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愛護文物,傳承文化——譚志廣盼薪火相傳

      1999年澳門回歸時,譚志廣還是一名初三中學生。對於回歸前的治安不良問題,他如今想起仍心有餘悸,“讀小學時曾差點遇上驚險的槍殺案,那天剛結束活動離開南灣大馬路轉往水坑尾街後,學校門外就發生槍殺案,我差點變成目擊者。”

A1
譚志廣收藏的慶回歸紀念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歸前夕及當日,郵電司(回歸後更名為“郵電局”)發行“澳門回顧”與“特區成立”郵品,郵政總局人山人海。熱愛集郵的譚志廣亦有製作集郵品留念,更聯同中學學生會一眾學長姐在校內舉辦園遊會等慶祝活動,與師生一起歡度澳門回歸。這些年來,譚志廣認為澳門自回歸後,社會環境各方面都得到改善,市民安居樂業。

A2
1999年,譚志廣參與回歸慶祝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文化是城市的根與魂,任何一個世界級城市、文化旅遊的目的地,都離不開具深厚文化的城市建築社區,而文化遺產就是當中的核心。回歸前,澳葡政府已著手為“澳門歷史建築群”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回歸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特區政府加緊跟進申遺工作,邀請我國國家文物局專家到澳門協助制訂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申請書,就相關程序和配套提出建議。2004年12月,特區政府把申報項目由原來的“澳門歷史建築群”,更改為“澳門歷史城區”,從原來的十二個建築物的概念,進一步充實豐富為通過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成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在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獲得一致肯定,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A3logo
譚志廣是“全澳文化遺產推廣計劃”的首屆學員

      為增加澳門青年對本澳文化遺產的認識,澳門文化局自2001年起推行“全澳文化遺產推廣計劃”,透過“文物大使”計劃培訓“澳門文物大使”,結合課程、實踐及交流活動,增加青年對澳門歷史、文物的認識,擴闊視野,培養獨立處事、組織領導的能力。譚志廣是“全澳文化遺產推廣計劃”的首屆學員,他表示,“當年資訊科技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只能在圖書館借澳門歷史書閱讀。我是在中學的閱報欄被文物大使的廣告吸引,因為想了解澳門更多,所以就報名參加。”在培訓期間,導師黃文輝帶領着學員一起參觀澳門文化遺產,透過親身體驗學習,讓學員感受澳門文化的獨特之處。

A4
2002年,“全澳文化遺產推廣計劃”文物大使培訓項目舉行畢業儀式。(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完成培訓課程後,一班志同道合的文物大使決定親力親為推動這個極具意義的項目。2004年8月1日,在獲文化局同意下,首屆學員組織成立澳門文物大使協會,以“愛護文物.傳承文化”為理念,推廣澳門文化遺產,普及文物保護意識,更於2010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蘇州)頒發“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基地”。協會伴隨着特區一起成長,透過舉辦以教育推廣、導賞服務、研究創作及交流探索等為主題的各項活動,藉澳門文物大使讓市民及遊客加深對本地文物的認識,增強市民的文化歸屬感。除“文物大使”培訓計劃外,“夜遊世遺”導賞活動、“遺城詩路”綜合藝術活動、校園推廣系列活動——“校園巡講”及“文化遺產常識問答比賽”、“文化遺產系列講座”及澳門文化遺產系列叢書等品牌項目歷年來都甚受歡迎。

A5
2004年,澳門文物大使協會成立典禮大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譚志廣更與一眾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於2014年創立澳門文遺研創協會,對文化遺產展開研究和創作,承傳和推廣澳門歷史文化。在澳門申遺成功十周年時,文遺研創協會亦舉辦“傳信.全城——申遺成功十周年健力士世遺木板明信片填色活動”,創下最多人同時為木板明信片填色的世界紀錄。

A6
澳門文遺研創協會於2015年舉辦“傳信·全城”活動創下健力士紀錄(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結合多元創意推廣文遺

      過去,與澳門相關的研究和文獻數量相當有限,甚至在國際舞台上難以找到澳門的蹤影。回歸近二十年,澳門在國家支持下申遺成功,文保工作由重視西式建築延伸至中式建築,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培養本地學術人才,推動澳門學術界展開研究,亦有世界級教授關注研究澳門領域及出版著作。近年政府致力開展青年人才培育工作,透過各種項目支持年輕人的專業與學術發展,升學機會大大提升,升學地點及途徑也漸趨多元。

A7logo
譚志廣熱衷參與文化遺產研究工作

      譚志廣在澳門大學碩士畢業時,深感可再提升學術造詣,明辨慎思,於是考入廣州中山大學攻讀行政管理博士,以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為核心,對澳門公民參與和公共管治為題作出深入研究,現在亦於工餘時間投身澳門城市大學兼教與公共服務管理及社會科學相關的學士課程,希望將知識和經驗傳授給新一代年輕人。他亦寫了數本與文化遺產相關的著作,包括由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的《澳門文化遺產保護:公民參與的策略》,並獲列入了“東亞焦點叢書”系列。他認為澳門大學將校區遷搬至橫琴校園後,努力協助政府推動各行業的專業資格認證考核,無論辦學環境、師資或國際學術地位等都有顯著提升。

A8
於2018年到香港出席文化專題講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步一腳印開拓美好未來

      面對澳門經濟急促發展,城市的變化也為文化遺產保護帶來考驗。譚志廣說:“文遺保護運動的發生,可說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他認為知識除了能改變命運,亦是一種力量,要付諸實際行動,將學術研究與實踐活動結合,才能製造更多機遇推動文化遺產教育發展:“文化遺產屬於每一個人。推動行業發展,不限止於文化遺產、建築及史學等學術範疇,即使是文學、管理、教育、工程、醫療衛生、藝術等,均可藉其學術專業的知識角度,開拓其領域的文化遺產工作。當更多人認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時,保護工作面對的挑戰將越來越少。”

A9logo
譚志廣表示,要付諸實際行動,將學術研究與實踐活動結合,才能製造更多機遇推動文化遺產教育發展。

      2012年起,文物大使協會聯同英姿舞園舉辦“遺城詩路”綜合藝術文化導覽活動,結合導賞、舞蹈、詩歌等社區藝術,邀請本澳詩人、音樂人、舞者、演員及視覺藝家等,以別出心裁的方式,帶領參加者漫步小城,細味古今,探索澳門世界遺產及其周邊的生活社區,維繫集體回憶,以五感體會遺城舊區的人文、歷史與哲思。譚志廣說:“具有多元想法與創意,才可讓我們的文物存在於活的社會。”

A10
自2012年起,文物大使協會及英姿舞園合辦“遺城詩路”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擔任文物大使十七年來,譚志廣在文物保護方面,擔當過由學習者、參與者、推動者、策劃者、倡議者、帶領者到研究者的每個角色。由最簡單的導賞任務、籌劃活動、為相關議題發聲,到帶領團隊成員繼續開展文化遺產事業,甚至親身投入研究工作,每個階段都是一步一腳印。

A11yasuo
2016年,譚志廣帶領學員到葡國交流了解文保工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次有新成員加入,譚志廣都感到無比興奮:“這證明着我們一直以來的工作漸受社會重視,更吸引年輕人一起投身文化遺產保護行列之中。”他勉勵新一代年輕人與文物大使展望未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亦期望《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能盡快出台,引起更多人關心與重視文化遺產保護,讓澳門這個小城能在國際文化舞台上大展光輝。

A12logo
譚志廣期待更多年輕人投身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列之中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