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澳門成長,經歷了抗日時期的艱苦環境,吳仕明憶述自己和很多當時的澳門居民一樣,也曾經餓到骨瘦如柴,街道上餓殍遍地的悲慘景象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他的記憶裡。對比抗日時期和回歸祖國後的澳門,吳仕明在訪問中經常提到,我們今天除了要投入社會建設,努力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不斷學習歷史,認識國家和澳門的過去,他強調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
勤工儉學
因社會環境及家庭經濟條件等原因,吳仕明的青少年時期斷斷續續先後在澳門的私塾、“民主學校”及“漢文學校”學習,期間也曾停學當擦鞋童幫補家計。中學時期,吳仕明到愛國愛澳進步學校澳門濠江中學繼續學業。在學期間,校方了解到他的家庭條件困難,經介紹下,他開始在課餘時間到永樂戲院美術部當練習生。那時每天放學後,吳仕明便到戲院上班,直至凌晨一點左右才下班,主要負責協助繪製電影宣傳板及到街上張貼海報等等。雖然吳仕明喜愛繪畫方面的工作,但由於工作時間長,學校亦十分關心他的學業與作息,因此在永樂工作一年後,學校便請他擔任實驗室管理員,為老師在實驗室開課前作準備,並為實驗課後的實驗設備、教具進行清理工作,後期更兼任舍監,直至高中畢業。
投身教師社團工作,服務基層走在第一線
高中畢業後,吳仕明希望到內地升學,但由於當時教師及學校工作人員比較緊缺,因此學校聘請他擔任教務員,一邊工作,一邊聽課,在教師前輩的帶動下成長,並逐步成為一名教師。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內地與澳門先後爆發了“文化大革命”及“一二·三事件”,澳門同胞的愛國情懷高漲,愛國群眾運動非常蓬勃,吳仕明也深受影響,並希望能透過其他渠道鍛煉學習。1968年,在朋友的幫助介紹下,三十多歳已成家的吳仕明毅然放棄已從事了十三年的教育工作,轉而投身到街坊會,且一做就做了近四十年,到2007年才正式退休。
學校是“小社會”,教師面向的是學生、家長、同事,大家都非常尊重自己;但進入坊會就到了“大社會”,接待群眾、打掃衛生、煲茶水、上門問取資助等都要親力親為。面對角色轉變,吳仕明說在一段短時間內是有少許不適應,但認識到自己的工作能夠幫助別人,特別是貧苦大眾,他在心理上很快便調整了過來。
坊會的工作主要包括幾大方面,一是作居民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將居民所需、社區狀況及時反映給政府;另一方面是團結群眾。吳仕明憶述,每到國慶前夕,坊會會組織二、三百人,發動商戶募捐動員購買餐券,參加慶祝國慶活動,各區街道張燈結彩,籌備慶祝活動事宜。而當時政府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有效履行政府職責,可說坊會與其他愛國愛澳社團,如工聯、學聯、婦聯、中華總商會、中華教育會等各自承擔了一部份政府職能,而坊會提供類似民政局的服務,解決社區問題,對“老弱病殘”群體給予關心和生活上的支持,籌集資金,訪貧問苦。吳仕明出任坊會期間遇到多次風災、火災、水災,如林茂塘、青洲區、筷子基等地區曾發生特大嚴重火災,坊會也為此作出了大規模的善後安置工作,幫助災民重建家園,並督促當時的社會救濟處履行自身職責一起為災民解決問題。
“社會是否穩定,同居民群眾的情緒有關,當時工會、商會、婦聯、學聯、鏡湖醫院、同善堂,大家都各自分工,以自己的專業或工作領域方面的專長幫助群眾,而在居民、社區環節,我們坊會就做了相對較多的工作,由於坊會用心用力為民工作,坊會在群眾心中的信任度也由此不斷提高。工、街、教、學、婦到現在為止都是比較資深的,群眾基础比較好,所以這些團體為甚麼會有立法會議員產生是有其原因的。”
社團在澳門
吳仕明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加入社團,於六十年代末更全身投入社團工作,見證澳門社團的發展。很長一段時間,吳仕明都是街坊會的負責人之一,他從一般秘書做到秘書長、副理事長、理事長、會長、榮譽會長,如是者數十年,與街坊會一同走過各階段的發展歷程,包括現時的街坊會聯合總會社區服務大樓也是由他與全體理監事、各界友好經辦籌建的。
“澳門今天有那麼多的社團是有其歷史根源的,當時澳葡政府公共職能、服務缺位,因此鄉族、鄰里、行業等往往透過舉辦節慶活動,從而達到團結互助、互相關懷,社團就在這前提要求下組成的。澳門街坊社團三十年代已經存在,特別是沙梨頭,當時坊眾透過觀音誕、土地誕等大家的信仰理念共同要求團結起來。而發展最快就是解放後,六十年代後到七、八十年代是街坊會發展最蓬勃的時期。”
回歸前,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下簡稱“街總”)提出“團結坊眾,參與社會,關注民生,服務社群”,回歸後再加上“共建特區”,多年來始終貫徹這二十字方針。吳仕明指回歸後我們是主人翁,而街坊會在中央政府、澳門特區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及鼓勵下,工作開展越走越順暢,繼續提供更多不同類型、更完善的社會服務,做好居民與政府的橋樑、紐帶溝通角色,配合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並與社會一起持續推動“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
培養人才,融入灣區
吳仕明表示,澳門回歸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澳門人吐氣揚眉,幾百年來的期盼得以實現。回歸後澳門同胞愛國愛澳的熱情不斷提升,經濟得到很大發展,人民生活基本安定,就業、生活水平都比鄰近地區好,體現中央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方針政策的正確。但他也指出,現在澳門面對人才不足,法律滯後,由於這兩點,當施政落到具體執行的政府公務員時,可以見到部分公務員承擔責任感還是不夠,所以特區政府很多時會出現舉棋不定。澳門經濟結構單一,應怎樣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這個定位完善發展呢?吳仕明說:“中央已給了很多政策支持,如明確了澳門特區管理的水域和陸界的範圍、批准填海造地等,怎樣將這些有利條件,令澳門與周邊地區的‘一小時生活圏’、與珠三角融合?所以青年人也好,工商界也好,思維要跳出澳門,同澳門周邊的廣東省地區結合起來,共同發展。當然澳門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充份利用這地位,希望在經濟上爭取多元化,發揮澳門‘中葡貿易平台’(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利用澳門的國際空間,多想辦法。”
社會要創新改革,政府要勇於承擔
吳仕明指,由於歷史因由,澳門的確存在 “小集團利益氛圍”,但他強調大家要認真思考如何去打破這種氛圍,“澳門社會要敢於創新,敢於改革,才能有進步。”他表示,政府部門要敢於承擔, “政府決定了的事情,正確的就要去做,現在政府各項工作中群眾有很多意見,房屋問題、交通問題、水患問題、舊區重整、都市更新問題……賭權開放後一直纏繞着澳門。”吳仕明希望澳門今後能有所改變和發展,這要靠澳門居民的努力,而青年人亦要多提積極的、有建設性的意見。
認識歷史緊守崗位,熱情投入國家與澳門發展
賭權開放後,澳門社會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居民的價值觀與過去相比有明顯的變化,吳仕明說:“特別是青少年,與過去相比,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一個非常優越的環境,我們不應經常強調青年人要學我們以前怎樣怎樣,畢竟時代已變,但作為一個青年人,要多了解我們國家的近現代史。回歸後有這麼好的生活條件,應要回顧過去中國數十年前是怎樣的,了解外國列強侵略的歷史,我們要體會到當時國家災難重重——沒飯吃、飢餓、非常貧困……要體會到今天的成就發展,是無數前輩拋頭顱灑熱血得來的,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要奮發圖強,要嚴格要求自己,要將自己的前途與中華民族振興聯繫在一起!”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