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專題】未知死,焉知生——記街總“樂在晚霞”服務計劃

        面對“死亡”這個詞,有人避之則吉、有人坦然面對、但也有人早就為之做足了“準備”。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下稱“街總”)長者關懷服務網絡開展的“‘樂在晚霞’獨居長者關懷計劃”之善終服務計劃,為長者的善終規劃提供了一系列的活動與善終諮詢和輔導服務,包括舉辦殯儀資訊講座、組織長者參觀殯葬業界單位,上門關懷喪親家庭、長者追夢計劃等,希望讓長者及早準備、了解與關注“生死教育”這門人生必修課,面對生命的終結,才能好好活在當下。

A1_LOGO
“樂在晚霞”服務計劃社工劉美兒(左)與“老友記”康玉屏。

 

多元活動推“生死教育”

        在華人社會裡,一般人普遍避忌談及死亡,現時本地人對於長者善終的認識和服務仍處於起步階段。街總長者關懷服務網絡從2014年起在澳門基金會的支持下,開展了“‘樂在晚霞’獨居長者關懷計劃”之善終服務計劃,服務至今,曾接受服務和參與活動的對象已累計逾八萬多人次。

A2
服務計劃內容多元化,例如到各社區為長者講解,藉此推廣善終服務及生死教育。(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負責計劃的社工劉美兒姑娘形容澳門人對於生死、善終等話題接納程度仍在起步階段:“本澳不少長者對善終的態度普遍以開放的態度看待,有些已為自己的身後事作打算,但也有不少不太理會,認為身後事交由子女代辦則可。而青少年及中年一族則較難接受善終這一類話題,未能夠以開放的態度去想像親人會離開。所以除了將長者列為服務對象外,我們也希望向年輕一輩推廣生死教育,讓他們能以開放的態度去談生論死。而本澳的善終服務單位很少,專門做善終服務的機構只有我們一間,而我們都會借鏡鄰近地區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的服務形式和理念,也會請香港善終服務機構前來對同工進行培訓,與其他地區多進行交流。”

        該計劃服務內容多元,例如“積極人生殯儀資訊講座”,邀請律師分享遺產分配等法律知識、殯葬業者分享殯葬事宜;“後顧無憂自遊行”,帶領參加者參觀殯葬服務單位、新興樹葬服務等等;也會為居民提供善終諮詢和輔導服務、例如上門關懷喪親家庭、“愛·生命規劃”服務,協助長者規劃人生最後一程;“耆夢成真”長者追夢計劃,透過追夢計劃協助和鼓勵長者完成年輕時無法達成的夢想,重拾幹勁,活出美滿人生;“尋樂大使”義工上門探訪患病或臨終的長者,紓解他們因患病帶來的痛苦,陪伴尋找生活的樂趣。計劃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喚醒大眾市民關注生死教育的重要性。

 

殯葬單位“自遊行”

        “後顧無憂自遊行”是計劃裡其中一項實地參觀的活動,組織一些澳門市民參觀殯葬單位例如鏡湖殯儀館、思親園、樹葬區、菩提禪院等。劉姑娘說大家都像是去旅行團一樣:“長者們像是參加旅行團的心態去參觀,經由負責人的介紹和帶領下,他們知道了很多殯葬的資訊,例如不同的禮堂、骨灰箱的價錢都不同,裝飾如紅燈籠和藍燈籠也有不同的意義等等,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怎麼分出佛教和道教的分別,如原來‘燒衣紙’的是道教,這些都是他們之前所不知道的。今年也比較特別,多了一些在職中年人士,和社工系的學生也有來參加,活動希望能讓參與者為自己的身後事多作規劃,減少晚年的憂心。”

A3
“後顧無憂自遊行”每年組織一些澳門市民參觀殯葬單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康玉屏是長者關懷服務網絡的義工,也是活動參加者的“老友記”,已參加了 “後顧無憂自遊行”四年。她說:“現在的長者開明了很多,他們在參觀時,都會主動問骨灰箱的價錢,主動要求帶他們去看位,有很多長者已很早安排了自己的神位與骨灰箱。最深刻印象是去參觀樹葬,我也想以樹葬的形式埋葬,因為不喜歡土葬,一來現在土地資源短缺,二來是我曾看過家人被土葬後七年也化不開,要用藥水再處理,我覺得這樣對逝者也不好。樹葬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化在泥土裡供養樹木,我覺得人生過程只是幾十年時間,最後一程不用做太多事情,只要把我記在心上就可以了。”

A4
市政署人員介紹新興樹葬服務(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勇敢追夢,無悔此生

        人們多數在生命將盡時才會追悔未竟之憾事。為了幫“老友記”完成心願,令生命無憾,該計劃還舉辦了“耆夢成真”長者追夢活動,幫長者完成了不同心願,如拍攝婚紗照、車頭相、全家福、表演唱歌、剪頭髮、辦個人展覽、嘗試按摩浴池等等。

A5
“耆夢成真”計劃裡,行動不便的婆婆有一個簡單的願望——出門去理髮,配一副眼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劉姑娘表示:“有一位94歲的‘老友記’,因病無法站立,住在唐樓的她很想出門剪頭髮和配一副眼鏡,於是我們和其他中心借了樓梯機,然後用街坊車載她出去,小小的事已令她很開心了。還有另一位長者梁惠娟女士是小兒麻痺症患者,她下身有缺陷但手藝很靈活,她做了很多手工作品,其夢想是辦一個展覽。這位長者很想讓人知道,即使有缺陷但你也是有用的——因為很多長者都會說自己老了沒有用。我們滿足了長者的心願,他們的思想也變得很正面,從而會覺得有價值去做更多的事,例如做義工幫助別人,將長者的能力發揮得更好。 ”

A6
梁惠娟女士儘管下半身有缺陷,但她有一對巧手,在服務計劃的協助下,完成了舉辦個人手工藝展覽的夢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劉姑娘分享其他個案:“黃伯伯是一位古玩收藏家,整間房子都是古玩,心願是將他的古玩做一個展覽,在籌備過程中已經說好要去他家收古玩,但因伯伯患有癌症,突然就進了康寧病房,最後沒機會完成這個願望。黃伯伯入住康寧病房時,醫生說他時間無多。我們趕到時,他的親友已經在身邊,我們向他講解殯儀和繼承遺產方面資訊,以及處理家人的情緒。很讓我感動的是,這位伯伯的家人在緬甸,照顧伯伯的工作交由他的朋友負責,他的朋友由照顧伯伯、聯絡他的家人、為他的家人提供住宿地方,支付了所有費用,策劃身後事都一手包辦。我為這位伯伯感到開心,伯伯很有福氣,因為他有一位肯為自己付出的朋友,而且這位朋友是不求回報的,我為這位朋友的付出而感動。”

 

坦然面對死亡

        參與長者社會服務多時,康玉屏說:“我做了十幾年長者服務,探訪獨居長者,其實他們最想有人陪伴,有些獨居長者出不了門,和我說有人來探他很開心,再沒人和他聊天他怕會啞,當時聽到覺得很心痛,替他難過。做義工都會經歷要面對有些長者離世,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容易放得下的人。面對死亡,我總是覺得那是不可預料的,既然不能預計的事就不用煩惱了。”

A7_LOGO
康玉屏非常豁達

 

        面對服務的長者離世,劉姑娘也是抱着坦然的態度,她說:“我在還沒做這一份工作前,對於死亡都採取逃避的態度,認為人都應該將所有的精力留在活着的時刻,對死亡想都不敢想。但當我接觸過這一工作後,便明白到死亡其實是人生成長的最後一步,就好像人的第二次退休一樣,只是人生的退場,都可以提前為自己作準備的。對於青少年或中年一代,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更容易接納關於生死的話題,多跟長者傾談,了解其打算,讓長者安心度過人生最後的階段。”

A8_LOGO
劉姑娘樂於奉獻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