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專題】開拓藝術視野,陶冶心性——專訪獨立製作人陳詩琪

      在現代社會,隨着經濟急速發展,人們將時間的重心似乎轉移到工作上,留給個人的時間則少之又少,更遑論花時間欣賞藝術演出了。回顧周遭環境,會否發現藝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雖然近年在政府支持下,本地藝文環境在努力營建中,但本地藝文氣氛、本地人投入藝文活動的參與度尚有待提高。

A1_調色後LOGO
陳詩琪冀將藝術帶進社區,開拓更多觀眾,提高本地居民投入藝術活動的整體參與度。

      陳詩琪(CK)從小喜歡戲劇藝術,高中時加入本澳劇團曉角話劇研進社,由演員做到監製。為了追尋夢想,她隻身赴英國深造,先後攻讀“藝術政策與管理”、“國際節慶及活動管理”兩個碩士學位,學成歸來後,以獨立製作人的身份參與策劃及製作多個演出活動,擁有豐富的活動策劃及製作經驗;未來希望透過策劃和製作不同類型的活動,將藝術帶進社區,開拓更多觀眾,提高本地居民投入藝術活動的整體參與度。

 

由演員到監製

      談到加入劇場的經歷,陳詩琪表示自小已充滿表演欲,小學時經常參加校際話劇比賽,“升上中學後,由於學校沒有話劇組,沒機會當演員,便只好轉當司儀。機緣巧合下,我在一次活動中遇上戲劇前輩鄭繼生老師,在他邀請下,我開始參與曉角演出,再次當上演員。”

A2
自小已充滿表演欲,小六時為音樂劇《救救地球》擔任主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07年,本地劇場界開始熱鬧起來,不少新藝團準備成立,澳門演藝學院亦陸續開辦培訓課程為劇壇注入新血。當時曉角提出“劇場人員專業化”發展方向,特別針對性培訓監製、藝術行政人員和後台管理等崗位,以滿足未來專業化的需要,而陳詩琪成了被重點栽培為劇場監製的對象。

A3
2013年演出曉角話劇《世界末日過了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詩琪表示,“當時在劇場還不流行‘監製’這稱號,我們統稱這職位為‘統籌’。由於在學校我有不少策劃活動的經驗,所以曉角選了我接受培訓。記得我參與了兩個演出後,便得到劇團的重用,由‘副統籌’升為‘統籌’。在此要多謝三位前輩,分別是鄭繼生、李俊傑(Jacky)和大鳥(許國權),前者指引我回到戲劇圈,後面兩位則是我很欣賞的學習對象。”

 

藝術是生活一部分

      在前輩鼓勵下,陳詩琪高中時期已積極參與劇戲製作,她不但沒有怨言,還心存感激,“當時家裡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劇場正好成為了我的避風港。在排戲室裡,看着演員們為共同目標一起努力,不斷進步,令我有所得著和啟發,亦感受到陣陣溫暖。”因應發展需要,陳詩琪逐漸淡出演員崗位,全力發展幕後工作,“始終我並非受正統演員訓練出身,在導演的角度,澳門有很多演員可供選擇。加上我兼職多,較難全程參與排戲,反而當監製可更靈活安排工作時間,令整齣戲的幕後工作能有序展開,同樣也帶給我很大的滿足感。”

A4
在英國留學期間,協助澳門藝團於愛丁堡藝穗節演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遇上戲劇藝術,陳詩琪的人生軌跡亦從此改變。本來她打算中學畢業後,便報考藝術類的本科,卻遭家人反對,“他們會質疑我從事演藝工作搵唔到食,是浪費青春,又覺得讀完大學後,應該做公務員或進入博企工作才較穩定。”無奈之下,她只好留在澳大修讀公共行政專業。

A5
獲獎學金到比利時The Festival Academy參與短期課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大學畢業後,陳詩琪卻堅持自己的興趣發展,適逢當時華文戲劇節於澳門舉行,她獲前輩推薦擔任全職製作及接待經理,及後又投身曉角成為全職藝術行政人員。這段時間,她一心想到英國進修與藝術類相關專業,“因英國有着深厚的戲劇文化底蘊,戲劇藝術類專業受到不少華人學生的青睞。”她努力儲錢,終於在2013年順利遠赴英國深造,在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修讀藝術政策與管理碩士。適逢文化局推出文化藝術學習資助計劃,緩解了部分學費壓力,後來她再獲得另一個獎學金,遂決定完成課程後,2015年再赴愛丁堡龍比亞大學修讀國際節慶及活動管理碩士。

A6
畢業禮與論文指導老師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英國除了完成兩個碩士學位課程外,陳詩琪認為最大的收穫是開拓了藝術視野,加深對推動藝術工作發展的熱誠,“在英國一個小城裡,我留意到那裡的光影節舉辦得有聲有色,令人著迷。探究原因,發現那裡的光影裝置設計結合了社區特色,並邀請當地市民參與創作,亦將城市生活因素加入節慶規劃考慮,促進地方經濟之餘,亦為在地市民帶來多元的藝術享受。”她認為,當地人示範了如何讓藝術完美融入社區,令大眾知道原來藝術不僅並不“離地”,還可以是生活的一部份!

 

將藝術融入社區

      從英國學成歸澳,陳詩琪重新投入司儀及藝術活動策劃工作裡。她以獨立製作人的身份策劃了體驗劇場《歲月·舞·聲》和《歲月·童·聲》、棟篤笑《Seven嗡》,以及演員一生只能演一次的《白兔子·紅兔子》等演出,迴響不俗;2018年,她與本澳策展人施援程合作策劃“內港社區小誌”計劃,鼓勵大家參與藝術創作,一同關心社區。

A7
在《白兔子·紅兔子》中把事前保密的劇本在觀眾面前交到演員手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到未來發展計劃,陳詩琪稱本澳獨立製作人為數不多,這條路亦不易走,但仍會努力嘗試在現存的制度上尋求突破。此外,她希望透過策劃和製作不同類型的活動,將藝術融入社區,“藝術其實離生活並不遠,也可以成為舒緩生活壓力的方式。”2018年,陳詩琪完成本澳首個本地原創BB劇場的製作,冀吸引年輕家長和嬰兒入場欣賞,擴大不同年齡基數的觀眾群。在體驗劇場中,觀眾跟隨表演者一同改變戲劇的走向,感受更投入,她表示未來會繼續舉辦更多體驗劇場,望能以更多不同形式的活動提高大眾的藝術參與度。

A8
參與製作嬰兒劇場《親親·泡泡·郁郁貢》(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在特區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不少藝術新苗已初長成,部分更嶄露頭角,於本澳乃至外地藝文圈取得佳績,穩步發展。但亦有藝術工作者覺得本澳的文化政策未臻完善,仍有不少可改進的地方。陳詩琪表示,過去一段時間文化局在文化社團的扶持和資助政策上較進取,但欠缺推出讓行內人看到發展出路的長遠政策,未能很好地凝聚和團結民間演藝力量,在設計和統籌活動方面的長遠規劃亦未盡如人意。在現時大環境下,她勉勵本地藝術工作者更須自強不息,堅定自我,發展自身所長。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