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用電影來愛一個地方——朱佑人拍出我天地

        “澳門其實很簡單,7.5平方公里 ,三十多萬人口。或者因為要回歸中國,她突然間起了很多變化⋯⋯”

——電影《亞明的澳門》(Ah Ming’s Macao)

A1-1
電影《亞明的澳門》劇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歸前,還在美國修讀電影系的朱佑人所創作的畢業作品《亞明的澳門》(Ah Ming’s Macao),講述在美國讀電影的亞明,回澳門尋找資金拍一齣電影的過程。電影裡除了有亞明自身的經歷外,還反映了當時澳門社會面貌和真實形態──其中一幕從氹仔經嘉樂庇大橋行駛到澳門半島,看到最高的還是中國銀行大廈,一輛電單車從旁駛過。而更重要的是,《亞明的澳門》就如上面的一段說話般,投放了澳門人對回歸的心情與思考。

A1
在美國修讀電影系的朱佑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投放了澳門人對回歸的心情與思考。

 

拍電影的使命:讓更多人看見澳門

       《亞明的澳門》是朱佑人在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的碩士畢業作品,以十六毫米菲林拍攝。帶着創作好的劇本回到澳門,朱佑人按照電影工業式的做法,開始在本地尋找拍攝資金。

A2
《亞明的澳門》是朱佑人在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的碩士畢業作品,以十六毫米菲林拍攝。(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歸前,在澳門拍電影並不屬於文化創意項目,朱佑人向當時的文化司署(即現時的文化局)申請資助,得到的回覆是電影屬於商業項目,文化司署並不資助。其時在澳門的商業世界中尋找資金拍電影的做法十分少見,四處碰壁下,朱佑人決定改寫已創作好的劇本,把在澳門拍電影的經歷都寫進劇本裡,在身邊好友的幫助下,籌集了約二十多萬。他說:“當時問了很多朋友借(資金),還很認真地寫了借據,一共籌了二十多萬,這個數目在當時能買上個住宅。”他表示拍攝《亞明》像有一種使命,就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澳門。”

A3
朱佑人說,拍攝《亞明》像有一種使命,就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澳門。

       那時的澳門還未成為“東方拉斯維加斯”,在美國讀書期間,朱佑人發現澳門對外國人來說十分陌生,所以希望透過作品,讓更多人看見澳門。這部被譽為“首部完全澳門人電影”也實現了它的使命,走訪了多個美國及歐洲的影展,讓澳門在世界電影圈中留下了名字。電影在葡萄牙參展時,更為之後他另一齣作品《忘不了,1999年12月20日》埋下了伏筆。

 

為小城留下兩齣具歷史意義的紀錄片

       “回歸後澳門會怎麼樣呢?”1999年,在澳門回歸前夕,朱佑人和很多澳門人一樣,對回歸感到未知,一直觀望著……面對著這種改變,朱佑人以影像記錄當時澳門人百感交集的情感,以及澳門社會上的種種變化。

A4
以影像記錄澳門回歸當時澳門人百感交集的情感,以及澳門社會上的種種變化。

      紀錄片《沉默澳門人我不是》是向所有受訪者問了同一個問題:你覺得澳門人沉默嗎?他要求受訪的澳門人面對鏡頭,說出自己對“沉默澳門人”的意見,“要是你坐在茶餐廳,就會聽到很多人都會發表對社會、生活的意見。但要是公開說,就會怕。其實澳門人對自己的城市有很多看法,有感受。”

  同年,他又跑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訪問曾在澳門居住的葡國人,拍攝了澳門唯一一齣以回歸時期葡人為主軸的紀錄片《忘不了,1999年12月20日》,用鏡頭窺視葡人對澳門的複雜情懷,並於澳門回歸當晚在三盞燈公開放映。那個回歸夜,街坊們在看畢紀錄片後都與朱佑人討論了很久,這種與街坊們互動的一字一語,朱佑人珍而重之。這兩部從不同角度記錄澳門的作品,是朱佑人送給澳門人的禮物。

 

澳門電影發展史上的“亞明”,從不缺席

       1999年澳門回歸時,朱佑人為小城留下兩齣別具歷史意義的紀錄片;回歸後,他與同樣熱愛電影的朋友們成立“拍板視覺藝術團”,近20年來致力舉行不同的放映活動、影像文化研究、電影課程、工作坊、研討會、電影展等,推動澳門電影向前發展。

由朱佑人監製的《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探索本地市場對澳門電影的可能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澳門尚未形成電影產業化的條件下,“拍板”夥拍本地多位實力導演所製作的《堂口故事》系列電影作出了新嘗試,為本地電影發展打開了新一頁。深切刻畫澳門的《堂口故事》三個系列,時間橫跨8年,共產出14齣電影及短片,從三個系列的選題上,也能看出澳門的變化。

       朱佑人說:“2008年推出的《堂口故事1》是以本地人的角度探索澳門五個堂區的變遷。到了2011年推出的《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旨在探索本地市場對澳門電影的可能性,所以選擇了以愛情為題材,售票情況十分樂觀。到了2015年的《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走懸疑路線,是一個以純本地製作為軸心的嘗試,劇組中百分之八十是澳門人,整個製作本地化,過程十分困難,更試過停工。”《堂口故事3》最終克服各種困難,上映後更受到市民的歡迎,取得不俗的迴響。

A5
《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首映禮(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歸前,《亞明的澳門》是朱佑人的親身經歷,當時拍本土電影,沒有資金,過程艱辛;回歸後,“拍板”的出現某程度上讓澳門的青年導演不用經歷“亞明”在電影路上的孤獨無助。現在,朱佑人成為了“戀愛・電影館”的藝術總監,在“戀愛巷”這條充滿歐陸風情的小巷中,“戀愛・電影館”肩負起推動電影藝術文化的角色,對外推廣本土電影,同時為市民搜羅更多高藝術性的佳作,以365天不停步的電影展、本地影片放映等,為澳門提供主流商業電影以外的選擇。

A7
“戀愛・電影館”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提供商業電影以外的更多類型選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澳門本土電影慢慢開始得到社會重視,政府加大力度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陸續推出“澳門影像新勢力”、“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等項目,提供更多途徑和資源。在本地電影人的推動下,澳門觀影文化也在慢慢發生著變化,但離成熟的氛圍還存在一定距離。這場電影教育持久戰,像植物的根一樣蔓延、生長。回歸那一刻,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朱佑人用自己的鏡頭參與了這個重要時刻;而澳門電影發展史上的“亞明”,從不缺席。

A8
電影發展史上的“亞明”,從不缺席。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