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澳門學生選擇到內地高校升學,主動走入灣區不同城市。在位於廣州的華南師範大學(下稱“華師”)校園裡,一心想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郭婉琴,學到了自己喜愛的專業,結交了五湖四海的朋友,提高了學習能力,這些種種的經歷,令她變得更有自信,成了如今回到澳門發展的優勢。
相信自我,奮發學習
回首中學時期,郭婉琴感慨萬分,她笑言初中時期學業成績並不好,是老師們眼中的頑皮學生。直至升上高中,她很快適應了新環境,亦遇到懂得發掘其優點的良師,建立了在學習方面的信心。此後,除了成績不斷進步外,她亦參加外交知識競賽、基本法推廣比賽等,不斷增值自己。
與此同時,郭婉琴確立了自己想當教育工作者的發展方向。 “我一直對歷史科很感興趣,加上歷史老師的講課方式很吸引,令我知道學歷史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要融會貫通,培育出批判思維,因此我希望日後也能成為一位歷史老師。”
華師為澳門栽培了不少中小學老師,郭婉琴知道她所讀的中學母校有不少老師華師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在他們的建議下,她也決定保送到華師。她說:“我當時的成績也可保送到北京師範大學,在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後,覺得華師較適合自己。”
克服障礙,不斷成長
初到華師上學,郭婉琴坦言一開始不太適應大學生活。 “以前經常聽師兄弟姐說,上大學好自由。所以上大學前,自己也有這樣的幻想。但後來發現並非如此,這裡很講求自主學習,以內地生為例,他們就算‘走堂’(逃課),其實都是去圖書館裡溫書。”
她續說:“在專業學習方面和自己最初的想像也有出入,一開始是因為興趣所以選擇讀歷史科,但沒想到在大學裡要學的內容有很多,感覺很多知識在短時間內要灌滿你的腦袋一樣。但這期間也有不少收穫,例如老師會主動鼓勵我們多元化思考,學習客觀分析事件。”
讀大一時在學業上遇到“水土不服”,令郭婉琴曾懷疑自己,但當回想到高中時期的自己是個努力上進學生,便自覺不能退步,“感恩當時有師兄師姐們的指點,幫助我在學業或生活上慢慢回到正軌”。升上大二後,她重拾學習的幹勁,上課時經常坐在最前排,認真聽老師講課,課後認真溫習。
沒有社團的大學生活彷彿是不完整的,郭婉琴也加入了校內澳門學生社團荷花社及在粵澳門學生組織粵澳聯(廣東高校澳門學生聯合會),參與組織舉辦澳門文化節等活動,充實校園生活。為拉近與內地同學的關係,她亦當上班長,努力團結班上同學,冀在學習與生活上攜手並進。
曾任荷花社副社長和粵澳聯的郭婉琴分享說:“很多人以為大學生活十分自由,於是一升上大學後便鬆懈下來。我認為大學生活雖然自由,但也十分講求自主學習。我會建議師弟師妹們先以學業為重,適當地給予自己壓力,也要適當地參與一些課外活動來儲備自身經驗,以及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不要淪為溫水鍋裡被煮的青蛙。”
開放心態,提升自信
在廣州求學四年,郭婉琴認為生活上和澳門分別不大,因自己與港澳生同住一間宿舍,大家的生活習慣和話題也相近。
為了替未來職業發展做準備,郭婉琴曾在中山擔任四個月的實習老師,對她來說,這是相當難得的教學經歷,也頗有體會。她說:“除了當歷史老師外,我還是班主任,很開心能有機會和一位指導老師合作,共同負責一個班級的工作。在實習中我慢慢明白到,要當個好老師,除了理論基礎知識要學好外,還須懂得怎樣實踐。通過這次實習機會,我學到很多東西。”
在新冠疫情下,郭婉琴說身邊很多同學在求職方面都遇到不少困難,但自己相對較幸運,已找到合適的教職工作。在灣區求學的經歷,也令她變得更有自信,相信留在澳門發展能突出自身優勢。
作為過來人,她鼓勵更多澳門學生親身感受大灣區,做好準備,探索自我。她認為時下年輕人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大,但機遇也越來越多,“例如廣州南沙舉辦的‘百企千人’實習計劃,讓港澳青年學生更易融入灣區。只要肯跳出舒適圈,多嘗試接觸不同領域的專業工作,相信一定可以幫自己找到更多的發展出路。”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