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樂助貧苦,締造希望——潘志明與愛同行

       潘志明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參與義務工作,後來入讀澳門社工學院修讀社工課程,得到在澳門明愛實習的機會,自此與這個慈善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結下了不解之緣,更由社工一直做到總幹事,將大半生的熱情和精力貢獻社會。與此同時,他還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現任庇道學校校長,實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

A1logo
由社工做到總幹事,潘志明將大半生的熱情和精力貢獻社會。

       談及1999年澳門回歸,潘志明表示當時很榮幸代表社會服務界別擔任特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負責選出首任行政長官。他表示回歸為澳門帶來新希望,在國家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下,本澳居民從此有更多機會參與政府和社會事務的工作,這都是喜聞樂見的事。他覺得回歸後,澳門人更團結齊心,坦然面對社會轉變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期待未來在特區政府領導下,各界繼續不遺餘力參與公益、扶助弱勢,共建和諧社會。

A2logo
潘志明認為回歸後,澳門人更團結齊心,坦然面對社會轉變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一顆樂於助人的心

       潘志明表示,由於家人從事醫療工作,受他們影響和啟發,他自小經常到家人的診所,接觸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士,從而喚醒了照顧他人的心。中學畢業後,潘志明在澳門慈幼中學小學部當老師,除了教書育人外,閑時會兼職做義工,發揮樂於助人的精神。由於對社工課程感興趣,他在1979年報讀澳門社工學院進修,透過在明愛當實習社工,認識到明愛不同範疇的社會服務,自此他亦決定投身社會服務工作。

A3
教學以外,潘志明熱衷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潘志明憶述昔日在明愛的聖類思中心(即現在的聖類斯公撒格之家)工作,服務對象包括殘疾人士、智障人士及精神復康者等,“當時資源有限,人手不足,每個社工都要身兼多職,既是照顧者,亦要充當服務對象的社會聯繫人,才能促進各項自力計劃順利推行,以使需要扶助的人能自立,貢獻社會。”

A4
潘志明表示以前當社工都要身兼多職,既是照顧者,亦要充當服務對象的社會聯繫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了在本地熱衷參與社會服務外,潘志明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亦有參與海內外的扶貧工作,為不同地區災民籌款賑濟及給予援助。2008年,他獲安徽省安慶市授予“慈善愛心人士”榮譽稱號;同年,獲特區政府授予“社會服務獎章”。

A5
積極參與海內外的扶貧工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奉行仁愛關懷弱小

       踏入九十年代,澳門明愛行政架構起了重大變化,設立了主席團、監事會、執行委員會、顧問委員會、總幹事等職能。潘志明當上澳門明愛總幹事,他感謝得到大家支持和信任,承諾會延續已故陸毅神父“樂助貧苦,締造希望”的精神,為社會上最有迫切需要的一群服務。

A6
當上明愛總幹事,潘志明感謝得到大家支持和信任,承諾會延續已故陸毅神父(右二)“樂助貧苦,締造希望”的精神。(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昔日明愛給予大眾的形象,主要是擔當慈善和救濟工作,但隨着社會急劇變遷,因應相關需要,明愛的服務範圍在近年迅速擴展。談到回歸前後社會服務工作的變化,潘志明表示,政府過去能給予社服機構的資源有限,倘若明愛有意承辦一些新型的社會服務,需要通過籌款得到支持;回歸後,澳門經濟條件得以改善,政府的資助逐漸成為社服機構的主要營運經費,但這並不意味着在開展工作上變得容易,事實上依然存在不同困難,社服工作發展任重道遠。他解釋,“社會服務是‘人對人’的工作,社工需要確切了解受助者真實面對的困難,然後透過專業能力去協助他們。社服機構在開展工作上要懂得未雨綢繆,關顧社會上需要援助的弱勢。”

A7
回歸後,雖然澳門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社會服務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到澳門明愛服務社會已逾六十六載,潘志明稱全體同工及義工一直在同一軌道上努力拼博,奉行仁愛精神,關懷弱小,扶助有需要者走出困境,重建新生。至目前,澳門明愛的服務類別已涵蓋安老、家庭、幼兒、青少年、教育、復康、熱線輔導、社會重返、露宿者、勞工、文化推廣以及助養,而服務受眾更廣及長者、青幼兒、婦女、殘障人士及外地勞工等。他期望繼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探視現今社會大眾所面對的處境與難處,推動如何更積極做好服務,達致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精神。

A8
潘志明期望繼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探視現今社會大眾所面對的處境與難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加強教育培訓人才

       近年,不少社服機構都出現護理專業人員流失的問題。對此,潘志明期望政府重視社工行業,發掘有志之士入行並加以栽培。現今老齡化情況嚴重,院舍數量和人手均不足,潘志明表示明愛會思考如何吸納新人,加強培訓,保持社區院舍的服務質素。

A9
關注護理專業人員流失的問題,促請政府重視社工行業,發掘有志之士入行並加以栽培。(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及社工的入行情況,潘志明指有人天生就希望服務社會,亦有人是接觸過義務工作後感興趣才轉行,他認為教育界要發掘有當社工潛質的學生和青少年,加以栽培。同時他希望新入行的社工要有擔當,須跟上時代思維,確切理解他人需要,施以援手,且要不斷自我增值,提高“解難”能力。

A10-logo
身為資深教育工作者,潘志明關心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澳門回歸祖國以來,政府重視人才培育工作,不斷完善和優化教育政策。身為資深教育工作者,潘志明表示回歸後,特區政府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如完善十五年免費教育制度,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然而,他認為“雖然每個學生都有上學的機會,但‘學習效益’不均,政府與教育機構在開拓多元教育方面有待提高,藉以讓不同性格、學習能力不一的學生都能盡顯所長,發展成材。”他希望未來學校能通過多舉辦不同類型的對外交流活動,開拓學生的眼界和國際視野,多讓學生了解國情和社情,多元發展。

A11
與學生對話,鼓勵他們及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