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敦親睦鄰,關愛社區——吳小麗蕙質蘭心

       1999年,為歡度澳門回歸,全澳各社團都舉辦不同慶祝活動,吳小麗與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的同學們準備橫額、旗幟,於12月20日到關閘迎接解放軍駐澳部隊。她憶述現場氣氛高漲,市民反應熱烈,感到難以形容的興奮。當日下午,她亦帶著剛出生數月的小孩,與家人到亞馬喇前地拍照,記錄回歸及長女出生的喜悅。

A1
吳小麗抱著剛出生數月的長女,在回歸當日拍照留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吳小麗表示,港澳能回到祖國懷抱,實現國家對港澳恢復行使主權,國力上揚,建立了更鮮明的國際社會形象,能更有條件與西方國家博奕。

離鄉別井讀大學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吳小麗,從小受愛國家庭耳濡目染,教育她要擁護祖國。八、九十年代香港大學學位緊張,競爭激烈,能升讀大學的人少之又少。適逢國家改革開放後,經濟開始起步,在父母鼓勵下,吳小麗決定離鄉別井,戰戰兢兢地到廣州暨南大學讀書。

A2logo
吳小麗憶述當年在廣州暨大刻苦求學的日子

       1989年,她在父親陪伴下,第一次離開香港。她說:“當年能有機會坐直通火車,已是很了不起的事。”當時內地物質短缺,僑生每次都要帶備很多日常用品回校。她回憶當時在校仍要用糧票買飯,老米粒夾雜很多沙石,經常要“丟一半吃一半”。雖然這對成長在小康之家、衣食無憂的吳小麗來說是個大考驗,但她仍然堅持完成學位,順利畢業。

A3
吳小麗在讀書時期,走遍中國大江南北,擴闊視野。(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暨大讀書的日子,吳小麗不僅鍛煉到自立能力,也認識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大家一起參與校內組織,例如隨藝團到山區表演等。她說:“同學來自不同地方,大家的生活習慣、文化截然不同,唯一的溝通語言就是普通話。”

       吳小麗亦與同學攜手走遍中國大江南北,擴闊視野,“那時試過由西藏徒步到尼泊爾,這是當時很難得的體驗機會。過程中才發現原來國家面積很大,民族很多,要治理好這麼大的一個國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吳小麗在香港長洲長大,與山海為伴。小島上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關係密切。1998年,她來到澳門定居,開始參與社團服務工作。她覺得這座小城充滿人情味,街坊們敦親睦鄰,與長洲相似,而且生活節奏比香港更舒適,不需花費長時間追車趕船到市區工作。每逢假日,她都會與丈夫到路環海邊散步,回憶自己在長洲成長的日子。

A4logo
自九十年代來澳定居後,吳小麗開始積極參與社團服務工作。

       澳門是一個社團文化發達的地方。五十年代初期,社會訴求未得到澳葡政府重視,所以市民集腋成裘,建立坊會,集結社區力量,維護民眾權益。八十年代,隨著內地改革開放及面對港澳回歸的巨大浪潮,街坊會和居民聯誼會都深感要進一步團結。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下稱“街總”)在1983年正式成立,以增強街坊關心社會的意識,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吳小麗在2006年加入街總,隨著澳門經濟行穩致遠,她目睹社會服務工作得以被重視,很多家庭主動參與親子義工活動,教育下一代以行動回饋社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她希望能推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工作,加強鄰里溝通,讓社會多一點幸福。

A5
吳小麗主動關心長者,希望他們得到社會上更多關愛。(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根社區服務市民

       澳門回歸以來,街總一直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服務範疇涵蓋幼兒、青年、婦女、長者,並緊密關注房屋、教育、治安、交通、衛生等民生問題,努力反映市民心聲,為居民謀福祉。

       吳小麗表示,環境變化推使社會服務走向專業化,讓機構規模和服務網絡逐步擴大。她說:“以往大家都不太認識社會工作是甚麼,當年在澳門亦未有相關學位可以進修。 回歸後,特區政府也支持民間團體提升專業水平,以配合機構工作。”街總的專職人員已由創會初期的兩、三人,發展到現在近八百多人。近年更有醫療團隊、律師、藝術治療師等社會專業人士主動為社區服務,提供上門義診、法律諮詢等協助。

       吳小麗是街總現屆理事長,她認為要與居民一起探索社會所需,才能“對症下藥”,透過直接了解市民需要,不斷吸取外界經驗,拓展多元服務,提升市民生活質素。她憶述在某個農歷新年假期遇到一位獨居長者後,決定發起義務探訪行動:“中國人總希望能在大時大節與家人聚首一堂,而沒有親人的他們便倍感孤單寂寞。”每年街總的探訪活動都得到會員們踴躍參與,探訪者與長者建立像家人般的關係,令長者得到社區關愛。

A6
吳小麗表示,為社會服務是生活的一部份,自己很樂意用私人時間參與社區活動。(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提高專業知識和修養,吳小麗從不停下學習腳步,亦鼓勵團隊進行專業提升,深入社區發掘問題,研究解決方法,將服務扎根社區。她表示,為社會服務是生活的一部份,自己很樂意用私人時間參與社區活動。在面臨緊急情況時,她亦主動即時到場溝通協調。她說:“團隊在努力解決困難時,我要在旁支援,與大家共度難關。”雖然工作未必能得所有人認同,面對很多社會上質疑聲音,她坦言有一定工作壓力,但都以正向心態面對,做到問心無愧。對紫羅蘭情有獨鍾的她,透過栽培植物,獲得滿足感,從而減輕工作壓力。

A7logo
吳小麗對紫羅蘭情有獨鍾

 

攜手共建美好未來

       回歸將近二十年,吳小麗認為澳門地方雖小,但發展空間無限,能看見很多願景。隨著經濟蓬勃發展,街總亦追隨社會步伐,將計劃在中山開設辦事處,凝聚更多力量,支援澳門人在大灣區發展和生活。

       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港珠澳大橋落成,她認為年輕人要把握國家政策,放遠思維,勇敢承擔,裝備自己,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利用中葡交流平台的優勢,推動特區走向更好的未來。

A8logo
寄語年輕人要努力裝備自己

       吳小麗表示:“雖然澳門是我們的根,但我們的發展空間可以擴闊到整個大灣區。”她認為未來十年是澳門發展的黃金時間,展望社會能在澳門回歸後的良好經濟發展基礎下,一起與政府面對各種挑戰,搭建共融平台。除了經濟外,亦能在社區服務上,與鄰近城市做好區域合作,達至共贏。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