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八十歲的跑者說,只要還能跑他都會一直跑下去。每一次考驗,都會改變我們的人生軌道。如果有這樣的感覺,那請大家都記住,人生很長,軌道不管怎樣改變也沒關係,最重要是我們能堅持的走下去,不要輕易放慢腳,不要輕言放棄。世界為我們設定了很多必須經過的考驗,如果你有甚麼自己覺得值得去做的事,而那些與它無關的考驗卻堵在我們的面前,請用盡全力走過去、爬過去,或換一個更崎嶇的方式繞過去⋯⋯
父母輩有父母輩的無奈,我們這一代也有我們的憂愁,可是日子還得走下去,有時候放眼世界,再回看澳門,就知道我們還是有叫人羨慕的幸福。澳門地方小,但天空海闊,這個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發展的空間、進步的空間,放眼遠方與未來,仍能見到各種美好......
眼是靈魂之窗,大概是因為這原因,不管是人還是藝術,不管是吃進口還是聽進耳,人間色香味,多少都先要“合眼緣”。合眼緣是一件事,但能否長久相處,則取決於很多因素......
邱子維是本澳資深作家,在文學田野耕耘過半世紀,默默地為本地文壇作貢獻,被譽為澳門小說的拓荒者之一,至今仍筆耕不輟。滿腹才學的他,在中學時期已於香港報刊發表小說、劇本及影評。他於1953年來澳執教鞭,培養出不少優秀學子,見證着澳門回歸前後的社會變遷。(……)
當我們說摘星的時候,可貴的不是能不能採到星星,而是我們採摘的勇氣和為此奮鬥的過程。正如人生,有了目標,有了一路前行路線,我們才能發現更多不一樣的風景。也只有明白這點,奮力向前的我們,才會懂得欣賞沿途的美好。
葉匯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中學時期已對生物科學深感興趣。熱忱關懷身邊人的他,透過教會參與社區服務,發現進修醫學除了能了解複雜的人體結構和探索奧妙的醫學世界,亦能在醫學基礎上利用生物科技進行研究,造福社會。
現代社會,人們似乎將時間的重心轉移到工作上,留給個人的時間則少之又少,更遑論花時間欣賞藝術演出了。回顧周遭環境,會否發現藝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從小喜歡戲劇藝術的陳詩琪(CK)在高中時期已積極參與劇戲製作。為了追尋夢想,她隻身遠赴英國深造;學成歸來後,她以獨立製作人的身份參與策劃及製作多個演出活動,冀將藝術帶進社區,令大眾知道原來藝術不僅並不“離地”,還可以是生活的一部份!(……)
林香生童年時和很多當時的澳門孩子一樣,因家庭經濟條件等原因,未夠13歳只讀到小學三年級便要出來社會工作。但在工餘時間,他大量閱讀各類型的報刊書籍,吸收各方面的知識,這個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他未來在工會以及參與社會事務打了堅實的基礎。(……)
在澳門回歸祖國當晚的晚宴上,馮家健參與了服務工作,有幸見證回歸歷史,切身感受澳門與國家的一體。在本澳土生土長,來自普通家庭的他從小就明白生活的艱苦,他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勉,並希望推動青年發展,幫助青年做好職涯規劃、提升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