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生活】闖灣區裝備自己——許雅婷迎難而上

        塑造健康灣區、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緊密合作,加強醫療衛生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建設方向。隨著人們對醫療和健康護理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社會對醫護人員更是求才若渴。

A1_LOGO
許雅婷在灣區求學獲益良多

        矢志加入醫療行業的許雅婷,於2016年獲保送就讀暨南大學國際學院臨床醫學專業,踏上六年學制的刻苦學習之路。她說:“ 在灣區求學獲益良多,不僅開拓自身視野,還可擴闊知識面,最高興是認識到一班來自不同地區的好友。”目前是大五學生的她表示,畢業後會考慮回澳考取醫療人員專業資格證書,也不排除到灣區工作,助力健康灣區的建設和發展。

不斷挑戰自我

        在澳門土生土長的許雅婷在聖保祿學校度過了從幼稚園到高中的學習生涯。在校期間,她成績優異,熱衷參加各類知識競賽和社團活動,不斷挑戰自我。高中畢業前,許雅婷已確定想報讀醫科專業,並留意到暨南大學國際學院採用全英語採課,致力培養國際化人才,這對提高自身英語水準很有幫助,便決定保送到該校就讀。

A2
初中畢業,許雅婷(中)與母親及好友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到為何選擇到內地升學,許雅婷說:“雖然以前自己平時較少到內地,但身為中國人,對內地始終有親切感。當時本澳大專院校未設有醫學本科專業,而且到內地升學費用也較便宜,加上廣州與澳門距離也近,暨南大學便成了自己的首選。”她記得當時有不少同學選擇留澳或赴台灣升學,但也不影響自己到內地升學的決定。

A3
高三時期上化學實驗課(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性格較文靜的許雅婷,坦言自己到一個全新的陌生環境上學,無論在生活或求學方面都花了一段時間適應,“所幸的是沿路上遇到很多支持自己的人,令自己的性格變得更堅強和活躍。”

A4
大學期間認識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說:“在學習方面,一開始遇上不少挫折,首先是老師的教學方式和自己最初想像的有出入。國際學院有來自海內外的不同學生,最大的特點是採取全英教學,考試語言也是英語。大學很靠自律,不像高中時老師會一一照顧班上學生,所以很多時候都要靠自學。在學業成績上,內地同學較有優勢,因他們在管理時間方面非常自律,他們主動預習,高效記錄課堂筆記,下課主動複習、和老師交流,這值得我們港澳學生效仿。”

        許雅婷說,在內地讀醫就像大浪淘沙,原本班上有50位同學,現在只剩下40位左右。“最難的科目要數傳說中的‘解剖學’。讀醫要做好心理準備,最忙的時候週一到週六都要上課。雖然有時很辛苦,但讀醫的好處是令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身體心理狀況,也更加了解別人,更加懂得體諒別人。”

努力學習實現蛻變

        本著豐富大學生活的初衷,在一些師兄師姐的建議下,許雅婷開始參加一些社團活動,擴闊自己的交友圈子。她曾擔任廣東高校澳門學生聯合會(簡稱“粵澳聯”)副理事長,為在粵澳生服務;也曾參與學校領袖培訓班,通過一年的學習,增進自己對國情社情的認識、提升創新能力、領導力和管理能力。隨著學業壓力漸增,她逐漸學習如何平衡社團和學習之間生活,勞逸結合,避免顧此失彼。“在這些社團活動中,我認識到不少同輩,他們對未來規劃清晰,會從不同角度考慮事情,覺得自己從他們身上也學習了不少。”

A5_LOGO
許雅婷逐漸學習如何平衡社團和學習之間生活

        離家在外求學,許雅婷收穫了不少難忘的生活經歷,包括人生首次享受宿舍生活,感到頗為新鮮,“舍友都是香港人,大家留意和喜歡的話題也相近,因此很容易便成為朋友。”

A6
許雅婷作為暨大澳聯一員,參與澳聯舉辦的“第十六屆澳門文化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內地生活,電子支付為市民帶來很大的便利,她亦深深感受到這種“幸福感”,“在交通出行方面也算方便,只是上落班時間坐地鐵會遇到擁塞情況。”許雅婷自言在語言溝通方面沒有太多障礙,由於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她在廣州已習慣說普通話,即使對方可能聽得明廣東話,但自己還是會先嘗試以普通話作開場白。

A7.
許雅婷負責統籌粵澳聯“歌Sing粵影”歌唱比賽,在活動上致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高強度的醫學生學習生活下,許雅婷收穫了一班共同奮鬥和成長的夥伴。許雅婷指出,國際學院裡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同學,很高興可以和他們成為朋友,大家在求學的路上互相扶持。她與內地同學相處融洽,會一齊參加醫學相關的科研項目,共同進步。“大三下學期,我想有新的突破,碰巧老師正在開展研究項目,我便主動報名,參與了一些關於消化系統及情緒、認知方面的研究,還有空氣污染和死亡關聯性方面的項目,從中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內地高校有很多不同的研究項目,遇上合適的要主動爭取。”

做好準備迎接挑戰

        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高校在辦學上遇到不少挑戰。許雅婷認為,疫情對醫學生影響頗大,“例如少了很多臨床實踐的機會,有時用視像方式與導師進行病例討論,教學效果也未如理想。”

        由於一段時間未能返校,她在2020年暑假期間,主動參與了由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與澳門青年醫療人員協會合辦的“社區醫療人員實踐計劃”。計劃目的是讓無法暫時返回校園的醫科學生能夠以見習的形式提前接觸本澳社區醫療行業,許雅婷特地選擇了在疫情前修讀、但還未有機會見習的兒科。她笑言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情況:“兒科要很有隨機應變的意識,因為小朋友經常會有令你意想不到的狀況。例如有小朋友很怕壓舌板,害怕嘔吐的感覺,不肯長大口,甚至‘扭計’,醫生要有方法‘哄’。”

A8_壓縮
參與領袖培訓班,到新加坡交流學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對於未來發展,許雅婷有清晰的想法,她決意投身醫療行業,想成為一位專業醫生。她自知入行要求高,因此會努力裝備自己,希望在校期間能不斷突破,創出佳績。

A9
第一次參與社區義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畢業後,我會考慮回澳考取醫療人員專業資格證書,爭取在澳門成為執業醫生。”許雅婷說,“未來有機會的話,也想到內地醫療機構工作,或開設診所,助力健康灣區的發展。”為了實現目標,她會經常留意相關資訊,亦希望澳門特區政府多推出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本地人到灣區工作或創業。

A10
曾在澳門德星醫療中心當見習醫生(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灣區求學的日子,令許雅婷自身不斷成長,亦讓她對國家政策和發展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她希望更多澳門學生到大灣區看一看,早日定下目標。作為正在灣區學習的澳門學子,她給師弟師妹們的建議是,“不妨多思考一下未來想做甚麼,早些將專業和職場發展結合起來,實踐自我,奮發有為。”

A11_LOGO
許雅婷希望更多澳門學生到大灣區看一看,早日定下目標。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歡迎轉載MPEA原創內容,請註明出處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MACAUMPEA

未獲授權下請勿對原創內容進行修改,感謝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