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運動競技,豐盛人生——譚又新燃體育薪火

      1999年是澳門回歸的大日子,這一年坊間舉行各種大小不同的慶祝活動,本地足球界亦迎來了一件全城球迷關注的盛事──澳門足球代表隊在“澳門回歸盃”賽事上對戰中國國家足球隊。澳足當時組建了“夢幻陣容”,教練是來自日本的上田榮治,還有奇連士文、巴里斯、鄧加等國際球星臨時性加入,與本地球員一同出賽。

A1_LOGO
譚又新熱愛足球運動

 

      當時已是澳足球員的譚又新,感嘆礙於個人實力所限,未能爭取成為陣中主力出賽。不過,能與多位國際球星一同陪練、試訓,他感到獲益良多,“還記得當時我們比賽的球衣和裝備,得到知名體育品牌贊助,非常難得,至今我仍保存着那件球衣,因為很有紀念價值。”

A2_LOGO
譚又新曾是澳足代表隊一員

      大學畢業後,譚又新加入電視台體育組工作,他記得回歸當日,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度過:“回歸是全城關注的大事,整個電視台忙得不可開交,我們體育組也要協助新聞組,製作新聞特備節目。我當時要去珠海,將同事拍下來的新聞錄影片段帶回新聞組播放。此外,還看到解放軍浩浩蕩蕩進駐澳門的場面,令人畢生難忘。”

 

運動感悟人生道理

      譚又新熱愛運動,自小與足球結下不解之緣,他回憶起以前的“踢波”時光時說:“我在80年代初開始踢足球,當時沒有正規的足球,只有‘西瓜波’(膠波),但大家依然玩得很投入。有一位同學的阿叔是球員,工餘愛好當教練,在他的指導下,我開始接受較正規的訓練和參與比賽,建立了對足球運動的喜愛。由學生到踏出社會工作,我一直參與足球運動,後來更成為澳門足球代表隊的一分子。”

A3
2000年,譚又新代表澳門到伊拉克出征世界盃外圍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了當足球員,譚又新也享受做教練,“我踢到30歲左右便掛靴,想將精力集中在教練的工作上。足球對我的影響很大,讓我學懂‘刻苦訓練、尊重對手、團隊合作、面對困難要無畏無懼’等道理,也擴闊了社交圈子,在人生不同時期接觸到不同的教練,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實用的教學知識。我相信這項運動的技巧和精神是需要一直傳承下去的,所以想透過自身經驗,教育好下一代。”

A4
2015年,譚又新獲足總委任為澳門足球代表隊主教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譚又新早年已開始參與足球教練的工作,“我讀大學時已是足球員,當時被邀請到中學母校當助教,後來開始參與更多教練的工作,帶過U14、U16、U18、U23等發展隊。”2015年,他獲澳門足球總會(下稱“足總”)委任為澳門足球代表隊主教練,在任期間,曾帶領澳足奪得亞洲足協團結盃亞軍,創下隊史國際賽最佳成績。卸下澳足主教練一職後,他目前為球會蒙地卡羅擔任主教練。

認真執教作育英才

      回首教練生涯,譚又新滿意自己的表現,表示最開心是看到球員的能力不斷提升。“當然,我們還未有成熟的條件打造職業聯賽,但球員也可以對自身要求更高一些。我們做教練的,就是教育他們如果喜歡這項運動的話,就要全程投入,不能半途而廢。”他認為球隊能踢出好成績,要歸功於整個團隊的付出。他亦曾意識到自己執教能力上的不足,於是報讀了體能和營養學相關課程,充實自我。

A5
任教練期間,譚又新帶領澳足踢出好成績。(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譚又新既是球員、教練,也是一位傳媒人,雖然身份上有所不同,但也不妨礙他不遺餘力地支持體育界發展。譚又新在電視台體育組由低做起,做過記者、編輯,直播賽事、節目的主持。目前他擔任執行編輯一職,負責統籌、策劃及製作體育相關的節目。

A6
譚又新在電視台體育組工作,擔任體育節目主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採訪 “三大運動會”——東亞運動會、葡語系運動會、亞洲室內運動會,是不少澳門體育組記者難忘的工作經歷,對譚又新來說也不例外。他說:“當時有很多不同賽事需要安排直播,亦有很多突發事件出現,所以很考驗傳媒工作者臨場應變的能力。”2009年,第二屆葡語系運動會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譚又新獲公司委派出差,報道這項大型體育活動,要完成的任務不少,過程中有苦有樂,他視此為人生寶貴的回憶。

支持體育雙軌發展

 

      澳門自回歸後,特區政府重視體育政策,積極支持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雙軌並行發展。譚又新肯定過去多年政府在推動體育發展方面的工作:“大眾體育方面,政府積極推動市民參與體育鍛鍊、養成終身體育的生活模式;各間學校亦十分支持,紛紛開設不同的體育項目讓學生參與。隨着體育比賽漸受市民關注,傳媒亦加強了體育賽事的報道內容。不過,本澳目前體育場地略嫌不足,有些更要租借才能使用,場地增長速度緩慢,希望政府未來做好長遠規劃,例如考慮在新城填海區加入更多大眾體育的場地設施。”

A7
譚又新指出,澳足現時有不同年齡層的梯隊球員,未來仍要不斷儲備年輕人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譚又新又稱:“在精英體育方面,各體育團體的發展越趨專業化,以我較熟悉的足球為例,足總會安排球員到不同地方踢友誼賽,讓他們多到外地吸收比賽經驗;而教練團會在賽前為他們做技術分析,這些都是以前缺少的。在體育局和總會大力支持下,澳足現時有不同年齡層的梯隊球員。只有不斷儲備年輕人才,未來才會繼續有更好的成人隊球員湧現。然而,運動員乃至教練、裁判、技術人員等‘幕後英雄’的待遇和發展空間有限,希望政府給予更多支持,除了金錢支援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他們自身的價值與競爭力,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可全情投入體育事業中。”

A8_LOGO
譚又新鼓勵年輕運動員要堅持參與訓練,提升個人能力,藉以推動本地體育事業發展。

      由球員到教練,譚又新一直站在最前線,以身作則,做好本份,他感嘆地說:“現在時代不同了,大家處於娛樂多樣和物質生活豐富的社會,可想而知,球員是較難將全副心機放在足球上的。澳門沒有職業聯賽,目前聯賽中大多是業餘球員,他們要收工後才能接受訓練,不過,這其實不代表澳門的球員不能向其他地區的職業球員挑戰。”他鼓勵年輕運動員要端正態度,多撥出私人時間參與訓練和比賽,提升個人能力,藉以推動本地體育事業發展。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