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專題 】記錄報紙檔行業史──專訪澳門口述歷史協會

  以前的人去茶樓“飲茶”,總要在街口那檔報紙檔買一份報紙,和“報紙佬”、“報紙婆”閒話家常幾句,才去嘆茶。但慢慢地,可能是人們的生活模式改變了,在手機、電視隨時都可以看新聞,於是,那些在轉角的報紙檔一間一間地消失。但幸好,在完全消失之前,有人記下他們的故事,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寫下屬於他們默默耕耘,不辭勞苦,每天為人們帶來新聞的歷史⋯⋯

1-with-logo“轉角遇到報紙檔”專題展覽暨座談會由澳門口述歷史協會主辦,澳門基金會贊助。

“轉角遇到報紙檔”展覽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澳門人口約二十萬人,但報紙發行量竟有二、三萬份之多。八十年代大批中國移民來澳當起報販謀生。新一批入行後,八、九十年代的報紙檔如雨後春筍,一度多至三百檔。但隨着互聯網及新媒體的崛起,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的閱讀習慣改變了,而便利店賣報紙也成為競爭對手,所以,澳門現在的報紙檔只僅餘六十多檔,他們已經逐漸式微。

  為了記下這些故事,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於今年夏天開展澳門報紙檔口述歷史計劃,實地採訪十多位報販,完成約十六萬字的訪談記錄,上月尾在福榮里九號舉辦以“轉角遇到報紙檔”為主題的展覽。展覽上介紹了報紙檔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到現今的變遷、報販日常工作、報業發展,還記載了一個又一個報販親述的故事,用文字延續了這一行業的點滴。

2-with-logo展覽上介紹了報紙檔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到現今的變遷、報販日常工作、報業發展,還記載了一個個報販親口憶述的故事。

報販不易當

  報紙從何而來?原來報販每天凌晨三、四點,便要到《澳門日報》、《華僑報》等去取澳門報紙,再去港澳碼頭或金蓮花廣場取香港報紙,晚報則在下午到噴水池領取。他們取得報紙後,有些便就地疊報紙,有些則回到報紙檔再壘,要把一張張分散成分A、B、C、D等版的報紙,疊成一份份完整的報紙,有時過新年還要把揮春“攝”在裡面,絕對是眼明手快,熟能生巧的工作。回到檔口要“看檔”,以前的年代只得收音機,連風扇都沒有,就這樣“呆坐”到晚上八、九點才收工。

3-with-logo報販每天凌晨三、四點便要出門取報,取報後更要就地在街邊把一張張分散成分A、B、C、D等版的報紙,疊成一份份完整的報紙。

  除了“看檔”,報販還要送報,以前的人還有一項絕活就是──“咪報紙”,當時的報紙張數少、較薄,派報紙的人只要將一份報紙摺疊成半,然後把前端一摺,再根據樓層高低而發力,把報紙“咪”到訂戶的騎樓。這種派報的方式,行內人稱“咪報紙”或“飛報紙”。有些四樓以上的位置較難“咪”中,所以有些住戶會用吊籃來收報,他們把籃子吊下來,報販把報紙放進去,搖兩搖鈴噹,住戶便會把籃子拉回去。但現在高樓大廈林立,“仲邊會有哩支歌仔唱”,“咪”報紙這功夫已經漸漸絕跡了。

4-with-logo以前報販派報會“咪”報紙,但四樓以上的位置較難“咪”中,所以住戶會用吊籃來收報。

  口述歷史協會理事長駱嘉怡說,展覽開幕當天,何乃煊先生即場表演“咪”報紙讓她印象深刻:“當天何乃煊先生表演‘咪’報紙,從地下對摺報紙,便拋到二樓。他還說曾經有試過把別人的玻璃打破了,甚至還準到把報紙丟到客人手裡的一碗熱湯上,但沒有人會怪責他的,因為當時處處都充滿了人情味。”

  口述歷史訪問員甄桂芳小姐認為訪談中,最深刻的體會是感受到報販的不辭勞苦:“有對報紙檔謝強記的夫妻,他在那區擺檔很多年,當時先生六十四歲,在一四年時送報期間,遭車輛撞倒,身體已經明明多處骨折,那時他還說要去送報紙。後來肇事者逃逸,不過有網民、街坊將相片上載到臉書,最後成功找到肇事者,我深深體會到做報販送報紙是一份既辛苦又危險的工作。”

5-with-logo(右起)口述歷史協會理事長駱嘉怡和訪問員甄桂芳小姐

報紙檔的人情味

  六、七十年代,報紙檔只是一部小小的木頭車,有些由煙商資助製造,有些則自費完成。後來,基於防火理由改為不鏽鋼鑄造。報紙檔由最初只賣報紙、雜誌,變身成為雜貨舖,賣水、地圖、香煙、漫畫雜誌、明星寫真、明信片,還有六合彩。訪問員甄桂芳小姐說:“有報販向我們透露,八、九十年代時,賣六合彩比去賭場工作還要賺得錢多。”報紙檔除了賣報紙,它有時更像一間小型的雜貨店。

6-with-logo現場展有報販借出“珍藏版”的舊雜誌、漫畫書刊。

  一般報紙檔都是家庭式經營的,有些店主高齡六十幾歲都仍然堅持“看檔”,為的是那一份人情味。理事長駱嘉怡說:“有很多報販都上了年紀,子女都出身了,他們不愁兩餐,堅持開檔是因為那班街坊,他們和客人建立了很緊密的關係,在我們訪談的時候都見到很多客人過來,有說有笑的,正正是因為這種街坊街里的人情味,令他們繼續堅持下去。”

7-with-logo報紙檔都是家庭式經營的,有很多店主已是高齡但仍然堅持“看檔”,為的是那一份街坊街里的人情味。

記錄被遺忘的歷史

  口述歷史協會成立於2008年,一直以來促進澳門歷史研究的發展。理事長駱嘉怡說:“口述歷史是為大歷史的一個補白,將平民百姓的小歷史記下,從而能正統歷史是我們的目標。以往口述歷史協會做過不少訪問,我們做過很多老號名店的訪問,現在很多都已經結業了。那些老舖,保留了前舖後居的特色,都是澳門的舊風貌。最近還有做關於福隆新街的口述歷史訪談,因為這條街變化太大了,有很多故事和歷史都值得被我們記錄下來。”

  訪問員甄桂芳小姐說最印象深刻是為一所已消失的學校作記錄:“我們之前有做過一間曉明學校的口述歷史訪問,曉明學校已經消失了,但那時我們找到了很多舊生做訪問,最後他們一群學生重聚,我覺得那次意義重大。”那些習以為常路過的巷口,那些失傳的故事⋯⋯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一幫人待這些故事歷史如瑰寶,希望將它們一一記下珍藏。

.

    展覽場地:福榮里九號(福隆新街廿三號與廿七號間,福榮里門樓直入)

    展覽開放日期:即日起至12月31日

    展覽開放時間:上午十時半至傍晚六時半開放。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