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陳函思知行合一

  常言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1999年澳門回歸時,陳函思還只是位懵懂的初中生,正忙於為慶祝活動做彩排。今天,昔日懵懂的初中生已成為慈善機構和新興企業的負責人,工作領域涵蓋教育慈善及中葡商貿平台,範圍覆蓋國內各地及世界五大洲。以澳門為基點,以世界為舞台,這位讀過萬卷書,也行過萬里路的澳門女孩正一如既往地砥礪前行。

A1
高中畢業後,陳函思先後在北京、新加坡、美國等地求學,取得雙學士及雙碩士學位,及後不斷自我進修,足跡遍及全國及世界五大洲。(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高中畢業後,陳函思展開了令她終生受益的求學之旅。從北京到新加坡,從新加坡到美國,雙學士和雙碩士學位的背後是她對知識的不斷追求。完成雙碩士學位後,她仍前往歐洲不斷自我進修。了解世界面貌,精通多國語言,這為她知行合一開展實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對歐美都有充分了解的陳函思,從不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反而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頗感自豪。為此,她選擇投身國家和澳門的發展,留在內地和澳門工作,一方面擔任了澳門同濟慈善會的北京辦事處主任,積極推動中國公益教育事業發展;另一方面擔任了澳門至善公司的執行董事,提供投資諮詢、商務合作及翻譯服務等業務,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積極開拓葡語系國家市場,並開展貿易及投資工作。

A2logo
陳函思從不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反而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頗感自豪。

  因工作所需,陳函思的足跡遍佈了內地不同省市和諸多葡語系國家,無論是當地的政要官員或是普通市民,她都有所交往與交流。這個常常滿世界飛,甚至連時差都來不及倒的年輕人坦言,做“開荒牛”,辛苦是必然的,但滿足感亦很大。她指以前從沒有想過有機會去這麼多地方,在與不同機構和人接觸的過程中,開拓了自身眼界。關於未來,她希望自己能抓緊時代的發展機遇,在投身國家建設的同時也不斷突破自我。

 

入讀北大了解國情

從小在澳門長大的陳函思,中學時對內地認識並不深,卻因為一次到上海交流的機會,萌生了前往內地升學的想法。“小時候經常看香港電視台,受電視節目影響,覺得內地各方面都很落後,直至有一次有機會到上海交流,當時參觀同濟附中,與內地學生交流,才驚訝他們知識淵博,很想和他們做同學,取長補短。”

A3
2006年在北大求學期間,參與湖南農村支教。(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於是中學畢業後,她選擇了北上求學,成為了我國頂尖名校北京大學的學子。四年的大學生涯,除了收穫經濟學學士與法學士的雙學位,對她而言,更多是知識上的長進,心靈上的啟迪。她說,“記得剛到北大讀書時,不太習慣寄宿生活,當時不爭氣地哭了,但看著身邊同學的自理能力很強,自己也跟上步伐,適應下來了。還有就是在課堂上,老師向我們講述經濟、醫療改革系統等專題時,令我更明白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從而理解到這百年來,國家都是走了一條多艱辛的路。現在看到的許多問題,都是發展中帶來的問題,需要積極去改善。”

A4
2008年,參與北京大學國際文化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北大讀書四年,我覺得學到的人和事都是畢生受用的,身邊同學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優秀的尖子,和他們一起學習,會知道甚麼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但只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除了課堂內容充實外,我們也會跟老師到不同省市做調研,進一步加深了解祖國的發展狀況。”這位來自澳門的北大人如是說。時至今日,陳函思回憶起自己在燕園的求學時光,依然滿懷感激與自豪。

A5
2009年在北京大學畢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與公益項目

  完成北大的學業後,陳函思前往新加坡與美國繼續升學,取得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公共政策碩士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碩士的雙碩士學位。其後,她又在香港的一家投資諮詢公司工作,吸收商業經驗。

A6logo
2012年,陳函思遇到了與她相互成就的澳門同濟慈善會。

  時間不知不覺來到了2012年,也正是在這一年,陳函思遇到了與她相互成就的澳門同濟慈善會。澳門同濟慈善會由曹其真女士及其友人於2006年創辦,旨在為弱勢青少年兒童提供更公平和優質的教育、為社會培養優秀青年人才,並推動中國公益行業發展。

  陳函思認同該慈善會的理念,並且不遺餘力地全身心投入。這份工作的開端實屬艱苦,但她依然踏踏實實從基層做起。她試過要在沒有暖氣的北京郊區熬過嚴冬,但她也在偏遠山區見到了孩子們最純粹的笑臉,這樣的欣慰讓她更加懂得自己和慈善會的職責所在。短短三年,從基層到管理決策層,她在用能力說話的同時,也大大擴展了慈善會的業務範圍,參與了內地不同省市的多項公益投資項目,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A7
2013年,雲南鎮康縣學前教育專案走訪。(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起這份工作的契機,陳函思分享了在美國讀書時的一個有趣經歷,“當時校內有一位很出名的教授,他開設了一家影響力投資機構,投資的項目都是解決欠發達地區的衞生、能源緊缺、教育等問題的社會企業。令我好奇的是,他並非出身自富貴之家,為何能做到這件事?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得到一個基金會的支持。”這啟發了陳函思對投資項目和公益事業的重新思考。她發現自己對於具公益性、能深入解決社會問題的投資項目更有興趣,而在慈善會工作,正好可將這些想法實踐出來。

  說到慈善工作的意義所在,這位公益達人款款道來,“自加入慈善會後,因工作需要,幾乎跑遍全國不同省市以及很多不知名的縣市、鄉鎮,視察當地的教育狀況。觀察所見,我覺得國家其實發展得不錯,很多地方缺的不是錢和物資,而是理念的革新、視野和動力。而慈善會可與不同的機構合作,支援這些教育機構發展,推動社會人才創新培育。”

A8
2015年,粵西北一小學閱讀項目走訪。(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提升能力搶抓機遇

   除了慈善踐行者的角色外,陳函思的另一重身份是新興企業的執行董事,致力於為內地企業開拓更多海外市場。由於公司的定位是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近年來她亦身體力行,多次往返於不同葡語系國家,拜訪當地的各部門負責人和在當地投資的中資企業,希望通過澳門的平台優勢和公司的不斷嘗試,能夠促成中國企業與葡語系國家之間更多的發展可能。她坦言,通過平台接觸了龐大的非洲市場和拉美市場,覺得未來商機無限,是以前從未想過的。

A9
2016年與非洲國家財政部長會面(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回歸即將二十年,談到印象比較深刻的社會事件,陳函思認為是“2002年賭權開放”和“2003年開放自由行”。在這位與特區共成長的澳門年輕人看來,“這兩項政策,可說是為澳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博彩業帶動着澳門整體經濟,政府庫房盈餘大增,居民的生活質素亦較以往優勝;然而,也許是生活在澳門過於安逸,讓一些人少了出去外面闖蕩、迎接世界挑戰的動力。期望在未來區域合作政策的帶動下,澳門人能抓緊機遇,搭上祖國發展快車,融入國家,走向世界。”

A10logo
陳函思期望澳門人能抓緊機遇,搭上祖國發展快車。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