑脫地笑說:“可以說是‘阿茂整餅’,沒那樣就做那樣。”

A7logo
邱子維以“魯茂”為筆名,至今仍筆耕不輟。

       邱子維於六十年代開始為《澳門日報》刊登連載小說及撰寫散文專欄,表達回歸前澳門同胞對自由民主的追求,弘揚澳門人團結互助、群策群力的愛國精神,陪伴大家走過漫長黑夜。他在報章發表的部分隨筆,於八十年代末被結集出版成散文選集《望洋小品》,以幽默風趣的筆調抨擊社會百態,發人深省。《望洋小品》亦在回歸前被翻譯成葡文在海外發表,推廣至葡萄牙及巴西等地,讓世界各地的讀者認識澳門。

A8
邱子維出席1998年澳門書市嘉年華(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作家的崇高使命

      為迎接回歸,政府積極培養愛國青年,投放大量資源發展教育事業,邱子維亦參與社會事務,協助組織在職土生和葡籍公務員學習中文,以便進行工作交接,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當年被送到葡國進修、於回歸後紛紛走上崗位由低層做起的年輕公務員,現在已成為特區政府的高級領導官員。邱子維認為回歸能順利過渡,全賴政策平穩平和,準備工作做得細緻到位。

A9
邱子維擔任澳門特區政府葡籍公務員中文班導師,此為2003年的班級合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於回歸後,邱子維慢慢淡出教壇,專注發展寫作興趣。他是現任澳門筆會副會長和中國作家協會成員,亦協助我國國家文化局出版中國戲曲歷史叢書,為廣東戲曲及粵劇部分擔任編審工作。他形容回歸前的文字工作者都是散兵游勇,回歸後文學天地更為開闊,與各地組織關係更為緊密,文學及藝術活動亦深得政府及商界支持。他喜見老、中、青三代一起致力推動本地文學發展,亦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們要將希望寄託在學貫中西的新一代作家上,而中年作家可在旁支撐扶持,老一輩則成為參謀和溝通的橋樑,推動行業蓬勃發展。”

A10-新logo
邱子維喜見老、中、青三代一起致力推動本地文學發展。

      電子科技及互聯網發展為寫作及出版業帶來巨大衝擊。邱子維感嘆紙版書籍漸被邊緣化:“始終都是書本有用,可隨時攜帶,記下所思所想。”他亦認為現今社會要學習實事求是:“以前拿着書本就代表是有識之士,獨步藍天,但這個時代已過去,我們要學習平等待人,不能將自己抬得不可一世。”邱子維說,在舊社會時代,作家都是甘願犧牲自己,將自己放在祭壇上成為祭品,讓別人燃燒自己。雖然現今文人用武之地越來越少,但他希望年輕一輩與時俱進、積極創新時,亦要繼承傳統,切勿悖離寫作的初心:“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雖然現在能針砭的時弊題材很少,但我們仍可透過文學蕩滌靈魂,傳遞樂觀、積極的世界觀給廣大讀者。”他十分欣賞雨果的《悲慘世界》,讚揚故事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十分值得學習,“主角為了一個諾言不惜一切,十分令人感動。”

A11
邱子維希望年輕一輩與時俱進、積極創新時,亦要繼承傳統,切勿悖離寫作的初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回歸將迎來二十周年,邱子維勉勵年輕人要時刻裝備自己,學得專業技能,“一件事情做到成功才是關鍵。”他亦認為現今學生學業壓力大,希望社會能重視校園創作環境,建立寫作風氣,激發創意,培養文化藝術人才,“寫作是一個值得施展功夫的舞台。”他期盼政府多聆聽基層市民心聲,切實改善民生問題,並積極扶持新興產業,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

A12logo
勉勵年輕人要時刻裝備自己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