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周年專訪】不爭第一,只做唯一——唐敏瑩的司儀心語

        “小時候的我知道從澳門到珠海有一個過關的口岸,對這個關口的記憶是模糊的,但不明白為甚麼會有這麼一個關口。” 唐敏瑩回憶起1999年澳門回歸時說道。唐敏瑩在廣州出生,三歲時被媽媽抱着,走過了在拱北與澳門之間的口岸。從此,唐敏瑩在澳門生活、讀書和成長。自2010年奪得司儀大賽新人王金獎後,唐敏瑩近年積極參與坊間大小司儀活動,現為電視台節目主持的她,至今擁有了數百場各類型活動的主持經驗。

A1
小時從廣州到澳門定居的唐敏瑩,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司儀,經常主持不同主題的本澳大型節目和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勤奮學習,熱愛朗誦

A2logo
難忘小時候由廣州穿越關閘口岸,來澳定居。

        “慢慢地我會思考兩地間的文化差異。”唐敏瑩回憶道。只有三歲的唐敏瑩來澳定居後,能否順利被學校錄取,是唐敏瑩媽媽十分關心的事。媽媽從小便教導她寫字,特別是書寫自己的名字。到了開始上學的年紀,在老師的教導下,唐敏瑩方知道原來自己名字裡“瑩”的上部在繁體字裡的寫法為兩個“火”字,與一開始學習到的“莹”字不同。慢慢地,她意識到兩地間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A3logo
唐敏瑩記得在回歸那一年,妹妹出生,她成為了大家姐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之際,唐敏瑩的妹妹出生。新生命的到來,讓唐敏瑩一家變得更完整。這位來自異鄉的女孩,開始在小城裡找到歸屬感, “回歸那一年,妹妹出生,我成為了大家姐,也有了真正定居的感覺。”之後,唐敏瑩勤奮學習,以釋除媽媽對其學業憂心的疑慮。就讀澳門坊眾學校的她一直過着“學霸生涯”,更是每年全澳學生朗誦比賽的“常客”。多年的獨誦經驗,培育了她面對觀眾不怯場的能力。

A4
因經常參與朗誦,唐敏瑩從小已習慣面對觀眾不怯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別樹一幟,不走尋常

        2009年,在升讀高中三年級的暑假裡,唐敏瑩參加了由澳門工會聯合總會主辦的“盡顯潛能——第八屆全能M.C.大賽”,並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多方位學習成為司儀的專業技巧,奠定了唐敏瑩日後在司儀之路發展的基礎。經過一年多的培訓,唐敏瑩過關斬將,在這項賽事裡贏得新人王金獎。從此,她便與澳門司儀界結下了不解之緣。

A5
唐敏瑩在“潛能盡顯——第八屆全能M.C.大賽”表現出色,贏得新人王金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回歸後社會不斷發展,在《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正式簽署後,澳門與內地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經濟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特區政府亦積極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步伐,銳意發展會展業等不同產業。澳門會展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澳門的司儀行業。唐敏瑩亦從大環境中得益,得到了踏上更多不同舞台的機會。

        很多人覺得司儀是舞台上的“綠葉”,演出者才是真正的主角,為甚麼唐敏瑩會享受其中?她說:“司儀工作對我來說是充滿挑戰的。歌手、舞蹈員上不同的舞台,都可以唱同一首歌或跳一支舞,但司儀則不同,主持每一場活動都會會遇到不同的情況、演繹不同的內容,每次順利完成司儀工作,會有很大的滿足感。”她續分享道,“從事司儀工作,除了可認識很多不同階層的人外,亦有助自己更加了解社會,因事前要做不少準備功夫,熟讀很多資料。”

A6
唐敏瑩現為澳廣視節目主持(圖片上方為2016年第一次直播電視節目《澳門早晨》,下方為一年後的同一日)。(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面對澳門司儀界人才輩出,唐敏瑩認為最重要是建立個人風格,這樣才可在這行業“生存”下來,別樹一幟,“我有一句很相信的話是,‘不爭第一,只做唯一’,我覺得在司儀這領域當中不用爭做最厲害的那個人,而是要不斷學習進步,建立屬於自己獨特的風格,讓自己成為這行業獨一無二,別人無法替代的一位。”

A7
初次到綜藝館擔任錄影節目主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感悟人生,記錄澳門

       中學畢業後,唐敏瑩考入澳門大學傳播系,此時的她已從當年被媽媽手抱來到澳門的小女孩,成長為一位關心澳門社會、用心感受小城發展的大學生。除了堅持在司儀主持方面鍛煉自己能力外,她亦拿起相機,在五光十色的城市裡感受着澳門在回歸後的變化,記錄那份屬於澳門的時刻。

       她與同班同學葉浩男合作,共同炮製“圖片故事”新聞攝影功課,記錄在凌晨的澳門故事。最初只為完成大學功課的二人在完成作品後,深感這個主題值得被更多澳門人知道,於是決定將這些作品公諸同好,在2015年於塔石廣場青少年展藝館舉行“凌晨的事x工作的人——夜出而作”攝影展。

A9
與同學葉浩男合作舉辦“夜出而作”攝影展,記錄澳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唐敏瑩說,自己在澳門生活了那麼久,本以為很熟悉每一條街道,但沒想到會看到如此不同的一面。她憶述在拍攝期間的每晚凌晨,和拍檔二人開着電單車,帶着相機穿梭各個街道,拍下城裡所遇到的人、事、物,直至和暖的淡黃色的太陽初升:“天亮之前,我們便看到的士司機洗車;準備開出第一班車的巴士司機;來往港澳的船運碼頭工人忙着搬送當天的報紙;位於羅若翰神父街與蓮莖圍對開的桃花崗小攤主,忙着壓金錢餅;還有位於永樂戲院與新橋球場附近的天光墟,在昏暗的街燈下,中、老年的檔主們把大帆布鋪開,井井有序地擺放着各種古玩與舊物。墟裡有不少檔主和拿着電筒的顧客,但整個環境卻異常寂靜,靜得連按下的那一下快門聲,也聽得一清二楚。”唐敏瑩說,當時在義字街拍攝了最多照片,商戶都很願意分享他們的故事,會很熱心和他們聊天,她深刻地感受到了澳門街坊的友善和濃濃的人情味。

A10logo
唐敏瑩希望下一個十年,澳門能變得更美好。

        轉街過巷,攝下破曉前夕;華麗舞台,看盡五光十色。見證過不同面貌的澳門,如今澳門回歸祖國即將二十年,唐敏瑩有感而發:“回歸時我才六歲,現在已經廿六歲了。我與澳門一起成長,但我的變化比不上這個地方。”從事傳媒及司儀的她對澳門這近二十年來發生的巨變感受甚深,有感在澳門經濟急速的發展下,整座城市變得富有起來,“澳門近年經濟騰飛,酒店業、會展業蓬勃發展,主題活動越來越多,司儀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她對未來前景樂觀,但她亦直言仍有部分市民未能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社會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她希望下一個十年,澳門這個家能變得更美好,未來的她亦會繼續磨練和裝備自己,希望走上更多不同的舞台。

 

 

【項目資助:澳門基金會】

 

~~~用力點讚 歡迎分享~~~
MPEA所有文章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來自‘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網站:https://mpea-plus.org/;
微信號:macau-mpea;
FACEBOOK:facebook.com/MACAUMPEA”,
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