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專題 】創新‧友誼‧尋夢—千人計劃X澳坊X創新科技

  北京的冬天,寒風凜冽,草木凋零,但寒冬的靜謐無法掩蓋這個歷史古城的文化底蘊,近年的發展更把現代的科技元素融合於其中。這個同時包涵歷史文化與嶄新科技的首都城,各地來訪者總是川流不息,而澳門就有一群年青人,因為“千人計劃”而踏上了北京城的交流之旅。

  由特區政府行政長官辦公室總負責,澳門基金會為執行單位,並請國家教育部及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協調支持的“千人計劃”,讓不少澳門青年為了尋找不同的夢想方向,踏上了各自的尋夢探索之旅。

  澳門坊眾學校一班愛好創新科技的學生們,在2016年12月中下旬前往了北京進行“澳門千人計劃—澳門坊眾學校北京創新科技之旅”,旅途中多場圍繞創新科技為主題的交流活動與參觀體驗,讓同學們獲益良多。

dsc_1267-with-logo參與活動的澳門坊眾學校師生與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中學的師生合照
[澳坊:韋建超老師(中排右二)、黃健信老師(後排右一);中科院附中:王麗梅主任(中排左二)等等]

起航。期待。準備

  “創新科技”是現今澳門教育的熱點詞匯,澳門坊眾學校(以下簡稱“澳坊”)就是其中一所致力創新科技的學校,不少學生都投身到科技教育活動,從中尋找自己的夢想與方向。今次“千人計劃”之旅,也讓這些同學們把目光由平日手中的小部件,移至更廣闊的科技世界。

img_1771-with-logo啟程前,江超育校長(講台右二)期望同學們要帶着思考出發,在旅途中思考如何利用創新科技貢獻澳門。

  旅途將要啟程時,來自初二到高二的不同年級,但同樣滿懷青春與熱血的同學們,面對未來數天未知的經歷,都不免會感到一些興奮與期待。

  “今次是我第一次到北京”、“我是第一次搭飛機”……眾多的第一次已為部分同學們帶來了一生難忘的經歷。“希望認識到更多的朋友,與活動中合作的同學建立友誼”,有高二的同學期望到,也有同樣就讀高二的同學說到: “面對即將到來的畢業升學決擇,期望能在行程中認識更多不同的學科,認清未來畢業求學的方向”。

dsc_1067-with-logo自拍集體照,年輕一代去任何旅途的指定動作

零件。友誼。心意

  每一個零件,都是組裝成一部機械的重要部分。每一段經歷,都是組成人生路上的珍貴回憶。

  旅途正式開始的第一站,天色剛亮,一眾澳坊同學便來到旅程首站—中國科學學院附屬實驗中學(以下簡稱“中科院附中”)。其後旅程不少活動的順利開展,也有賴中科院附中的大力協助。

dsc_1094-with-logo中科院附中付丹副校長帶領澳坊師生參觀校園
dsc_1128-with-logo儘管天氣不太如意,但中科院附中刑筱萍校長期望各位同學的活力能夠驅散天氣的陰霾

  來到第一站了,準備與素未謀面北京同學們合作,共同組裝機械人進行競技,澳坊同學們今次創新科技之旅的序幕也真正打開。

dsc_1157-with-logo澳坊同學協助分派各組所需零件

dsc_1169-with-logo

張同學、歐同學、簡同學與韓同學(從左至右順序對應)為大家簡述今次活動機械人的組裝要點

  一份又一份的零件完成分派,經過幾位澳坊同學介紹今次活動機械人的組裝方式,各位同學便開始埋頭研究。兩校中均有不少同學是第一次接觸今次活動所採用的機械人類型,因此初期大家都在摸索階段。面對陌生的同學,難免不懂如何開口;面對陌生的部件,難免不懂如何着手;然而,當各組齊心去研究時,便逐漸打碎桎梏。

  不同的組裝方式與配件選擇會帶來不同的效果,但怎樣更容易在比賽取勝,就需要組員間密切研究配合。隨着活動時間的推移,拿在手上的工具成為了同學間開啟話題的鑰匙,坐在對面的同學成為了裝拼中共同解決疑惑的伙伴。不少組別間的歡笑聲也逐漸增加,有為了解兩地不同的生活文化而興奮,也有為共同組裝過程取得進展而雀躍。

dsc_1207-with-logo林同學(左)與拍檔緊密合作中
dsc_1224-with-logo李同學(左)與拍檔為機械人作細節調試中

  經過數小時的合作,一部部凝結了兩校同學心血的機械人逐漸被完成,比賽也隨之開始。比賽的輸贏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兩位原本天各一方的同學們,有機會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在過程中加深對兩地的文化的認識,通過手上的工具與零件,更實在地認識書本中物理和工學原理的實際應用,友誼與實踐才是這場比賽的真正意義所在。

dsc_1231-with-logo排列好的各組機械人完成品
dsc_1237-with-logo小組比賽激烈進行中,被攻擊至越過綠線者視為戰敗

  有緣千里能相會,雖然雙方的相遇、認識、交流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澳坊的同學們也準備了一份刻有兩校校徽的紀念品,送贈給初遇的北京朋友們,更有同學們交換了聯絡方式,祈願這份相隔千里的情誼能夠維持下去。

_mg_4385-with-logo刻有澳門坊眾學校與中國科學學院附屬實驗中學兩校校徽的紀念品

  科技不僅是一門單獨發展的學科,科技可與文化結合、與藝術結合、碰撞出不同的新火花。為了讓同學們與文化藝術有所接觸,激發更多創新想法,行程中也安排了不少相關活動。

  繼機械人合作活動後,澳坊的同學們到達了篆刻講座的課室。認識中國的古文字的類型和篆刻的基本方法後,各把桌上的刻刀也都被拿起,眼前那塊平平無奇的印石,逐漸被同學們刻上了不同的文字。

  篆刻能銘刻上一個人的名稱,在篆刻的過程中,雕刻者的心意能夠通過刻刀一刀一刀地刻在印石上。有同學在印石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作為今次旅程的紀念,也是作為一種對自己的肯定。有同學選擇刻上代表重要親人和朋友的字詞,作為雙方深厚情誼的證明,也是作為一份純真誠摰的祝福。

dsc_1272-with-logo篆刻畢竟要拿起利刀,使用前必須先學會基本的技巧
dsc_1294-with-logo對篆刻領悟能力較高的梁同學專心一致地雕着自己的名字

突破。堅持。融洽

  旅程的第三天,也依舊是澳坊同學們雙手忙過不停的一天,但手上執起的不是組裝製作工具,而是最簡單的筆,聽着各位真正科學家具啟發性的講座而不斷寫着筆記的筆。

   “每個人都是天生的科學家”,第一場講座的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演講團的周又紅老師說到。各種在科技研究上有助激起創新思維的技巧,以及設計研究方法等,內容的實用與生動,吸引同學們自覺不斷記下要點。周老師更鼓勵大家要“突破自己,不要腳下生根、固步自封”。

dsc_1302-with-logo周又紅老師講述講座《發明創造就在我們身邊》
dsc_1305-with-logo不斷記下重點的同學們

   “年輕科學家要用拼搏精神”,這是同為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演講團的王寧寰老師對各位澳坊同學的期望。王老師介紹了稀土材料的重要性、近代高新技術材料的發展等,更展述一些中國科學家的勵志故事,勉勵各位同學在尋夢的過程中不論遇到多大挫折,也應堅持下去。

dsc_1318-with-logo精通材料科學的王寧寰老師向同學們講述講座《稀土為甚麼神奇》
dsc_1339-with-logo張同學踴躍回答問題,細數各項稀土金屬元素的名稱

  行程轉眼到了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沙子如何變成金 — 集成電路芯片》是這場講座的主題,主講的陳寶欽教授為大家簡述了現今集成電路與納米技術的發展,也向同學們普及了很多鮮為人知的科學用語,就如10^-16稱為“清(微埃)”、10^67為“千不可思議”等。陳教授叮嚀到,在創新科技的學習上,要“有信心”、“有毅力”,更要“會學會問,切勿鑽牛角尖”。

dsc_1388-with-logo夕陽之下,同學們準備與陳寶欽教授合照

  開始參觀微電子研究所設施與實驗情況的行程時,同學們聽完注意事項,陸續進入了少有外界能到的實驗場所。基於安全性與技術保密性,微電子研究所甚少開放給外界參觀,“千人計劃”就為同學們帶來了難能可貴的機會。

Jpeg正在替換實驗室用衣着的同學們

  高效率是創新科技追求的一個要點,結束參觀後,同學們很快又回到中科院附中的課室,認識中國書法的內涵所在。

  書法最能反映中國文字的優雅,在黑板上那枝蘸了清水的毛筆一筆又一筆地寫着,嘗試水寫的同學在黑板上寫上了具傳統文化意義的“福”字。澳門作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包含了不同文化的居民,而這位嘗試水寫的同學,正是一位泰國華僑。所謂的文化多元、相互接納、融洽相處並不困難,年紀輕輕的同學們已向大家證明這一點。

dsc_1455-with-logo泰國華僑韓同學正嘗試寫 “福”字
_mg_4805-with-logo用心所寫的書法寄予了祝福,收到書法課老師親手所寫的不同“福”字,課室內的各位都展露出欣喜的笑容。

  倦意難免會因為連續的參觀學習而向同學們襲來,但精力充沛的同學們主動提出多累也應活動手腳,於是在中科院附中的運動場地盡情揮灑汗水,舒展筋骨,更好地迎接之後的學習。所以說,運動也是與學習密不可分的。

dsc_1459-with-logo運動前要熱身,熱身前當然要擺pose

體驗。生命。歡笑

  旅途又一天的早上,同學們來到了中國科學技術館。

  吸引了不同興趣的同學分開去參觀和體驗,館中分不同的展覽:三維滾環體驗的刺激、虛擬實景體驗的神奇、球幕影院開幕時的震撼、廊道紀錄片播放的趣味……一晝的時光很快就此渡過。

dsc_1616-with-logo三維滾環的360度旋轉等設備,帶來了不少來自同學們的尖叫聲
dsc_1626-with-logo要結合科學的頭腦與敏捷的身手,才容易完成科學遊戲的挑戰

  旅途來到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繼續參觀學習之行。原以為極度深奧的基因排列、基因組測量等醫學知識,在負責接待的研究人員精心講解下,同學們很快對精準醫學有了更多了解。除了技術知識外,研究人員也期望同學們能有對生命有更多的思考,對生命能有新的認識。

  在其後的參觀中,部分對醫學感有興趣的同學也與接待的年輕研究人員談論不少有關升學、研究的內容,聽取到不少有助未來升學選科的意見與心得。

dsc_1644-with-logo研究員們對精準醫學的介紹,完全吸引了對醫學感興趣的同學們的注意
dsc_1664-with-logo每一下都必須準確到位,同學們謹慎嘗試使用基因實驗用的基本器具

  旅程將要到尾聲,行程中同學們青春歡樂的笑聲充滿了前往每個參觀景點和活動課室的路途中,“火都嚟啦(怒氣都來了)”成為了帶團老師們提醒同學的口頭禪,但是臨近旅途終點,有老師笑言,其實聽到同學們的笑聲能令他們心安,證明各位同學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

離別。期望。方向

  旅途最後一天,收拾好行裝後,大家來到了旅途最後一站 — 被稱為 “水立方”的國家游泳中心。

  跟隨着嚮導員的介紹,走過水立方的參觀走廊,大家都對水立方的構造感到新奇, “每個 ‘氣泡’的充氣閘是怎樣感應充氣時間?” “ ‘氣泡’的日常清潔是怎樣進行的?”導賞過程引發起了大家各式各樣的思考。現今水立方有部分場館奧運後改造成了嬉水樂園,並會在夏季開放。有數位同學都期待到 “未來要再來北京,到水立方一齊 ‘玩水’!”

dsc_1707-with-logo水立方嚮導員的介紹,引發澳坊師生們不少思考

  不知不覺,帶着行裝的師生們回到了首都國際機場,數天的北京創新科技之旅就此結束了。雖然行程中大多時候天色不造美,但年輕人們的朝氣仍然充滿了整個旅途。多場交流活動與講座參觀堆滿了每天的行程,但同學們也收獲了不少創新科技的啟發與美好的回憶,這些都是今次旅途所贈予的一份難以取締的禮物。

dsc_1736-with-logo正在排隊登上輪送帶的行李箱們

  等待着航班的起飛,離愁別緒難免湧現。然而,每一段旅途別離之時,除了當刻的傷感,更值得深思的是旅途對大家帶來了哪些意義。高二的同學轉眼就會面對升學選擇,在旅途中認識更多的學科情況有助選擇未來前路,而且作為機械人小組的師兄師姐,旅程中也能看到師弟妹們的情況,回澳後更好的支持與輔助他們。而作為初中與高一的同學們,提早認識到更多科系的發展能夠提早規劃,而看着師兄師姐的背影,怎樣不負所望也是決定自身努力方向所在。或許對於澳坊的同學們而言,對未來和傳承的思考也是今次行程的重要意義之一。

img_1808-with-logo每一段旅途的結束,都會引起離愁與反思

  相信讓各位正在尋找或努力開拓前路的青年們踏上旅程,通過到國內的不同旅程,體驗不同的經歷,與朋輩互相幫助,同時思索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立下值得追尋的前程目標與方法,也都是千人計劃的意義所在。

dsc_1269-with-logo每一段旅途的回憶,都將成為同學們青春紀念冊的一頁

.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mpea-plus.org/,微信號:mpeaplus,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