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專題】將心比己,關懷互愛——專訪澳門明愛生命熱線

      當我們感到失落、痛苦時,都會想找人傾訴,但現實總像《國王的驢耳朵》的故事一樣,如何找到合適的人來傾訴,有時也是一種煩惱。2017年,澳門明愛生命熱線就當了八千多次的“樹洞”,全年不間斷每天二十四小時為澳門居民提供電話情緒疏導服務。“我們是去喚醒他們求生的種子” ,生命熱線服務主任黎妙玲姑娘和熱線輔導員如是說,與我們分享生命熱線的工作。

黎妙玲介紹生命熱線服務

 

接通拯救生命的熱線

      “當時(上世紀八十年代)澳門的經濟環境比以往好,人們為了養家、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埋頭苦幹工作,生活也迎來了不少無形的重擔與壓力。以往澳門的自殺率不高,但當經濟漸漸好轉時,自殺率漸漸上升,明愛參考台灣、香港的做法,設立了電話輔導服務,希望有心理輔導需要的市民可以藉着這個不記名、內容保密的方式,把心裡的鬱結說出來。”黎姑娘說。

      生命熱線於1984年8月成立,前身為明愛生命線輔導中心。2002年,澳門賭權開放,澳門的勞動力中有部分需要輪班工作,而在澳門經濟逐年向好的同時,出現情緒問題的市民也隨之而增加。因應社會需要,切合輪班人士的工作特點,明愛於2003年把生命熱線由恆常服務時間(至凌晨兩點)改為全天候二十四小時電話情緒疏導服務。

熱線服務員工作的地方(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生命熱線服務至今已踏入第34個年頭,現時工作團隊由一班資深熱線輔導員及義工隊組成。為了確保能有足夠的熱線輔導員投入崗位,生命熱線每年都公開招募合適的成年人加入義工團隊,合資格的義工需要通過課程培訓及實習期。在實習期內,實習義工會在資深輔導員協助下工作,並在服務後進行個案檢討;輔導員將教導義工們如何實戰應用培訓所學得的各種技巧,義工們順利通過一年的實習期後,便能正式投入服務。

生命熱線每年都公開招募義工(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及時回應全年無休

      2017年,生命熱線一共接到八千多個有效求助電話,求助者的問題涉及婚姻、家庭、工作、人際關係、情緒問題等等。面對每個求助者的來電,對於生命熱線的義工來說,每一通電話都是未知的挑戰,自拿起話筒的那一秒開始,便不能鬆懈。黎姑娘說:“有時候我們可能不懂得表達內心真正的痛苦,只知道很難受,就會以‘我想自殺’作總結。而生命熱線就是要讓他們去了解自己的痛苦所在。這些痛苦讓他們只看到死亡,而我們是去喚醒他們求生的種子,其實這些想生存的欲望一直都在他們的腦子裡,只是一時被遮蔽了。”

2004年,生命熱線以“毋須獨自承受,讓我為你分憂”作宣傳語。(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生命熱線以“毋須獨自承受,讓我為你分憂”為助人理念,每天不間斷提供二十四小時中文熱線服務,全年無休,為澳門默默服務至今。 2015年,生命熱線增設外語服務熱線(Expat Life Hope),分別有英文和葡語熱線,令有需要的外語人士得到適切的服務。

生命熱線外語服務,讓本地的外籍人士得到同樣幫助。(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網絡發展迅速,生命熱線開展網絡支援計劃,設有Facebook、WeChat、WhatsApp、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台,為市民提供便捷的求助途徑。在“澳門明愛-生命熱線”Facebook專頁上亦經常分享勵志的故事、歌曲、新聞及電影,以不同的方式向社會散發正能量。2017年網絡支援計劃接觸約八十個案,求助者當中有八成為年齡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當中以WeChat進行溝通的約佔六成,黎姑娘表示從網絡接觸的自殺問題個案遠多於熱線個案,該現象值得思考。

近年,生命熱線開展網絡支援計劃,設有Facebook、WeChat、WhatsApp、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台,為市民提供便捷的求助途徑。(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打開求助者的心窗

      資深熱線輔導員阿怡(化名)除了日常接聽電話,亦負責處理網上求助個案,從社交平台上接觸潛在的自殺者。她認為網絡服務能接觸更多年輕人,而且使用網絡工具能讓求助者更放心。她說:“如果打電話,可能他們會擔心我們會得知他的電話號碼,但在網絡上,他們可以開一個新用戶帳號與我們接觸,會較為安心。但不管是哪種方式,最重要是他們有需要時可以讓我們陪他度過。”

      對阿怡來說,一些長期求助者向她訴說着生命中的困難與痛苦,就像是看到一個朋友的成長歷程。“當然,我也會因為求助者到最後未能解決問題而感到難過,但我會跟自己說:出了這個門口,就要放低這裡的事。第二天,我就回復狀態。作為前線工作者,自己也要建立好心態。

輔導員是來電者的感情出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了恆常的熱線服務,今年明愛生命熱線亦舉辦生命光彩系列活動,第一個活動“從甜裡開始……”紀錄片分享座談會,邀請了台灣的視障人士小箴分享開咖啡店的經歷,如何從“倒瀉”咖啡到成為老闆娘。黎姑娘希望參與者能從活動看到自己的局限。她說:“視障人士的視力就是她的局限,這顯而易見,但我們呢?我們表面上的健全並不代表沒有局限,有些是看不見,但存在的。希望參與者能意識到這種看不見的局限,敢於面對自己的局限,因為很多情緒病都源於不肯正視自己的局限而造成。”

黎妙玲表示,很多情緒病是源於不肯正視自己的局限而造成。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