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專題】以偶物感動生命,用藝術連繫社會——專訪滾動傀儡另類劇場創作人林婷婷與趙七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是澳門首個華人專業偶團,致力將戲偶及物件語言融入戲劇藝術,以充滿想像空間的演繹方式和富有本土情懷與議題的故事,喚醒當代人對社會的關懷和自身的認知。

多年來,劇團憑著獨特的美學風格,製作出不少耳目一新、發人深省的佳作,亦將“Made in Macau”的作品帶到海外巡演。其中兩位創辦人林婷婷及趙七,更於2021年在路環市區建立“澳門戲偶館”,讓藝術成為路過日常,除了透過成人及兒童戲劇、藝術教育、社區活動推廣戲偶及另類劇場藝術,亦為不同界別的創作人提供多元交流平台,發揮共建共享精神,推動藝術文化發展。

林婷婷及趙七致力將戲偶及物件語言融入戲劇藝術

“滾動”的誕生與使命

林婷婷自小熱愛戲劇,常以業餘身份參與舞台演出。2012年,她在機緣下跟隨來自“新加坡戲劇盒”的郭慶亮導演學師,感悟到戲劇藝術在社會的深層意義,便與志同道合的趙七一起到世界擴闊視野、探索藝術、尋求突破。原本各自在澳門從事設計與管理高職的二人,選擇以偶物為發展方向,於2013年到捷克布拉格國家表演藝術學院,分別修讀戲偶及另類劇場導演碩士課程和藝術行政碩士課程,又於出發前淺嘗創作首個融合華文文學的偶物劇場作品《枯牆》,埋下“滾動”種子。

二人於布拉格國家表演藝術學院生活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捷克深厚的偶藝及劇場文化令兩人擴闊了對表演藝術的想像。每逢假期,兩人都急不及待地回澳分享學習成果與感悟,製作出《藥》、《方方》、《小安的“新”新聞》等“華文文學轉化偶物劇場”作品。婷婷說:“不論是在海外或是在澳門,大家都對華文文學十分陌生,而偶物與另類劇場在澳門更是少之又少。我們想運用學習到的實驗思維,將華文文學轉化為雅俗共賞的偶劇,以戲劇語言演繹作品的核心理念,擴闊作品閱讀空間,弘揚中華文化,亦藉由另類劇場發揮戲劇力量,激發觀者想像力,啟發審辯思維,連繫世界,開拓未來。”

滾動傀儡”的設計Logo(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趙七說,在捷克經歷的人和事,促使他們對表演藝術有更大的追求:“大家都喜愛藝術,有不同的探索目的和方向,熱衷思考和分享。來自不同國家新鮮的文化創意與藝術意念,都令我們深受啟發。”2014年,滾動傀儡另類劇場應運而生。婷婷說:“‘傀儡’是偶物劇場與華文文學的結合,‘另類劇場’是擺脫傳統戲劇框框,發掘藝術無限可能的創新表演形式,而‘滾動’是‘感動’的諧音,希望我們能志氣高遠,不斷向前,以生命感動生命。”

偶物的核心價值

“滾動傀儡”的作品除了改編自華文文學,亦有以本土故事為題的創作。不論是藉由杯盤、紙張、筷子、光影等質樸物質訴說個人成長回憶,分享澳門歷史文化的《Made in Macau 2.0》,還是改編自本土小說,帶大家思考書寫歷史權力的聲景劇場作品《甲戌風災》,都為觀眾帶來了嶄新的劇場體驗,打破了人們對偶物的傳統印象。

《Made in Macau 2.0》讓海外觀眾感受到澳門的人情味和歷史文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婷婷說:“兒童劇也可以講社會議題,成人劇也可以充滿童心。戲劇不止於演員與舞台,偶物不止於木偶、布偶,也可以是人、物件、裝置或聲音,只要能被操控的東西都可以用來說故事。演出製作規模與內容的大小,亦不會影響故事的內在價值與意涵。只要找到自己想說的事,透過富有生命力與心思的表演,小物件亦能轉化為觸動人心的東西,小製作亦能讓人如同親臨現場,小故事亦能講社會變遷與身份認同,讓觀眾跨越語言與地域界限,感受偶物劇場帶來的無限想像力,讓戲劇成為連結大家的橋樑。”

《枯牆》運用多媒體光影投射、舞蹈、戲偶、氣味元素,探討兩代人的價值觀與鴻溝。(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兩人亦透過“滾動傀儡”舉辦一系列偶物劇場工作坊,推動大家懷著冒險精神,不斷發掘另類劇場的可能性,創作更多屬於澳門的作品。兩人表示:“試驗和實踐是創作的必經過程。要不斷觀察與學習,思考偶物在演出中的存在意義,以合適的呈現方式表達創作發想,藉由偶物紀錄澳門故事,發揮偶物的核心價值。”

在社區打開藝術大門

2018年,婷婷與趙七帶著“滾動傀儡”遷入路環市區。兩人都覺得遠離擠迫的工廈,來到充滿人情味的離島,為戲偶找到了更多創作空間與靈感。婷婷說:“路環能讓人重拾澳門以前的鄰里關係,大家都慷慨仗義、熱情健談,亦對戲偶十分好奇,一直鼓勵著我們向前。我們經常打開大門讓大家進來閒聊,分享人生。路環市區擁有許多自然而成的人文歷史,只要願意花時間聆聽,創作靈感便會從社區而來,而每一個充滿‘貼地’感的作品,亦會慢慢推使社區與藝術走得越來越近。我們將身體力行推廣文化藝術,讓劇場以外的觀眾踏進這個大門,探索偶物與藝術的魅力。”

親子戲偶環境劇場《海盜婆》以路環口耳相傳的海盜故事為藍本,透過歷史傳說訴說這片地區的生活轉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把文化藝術扎根社區,婷婷與趙七於2021年自資設立“澳門戲偶館”,將附近一間長期空置的三層老房子,打造成具有接待、製偶、教學、展示、排演等功能的多元共享空間,亦舉辦“路環藝術節”及“駐村藝術家計劃”,連結來自海內外藝術家與不同界別的創作人,透過各式演出、市集、工作坊,推廣偶物劇場,分享藝術樂趣。

婷婷認為,澳門這個中西文化交匯之地為創作帶來很大彈性,只要打開大門踏出第一步,便能為藝術創造更多機遇。“大家都能在這裡以不同的視覺探索社區,細看在地文化,發掘本土故事,透過合作與實驗孕育創意,激發靈感,將藝術連結生活。”趙七說 :“魔術師在這裡把在地故事融入魔術賦予新生,熱愛音樂的小朋友在這裡找到表演舞台。在這裡,大家彼此分享社區回憶與新鮮事物,以環環相扣、以一傳百的方式互相打開觀眾市場,推動文化消費。”

二人透過偶物跨越語言與地域界限,讓大家感受劇場帶來的無限想像力。

二人希望未來能持續透過“戲偶館”舉辦各類演出及文化活動,打開大家的藝術視野,散播“滾動”的種子。“我們要讓不同的人在這裡相遇,讓藝術成為路過就會遇到的事,讓更多人認識本土藝術,認識澳門有一個專業偶團,讓大家感受偶物帶來的快樂,讓藝術成為連繫大家走在一起的原因,並越滾越大。”▋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